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龙首柄铜鐎斗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fe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镇原县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龙首柄铜鐎斗,通高32.5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0厘米,足高8.5厘米,柄长25厘米。宽折沿,敞口,直腹,腹壁饰四条凸弦纹,平底,兽蹄足。长柄设计独具匠心,柄端做成龙首,口大张,作吟笑状,龙角颀长,向后紧贴长颈,龙眼高高凸起,平视前方,把柄颀长,犹如青龙跃身腾空。腹部的凸弦纹给鐎斗增添了立體感。整体造型独具匠心,实用美观,是典型的汉代青铜器之一。
  鐎斗又名“刁斗”,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是一种青铜铸造的行军用具,每只可容一斗,除了可作为量器向兵卒分发粮食外,亦可作为饭锅用以炊煮;在夜间军营里巡逻,兵卒还可敲击发出声响,相互警示,故其又有一个很贴切的俗名叫“锣锅”。
  鐎斗兴起于汉代,盛行于六朝,至唐代趋于消亡。《说文解字》载:“鐎,刁斗也。”《玄应音义》卷一引《韵集》载:“鐎,温器也,三足有柄。”《广韵》以刁斗释鐎,孟康以鐎器释刁斗(《史记·李广传》集解),二者之容量皆受一斗,实同物而异名也。
  唐代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中写道:“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足以证明青铜鐎斗是古代军队“昼炊饮食、夜击持行”时随身携带的军旅炊器。
  鐎斗的器身多为圆口深腹,形如小盆,一侧设有长柄,柄首扬起,常铸成龙、虎、麒麟的兽头状,另一侧有斜向上翘的流,一头一尾遥相呼应,底部有三足,也常被塑造成兽足的形状,使得鐎斗的整个造型就像是一只昂首挺胸的猛兽,有着一种雄浑威猛的气势。有的鐎斗两旁还附有方便提携的耳,或者设有穿孔,方便系绳悬挂或随身携带。不同时期的鐎斗在形制及纹饰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异。唐代颜师古曰:“鐎谓鐎斗,温器也,似铫而无缘。”唐代的鐎斗是没有边沿的,可是从今天出土的汉魏时期的鐎斗来看,很多都有明显的缘口,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冶铸业者不同的审美及创造力。
  到了宋代,随着瓷器工艺的成熟,鐎斗也彻底地退出了社会生活领域。北宋末期,鐎斗就已经成为收藏品,是金石学家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参照物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鹤蟾片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份到2016年12月份在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6例,实验设置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月2日清晨,在清明踏青之际,以兰州为起点,我们开始了丝绸之路甘肃段语言文化的考察之行。
用粘性消失法得到了非严格双曲守恒律u_1+1/2(3u~2+v~2)_x=0,v_1+(uv)_x=0cauchy问题整体连续解的存在性结果。
研究了不定方程组5x^2-3y^2=2,16y^2-5z^2=11给出了求此不定方程组正整数解的一种方法。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俄国著名音乐家,浪漫主义风格与现代风格浑然一体,在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音乐元素,例如大小调体系中多样的调式、浪漫主义情怀及其他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元素,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却被神奇地融合在了一起。笔者通过对拉氏的《升c小调前奏曲》与《降B大调前奏曲》的研究,分析本体和构成形式,并对拉氏前奏曲的基本内容知识和具体历史时期所具有的文化、所处的社会以及体现的美
在云南,在滇西北,千年的茶马古道始终向远方延伸,曲折险峻,穿山越岭,仿佛永远不知疲倦。正是这条古道,将一个个小镇存留在了历史和时光的深处。经过无数光阴的敲打,马帮已经远去,故事已经飘走,传说进入民间,小镇承受住了风雨雷电的洗礼,脱去了铅华,返璞归真,成为人们追溯历史的话题。  大凡古镇,都沉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气韵,但在光滑的青石路上,在林立的店铺前,在熙攘的人流中,你很难闻嗅出它们的芬芳。只有走进
目的探讨血清miR-21、miR-92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诊断效能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结直肠癌患者52例(结直肠癌组)、健康志愿者45例(对照组),结直肠癌组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
讨论了在某些插值点解析的函数的多点Pade逼近,得到多点Pade逼近行子序列在一定区域上几乎处处收敛的结果.
目的观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联合氨甲环酸静滴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CH)的效果。方法将100例HCH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在
随机神经网络的稳定性廖晓昕,毛学荣(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英国Strathclyde大学统计与模型科学系)关键词随机神经网络;随机扰动;几乎指数稳定中国分类号O211·63近年来,关于确定性人工神经网络的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