陶渊明和他的世外桃源

来源 :学习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h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是否巧合,诗人与酒深度结缘往往会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作品。正如晚年离不开书和酒的陶渊明,正如他写出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本为《桃花源诗》的序言,但出乎诗人意料的是,他的《桃花源记》对后人的影响远胜《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桃源美景给后世之人留下了一个思想上的巨大幻想空间,让那些渴望自由的灵魂有了一个精神上的皈依之地。
  尽管在生活中我们都把“世外桃源”当做一个缥缈之地,认为这是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的一个“精神高地”,但是,如果你认真去品读陶渊明,你就会发现他其实一直就生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
  首先,陶渊明是一个完全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人。做彭泽县令时,县令可种公田100亩,他吩咐全部田土都要种秫,便于煮酒。妻子翟氏说,还是多种点粳吧,我们母子还要吃饭哩。陶渊明不得已分了50亩地种粳。在诗人的思想意识里,饭是可以不吃的,但酒必须得喝。诗人因爱酒成痴,时人称为“酒圣”。
  再看陶渊明的辞官也完全是率性而为。在他的彭泽县令当到八十多天的时候,郡里派来了一個督邮,当县衙小吏告诉他须束带鞠躬而迎时,陶渊明生气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绶去职。走时,还不忘作《归去来兮辞》一首,第一句便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可见诗人虽为县令,心中却一直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不是一个完全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人恐怕很难有以上的举动和想法。
  辞官后的陶渊明更是一心一意地打造自己的世外桃源。他因宅边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此外他还在庭前院后遍种菊花、兰花、梅花等各色花卉,是《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象的真实写照。
  晚年的诗人便日日生活在这花红柳绿之中。他在《饮酒》中说:“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在《拟古》中写到“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在《蜡日》中赞:“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可见,诗人的房前屋后是柳树成荫,鲜花盛开,这是他为自己打造的现实版的世外桃源。在这样宁静秀美的环境里,诗人是怡然自得的。他在《读山海经》中写到:“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这是何等惬意和闲适的生活啊!
  史书《宋史·隐逸传》中有一段陶渊明日常生活的精彩记录:九月九日,陶渊明无酒便坐菊花中,久之,满手把菊,忽值江州刺史王弘派人送酒来,陶渊明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对陶渊明诗意般的田园生活,梁启超有这样一段评价:“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此外,陶渊明晚年生活虽落魄,但心灵是自由的,灵魂更是高洁的。前面提到的江州刺史王弘最初久慕陶渊明之名,欲见之而不得,后来打探到陶渊明要上庐山一游,便让朋友庞通在半道置酒相邀,两人饮酒正酣时,王弘乘机而至,庞通为之介绍,王弘方得以结识陶渊明。
  另一朋友颜延之做始安郡太守时,路过浔阳,与陶渊明竟同饮月余,临去,给了陶渊明二万钱,陶渊明居然全部交给酒家,以便随时取酒来饮。此人若非真正高洁之人,实难有此举动。
  其实,晚年的陶渊明凭他的声誉是随时可以出来做官的。刘裕掌权时,曾征陶渊明任著作佐郎,陶渊明托病不就;刺史檀道济亲自给他送来酒食 劝他做官,他亦婉拒。此时诗人已全心归于田园,与周续之、刘遗民一起被称作“浔阳三隐”,因为他们都只愿在自己的桃源世界里独自芬芳。
  (作者单位:四川省富顺县板桥中学 643200)
其他文献
“三五六”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  “三五六”教学模式就是指三环、五步、六化。  三环: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握的三个方面:一是自主学习;二是合作研讨;三是展示讲解。  五步:是指教师对整节课设计构想时要从五步做起:1.目标认定;2.自主预习(设问导读);3.展示交流;4.点拨升华;5.作业反馈。  六化:是指教师在上述五步设计中要做到:1.目标具体化;2.知识问题化;3.问题探究化;4.
期刊
地理活动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在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中,学生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完善独立的人格,新订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明确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活动课写进了新的教学大钢。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每一课的后面都设有“活动”的内容,它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筆者对新课程高中地理 “活动”教学作了一定的探索。  一、新课引入型活动  这类“活动”使学生一开始就对
期刊
1.创设情境——引趣设疑,启迪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改进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措施。”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积极思考、主
期刊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节历史课如果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初中历史教学中,我就历史课的课堂导入做了一些尝试,如:历史歌曲导入、诗词导人,多媒体导入,故事和传说导人,成语典故导入,图表导入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历史歌曲导入  歌曲等文艺作品语言精辟、生动,富
期刊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原大门前的一副对联,对联中的翁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庆历五年,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一代文豪被贬千里之外的滁州。此时包括醉翁本人在内都不会想到,他的到来会让这个“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所不至”的僻壤之地从此名播天下。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醉翁到滁后所建的三座亭子。  醉翁来滁之后,宽政以民,不出一年便政通人
期刊
辛弃疾主张收复中原,但壮志难酬,只得将满腔忠烈之气化为豪放慷慨的词句。作者深沉的情感不仅借用典来表现,更通过借景抒情隱晦地展示词人的内心世界。  一、“千古江山”—壮景豪情难挡心底忧伤  “江山”辽远阔大,词人用“千古”修饰,从时、空两个维度把大好河山的雄壮气势展现出来。这恰与孙权“英雄”的身份匹配,“千古江山”烘托出英雄的气度非凡,创造千秋伟业的英雄使山川壮美的景象更添豪气。但隐藏在作者心灵深处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小学语文教师应扮演三种角色: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能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兴趣的前提。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上好一堂语文课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开展,那么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我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创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的协同合作活动,师生互相
期刊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它强调智能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差异性及可塑性等。如何在网络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一、设计激发学生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  在多元智能环境里要求设计出有意义的专题,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的组合。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专题学习与此是相吻合的。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这意味着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
期刊
从三年级开始习作到六年级,看着学生们从简单的几句话,到现在的一篇四五百个字的作文,其中的“艰苦”“辛酸”只有在小学工作的一线语文教师能体会。  现在学生六年级了,他们写作文不再痛苦,我改作文也很幸福。因为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不受形式束缚的创作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放飞思想、张扬个性。让学生写自己所见,抒自然之情,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现就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