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為吃稻米長大的華人,卻很少有機會感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過程;但在盛夏的梯田上上下下走一回,也領悟到“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從442期雜誌看到四季梯田的主題,正好立秋前後拜訪桂林,就決定前往龍脊梯田一探究竟。這裡的主要景區就是雜誌介紹的平安壯族梯田和金坑大寨紅瑤梯田。
從桂林北站自駕到龍脊梯田約需兩小時,而從景區大門開到平安寨要半小時。抵達時已是正午,正好品嚐竹筒飯等農家菜。下午正炙熱的時候,我們踩着壯族村落常見的石板路踏上山坡相對高點,觀賞第一個景點——七星伴月。七星指祖先開田時留下來的七個小山頭,月亮就是其中的小水田,在光影下閃爍着金光。這個季節,一層層的梯田正好長滿綠油油的稻草,從山頂上往下看,像大片舒軟絨布料披在一坡坡山地上。從七星伴月景區前往九龍五虎景區,步行約30分鐘,正好穿過壯族人家,可以看到極具特色的高腳屋和石片牆,屋舍下方還能看到豬、馬、雞等牲畜,更可看到壯族婦女用大竹簍揹負各種物資走動。
沿着田間小路穿過梯田的同時,正好就近觀賞稻田,驚嘆眼前每一條細長的梯田匀稱地在山坡上层開,整齊平行的美感,是600多年前靠人力一步一腳印耕出來的線條。整塊山坡地有上百條細長的田地,一梯接著一梯的水稻田從山頂往山腳下延展;一段又一段的灌溉,讓後人讚嘆灌溉系統的設計與巧思。水稻田的水非常乾淨,在炎熱的午後,欣賞田中的水光和涓涓細流的灌溉水道,竟別有一份沁涼在心裡。
接着前往金坑大寨紅瑤梯田,抵達時已經是下午5點。紅瑤梯田雖有纜車,我們依舊是發揮行山者的精神,從入口處走了一小時到金佛頂,抵達時正好夕陽西下。此時的光線變得柔和,撒在盛夏的綠梯田上,有一種要回家吃飯的溫暖召喚感。汗水淋漓爬山後,站在這裡觀賞山腰的村莊冒出的炊煙,有一種舒坦平靜的開懷。
身為吃稻米長大的華人,卻很少有機會厭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過程;但在盛夏的梯田上上下下走一回,也領悟到“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農家之美,世界梯田之冠,值得到此一遊。
徵稿啟事
給熱愛旅遊的你
“交流空間”多年來得到大家的支持,成為分享旅遊心得的平台。為了答謝讀者的厚愛,讓更多讀者與我們分享旅程的點滴,誠邀喜歡旅遊的你,加入我們的行列。
①稿件要求:不多於700字,附相片一至數張。②稿件內容:中外旅遊貼士、最新情報、旅程分享、特殊經歷、徵伴同遊的告示等,一切關於旅行的故事,我們都無任歡迎,稿件一經刊登,付以薄酬及回贈書樣一本。③投稿方法:郵寄至本社編輯鄗收,來信請註明“交流空間”投稿;或電
郵至:[email protected]。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聯絡地址及電話,發表可用筆名(舊作者請同時註明作者編號)。不設退稿,有需要請自行留底。
從442期雜誌看到四季梯田的主題,正好立秋前後拜訪桂林,就決定前往龍脊梯田一探究竟。這裡的主要景區就是雜誌介紹的平安壯族梯田和金坑大寨紅瑤梯田。
從桂林北站自駕到龍脊梯田約需兩小時,而從景區大門開到平安寨要半小時。抵達時已是正午,正好品嚐竹筒飯等農家菜。下午正炙熱的時候,我們踩着壯族村落常見的石板路踏上山坡相對高點,觀賞第一個景點——七星伴月。七星指祖先開田時留下來的七個小山頭,月亮就是其中的小水田,在光影下閃爍着金光。這個季節,一層層的梯田正好長滿綠油油的稻草,從山頂上往下看,像大片舒軟絨布料披在一坡坡山地上。從七星伴月景區前往九龍五虎景區,步行約30分鐘,正好穿過壯族人家,可以看到極具特色的高腳屋和石片牆,屋舍下方還能看到豬、馬、雞等牲畜,更可看到壯族婦女用大竹簍揹負各種物資走動。
沿着田間小路穿過梯田的同時,正好就近觀賞稻田,驚嘆眼前每一條細長的梯田匀稱地在山坡上层開,整齊平行的美感,是600多年前靠人力一步一腳印耕出來的線條。整塊山坡地有上百條細長的田地,一梯接著一梯的水稻田從山頂往山腳下延展;一段又一段的灌溉,讓後人讚嘆灌溉系統的設計與巧思。水稻田的水非常乾淨,在炎熱的午後,欣賞田中的水光和涓涓細流的灌溉水道,竟別有一份沁涼在心裡。
接着前往金坑大寨紅瑤梯田,抵達時已經是下午5點。紅瑤梯田雖有纜車,我們依舊是發揮行山者的精神,從入口處走了一小時到金佛頂,抵達時正好夕陽西下。此時的光線變得柔和,撒在盛夏的綠梯田上,有一種要回家吃飯的溫暖召喚感。汗水淋漓爬山後,站在這裡觀賞山腰的村莊冒出的炊煙,有一種舒坦平靜的開懷。
身為吃稻米長大的華人,卻很少有機會厭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過程;但在盛夏的梯田上上下下走一回,也領悟到“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農家之美,世界梯田之冠,值得到此一遊。
徵稿啟事
給熱愛旅遊的你
“交流空間”多年來得到大家的支持,成為分享旅遊心得的平台。為了答謝讀者的厚愛,讓更多讀者與我們分享旅程的點滴,誠邀喜歡旅遊的你,加入我們的行列。
①稿件要求:不多於700字,附相片一至數張。②稿件內容:中外旅遊貼士、最新情報、旅程分享、特殊經歷、徵伴同遊的告示等,一切關於旅行的故事,我們都無任歡迎,稿件一經刊登,付以薄酬及回贈書樣一本。③投稿方法:郵寄至本社編輯鄗收,來信請註明“交流空間”投稿;或電
郵至:[email protected]。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聯絡地址及電話,發表可用筆名(舊作者請同時註明作者編號)。不設退稿,有需要請自行留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