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在体例的建构上和内容的安排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它采用了模块加专题的体例,弥补了旧教材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对割裂的不足。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给广大师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但是,它也存在内容庞杂且重置、知识点分散且繁琐、跨跃度大、事件内在联系割裂等缺憾。过去的统编教材按时序编写,条理清晰,逻辑联系紧密,前因后果连贯,教师在使用中已能熟练驾御,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传统。对新教材,我曾产生诸多抱怨和困惑:因为课标规定宽泛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感到迷茫;因为高中生在初中阶段缺乏通史储备、基础薄弱而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感到困难;因为模块内容繁杂、课时相对不足而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感到困惑;因为学生由于内容多、知识散、不易学、少兴趣而感到担忧。因此,怎样依据课标要求,合理使用新教材,有效选择教学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功能和目标,便成为新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经过积极摸索,我的切身体会就是要借鉴旧教材,整合新模块。由于各模块和专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可以对教材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
一、各模块内部的整合
人教版三个必修模块都是严格按照先中国史再外国史的顺序编排,古今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楚。但是,对于中国与世界的衔接及联系如何、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如何、历史内在的逻辑关系如何等却显得有点欠缺。对此,我打乱了人教版现有的编排体系,对必修①的某些单元做了调整和尝试:如把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放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之后讲授,将同一发展阶段的中外历史整合在一起,侧重对比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异,形成“专制”与“民主”的鲜明对照。接下来再安排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这样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性以及西方民主传统在近代欧美的发展,进而说明由于近代西方社会的迅速崛起,在某种程度上给继承专制传统的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华民族处于从属的地位。然后,再把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放在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之后,将中国的历史置于世界之中,重视中外联系,凸显历史整体感,有助于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再如对必修③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处理,我将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三民主义”与第三单元第3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调,形成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两个板块,以此体现“学习”的层次性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到制”,经历的曲折性是由“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说明近代中国的进步,得益于先进中国人向世界学习和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样一来,就会在模块内部形成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有助于学生构建层层推进的知识体系。
二、模块中单元内部的整合
为克服模块的局限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我们必须在掌握一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后,对单元内部知识进行整合,以突出主干,减少枝叶。如人教版必修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文,按朝代顺序分别介绍各个时期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特别是第3课中的“地方政治制度”一目,如果照本宣科,就会觉得枯燥且乏味,琐碎而难记。于是,我把它合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先简单点明“含义”,接着探究“形成过程”(按“形成——发展——完善——再发展——顶峰”的线索),再得出“特点”,然后归纳“影响”,最后把它置于17、18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大趋势中,找出东西方的差距,水到渠成地得出我国明清之际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和结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又能帮助他们树立全球视野。
三、单元中一节课内容的整合
在一节课中,如果教师的教学面面俱到,四处出击,其结果可能是面面不到,处处游击,主干不分,泾渭不明。为突出学科的基础、核心、主干知识,就需要对章节内容进行合理调配,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精心设计教学子目,构建结构体系。以人教版必修③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三民主义”为例,整合后的教学流程如下:“三民主义”理论(提出、内涵、评价)——“三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思想论战)——“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三民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结局。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由具体知识去构建系统知识,从而获得一连串完整的知识。
四、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整合
新教材按照模块选择专题进行编排,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中内容的设置重叠或是知识的分布发散等是不可避免的,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点尤其是历史背景的把握不全面,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或张冠李戴。这就需要教师跨模块进行有机整合,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史实的横向联系,回归知识的整体面目,增强教学的整体性。如选修①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在必修①和必修③都有所涉及但内容分散,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排斥心理,我便把教材合三为一,以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为纲,设计了“背景——兴起——发展——高潮——失败”这样一条主线,体现模块间的必然联系,重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必修①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必修②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可以合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专题内容。同样的方式,可以对必修①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必修②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整合;对必修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③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进行整合;把选修②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和第三单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必修①第三单元第2课“辛亥革命”和必修③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三民主义”等内容,进行相互参照,统筹兼顾,合理整合,以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质量和教育功能。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各模块内部的整合
人教版三个必修模块都是严格按照先中国史再外国史的顺序编排,古今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楚。但是,对于中国与世界的衔接及联系如何、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如何、历史内在的逻辑关系如何等却显得有点欠缺。对此,我打乱了人教版现有的编排体系,对必修①的某些单元做了调整和尝试:如把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放在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之后讲授,将同一发展阶段的中外历史整合在一起,侧重对比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差异,形成“专制”与“民主”的鲜明对照。接下来再安排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这样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性以及西方民主传统在近代欧美的发展,进而说明由于近代西方社会的迅速崛起,在某种程度上给继承专制传统的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华民族处于从属的地位。然后,再把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放在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之后,将中国的历史置于世界之中,重视中外联系,凸显历史整体感,有助于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再如对必修③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处理,我将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三民主义”与第三单元第3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调,形成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两个板块,以此体现“学习”的层次性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到制”,经历的曲折性是由“走别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说明近代中国的进步,得益于先进中国人向世界学习和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样一来,就会在模块内部形成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有助于学生构建层层推进的知识体系。
二、模块中单元内部的整合
为克服模块的局限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我们必须在掌握一个单元的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后,对单元内部知识进行整合,以突出主干,减少枝叶。如人教版必修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文,按朝代顺序分别介绍各个时期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特别是第3课中的“地方政治制度”一目,如果照本宣科,就会觉得枯燥且乏味,琐碎而难记。于是,我把它合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先简单点明“含义”,接着探究“形成过程”(按“形成——发展——完善——再发展——顶峰”的线索),再得出“特点”,然后归纳“影响”,最后把它置于17、18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大趋势中,找出东西方的差距,水到渠成地得出我国明清之际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和结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又能帮助他们树立全球视野。
三、单元中一节课内容的整合
在一节课中,如果教师的教学面面俱到,四处出击,其结果可能是面面不到,处处游击,主干不分,泾渭不明。为突出学科的基础、核心、主干知识,就需要对章节内容进行合理调配,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精心设计教学子目,构建结构体系。以人教版必修③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三民主义”为例,整合后的教学流程如下:“三民主义”理论(提出、内涵、评价)——“三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思想论战)——“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三民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结局。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由具体知识去构建系统知识,从而获得一连串完整的知识。
四、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整合
新教材按照模块选择专题进行编排,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中内容的设置重叠或是知识的分布发散等是不可避免的,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点尤其是历史背景的把握不全面,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或张冠李戴。这就需要教师跨模块进行有机整合,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史实的横向联系,回归知识的整体面目,增强教学的整体性。如选修①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在必修①和必修③都有所涉及但内容分散,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排斥心理,我便把教材合三为一,以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为纲,设计了“背景——兴起——发展——高潮——失败”这样一条主线,体现模块间的必然联系,重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必修①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必修②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可以合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专题内容。同样的方式,可以对必修①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必修②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整合;对必修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③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进行整合;把选修②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和第三单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必修①第三单元第2课“辛亥革命”和必修③第四单元第1课“孙中山三民主义”等内容,进行相互参照,统筹兼顾,合理整合,以培养学生“感悟历史”的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质量和教育功能。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