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想把钱借给你,而且既不需要你进行资产抵押,也不需要你提供收入证明。
比如小米。小米9月16日开始公测一款信贷产品“小米贷款”,参加公测的用户在小米金融App上绑定银行卡并且进行身份认证之后,便可以申请贷款,单笔贷款额度最低为100元,最高为用户的可用额度。即时到帐,无需抵押。
第一批参与小米贷款公测的用户数量为300万人,除了雷军、陈年、尚雯婕等几位名人在微博上晒出100万元额度,更多用户得到的额度为几百至几千元不等,另外还有一部分用户没有获得额度。
差别在于对用户行为的判断,小米方面解释称,使用小米手机的时长、小米商城的购物记录、小米社区的活跃程度、小米自带应用的使用情况等都是判断依据。
在小米之前,蚂蚁金服和腾讯已经先后推出了类似的信贷产品—借呗和微粒贷。使用借呗需满足芝麻信用分600以上,可以申请的贷款额度从1000元到6万元不等;微粒贷则在QQ及微信上向部分白名单用户开放,可申请的贷款额度为500元到20万元。同样只需要在手机上授权及认证,便可以获得即时到帐的贷款,可以到期还款或者提前还款。
无抵押信用贷款产品在银行等线下金融机构中并不鲜见,它们通常以贷款人的收入证明、住址证明或者车产、房产证明作为贷款人信用衡量的依据。以渣打银行的无担保个人贷款为例,要求贷款申请人提供户口本、公用事业缴费单、工资单等材料,审核通过最快1天可以放款。
后来涌现的P2P网站也是采用类似方式,但是将提交材料与审核改为在线的方式。
小米贷款、借呗、微粒贷则省去了繁琐的审核步骤,用户申请更加简单,获贷速度更快。究其原因,是它们使用了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数据。
借呗所使用的芝麻信用分与用户的淘宝购物、支付宝转账、缴费、理财等数据密切相关,同时参考了公共机构和合作伙伴提供的第三方数据。微粒贷则根据用户的QQ、微信、财付通等数据确定授信额度,当然也参考了央行的个人征信数据。
在信用贷款之前出现的信用购物亦是同样的原理,蚂蚁金服的花呗和京东的白条,都是根据用户过往的消费情况,授予一定的透支额度,并约定到期还款。
以硬件起家的小米,授信的依据是用户使用小米产品的行为数据。小米金融总经理王安全解释称,小米生态链下的硬件公司,如手环与体重秤的数据都会被考虑进去,这种方式被称为“从行为到金融”。“现在数据来源于小米体系内,未来会加入体系外数据。”王安全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对小米来说,推出贷款产品是必然一步。早在2013年,小米已经注册成立了支付公司;5月11日,小米金融推出了小米活期宝理财产品,6月1日发布了指数基金类产品小米基金宝;今年6月,小米在重庆成立了小贷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小米贷款是小米金融的第三款产品,也是小米小贷公司的首款产品。
据此前小米披露的信息显示,小米小贷公司只针对个人用户,计划今年年末实现900万客户覆盖量和20亿元贷款余额,到2017年,实现8000万客户覆盖量、750亿元贷款余额及150亿元营业收入。
小米贷款目前只有小米用户可以使用,这个数量为1.5亿,包括小米手机和MIUI用户,王安全未透露这其中有多少是信用可评估的有效用户。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腾讯的腾讯征信都已经获得央行的征信牌照,动作更快的芝麻信用已经可以用于酒店、租车、签证等多个领域。与前两者相比,小米自己的征信技术才刚刚起步。
“小米没做过金融,数据源是否足够是个问题。”信用评估平台Wecash闪银创始人支正春认为,进行信用评估时,用户行为数据只能起到50%的作用,仍然需要考量用户的身份、社交关系、收入水平等因素。
正因为如此,即便拥有更大数据量的阿里巴巴和腾讯,考虑到风险控制问题,也只在部分用户范围内尝试其信贷产品。“单纯依赖电商数据、社交数据等金融弱相关数据,在贷款方面提供的信用判断是不够精准的。数据应该多元化、数量大、速度快。”融360贷款分析师廖远林表示。
因此,线上信贷产品虽然审批简单,速度快,但是通常额度较小,借款期限较短,而且利率并不占优势。小米贷款和微粒贷的借款利息为每日0.05%,借呗为0.045%,相当于年利率18%以上,而银行贷款的年利率为7%到15%不等。
事实上互联网公司的信贷产品的资金成本可能会比线下更高。银行可以吸收存款再放贷,而阿里巴巴、腾讯虽然成立了民营银行,但暂时还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借呗资金来自阿里小贷,微粒贷资金来自微众银行向其他银行的同业拆借,小米参与的民营银行仍在发起阶段,贷款资金主要来自小米小贷公司。
另一个风险在于,互联网公司对借款资金的用途无法监管。小米贷款、借呗和微粒贷都属于个人消费贷款,但个人最终如何使用这笔钱互联网公司无法得知。
这也是为什么特定用途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更快的原因:拥有电商交易数据的阿里巴巴和京东推出了类似信用卡的花呗和京东白条;瞄准大学生市场的趣分期、分期乐等推出购物分期服务;而58同城、斑马王国等则针对租房市场提供租金分期服务。
即便用户在网上留下的数据是可靠且有用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得小心。2013年1月出台的《征信管理条例》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做了明确的限制: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被用户随身携带的小米手机,可能能获得更具体的数据,但也可能触碰到隐私雷区。
“互联网公司涉足个人信用贷款的最大意义,在于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人群,”廖远林认为,“借助于更加广泛的数据,让那些在央行征信系统没有信用记录的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主也有可能申请到贷款。”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中收录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约3.4亿,还不到总人口数的1/4,远远满足不了借贷市场的需求,很多没有信用卡或从未跟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的人难以获得信贷服务。
拥有大量用户群的互联网公司不愿意错过这个市场,虽然还在摸索阶段,但是大数据风控可以让借钱这件事变得更简单,通过互联网来做小额贷款从长期来看是趋势。
比如小米。小米9月16日开始公测一款信贷产品“小米贷款”,参加公测的用户在小米金融App上绑定银行卡并且进行身份认证之后,便可以申请贷款,单笔贷款额度最低为100元,最高为用户的可用额度。即时到帐,无需抵押。
第一批参与小米贷款公测的用户数量为300万人,除了雷军、陈年、尚雯婕等几位名人在微博上晒出100万元额度,更多用户得到的额度为几百至几千元不等,另外还有一部分用户没有获得额度。
差别在于对用户行为的判断,小米方面解释称,使用小米手机的时长、小米商城的购物记录、小米社区的活跃程度、小米自带应用的使用情况等都是判断依据。
在小米之前,蚂蚁金服和腾讯已经先后推出了类似的信贷产品—借呗和微粒贷。使用借呗需满足芝麻信用分600以上,可以申请的贷款额度从1000元到6万元不等;微粒贷则在QQ及微信上向部分白名单用户开放,可申请的贷款额度为500元到20万元。同样只需要在手机上授权及认证,便可以获得即时到帐的贷款,可以到期还款或者提前还款。
无抵押信用贷款产品在银行等线下金融机构中并不鲜见,它们通常以贷款人的收入证明、住址证明或者车产、房产证明作为贷款人信用衡量的依据。以渣打银行的无担保个人贷款为例,要求贷款申请人提供户口本、公用事业缴费单、工资单等材料,审核通过最快1天可以放款。
后来涌现的P2P网站也是采用类似方式,但是将提交材料与审核改为在线的方式。
小米贷款、借呗、微粒贷则省去了繁琐的审核步骤,用户申请更加简单,获贷速度更快。究其原因,是它们使用了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数据。
借呗所使用的芝麻信用分与用户的淘宝购物、支付宝转账、缴费、理财等数据密切相关,同时参考了公共机构和合作伙伴提供的第三方数据。微粒贷则根据用户的QQ、微信、财付通等数据确定授信额度,当然也参考了央行的个人征信数据。
在信用贷款之前出现的信用购物亦是同样的原理,蚂蚁金服的花呗和京东的白条,都是根据用户过往的消费情况,授予一定的透支额度,并约定到期还款。
以硬件起家的小米,授信的依据是用户使用小米产品的行为数据。小米金融总经理王安全解释称,小米生态链下的硬件公司,如手环与体重秤的数据都会被考虑进去,这种方式被称为“从行为到金融”。“现在数据来源于小米体系内,未来会加入体系外数据。”王安全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对小米来说,推出贷款产品是必然一步。早在2013年,小米已经注册成立了支付公司;5月11日,小米金融推出了小米活期宝理财产品,6月1日发布了指数基金类产品小米基金宝;今年6月,小米在重庆成立了小贷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小米贷款是小米金融的第三款产品,也是小米小贷公司的首款产品。
据此前小米披露的信息显示,小米小贷公司只针对个人用户,计划今年年末实现900万客户覆盖量和20亿元贷款余额,到2017年,实现8000万客户覆盖量、750亿元贷款余额及150亿元营业收入。
小米贷款目前只有小米用户可以使用,这个数量为1.5亿,包括小米手机和MIUI用户,王安全未透露这其中有多少是信用可评估的有效用户。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腾讯的腾讯征信都已经获得央行的征信牌照,动作更快的芝麻信用已经可以用于酒店、租车、签证等多个领域。与前两者相比,小米自己的征信技术才刚刚起步。
“小米没做过金融,数据源是否足够是个问题。”信用评估平台Wecash闪银创始人支正春认为,进行信用评估时,用户行为数据只能起到50%的作用,仍然需要考量用户的身份、社交关系、收入水平等因素。
正因为如此,即便拥有更大数据量的阿里巴巴和腾讯,考虑到风险控制问题,也只在部分用户范围内尝试其信贷产品。“单纯依赖电商数据、社交数据等金融弱相关数据,在贷款方面提供的信用判断是不够精准的。数据应该多元化、数量大、速度快。”融360贷款分析师廖远林表示。
因此,线上信贷产品虽然审批简单,速度快,但是通常额度较小,借款期限较短,而且利率并不占优势。小米贷款和微粒贷的借款利息为每日0.05%,借呗为0.045%,相当于年利率18%以上,而银行贷款的年利率为7%到15%不等。
事实上互联网公司的信贷产品的资金成本可能会比线下更高。银行可以吸收存款再放贷,而阿里巴巴、腾讯虽然成立了民营银行,但暂时还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借呗资金来自阿里小贷,微粒贷资金来自微众银行向其他银行的同业拆借,小米参与的民营银行仍在发起阶段,贷款资金主要来自小米小贷公司。
另一个风险在于,互联网公司对借款资金的用途无法监管。小米贷款、借呗和微粒贷都属于个人消费贷款,但个人最终如何使用这笔钱互联网公司无法得知。
这也是为什么特定用途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更快的原因:拥有电商交易数据的阿里巴巴和京东推出了类似信用卡的花呗和京东白条;瞄准大学生市场的趣分期、分期乐等推出购物分期服务;而58同城、斑马王国等则针对租房市场提供租金分期服务。
即便用户在网上留下的数据是可靠且有用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得小心。2013年1月出台的《征信管理条例》对个人信息的采集做了明确的限制:禁止征信机构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被用户随身携带的小米手机,可能能获得更具体的数据,但也可能触碰到隐私雷区。
“互联网公司涉足个人信用贷款的最大意义,在于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人群,”廖远林认为,“借助于更加广泛的数据,让那些在央行征信系统没有信用记录的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主也有可能申请到贷款。”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中收录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约3.4亿,还不到总人口数的1/4,远远满足不了借贷市场的需求,很多没有信用卡或从未跟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的人难以获得信贷服务。
拥有大量用户群的互联网公司不愿意错过这个市场,虽然还在摸索阶段,但是大数据风控可以让借钱这件事变得更简单,通过互联网来做小额贷款从长期来看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