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大遷徙 壯闊的自然交響樂

来源 :中国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ph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大遷徙”、被視為世界50大自然奇觀之一。每年大約從6月開始,約200萬隻非洲動物,為了追隨氣候變化和覓食等原因,在東非大草原上進行周期性遷移活動。年復一年。
  在人類的視覺愛好看來,最戚人一幕是驚心動魄的“天國之渡”,其高潮發生在每年7、8月間,於是很多人以為大遷徙就是在這兩三月的事兒。
  其實,大遷徙是東非草原動物們的終身事業,生而開始,死而結束,只要還活著,就一直在行走遷移,牠們才是真正的天涯行者。
  逐水草而居
  大遷徙經過的草原範圍非常廣闊,其中心地帶在坦桑尼亞的塞倫蓋提(Serengeti)至肯雅的馬賽馬拉(Masai Mara)。這兩處的草原分別成立了塞倫蓋提國家公園和瑪賽瑪拉國家保護區。
  這兩個公園有多大?瑪賽瑪拉國家保護區的面積是1,510平方公里,比香港土地總和1,106平方公里還要大;塞倫蓋提國家公園的面積達14,750平方公里,接近瑪賽瑪拉面積的10倍。“動物大遷徙”的主角是三大食草動物:角馬、斑馬及羚羊。每年的遷徙大軍有超過160萬頭牛羚(Wildebeet俗稱角馬)、15萬頭斑馬(Burchell’s zebra)和35萬頭瞪羚(Gazel le)o因為角馬是大遷徙中數量最多的動物,所以東非動物大遷徙又常被稱為“角馬大遷徙”。
  六千里路雲和月
  雖然牛羚數量最多,但是為百萬人軍打頭陣的卻是斑馬隊伍。斑馬愛吃長草,為了吃到第一輪的長草,牠們通常都最早出發,用鋒利的牙齒咬掉草的頂部;牛羚隨後來到,矮小又鮮嫩多汁的燕麥草正是牠們喜愛的;牛羚離開後,草地上露出新長的嫩草,成為殿後部隊瞪羚的美食。
  東非大草原在赤道以南不遠處,屬於熱帶草原性氣候,沒有春夏秋冬之分,只有旱季和雨季。降雨帶由南向北移動。由12月至來年4、5月,坦桑尼亞的塞倫蓋提,南部是雨季,充足的雨水使遍野綠草如茵,動物散佈在無邊草原上,不愁吃喝,食草族利用這段時間休養生息、生兒育女,悠然自得地緩慢移動。食肉動物也趁機獵食,大快朵頤。
  5月中,塞倫蓋提草原西部漸入旱季,此時,角馬、斑馬、瞪羚等食草動物逐漸結束散漫的生活,為了追趕青草和水源,200萬動物大軍開始從塞倫蓋提分批北上,展開漫長的大遷徙。食草動物一路向北流動,走到了北方的馬賽馬拉,正好趕及馬賽馬拉雨季的尾聲。食草動物隨着青草長、消的速度,邊吃邊走,由馬賽馬拉又“吃回頭草”回塞倫蓋提,最終形成了一個順時針方向轉動的環形路線。
  長征路程有3千多公里(也有說最長可達6千公里),每天行軍約16公里,隊伍浩浩蕩蕩,可綿延40公里。一路上危機四伏,歷盡生老病死,有多達一半的牛羚在途中遭獵食或因飢渴、傷病、力竭而死。但同時亦有約40萬小犢出生,為艱苦旅程增添了生氣。食草動物走了,食肉動物當然必須跟着走,不然就會餓死。這些掠食者主要有三大殺手:獅子、鬣狗、花豹。獅子是“草原之王”。每個家族以一頭雄獅為首,統領成群雌獅和幼獅。由雌獅負責捕食,一般情況下,3、4頭獅子合作捕獵一匹年輕力壯的角馬並非難事,成功率極高。鬣狗長得很賴皮,活像“草原流氓”。但耐力和靈活性驚人,食草動物如果被成群鬣狗盯上,必然是悲劇。花豹行動極靈敏,連獅子追不上的獵物,牠們也能輕鬆捕獲。獅子、花豹、獵豹和鬣狗們追隨着一群群“移動的食物”,一路虎視眈眈。因此大遷徙的食草動物很辛苦,一邊趕路、覓食,一邊還要警惕天敵襲擊,特別是提防老弱和幼小者成為掠食的目標。
  “天國之渡”
  7、8月,動物們到了坦桑尼亞和肯雅的交界地,一定要渡過馬拉河(Mara River),才能到達彼岸的馬賽馬拉草原,得到從東面的印度洋季候風帶來的水源和食物。在大草原的遷徙旅途中,要渡過大大小小的河流,其中主要是兩條河:肯雅與坦桑尼亞之間的馬拉河,以及坦桑尼亞境內的格盧米提河(Grumeti River)。橫渡馬拉河最為艱險’渡河的搏鬥場面堪稱慘烈、壯觀!
  馬拉河發源於肯雅多雨的山區,1/3在肯雅境內,2/3在坦桑尼亞。河流在馬賽馬拉草原中央與塔雷克河匯集後,流經坦桑尼亞,向西注入維多利亞湖。馬拉河水流異常湍急,動物過渡的河段寬30餘米,有的河段兩岸是陡峭的斜坡或懸崖。角馬軍團強渡馬拉河的場面特別壯觀。在渡河之前,角馬在河邊集結,擠得水洩不通,角馬首領探定了過河點,縱身一跳躍入河中,其他角馬便緊隨其後,紛紛跳下河去,義無反顧地奮力游向對岸,如赴湯蹈火。河流的驚濤駭浪有如無形殺手,動物泅渡時如果體力不支便會被急流沖走。更兇險的是,河裡還隱藏有預謀的殺機:兇猛的鱷魚、河馬會隨時突然襲擊。
  河馬屬於食草動物,性格本來溫和,但領地意識很強,凡是侵犯其領地者必“格殺勿論”,角馬驚擾了牠們,也許會遭來殺身之禍。更恐怖的是體長達3.5米的尼羅河鱷魚(Nilecrocodile),牠們的血盆大口絕不會放過享用大餐的機會。鱷魚的攻擊技巧很高。牠們潛伏在水中,慢慢逼近獵物,突然像箭一樣躍出,將獵物拖到水下,河水頓時被鮮血染紅。弱肉強食的畫面觸目驚心!
  儘管如此,角馬、斑馬們仍然視死如歸,不畏艱險、前赴後繼地在馬拉河上強渡,展現出一幅幅驚心動魄的宏大畫卷,難怪被人稱為“天國之渡”!
  每到動物渡河的那幾十天,馬拉河邊總是擠滿了越野車,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爭相觀看“天國之渡”盛事。不過,能否看見“天國之渡”,要碰運氣。有的人在河邊駐守一周,也未必能見到。我曾在馬拉河兩岸轉了兩天,竟然3次見到動物大軍強渡馬拉河,算有運氣了。
  能夠安全抵達馬賽馬拉的動物,會得到水源和食物。然而,短短兩三個月後,面積只有塞倫蓋蒂約1/10的馬賽馬拉草原不足以維持百萬外來動物的生活。10月,雨水重臨塞倫蓋提,草原開始返青。動物們再次展開新的循環,從東線南遷,千里迢迢回到綠油油的塞倫蓋提故園。隨牠們回歸的,還有幾十萬孕育在母體內的小生命。大遷徙周而復此,就這樣生生不息。
其他文献
四月初八的澳門,在同一天歡慶三個節日:浴佛節、醉龍節和譚公誕。我惦念着邊遠的路環島,一心去過譚公寶誕,就在參加醉龍節開幕典禮後,直奔路環。  「澳門最後的後花園」  路環本來是一個孤島, 古稱鹽灣、九澳島,葡萄牙語稱:Coloane,有人認為音譯自粵語「過路灣」,意思是一條道路環繞的海島,這正是「路環」的解讀。  在1969年建成連接氹仔島與路環島的長堤式連貫公路以前,往路環必須依賴渡船。2000
期刊
朋友來電說阿富汗剛開放了旅遊簽證,問我去不去?我不假思索地說了一個字:「去!」阿富汗是我嚮往已久的地方,因史泰龍的電影《第一滴血3》、興都庫什山、塔利班、巴米揚大佛;因那從頭到腳被藍色波卡包裹的婦女;因媒體頻頻報道的襲擊爆炸;還有因這裡是「每平方英里就有一千個悲劇的地方」。  聞說我要去阿富汗,各路朋友紛紛表示關注:「怎麼要去那麼危險的地方?不要命啦!昨天電視才播喀布爾又發生恐怖襲擊死了幾十人,還
期刊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一首風靡國際半個世紀的俄國愛國民歌,有幸來到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一定要往郊外走走。首都城外有多個歷史悠久的古老小鎮,每個小鎮的建築均獨具魅力,市鎮佈局各有特色,在莫斯科東北面形成一個橢圓形的環狀,是遠近馳名的旅遊金環(Golden Ring)。  謝爾吉耶夫鎮是離莫斯科最近的金環小鎮,從共青團廣場上的雅羅斯拉夫爾站出發,坐火車大約一小時就可到達,十分鐘可從車站走到著名的聖三一大
期刊
醉與醃的區別,主要是火候的不同,醉淺醃深。醉是將食材用酒與調味料短時間內熗出香味,味道基本還停留在食材表面,食材本身的鮮香得以最大的保留,而醃的食材味道是靠醬汁慢慢浸潤出來的,醬汁吃得更透,所以味道更醇厚。  醉製的食物有很多,又分熟醉與生醉,熟醉的如福州的醉排骨,生醉的如醉蝦、醉蟹、醉泥螺等都算著名,其中最好吃的當數醉蝦了,尤以醉白蝦為甚。  生長於中國沿海海域的小白蝦可謂蝦中西施,一隻隻纖細而
期刊
“我今發願,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寧可就而死,豈歸東而生!”  玄奘法師發下此願,是在“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莫賀延磧。那一刻,他連手中唯一的水囊都打翻了。面對此時此境,他只能唸誦觀世音法號,以抗衡“是時四顧茫然,人鳥俱絕。”按玄奘在長安出發時的公元627年推算,那年他不過是一位28歲的年輕人。  時間來到約1,400年後的今天,一位與玄奘同齡的女子劉曉君(本期主題故事作者),無意間
期刊
故宮,一個老掉牙的京師名勝。當你遊北京超過一次,可能不想再去了,不外乎是些古董嘛!還要排隊一小時,值得嗎?今次我要找出答案,特意安排一天遊故宮,好讓我看看這個多年沒去的老名勝,除了人擠人,還有甚麼驚喜?出遊前也在網上尋找盡興故宮的攻略,翻閱一些清代皇家野史故事,以增加遊玩的興致。  大部分人遊故宮,進午門後便跟着中軸線,一直走過太和殿等雄偉建築,過乾清宮、交泰殿、御花園、出神武門,每處打打卡,就算
期刊
龍仁青  龍仁青 小說家、翻譯家。創作出版有小說集《光榮的草原》、《咖啡與酸奶》等,散文集《馬背上的青海》等;翻譯出版有《倉央嘉措詩歌集》及《格薩爾》部本等,作品被譯為英日等文出版。  有一首草原情歌叫《敖包相會》,這首老歌曾經廣為流傳,幾乎人人皆唱,但很少有人知道歌中的“敖包”是甚麼意思。許多人把“敖包”理解為蒙古包或者氈房,其實不然。  “敖包”是蒙古語,石碓、土堆之意——當然,這只是“敖包”
期刊
紹興古名會稽,因會稽山脈而得名,其中有王陽明修煉的宛委山,山脚溪水潺潺,名曰“若耶”,在此谷地中,齊整的青瓦白牆立在碧綠的溪畔,似是不被時光驚擾的桃花源。  宛委山麓看落花  我來到蘭亭安麓的時候,正值春分,是江南的雨季,遠處山色朦朧,輕煙繚繞,空氣中瀰漫著幾分清冷——世界是一片淡雅的青,除了止不住飄落的粉白櫻花。  “您來晚了一點,昨日陽光明媚,櫻花更美,今天的大雨打落了不少。”身着古樸布袍的酒
期刊
李焯芬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敦煌研究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無量壽經》為《淨土三經》之一。經文介紹阿彌陀佛(亦稱無量壽佛)所發諸大願(依版本不同而數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願),建立彌陀淨土接引十分世界眾生,與及彌陀淨土的大概樣貌。經文又敍述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闆崛山,為人比丘眾一萬二千人及普賢、彌勒諸大菩薩說法,謂過去世自在王佛時,有國王出家為僧,號法藏,發四十八大願,稱
期刊
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家中長輩不時告誡:“落雨細濕,行乜鬼山”。然而,有不少美景是“雨季限定”,像“水塘排洪”就是最好的例子。根據水務署的資料,本港現時共有17個供應食水的水塘,當中以大潭水塘的排洪場景最為人津津樂道。  如何到達  排洪即放水  排洪即排泄洪水,踏入夏季,香港受熱帶氣旋及低壓槽影響,雨水非常充沛。當接連幾場豪雨過後,水塘往往無法承載更多的水量,於是便會打開閘門“放水創”,其時一排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