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半个多世纪前,当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捣毁蒋家王朝之时,这支人民军队的一位统帅--朱德总司令曾经指出:建设营房是我军走向正规化的标志。那么,这项宏伟工程是如何起步、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狗年伊始,记者怀着深深的敬佩之情,来到北京海淀区的一个部队营院,拜访了我军营房管理工作开拓者之一的原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副部长钟光殿同志。钟光殿自1949年8月负责筹建营房管理处并任处长,1959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60年提升为营房管理部副部长,1980年4月提为正军职,10月离休,一直在我军的营房管理部门奋斗了32个春秋。
一落座,这位年过九旬的红军老战士,便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讲起他和同事们为我军适应正规化需要构建铁打营盘的经历。
杨立三慧眼识良才
钟光殿铁肩担重任
我们面前的主人公钟光殿于1915年出生在江西省于都县沙心乡。16岁时,苦大仇深的他毅然参加土地革命,先后担任乡、区、县共青团书记。1934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谈起他主动报名参加工农红军的过程,钟老记忆犹新。他说,参加红军的时候,上级领导说,你是县团委书记,要带300人参加红军。要带300人,任务很重。在区、县委的帮助下,他想方设法,做了大量的说服、动员工作,最终带领320余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他跟随部队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南征北战,在革命生涯中长期从事民运和军需供给工作。
1948年底,担任第四野战军某师供给部部长的钟光殿随东北野战军,与兄弟部队一道取得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天津市,厉兵秣马,准备向南方进军。不巧,钟光殿突然患了急性胃出血,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军委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得知后特地到医院看望他。
原来,钟光殿一住进医院,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安子文便告之杨立三:你那个钟光殿住院了。钟光殿曾在杨立三领导的下属部门工作过,杨立三对他有很深的印象。抗日战争时期,钟光殿和杨立三都战斗在太行山。杨立三任八路军后勤部部长,钟光殿担任被服厂厂长和第六军分区供给处长。有一次,杨立三命令钟光殿领导的被服厂半月内为正在打百团大战的部队官兵赶制3000套棉衣。钟光殿领受任务后,带领军工日夜抢干,并动员附近农村妇女参加缝制工作。这天,一个大队的日本鬼子突然向军工厂袭来。钟光殿和军工们急忙把服装等藏入地窖、山洞。日本鬼子翻腾一夜没有发现,第二天一早只好悻悻撤走。当日查看后,钟光殿向杨立三汇报被服厂的棉衣、设备和人员没受损失,杨立三大喜。这次钟光殿可立了大功,军工厂制做了10000套棉衣,超额完成任务。此后,杨立三布置的桩桩任务,钟光殿都出色完成,3次受到杨立三表扬。杨立三也对他的特长和工作精神了如指掌。
这一天,在协和医院住院的钟光殿病情好转就要出院了,回部队前,他去向杨立三部长告别。见面后,杨立三对钟光殿说,新中国即将成立,军委决定总后成立专门管理、筹建全军营房的部门。你来得正好,从今天起你就留在总后勤部工作。我早与组织部和四野后勤部政委打好招呼了,你不用回部队办手续。你的妻子留下来给安排工作,警卫员也一起留下来。
当天,杨立三就指定钟光殿与曼丘(曼丘同志是从太行山来的,四川人,工程师,1952年调中央建筑部工作),分别筹组总后勤部营房管理处和建筑工程处。两个处直属总后首长领导,共同负责军委三总部及各军兵种的营房管理、建设工作。
朱总司令发号令
军委城拔地而起
钟光殿说,杨立三部长代表组织对我委以重任,我自然喜不自禁,同时也感到担子的沉重。因为设营盘,这是人民军队建设走向正规化的一个里程碑啊!
钟光殿回忆道:革命战争年代,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部队处于流动状态,仗打到哪儿就睡到哪儿。他经历了天当房、云当被、地当床的艰辛,多么想有朝一日能在房子里甜美地睡觉啊!如今,终于盼到这一天了。而且,自己还能荣幸地参与为全军部队找房、建房的工作,这么重要的任务,令他振奋。当时,他负责的营房管理处的主要任务是,设法先解决军委三总部及各军兵种机关的用房;掌握使用购置房子的经费,同时参与研究规划全军的营房建设。眼下,燃眉之急的就是赶紧为军委、总部,为进驻各城市的大批部队找住处,建营盘。
万事开头难。钟老说,营房管理处刚成立只有几名同志。他们几个人广泛收集购房线索,成天为部队购置合适用房奔波。经过几个月的昼夜忙碌,基本完成为进京中央机关和各驻京部队找房源的工作。1949年9月中旬,中央机关和军委三总部及各军兵种机关陆续进城就位。
但是,军委三总部及各军兵种机关进驻北平(北京)城后,普遍反应办公地点分散且拥挤,纷纷要求尽快增加用房。
此时,朱德总司令高瞻远瞩,决定军委总部和各军兵种机关搬出北平城市区,到郊外建设一座“军委城”。由朱德命名的“军委城”地址选在了自公主坟至八宝山一线。建设“军委城”的任务,很快下达到总后营房管理处和建筑工程处。
当时的公主坟是一个大坟场,有上千座坟包,荒草、杂木丛生,周围还有一些居民。通过勘查,初步划定了“军委城”的方位、范围和各军兵种、总部机关的大概位置。
几天后,杨立三部长携带着营房管理处和建筑工程处提出的初步方案示意图,再次进行实地勘查,并指示尽快制作图纸,报军委首长审批。同时,杨立三还对两个处的工作作了分工,要求营房管理处负责处理“军委城”地上建筑物的搬迁和赔偿等事项,建筑工程处负责“军委城”建筑的设计和施工。
为给施工作好前期准备,钟光殿率领本处人员走访了要从这块地皮上搬迁的近百户人家,对他们进行搬迁安置;对地皮上的近两千座坟墓给予补偿迁葬费,同时还对全部有主的树木给予作价赔偿,并将施工用的水源、电源准备好。经过艰苦的前期准备工作,1950年3月“军委城”破土动工,10月份总后勤部机关便搬入新址。各军兵种机关也相继在“军委城”落户。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雄伟壮丽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又在公主坟东侧巍然屹立,成为当时北京市的十大建筑之一。随后高层建筑京西宾馆也很快竣工,成为“军委城”的两大标志性建筑。当人们从天安门广场沿长安街驱车向西,军事博物馆和京西宾馆的雄姿最先进入视野,空军、海军、总后勤部以及炮兵、装甲兵、通信兵、工程兵和301总医院等营盘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可有多少人知道,这里凝聚着钟光殿、曼丘和他们的同事们为之操劳的心血啊!
在“军委城”热火朝天施工之际,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钟光殿开始协助各大军区、省军区部队找房源、建营盘。他和营房管理处的同志要先把建营房的地址确定下来。为此,钟光殿和参与选址的一行人在3个月内,赶火车、乘轮船、坐汽车来回奔波。有时汽车抛锚了,就徒步赶路,跑了足有两个二万五千里。那段时间可是没日没夜,每个同志都消瘦了许多,但没有人叫苦叫累。
各大军区和省军区机关定址后,营房建设施工纷纷上马。部队官兵自建自住,上山采石伐木,下河捞沙,制坯烧砖,手推肩扛,自己动手建营房、医院、军港、军用机场等设施,一片紧张繁忙景象。经过10年建设,全军在1950至1959年共建成各式营房7000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当时部队的住房需要。钟老感慨地说,这么浩大的建房造房工程,在中国建筑史上也是一大奇迹。
严守规章重管理
延年益寿铁营盘
有道是营房寿命三分建七分管,建管并重,才能使营盘历久犹新。钟光殿是有心人,经常迈开双脚下基层调研,了解营房管理的情况,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反映。
钟老详细谈起以"52斤小米"作为全军营房管理维修标准经费的来历。1949年冬,他了解到部队刚进城时接收和收购的一些房屋年久失修,急需维修;取暖用的火炉、铁烟囱和睡觉的草垫子急需购买,可是缺乏经费。于是,他向杨立三部长汇报了这个问题,希望尽快解决。杨部长立即询问了总后财政部长,得知当年部队的经费全部划拨完毕,全军只剩下每人52斤小米。于是,杨部长当即决定,把每人52斤小米作为营房维修和购置必要营房设施的费用。
钟老感慨地说,这可是第一次为全军的营房管理工作划拨经费啊!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和军队干部实行供给制,以实物代替货币。此后直到1952年,全军营房管理经费都按“52斤小米”的标准划拨。
1952年全军进行营房大普查,一些同志向钟光殿反映,认为一律以“52斤小米”作为营房管理维修经费标准不合理。比如,空军飞行团的人员比陆军步兵团的少,而飞行团营房建设的标准却高得多,但由于飞行团的人员没有步兵团的多,导致飞行团的营房管理维修经费比步兵团少。当时类似这样不合理的情况还有不少。
钟光殿将大普查反映上来的情况,向当时的营房管理部钟赤兵部长作了汇报,并建议营房管理维修费标准按面积划拨。这个建议很快得到采纳。由于杨立三部长病逝,总后勤部部长由中央军委黄克诚副总参谋长兼任,1953年1月,黄克诚签发了《营房管理制度(草案)》的命令,对全军营房管理维修标准按面积划拨作了明文规定,而且这个规定一直延续至今。
钟光殿离休后,仍热情关注军队营房建设,为制定和完善法规出谋划策。他说,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军基建营房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营产无损活动”,到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营区房地产正规化管理;从过去人工点验计算到今天的《军队基建营房综合信息网络系统》,我军基建营房的管理手段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传统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目前,我军已形成了以《军队工程建设管理条例》、《军队房地产管理条例》等法为母法的几百个配套法规,这些规章制度,使全军基建营房管理走上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我军基建营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安得广厦千万间
全军将士乐开颜
星移斗转,时光飞逝半个多世纪。如今,全军的营房建设取得可喜成绩。钟光殿这位军队的“老营房”如数家珍地说:全军的营房建设可以说是从白手起家干起,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50多年来,我军营房建设先后投资数百亿元,建成了一大批适合我军特点的工程保障体系,基本适应了部队的战备、工作、训练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一步改善了部队官兵的住房条件,对营以下数千万平方米的住房进行整治和改造,使基层官兵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尤其是,对边远艰苦地区部队营房设施实施配套治理后,使长期困扰驻高山、戈壁、沙漠、边防、海岛等部队的住房、吃水、照明、取暖、洗澡等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全军营区美化也出现了新气象。走进地处沙漠戈壁的连队、哨所,诱人的绿色、色彩斑斓的花朵,使指战员们呼吸到春天的气息,房前屋后的园林小景,令官兵们胸襟舒畅、心旷神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军队住房制度改革也硕果累累。钟老说,现在营级军官,团级、师级、军级干部的住房面积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仅全军离退休老干部建成住房就达数千万平方米,有数十万户干部乔迁新居。
钟老最后满怀希望地说,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国防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这样就对我军工程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今我军的基建营房干部队伍已由1950年成立总后营房部时的100多名业务干部,发展成为一支由数万人组成的具有较高素质、技术力量较雄厚的“新营房人”。新一代的营房人应该珍惜历史荣誉,发扬“老营房人” 艰苦创业、默默奉献等优秀品质,把握住新的历史机遇,使我军的营房建设不断适应新的要求,发挥越来越大的保障作用。
(本文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狗年伊始,记者怀着深深的敬佩之情,来到北京海淀区的一个部队营院,拜访了我军营房管理工作开拓者之一的原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副部长钟光殿同志。钟光殿自1949年8月负责筹建营房管理处并任处长,1959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60年提升为营房管理部副部长,1980年4月提为正军职,10月离休,一直在我军的营房管理部门奋斗了32个春秋。
一落座,这位年过九旬的红军老战士,便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地讲起他和同事们为我军适应正规化需要构建铁打营盘的经历。
杨立三慧眼识良才
钟光殿铁肩担重任
我们面前的主人公钟光殿于1915年出生在江西省于都县沙心乡。16岁时,苦大仇深的他毅然参加土地革命,先后担任乡、区、县共青团书记。1934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谈起他主动报名参加工农红军的过程,钟老记忆犹新。他说,参加红军的时候,上级领导说,你是县团委书记,要带300人参加红军。要带300人,任务很重。在区、县委的帮助下,他想方设法,做了大量的说服、动员工作,最终带领320余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从此,他跟随部队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南征北战,在革命生涯中长期从事民运和军需供给工作。
1948年底,担任第四野战军某师供给部部长的钟光殿随东北野战军,与兄弟部队一道取得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天津市,厉兵秣马,准备向南方进军。不巧,钟光殿突然患了急性胃出血,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军委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得知后特地到医院看望他。
原来,钟光殿一住进医院,时任中央组织部长的安子文便告之杨立三:你那个钟光殿住院了。钟光殿曾在杨立三领导的下属部门工作过,杨立三对他有很深的印象。抗日战争时期,钟光殿和杨立三都战斗在太行山。杨立三任八路军后勤部部长,钟光殿担任被服厂厂长和第六军分区供给处长。有一次,杨立三命令钟光殿领导的被服厂半月内为正在打百团大战的部队官兵赶制3000套棉衣。钟光殿领受任务后,带领军工日夜抢干,并动员附近农村妇女参加缝制工作。这天,一个大队的日本鬼子突然向军工厂袭来。钟光殿和军工们急忙把服装等藏入地窖、山洞。日本鬼子翻腾一夜没有发现,第二天一早只好悻悻撤走。当日查看后,钟光殿向杨立三汇报被服厂的棉衣、设备和人员没受损失,杨立三大喜。这次钟光殿可立了大功,军工厂制做了10000套棉衣,超额完成任务。此后,杨立三布置的桩桩任务,钟光殿都出色完成,3次受到杨立三表扬。杨立三也对他的特长和工作精神了如指掌。
这一天,在协和医院住院的钟光殿病情好转就要出院了,回部队前,他去向杨立三部长告别。见面后,杨立三对钟光殿说,新中国即将成立,军委决定总后成立专门管理、筹建全军营房的部门。你来得正好,从今天起你就留在总后勤部工作。我早与组织部和四野后勤部政委打好招呼了,你不用回部队办手续。你的妻子留下来给安排工作,警卫员也一起留下来。
当天,杨立三就指定钟光殿与曼丘(曼丘同志是从太行山来的,四川人,工程师,1952年调中央建筑部工作),分别筹组总后勤部营房管理处和建筑工程处。两个处直属总后首长领导,共同负责军委三总部及各军兵种的营房管理、建设工作。
朱总司令发号令
军委城拔地而起
钟光殿说,杨立三部长代表组织对我委以重任,我自然喜不自禁,同时也感到担子的沉重。因为设营盘,这是人民军队建设走向正规化的一个里程碑啊!
钟光殿回忆道:革命战争年代,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部队处于流动状态,仗打到哪儿就睡到哪儿。他经历了天当房、云当被、地当床的艰辛,多么想有朝一日能在房子里甜美地睡觉啊!如今,终于盼到这一天了。而且,自己还能荣幸地参与为全军部队找房、建房的工作,这么重要的任务,令他振奋。当时,他负责的营房管理处的主要任务是,设法先解决军委三总部及各军兵种机关的用房;掌握使用购置房子的经费,同时参与研究规划全军的营房建设。眼下,燃眉之急的就是赶紧为军委、总部,为进驻各城市的大批部队找住处,建营盘。
万事开头难。钟老说,营房管理处刚成立只有几名同志。他们几个人广泛收集购房线索,成天为部队购置合适用房奔波。经过几个月的昼夜忙碌,基本完成为进京中央机关和各驻京部队找房源的工作。1949年9月中旬,中央机关和军委三总部及各军兵种机关陆续进城就位。
但是,军委三总部及各军兵种机关进驻北平(北京)城后,普遍反应办公地点分散且拥挤,纷纷要求尽快增加用房。
此时,朱德总司令高瞻远瞩,决定军委总部和各军兵种机关搬出北平城市区,到郊外建设一座“军委城”。由朱德命名的“军委城”地址选在了自公主坟至八宝山一线。建设“军委城”的任务,很快下达到总后营房管理处和建筑工程处。
当时的公主坟是一个大坟场,有上千座坟包,荒草、杂木丛生,周围还有一些居民。通过勘查,初步划定了“军委城”的方位、范围和各军兵种、总部机关的大概位置。
几天后,杨立三部长携带着营房管理处和建筑工程处提出的初步方案示意图,再次进行实地勘查,并指示尽快制作图纸,报军委首长审批。同时,杨立三还对两个处的工作作了分工,要求营房管理处负责处理“军委城”地上建筑物的搬迁和赔偿等事项,建筑工程处负责“军委城”建筑的设计和施工。
为给施工作好前期准备,钟光殿率领本处人员走访了要从这块地皮上搬迁的近百户人家,对他们进行搬迁安置;对地皮上的近两千座坟墓给予补偿迁葬费,同时还对全部有主的树木给予作价赔偿,并将施工用的水源、电源准备好。经过艰苦的前期准备工作,1950年3月“军委城”破土动工,10月份总后勤部机关便搬入新址。各军兵种机关也相继在“军委城”落户。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雄伟壮丽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又在公主坟东侧巍然屹立,成为当时北京市的十大建筑之一。随后高层建筑京西宾馆也很快竣工,成为“军委城”的两大标志性建筑。当人们从天安门广场沿长安街驱车向西,军事博物馆和京西宾馆的雄姿最先进入视野,空军、海军、总后勤部以及炮兵、装甲兵、通信兵、工程兵和301总医院等营盘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可有多少人知道,这里凝聚着钟光殿、曼丘和他们的同事们为之操劳的心血啊!
在“军委城”热火朝天施工之际,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钟光殿开始协助各大军区、省军区部队找房源、建营盘。他和营房管理处的同志要先把建营房的地址确定下来。为此,钟光殿和参与选址的一行人在3个月内,赶火车、乘轮船、坐汽车来回奔波。有时汽车抛锚了,就徒步赶路,跑了足有两个二万五千里。那段时间可是没日没夜,每个同志都消瘦了许多,但没有人叫苦叫累。
各大军区和省军区机关定址后,营房建设施工纷纷上马。部队官兵自建自住,上山采石伐木,下河捞沙,制坯烧砖,手推肩扛,自己动手建营房、医院、军港、军用机场等设施,一片紧张繁忙景象。经过10年建设,全军在1950至1959年共建成各式营房7000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当时部队的住房需要。钟老感慨地说,这么浩大的建房造房工程,在中国建筑史上也是一大奇迹。
严守规章重管理
延年益寿铁营盘
有道是营房寿命三分建七分管,建管并重,才能使营盘历久犹新。钟光殿是有心人,经常迈开双脚下基层调研,了解营房管理的情况,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反映。
钟老详细谈起以"52斤小米"作为全军营房管理维修标准经费的来历。1949年冬,他了解到部队刚进城时接收和收购的一些房屋年久失修,急需维修;取暖用的火炉、铁烟囱和睡觉的草垫子急需购买,可是缺乏经费。于是,他向杨立三部长汇报了这个问题,希望尽快解决。杨部长立即询问了总后财政部长,得知当年部队的经费全部划拨完毕,全军只剩下每人52斤小米。于是,杨部长当即决定,把每人52斤小米作为营房维修和购置必要营房设施的费用。
钟老感慨地说,这可是第一次为全军的营房管理工作划拨经费啊!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和军队干部实行供给制,以实物代替货币。此后直到1952年,全军营房管理经费都按“52斤小米”的标准划拨。
1952年全军进行营房大普查,一些同志向钟光殿反映,认为一律以“52斤小米”作为营房管理维修经费标准不合理。比如,空军飞行团的人员比陆军步兵团的少,而飞行团营房建设的标准却高得多,但由于飞行团的人员没有步兵团的多,导致飞行团的营房管理维修经费比步兵团少。当时类似这样不合理的情况还有不少。
钟光殿将大普查反映上来的情况,向当时的营房管理部钟赤兵部长作了汇报,并建议营房管理维修费标准按面积划拨。这个建议很快得到采纳。由于杨立三部长病逝,总后勤部部长由中央军委黄克诚副总参谋长兼任,1953年1月,黄克诚签发了《营房管理制度(草案)》的命令,对全军营房管理维修标准按面积划拨作了明文规定,而且这个规定一直延续至今。
钟光殿离休后,仍热情关注军队营房建设,为制定和完善法规出谋划策。他说,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军基建营房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营产无损活动”,到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营区房地产正规化管理;从过去人工点验计算到今天的《军队基建营房综合信息网络系统》,我军基建营房的管理手段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传统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目前,我军已形成了以《军队工程建设管理条例》、《军队房地产管理条例》等法为母法的几百个配套法规,这些规章制度,使全军基建营房管理走上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我军基建营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安得广厦千万间
全军将士乐开颜
星移斗转,时光飞逝半个多世纪。如今,全军的营房建设取得可喜成绩。钟光殿这位军队的“老营房”如数家珍地说:全军的营房建设可以说是从白手起家干起,如今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50多年来,我军营房建设先后投资数百亿元,建成了一大批适合我军特点的工程保障体系,基本适应了部队的战备、工作、训练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一步改善了部队官兵的住房条件,对营以下数千万平方米的住房进行整治和改造,使基层官兵的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尤其是,对边远艰苦地区部队营房设施实施配套治理后,使长期困扰驻高山、戈壁、沙漠、边防、海岛等部队的住房、吃水、照明、取暖、洗澡等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全军营区美化也出现了新气象。走进地处沙漠戈壁的连队、哨所,诱人的绿色、色彩斑斓的花朵,使指战员们呼吸到春天的气息,房前屋后的园林小景,令官兵们胸襟舒畅、心旷神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军队住房制度改革也硕果累累。钟老说,现在营级军官,团级、师级、军级干部的住房面积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仅全军离退休老干部建成住房就达数千万平方米,有数十万户干部乔迁新居。
钟老最后满怀希望地说,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国防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这样就对我军工程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今我军的基建营房干部队伍已由1950年成立总后营房部时的100多名业务干部,发展成为一支由数万人组成的具有较高素质、技术力量较雄厚的“新营房人”。新一代的营房人应该珍惜历史荣誉,发扬“老营房人” 艰苦创业、默默奉献等优秀品质,把握住新的历史机遇,使我军的营房建设不断适应新的要求,发挥越来越大的保障作用。
(本文作者系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