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萦绕古城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同这些年变化极大:天蓝了,高蹈而清爽的蓝天白云成了古城崭新的名片;水碧了,御河、十里河、桑干河犹如翡翠项链悬挂在塞上厚土;地绿了,片片青草和丛丛树木使大同犹如漂浮在无际的绿色海洋。城市里,街衢整洁,高楼竞秀,霓虹飞渡,树影婆娑,鸟语花香,一派雅致而大气的都市气象。因此大同被誉为全国有名的宜居之城、养生之城和旅游之城。古都大同叫人值得流连的地方当然很多:北魏故都、辽金遗存、北方佛国、人天北柱……随便哪一部分都是一个辉煌、奇异、神秘的自然、人文世界。但我感觉,最容易叫人忽略的,是萦绕大同的花香。
  是的,就是花香。花香简直就像大同的体味,一年四季都散发出迷人的香馨。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大同人家家户户都不缺少一盆盆一树树各种各样的花卉,不自觉都愿意享受一丝丝一缕缕花的香醇。在我很小的记忆里,即使生活如何艰难,母亲和她的一帮农家姐妹都养花。窗台上的花盆是简朴的红陶土烧制的,花的品种不多而且也很普通,如“四季海棠”“杨秀秀”“倒挂金钟”等,但她们经常互换品种,交流养育心得,四季开放的花朵灿烂了人们的笑脸,清幽的花香也成了百姓最鲜活最滋润的欢乐。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生活到城市的高楼大厦,城市居民各种家具的风格都在变,不变的是人们都还喜欢养花,牡丹、兰花、菊花之属随家可见,有人甚至把阳台都装饰成立体的花房,叫馨香一年四季充盈。
  家养的花卉毕竟只能“孤芳自赏”。如果走在大同街头,你肯定会被某缕花香袭到。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北国的大同现在能够这样:到处是流光溢彩,到处是绿草花树,到处是氧吧香吧。丁香花的幽馨,海棠花的清丽,樱花的淡雅,李子花的素洁,蜀葵的勃发,美人蕉的热烈,步步登高的执着,太阳花的绚烂,荷花的素雅……所有的红黄粉白蓝紫,仿佛突然从天南海北俱汇与此,毫不吝啬地妆点着城市,美化着城市,滋养着城市,也舒释、愉悦着人们的心情。
  因此,大同虽然有很多钢筋水泥堆砌的现代高楼,但因为遍地的绿,以及绿色结晶出的各色艳丽而美不胜收的花。和经久萦绕的各种花的香味,从而变得亭亭的,袅袅的,使这座曾经饱受病垢的城市少了些粗野,多了几分诗意;少了些寒酸,多了几分丰裕;少了些狭隘,多了几分豁达;少了一些局促,多了几分大气。一座存在数千年而且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重要中心之一的古城,就这样“忽如一夜春风来”,突然就真正融入了现代世界。
  当然,任何城市,都不是兀凸而孤立存在的,都离不开映衬她的一方乡村热土。大同广袤的乡村同样少不了花,不仅不少,还浩浩汤汤,漫无际崖,不同季节都有不同的“花主”。当其时也,如果沉醉其中,你肯定会了解、到大同健康、丰盈而诱人的的体味!
  春天里,无论有几千种几万种花,大同最多最美的当属杏花。看吧,城市景观里不乏杏花、农家院落少不了杏花,山野沟岔里时见杏花。大同的杏花分布最多最广。但这些还只是零星的,只能算“星星之火”。大同地区最有名的杏花之乡是阳高县和云州区聚乐乡,这是具有历史传统的杏花之乡,分别以盛产大接杏和哈密杏驰名。每到阳春三月,看吧,那煊赫的粉红漫山遍野,花影如潮,似乎要跟天上的云霞争奇斗艳。她们娇中含羞,青春而奔放,热烈而健媚,勃发出强烈的生命力量,弥漫出浓郁的生命真味。直到每一朵清醇的花香转化成酸甜的杏香,不仅能刺激人们渐感麻木的味蕾,还更充实和丰盈了特色乡村农民的希望!
  青翠拥金蕊,晨露吐微香。大同最美最香的花应该是黄花。黄花,大同人叫金针。自从明代戍边将士把寄托着忘忧和思念母亲意味的萱草落户长城脚下,黄花就成了这片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塞上人家六百多年来的精神图腾,就成了大同百姓一直种植一直当成“宝玉”的金针!这金针不仅能赏能爱能思能恋,属于精神范畴,尤其还能吃,营养丰富,香味独特,属过去的“山珍”之一,是大同人招待尊贵客人餐桌上必备的佳肴。据说慈禧西逃途径大同就对黄花菜赞不绝口。因此,现如今,大同黄花越种越多,从几个村推广到一个县,从一个县发展到全市各县区,整个种植面积达到十多万亩。七八月花开时节,整个大同都被黄花浓郁的芬芳所笼罩。黄花也几乎成了大同的“市花”,成了全市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花”。
  大概受到黄花魅力吸引,国际功夫巨星成龙先生甘当大同的“黄花使者”,在俏美“黄花仙子”的陪伴下,每年来大同徜徉“忘忧花海”,体验劳动的快乐,品味美好的生活。
  金秋时节,大同的天是蓝的,地是绿的,而很多花是金色的,譬如菊花,譬如油菜花,尤其是无处不在的向日葵。在她们的映衬下,整个大同似乎到处都闪现出金子般的光芒,并流溢出甜蜜的味道,微醺着古城的每一个角落。
  向日葵是大同常见的农作物,各县区都有种植,而广灵葵花无疑是典型代表。
  广灵人种葵花是有传统的。改革开放之初,“广灵五香瓜子”因为仁肉酥脆、咸香味美、风味独特就畅销全国。广灵瓜子的主料,就是葵花籽。初秋时节,葵花陆续露出阳光般的笑脸。那排闼的气势、耀眼的色彩、浓郁的香馨,不仅吸引来无数的蜜蜂和花蝶,更叫越来越多的市民专程前往感受这耀日的金黄、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蓬勃。“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夕同山蕣落,午并海榴燃。幽馥流珍簟,鲜辉照藻筵。群芳已谢赏,孤植转成怜”(明高启《葵花》)。如此美景如何不叫人深深陶醉!
  冬天的大同,绿色植物虽然只剩下松柏,但大同人依然能够饱赏一种花——雪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时飘落的晶莹的雪花像是北国的花的精灵,不仅有着曼妙的身姿,跳着飘逸的舞蹈,还有着比鲜花更动人的素颜,有着最清爽最纯粹的香的真味,几乎可以祛除一切思想的沉疴,回到人们久違的初心……此情此景,人们不由得唱呀,跳呀,构成一个别具魅力的奇异世界。
  因而,我时常能感受到古城大同既年轻妩媚,又端庄风流;既真切而踏实,又梦幻而诗意;既遥接苍莽历史,又面向希望未来……
其他文献
自从北朝民歌新乐府  《木兰辞》问世以来,  一位集忠、孝、仁、勇美德于一身的  中国女杰的形象便深入人心,  千百年来历代传唱。  不同版本《花木兰》的影视作品,  更使木兰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  美国卡通大片《花木兰》的问世,  更是直接把花木兰推向了世界。  近些年來,  随着人们文化旅游视野的开阔,  一股木兰热正在悄然兴起。  河南、湖北、陕西、安徽等地,  都在大张旗鼓地
期刊
畫家简介  高飞,大同人,出身卡车司机。201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高级研修班,师从著名青绿山水画家施云翔先生。连续两次被评为研修班“优秀学员”。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山西省老年书画专家委员会委员,大同市美协会员。现任大同新荣区美协主席,书协副主席。  一  苏东坡这样评论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世诗人、画家也皆以此为圭臬:绘画必须要有诗意,作诗必须要有画境。塞上山水
期刊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耕读时代国人的追求,也是以家学而绵泽后世的,读这诗句可以想像得到那些居于深宅大院中潜心读书的童子和那些背着书箧赴考的学子,他们无论是读书致仕还是转行经商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无一例外的都会修缮自己的祖宅,因为那是自己叶落时要归的根。说到留存至今的大院,人们肯定会想起祁县的乔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等,而要说大同的大院,云州区落阵营村的吕家大院的气度在晋北是首屈一指的,那些
期刊
《云冈石窟全集》华丽面世,对于我们云冈人来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宏伟工程。作为云冈人,我感恩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感恩为《全集》辛苦付出的所有云冈同仁,大家的共同努力圆了云冈人多年的梦想。  我感谢张焯院长为我们摄影团队提供的各种服务和保障。护膝、手套、工具……细微之处彰显云冈“掌门人”对下属员工的厚爱,渗透着张焯院长对摄影团队的浓浓暖意和无限关怀。  《云冈石窟全集》需用大量的图片,拍摄云冈就是
期刊
2015年的第一场雪来的不算早,但猛得让人措不及防。  这铺天盖地的雪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我写过的一句诗——“酒还没有醒来/雪就包围了小屋/脚还没有跨出/文瀛已经逼近了呼吸”。  那应该是1999年的冬天,距离石囡写下他那首《23岁,我在世界的某个房间居住》已有一年多的时光。但他的“某个房间”和我的“小屋”却说的都是位于雁北师院南门对面教育学院西南一隅二楼的一个小屋子。  写完上一句话的时候,我忽然
期刊
大同的秋天总是猝不及防的,从来不是一叶知秋,往往是在一夜秋风之后,早上醒来满地金黄,秋天戛然而至。  大同在地理书上是这样被记录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漫长,春秋短暂。  大同地处塞北,深居内陆,倒并不闭塞,向东是河北,往西杀虎口,向前踏一脚就是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内蒙古。大杂居,小聚居,民族融合由来已久。  大同人素来骁勇,怒发冲冠是常有之事,拳头上脸也数见不鲜,这与鲜卑、匈奴的基因密码不无关系,也
期刊
人的一生,是与某些客观事物相牵相伴的。那些表面上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随着时光的流逝,会从你的物质生活侧面转移到精神世界之中,并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事业”或“使命”,一种赋予人类生命意义的信念,一种支配你为之奋斗的力量。我在云冈石窟感受到了这种信念与力量。  作为大同人,我自小就知道云冈石窟,长大后又把云冈大佛作为向外地朋友炫耀的对象。由于多年从事电化教育影像工作,我逐渐喜欢上摄影;再后
期刊
走遍天南海北,阅尽美肴万千,美食文化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故事。传统糕点,应该是每个人从小吃到大的美味,因各地的环境、风俗习惯不一样,加工制作出来的糕点各不相同,丰富的品种和花色足以让人目不暇接,而处在塞北高原的古都大同,传统糕点同样是这里一道舌尖上的美好记忆。  大同,历来是北方重镇,这里人流如织,商贸发达。茶马古道上的来往客商在这里常常驻足游览,长年累月便形成边塞古都的独特文化特征,而这里的美食
期刊
(一)  南湖的红船上  升起一张风帆  帆也是红色的  帆上镌刻着  一柄铁锤  一把镰刀  从此,镰刀铁锤  迸发出的光芒  使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  有了方向  有了希望  (二)  南昌起义, 秋收暴动  五次反围剿的悲壮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险  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  铸就了一批批铁血精魂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  共产党的脊梁更直更硬  于是,红旗漫卷西风  延安宝塔直指苍穹  (三)  倭
期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省浑源中学有三位黄埔军校毕业的教师,一位是历史老师田寿城,一位是物理老师凌孟云,一位是化学老师高俊峰。高俊峰是黄埔11期生,据《黄埔军校同学录》载:高峻峰,字松岚,山西繁峙人,入学年龄22岁,北平志成高中毕业,通讯地址为山西繁峙县水兴村转龙兴村交。  近日,本刊联系到高俊峰的女儿高翔女士,高翔曾在《学缘书韵——浑源县蔡村高中(1972—1989)》中写过《我的父亲》的文章,记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