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雾霾频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生存已经面临严重的威胁。因此,全面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参与环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已成为当今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地理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地理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就决定了中学地理教育是培養学生环境意识的主阵地。那么怎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环境教育呢?笔者在平时地理教学中做出了一定尝试。
提升学生环保意识
目前,由于人类过度的资源开发和废物排放,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环境问题,每时每刻都对我们的生活构成威胁。只有让学生知道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才能激起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意识。
为此,笔者从身边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入手,认真剖析,合理引导,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自2018年12月20日以来,济南市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学校为此停止了一切户外活动,学生多日被“困”在教室不能外出活动,许多学生“牢骚满腹”。于是,笔者利用这一现象,结合初一地理课本中的“影响空气质量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因势利导,首先让学生分析讨论这几日空气质量差、雾霾多的原因,总结出“工厂大量燃煤超标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然后播放新闻联播中京津等地关停燃煤企业、车辆单双号限行、公交免费等新闻,结果学生很容易就得出解决雾霾天气的办法——使用太阳能、水能等新能源,尽量骑自行车、乘公交等低碳出行。这样,利用鲜活的素材,加上新闻的真实性等特点,顺水推舟,使学生了解了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环保欲望。
改善教学方式,提高领悟能力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偏小,知识面不广,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欠缺,外加一些环境问题较为复杂,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笔者经常尝试着改变教学方式。例如,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会跟着家长到许多地方去旅行。为此,笔者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一些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些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一些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们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再如,笔者常常搜集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漫画来辅助教学。如在讲森林资源问题时,笔者便引用了几幅漫画(如图)。
这些漫画生动幽默,寓意深刻,对于森林资源的破坏和引发的环境问题一目了然,易于学生理解。
实地调查,培养动手能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进行环境教育,单纯依赖课堂教学毕竟不够直观,笔者经常组织各种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发现各种环境问题,帮助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笔者利用学校紧靠332省道的优势,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到附近路口开展调查。在上交的调查报告“亲身感受”一栏中,多数学生写到“车辆多、烟尘多、空气刺鼻、喉咙发痒”等;在“你的解决办法”一栏中写到“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研发新型汽车”等。通过这次实地调查,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了汽车尾气对人类的危害,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笔者还利用初中学生好表现的特点,组织发动环保卫士、环保纠察队等,参与所在街道的各种环保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
利用纪念日活动,开展主题教育
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为了保护环境,国际上设定了多个环境纪念日,如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6日世界粮食日等。在每个环境纪念日来临之前,笔者都会布置学生通过收看有关新闻、查阅互联网,搜集每个纪念日的由来、主题和宣传口号,然后整理到地理笔记中,以便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青少年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主人,是国家的希望,是环境教育的重点对象,他们的环境行为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未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是每一名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里辛街道办事处第一中学)
提升学生环保意识
目前,由于人类过度的资源开发和废物排放,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许多环境问题,每时每刻都对我们的生活构成威胁。只有让学生知道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才能激起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意识。
为此,笔者从身边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入手,认真剖析,合理引导,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自2018年12月20日以来,济南市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学校为此停止了一切户外活动,学生多日被“困”在教室不能外出活动,许多学生“牢骚满腹”。于是,笔者利用这一现象,结合初一地理课本中的“影响空气质量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因势利导,首先让学生分析讨论这几日空气质量差、雾霾多的原因,总结出“工厂大量燃煤超标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等”;然后播放新闻联播中京津等地关停燃煤企业、车辆单双号限行、公交免费等新闻,结果学生很容易就得出解决雾霾天气的办法——使用太阳能、水能等新能源,尽量骑自行车、乘公交等低碳出行。这样,利用鲜活的素材,加上新闻的真实性等特点,顺水推舟,使学生了解了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环保欲望。
改善教学方式,提高领悟能力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偏小,知识面不广,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欠缺,外加一些环境问题较为复杂,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笔者经常尝试着改变教学方式。例如,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会跟着家长到许多地方去旅行。为此,笔者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一些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些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一些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们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再如,笔者常常搜集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漫画来辅助教学。如在讲森林资源问题时,笔者便引用了几幅漫画(如图)。
这些漫画生动幽默,寓意深刻,对于森林资源的破坏和引发的环境问题一目了然,易于学生理解。
实地调查,培养动手能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进行环境教育,单纯依赖课堂教学毕竟不够直观,笔者经常组织各种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发现各种环境问题,帮助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笔者利用学校紧靠332省道的优势,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到附近路口开展调查。在上交的调查报告“亲身感受”一栏中,多数学生写到“车辆多、烟尘多、空气刺鼻、喉咙发痒”等;在“你的解决办法”一栏中写到“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研发新型汽车”等。通过这次实地调查,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了汽车尾气对人类的危害,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笔者还利用初中学生好表现的特点,组织发动环保卫士、环保纠察队等,参与所在街道的各种环保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
利用纪念日活动,开展主题教育
环境问题已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为了保护环境,国际上设定了多个环境纪念日,如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10月6日世界粮食日等。在每个环境纪念日来临之前,笔者都会布置学生通过收看有关新闻、查阅互联网,搜集每个纪念日的由来、主题和宣传口号,然后整理到地理笔记中,以便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青少年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主人,是国家的希望,是环境教育的重点对象,他们的环境行为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未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是每一名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里辛街道办事处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