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从培养学习能力的角度,就地理课堂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等问题提出了笔者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终身教育 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
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许多知识迅速过时并被淘汰。站在终身教育的坐标上,我们发现,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会学知识。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面对这一大背景,专家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这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新课标也强调,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那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髓,真正践行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知识不如培养素质和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主导教学过程,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去,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学习能力。
1 识图、用图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学习地理如果不会阅读和使用地图,不能把所学地理事物和知识用地图联系起来,就很难形成空间分布的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是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
1.1用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地图辅助课堂教学。
1.1.1图文结合:教材上很多地图旁边都附有文字说明及文字描述的图像,掌握了图像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在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如讲授《地球的运动》中的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而这些内容结合地图来讲或者边讲边画图,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1.2以图引文:教材中安排的“读图回答问题”栏目,以图夺人,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把学生注意力引入最佳状态,激发求知欲,启发思维。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中,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如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年总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能量强度的因素(纬度、海拔、气候等等)。当然,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及绘制板图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2读图、填图、绘图、用图训练——构建知识,强化能力。
1.2.1读图训练:读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读图问题的设计,应紧扣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后提示规律和成因。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2.2填图、绘图训练: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填图练习要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文字大小、书写要规范,间距、位置要准确,不能随心所欲,张冠李戴。要让他们明白:图上差之毫厘,实地谬以千里。而绘图训练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课堂训练。学生要准备纸笔,根据学习内容动手动笔。例如,非洲、南北美洲都略呈倒三角形,中国形似雄鸡。然后,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再分别把山脉、河流、矿产等地理要素画在轮廓图上。若能长期坚持,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能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活动课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地理调查,收集地理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编绘学校平面图、家乡交通图等等。
1.2.3用图训练:通过地理图像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运用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能从地图上查找——课外阅读、听广播、看电视接触到的地名和国家并熟悉它们,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能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地理问题,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 记忆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良好的记忆能力是保证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既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促进基础知识掌握,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能记住,必须先让他们所感知的东西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表象丰富突出,达到帮助学生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目的。
2.1利用结构、层次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懂得某个知识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触类旁通,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或者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例如《自然灾害与防治》各个章节的结构主要是“灾害形成的原因——时空分布规律——危害——防治措施”,用这一线索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2.2利用地理图像进行记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竭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增强记忆效果。
2.3善用记忆技巧。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记忆法等等。例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白雪峰各拉丹东。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教师还可以用生动的文学性和趣味性语言配合地图,再造表象,增强记忆。如:朗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著名诗句,配合地图和景观图片,能生动地描绘出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流特征。
2.4注意反复和重现。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知识只有在应用以后才能加深理解,而理解是记忆的诀窍。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应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强化记忆,增强学生记忆能力。
3 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地理教学多年来犯的一个通病是“大而空”,学生比较注重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而在“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地理创新和实践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课程中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将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列为重要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如在讲解《城市的合理规划》一节内容时,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讨论城市企业布局的合理性,并陈述理由,同时请学生献言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学生反应热烈,发言踊跃,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建议。这样既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又注重了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与形成方面,课外活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形成创造力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比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和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授人一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教育者立足于终身教育,最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辨证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的基本学习能力。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同样要为教育的这一终极目标服务。
关键词 终身教育 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
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许多知识迅速过时并被淘汰。站在终身教育的坐标上,我们发现,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会学知识。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面对这一大背景,专家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这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新课标也强调,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那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髓,真正践行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会知识不如培养素质和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主导教学过程,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去,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学习能力。
1 识图、用图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学习地理如果不会阅读和使用地图,不能把所学地理事物和知识用地图联系起来,就很难形成空间分布的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是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
1.1用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地图辅助课堂教学。
1.1.1图文结合:教材上很多地图旁边都附有文字说明及文字描述的图像,掌握了图像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在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如讲授《地球的运动》中的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而这些内容结合地图来讲或者边讲边画图,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1.2以图引文:教材中安排的“读图回答问题”栏目,以图夺人,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把学生注意力引入最佳状态,激发求知欲,启发思维。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中,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如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年总太阳辐射能的分布》,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能量强度的因素(纬度、海拔、气候等等)。当然,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及绘制板图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2读图、填图、绘图、用图训练——构建知识,强化能力。
1.2.1读图训练:读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读图问题的设计,应紧扣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后提示规律和成因。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2.2填图、绘图训练: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填图练习要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文字大小、书写要规范,间距、位置要准确,不能随心所欲,张冠李戴。要让他们明白:图上差之毫厘,实地谬以千里。而绘图训练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课堂训练。学生要准备纸笔,根据学习内容动手动笔。例如,非洲、南北美洲都略呈倒三角形,中国形似雄鸡。然后,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再分别把山脉、河流、矿产等地理要素画在轮廓图上。若能长期坚持,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能提高学生的地理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活动课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地理调查,收集地理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编绘学校平面图、家乡交通图等等。
1.2.3用图训练:通过地理图像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运用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能从地图上查找——课外阅读、听广播、看电视接触到的地名和国家并熟悉它们,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能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地理问题,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 记忆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良好的记忆能力是保证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既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是促进基础知识掌握,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能记住,必须先让他们所感知的东西鲜明、清晰、形象生动,这样才能使表象丰富突出,达到帮助学生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目的。
2.1利用结构、层次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懂得某个知识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触类旁通,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或者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例如《自然灾害与防治》各个章节的结构主要是“灾害形成的原因——时空分布规律——危害——防治措施”,用这一线索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2.2利用地理图像进行记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竭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增强记忆效果。
2.3善用记忆技巧。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记忆法等等。例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白雪峰各拉丹东。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教师还可以用生动的文学性和趣味性语言配合地图,再造表象,增强记忆。如:朗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一著名诗句,配合地图和景观图片,能生动地描绘出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流特征。
2.4注意反复和重现。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知识只有在应用以后才能加深理解,而理解是记忆的诀窍。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应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强化记忆,增强学生记忆能力。
3 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地理教学多年来犯的一个通病是“大而空”,学生比较注重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而在“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地理创新和实践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课程中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将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列为重要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如在讲解《城市的合理规划》一节内容时,结合实际,组织学生讨论城市企业布局的合理性,并陈述理由,同时请学生献言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学生反应热烈,发言踊跃,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建议。这样既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又注重了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与形成方面,课外活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形成创造力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比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和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授人一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教育者立足于终身教育,最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辨证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的基本学习能力。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同样要为教育的这一终极目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