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症状、不良心理缓解时间、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症状、不良心理缓解时间、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AMI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不良心理缓解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发展,“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正逐步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模式转变,因此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分析及干预,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1,2]。2011年2004年,我们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AMI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24例、女6例,年龄(54.7+6.1)岁;发病至治疗时间(8.3+1.1)h;ST段抬高型14例,非ST段抬高型16例;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5例,前间壁梗死5例,下壁梗死8例,广泛前壁合并高侧壁梗死1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1例;文化程度:大学8例,高中12例,初中6例,小学及以下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5.3+6.9)岁;发病至治疗时间(8.5+0.9)h;ST段抬高型21例,非ST段抬高型9例;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0例,前间壁梗死5例,下壁梗死6例,广泛前壁合并高侧壁梗死6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3例;文化程度:大学9例,高中15例,初中5例,小学及以下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2 对照组 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当天及出院前2d抽取3ml静脉血,检查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床旁超声心动图测射血分数(EF)。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内容为:1)紧张、恐惧患者:多见于首次发病患者,突发胸前剧烈压榨性疼痛,持续含服硝酸甘油30min以上不能缓解,伴有濒死感是导致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护理干预内容为:尽快解除患者心前区疼痛,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护理人员以热情、轻松的言语安慰患者,采用心理放松疗法解释病情,缓解患者的不安情绪,告知患者AMI已有成熟和先进的治疗手段;护理操作技术要娴熟、轻柔、准确,护理人员态度乐观、镇静,抢救有条不紊、争分夺秒,并以屏风遮挡,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安全感[3]。2)焦虑患者:多见于住院后1~2d患者。焦虑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仅次于疼痛,患者表现为面容紧张、眉头紧锁,伴有不良情绪及强迫行为,出现心慌、胸闷、头晕、大小便频繁、失眠等症状。焦虑产生的原因有:患者对死亡的恐惧感;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制度,床上大小便,吸氧管、留置针及监护设备等约束;对所患者疾病及溶栓治疗知识的缺乏,对治疗费用和治疗后自主生活能力的担忧等。护理干预:医护人员与患者解除时应注意患者语调、内容和用词方式,及时了解患者的焦虑过程,以恰当的语言介绍相关知识、治疗技术及成功病例,有针对性地说明相关监护仪器的使用目的及必要性[4]。护理人员应维护中青年患者的隐私及尊严,鼓励家属早期适当探视,给予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1.3 评价指标 1)统计两组临床症状及不良心理状态缓解时间,包括胸痛、胸闷、呼吸急促时间,紧张恐惧时间,焦虑时间,抑郁时间,悲观失望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AMI认识评分满分100分。2)统计两组出人院CK比值、CK-MB比值、肌钙蛋白比值及射血分数比值。3)统计两组治疗25d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治疗以%表示,采用X检验。检验标准a=0.05.
2 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及不良心态缓解时间比较:观察组为约15.3h,对照组为24.1h。观察组出入院CK比值21.54±5.60,出入院CK - MB比值17.31±4.93,出入院肌钙蛋白比值3.10±0.59,出入院射血分数比值1.57±0.53;对照组出入院CK比值27.58±5.91,出入院CK - MB比值22.47±5.31,出入院肌钙蛋白比值4.29±0.47,出入院射血分数比值1.14±0.33。
3 讨论
AMI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造成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地胸骨后疼痛,可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患者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力降低,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功能紊乱,对AMI的发病和预后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AMI治疗过程中,应将疾病和患者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正确评估分析不同阶段AMI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
AMI患者缺乏相关知识,担心预后和恐怖死亡;不适应由健康人向患者的角色转变;不适应CCU病房环境及医护人员抢救其他患者;医护人员言行态度等医源性刺激等上述因素,均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可产生一系列躯体反应,如心悸、耗氧量增加、气急、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兴奋等,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护理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容易了解患者实际情况,获取第一手相关资料,同时护理人员多为女性,具有体贴、耐心、仪表端庄、良好的心理修养及处事热情的特点,可安慰和指导患者。通过及时发现掌握患者心理动态并进行针对性心理教育,可增加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发现,AMI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忧虑、抑郁、悲观失望或否认的心理问题,通过实施针对性心理分析和干预,焦虑时间,抑郁时间,悲观失望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AMI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出入院CK比值、CK-MB比值、肌钙蛋白比值及射血分数比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25d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对于对照组(P<0.01)。同时应注意心理干预不是教育和改变患者,而是启发患者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对AMI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分析及干预可显著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跃萍,刘燕,刘爽,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护理效果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6):494-495.
[2]李建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16):2511-2512
[3]朱小平,邹碧荣,王晓惠,等.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改革对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4):915-917.
[4]金凤.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6):80-81.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发展,“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正逐步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护理模式转变,因此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分析及干预,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1,2]。2011年2004年,我们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AMI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24例、女6例,年龄(54.7+6.1)岁;发病至治疗时间(8.3+1.1)h;ST段抬高型14例,非ST段抬高型16例;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5例,前间壁梗死5例,下壁梗死8例,广泛前壁合并高侧壁梗死1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1例;文化程度:大学8例,高中12例,初中6例,小学及以下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5.3+6.9)岁;发病至治疗时间(8.5+0.9)h;ST段抬高型21例,非ST段抬高型9例;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0例,前间壁梗死5例,下壁梗死6例,广泛前壁合并高侧壁梗死6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3例;文化程度:大学9例,高中15例,初中5例,小学及以下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2 对照组 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当天及出院前2d抽取3ml静脉血,检查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床旁超声心动图测射血分数(EF)。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内容为:1)紧张、恐惧患者:多见于首次发病患者,突发胸前剧烈压榨性疼痛,持续含服硝酸甘油30min以上不能缓解,伴有濒死感是导致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护理干预内容为:尽快解除患者心前区疼痛,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护理人员以热情、轻松的言语安慰患者,采用心理放松疗法解释病情,缓解患者的不安情绪,告知患者AMI已有成熟和先进的治疗手段;护理操作技术要娴熟、轻柔、准确,护理人员态度乐观、镇静,抢救有条不紊、争分夺秒,并以屏风遮挡,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安全感[3]。2)焦虑患者:多见于住院后1~2d患者。焦虑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仅次于疼痛,患者表现为面容紧张、眉头紧锁,伴有不良情绪及强迫行为,出现心慌、胸闷、头晕、大小便频繁、失眠等症状。焦虑产生的原因有:患者对死亡的恐惧感;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制度,床上大小便,吸氧管、留置针及监护设备等约束;对所患者疾病及溶栓治疗知识的缺乏,对治疗费用和治疗后自主生活能力的担忧等。护理干预:医护人员与患者解除时应注意患者语调、内容和用词方式,及时了解患者的焦虑过程,以恰当的语言介绍相关知识、治疗技术及成功病例,有针对性地说明相关监护仪器的使用目的及必要性[4]。护理人员应维护中青年患者的隐私及尊严,鼓励家属早期适当探视,给予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1.3 评价指标 1)统计两组临床症状及不良心理状态缓解时间,包括胸痛、胸闷、呼吸急促时间,紧张恐惧时间,焦虑时间,抑郁时间,悲观失望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AMI认识评分满分100分。2)统计两组出人院CK比值、CK-MB比值、肌钙蛋白比值及射血分数比值。3)统计两组治疗25d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治疗以%表示,采用X检验。检验标准a=0.05.
2 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及不良心态缓解时间比较:观察组为约15.3h,对照组为24.1h。观察组出入院CK比值21.54±5.60,出入院CK - MB比值17.31±4.93,出入院肌钙蛋白比值3.10±0.59,出入院射血分数比值1.57±0.53;对照组出入院CK比值27.58±5.91,出入院CK - MB比值22.47±5.31,出入院肌钙蛋白比值4.29±0.47,出入院射血分数比值1.14±0.33。
3 讨论
AMI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造成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地胸骨后疼痛,可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患者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力降低,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功能紊乱,对AMI的发病和预后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AMI治疗过程中,应将疾病和患者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正确评估分析不同阶段AMI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
AMI患者缺乏相关知识,担心预后和恐怖死亡;不适应由健康人向患者的角色转变;不适应CCU病房环境及医护人员抢救其他患者;医护人员言行态度等医源性刺激等上述因素,均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可产生一系列躯体反应,如心悸、耗氧量增加、气急、血压升高、交感神经兴奋等,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护理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容易了解患者实际情况,获取第一手相关资料,同时护理人员多为女性,具有体贴、耐心、仪表端庄、良好的心理修养及处事热情的特点,可安慰和指导患者。通过及时发现掌握患者心理动态并进行针对性心理教育,可增加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发现,AMI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忧虑、抑郁、悲观失望或否认的心理问题,通过实施针对性心理分析和干预,焦虑时间,抑郁时间,悲观失望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AMI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出入院CK比值、CK-MB比值、肌钙蛋白比值及射血分数比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25d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对于对照组(P<0.01)。同时应注意心理干预不是教育和改变患者,而是启发患者与疾病进行斗争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对AMI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分析及干预可显著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跃萍,刘燕,刘爽,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健康教育护理效果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6):494-495.
[2]李建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16):2511-2512
[3]朱小平,邹碧荣,王晓惠,等.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改革对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4):915-917.
[4]金凤.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