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呢?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sabo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们盯着这张图,看看能不能坚持3秒?!大多数朋友们一定在3秒内已经开始打哈欠了。有些人甚至一看到“打哈欠”这三个字,都会情不自禁地开始打起了哈欠。不知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呢?
  为什么“打哈欠”这三个字有如此神奇的效果?甚至说基本上不需要周围的朋友“打哈欠”,光光看一看,就容易让人打哈欠啊!等等,写到这里要去打个哈欠了……中毒太深啊!
  哈欠打完,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哈欠会传染。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者发现,人在疲倦时,血液内的二氧化碳会增多,从而刺激我们大脑呼吸中枢,引起深呼吸活动,也就是“打哈欠”。
  通过一次大量补充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恢复血氧浓度,维持大脑正常工作。脸部的夸张运动有助放松肌肉,缓解疲劳。
  所以“打哈欠”并不是什么颓废困倦的表现,这只是一种我们缓解疲劳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对我们人体自身也是一种保护性适应。
  当我们睡眠不足或劳累过度时,会接二连三地打哈欠,这是警告我们,我们的大脑和各个器官正在疲劳工作,提醒我们要赶快睡觉,得到休息。
  在早晨起床以后,我们往往也会哈欠不止,这种行为可以促进大脑皮层的各个功能区由抑制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以使大脑皮层进行正常的工作。
  所谓的这种哈欠的传染性,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与感冒传染等不同。当你看到别人打哈欠时,视觉会刺激大脑皮层,刺激神经反射,发生的一种本能现象。
  由于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个体生存建立在读懂他人的行为、动机和情绪的基础上。经研究表明,领会他人意图的第一个阶段并非逻辑思考,而是用眼睛看到别人的行为,并在大脑中模仿一遍,就像照镜子。这一过程被称为“模仿反射”。
其他文献
【考点阐述】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初中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表明考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不仅要能够准确地辨析句子的正误,还要能够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情况下进行修改。这也是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这一部分一直受到各省市中考命题者的青睐。纵观今年的中考试题,我们认为这部分内容的命题题型仍然会以选择题为主,而“判断并修改”题型出现的次数亦有上
清晨,朝阳徐徐地在氤氲中撩开了面纱,铺陈在后街中央的是一路梨树。  天上的云块渐渐地变白,地上的树影斜曳着。抬头望去,枝上的苞芽凌乱缤纷,象一枚枚漂亮的纽扣,点缀着春的华丽。  每年的四月,乍暖还寒,便是花开的季节。放眼望去,后街上是白色的花海,一片片,一簇簇,一团团,香气四溢。  浓浓淡淡之间,写尽了浪漫和神秘,轻风一吹,花瓣漫流,美到了极致。  四月之前,便是你聆听花开的日子了。  午后,当你
见过停水的,没见过这么停的。一周最少停一次,一个地方挖完了,下次挖的还是这儿,再下次挖的竟然还是这儿。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反反复复的能挖出什么宝贝来。  一排排树木都被铲除了,一片片植被、地砖也都被砸碎了,儿童游乐、健身器材也都被抛在墙角“哭泣”。  这一片儿,自来水抢修队都挂上“号”了,凡节假日前夕,就准备好突击队,蹲守在电话旁,时刻准备着上这儿来继续“挖宝”。高层12楼以上的还创造了连续停
摘要:音乐能够引领学生感知艺术的美,围绕音乐搭建桥梁,巧用体态律动,对小学音乐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的个性特征鲜明,目前普遍存在体态律动运用不充分的情况,对小学音乐课堂的影响力有限。但不可否认的是,体态律动有其自身的应用优势,要从激趣、促教和有效中,制定围绕体态律动的应用策略,让学生去感知音乐节奏,理解音调并学会欣赏音乐作品。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  伴随新课程改革
【摘要】阅读是每一个人掌握信息的必要手段,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基本途径,学生做好语文阅读,可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从实践中得到锤炼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感知阅读的魅力。  【关键词】阅读;方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062-02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imary School
我叫小A,是一个住在县城的普通男孩。说起来也是倒霉,昨天偏偏在毕业考试上失手,考了一个烂成绩。看来这就是命吧,我想。  “小A,快帮你奶奶拿一点菜!”爸爸在屋里边看电视边对我说着。真讨厌啊!“好。”我闷闷不乐的回答。到了地窖,我像以往一样,起身要走,可是这时我注意到一扇我以往没有注意过的奇怪的门。凭借昏暗的灯光,我认出这门是一扇红木门,还挺典雅的。门后是什么呢?大概会藏有我曾祖父留下来的传家宝吧!
摘要:问题是促使学生产生持续思维的动力,教学中的问题是可以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发现并提出問题,当学生有机会对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真正讨论时,学生几乎都有使不完的精力和深入探索陌生领域的精神和勇气。  关键词:课堂交流;核心问题;关键问题;问题空间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是学习过程中的动力,学习的目标和结果。针对课堂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采用ORED讨论法,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忆往昔  爷爷在世时  欢声笑语  其乐融融  我的爷爷  有着满脸  见证岁月滄桑的  皱纹  有着一双  充满老茧和变了形的  大手  还有着  黑白相间 又粗又直的  头发  他 瘦削  却精干  他 没文化  却很会讲故事  他让我快乐  还交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爷爷 我很想念你  我常常在梦中见到你
假如确有地外文明存在的话,我们怎样与他们取得联系呢?各个领域的專家提出过不少方案。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不外两种:一是监听地外文明发出的信号;二是向地外文明发送无线电信号。地球人类在这两方面都已做过尝试。1960年和1972年实施了监听邻近两颗恒星无线电信号的“奥兹玛”计划;1974年向武仙座拍发了一份简短电报。  最近若干年来,不少专家还在继续研究如何向地外文明发送无线电信号。研究中发现一个十分惊人
早上起床,爸爸妈妈建议一家人去红树林走路。我虽是不太情愿的,但还是咬了咬牙同意下来。  爸妈口中所说的走红树林,其实就是红树林出发,沿着海岸线,一直走到蛇口深圳湾大桥以西,近蛇口新街。这一路下来约有十三公里。如果对这没有概念,是不可能体会到路程之遥远的。  脑海中浮现起最近一次去红树林走路的情形。  那是刚放暑假,四个月紧张的学习生活让腿脚都僵硬了不少?。小步走在林荫处的石板路上,脚底的热流和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