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普查的国家,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西周时,周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这是中国古代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春秋战国时期以齐国管仲、秦国商鞅等为代表的思想家、政治家也积极推行人口普查与管理。汉代以后,我国户籍制度更加完善。户口制度名为“编户”,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普查的国家,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西周时,周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这是中国古代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春秋战国时期以齐国管仲、秦国商鞅等为代表的思想家、政治家也积极推行人口普查与管理。汉代以后,我国户籍制度更加完善。户口制度名为“编户”,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如史所载,古代中国长期以来是农业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社会物质财富主要依靠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同时,古代农业社会是以人口、田地作为赋税征收依据的,人多意味着粮多、钱多、兵多。国家直接控制的“人口”,是维护政权统治和征课赋役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历代王朝的兴衰存亡,故历代都十分注意人口问题。
要了解人口数,就需要进行人口普查。从先秦到明清,历代皆进行人口统计与管理。然而,古代人口统计数的真实性程度比较低,一方面由于技术手段的落后,另一方面由于官员舞弊、豪强荫蔽、人口逃亡,国家存在大规模“漏户”“逃户”,这种现象在国家控制力弱的时期尤为明显。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初,太康元年,全国有“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比三国时期增加一倍以上。唐代安史之乱前,玄宗时唐代人口达到极盛。据《旧唐书·玄宗纪》,天寶十三年(754年)全国有961万余户。但经过8年(755年—763年)“安史之乱”,人口急剧变化: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约有801万户,乾元三年(760年)约有193万户,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约有户293万,不及天宝十三年的1/3。史学家们推断,即便经历了大规模战争及自然灾患,短时间内人口不会上升或下降如此之多,这些数字其实是政府可控制的户口数,并不代表真实人口的数量。不过,正如《新唐书·地理志》所言,“考隋、唐地理之广狭、户口盈耗与其州县废置,其盛衰治乱兴亡可以见矣”。应该说,古代户口的多寡直接反映了政权的兴衰。
由于户口隐匿逃亡严重,清查户口,将政府控制外人口重新登记为“编户齐民”显得十分必要。东晋时,政府南渡,所控制的户口大大减少,为了增加政府财力、兵源,东晋多次实行土断。所谓“土断”,即东晋和南朝为解决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其中,后两次土断分别由名臣桓温和刘裕主持,史称“庚戌土断”及“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刘裕甚至将东晋国土恢复到关中、黄河以南,取得了东晋时北伐的最大成果。
隋唐的富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户口控制的加强。隋初,由于荫蔽、逃亡人口较多,实行“输籍法”和“大索貌阅”,收到了很大效果,至隋炀帝大业年间,户已近891万,口4600多万,隋代人口到达顶峰。至唐代,唐玄宗时户口达到极盛。不过,除了自然增长,唐玄宗时,大力推行括户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中明确规定:“先是逋逃,并容自首。如能服勤垄亩,肆力耕耘,所在闲田,劝其开垦。”允许农民所在附籍,不再提牒还故乡。应该说,括户成效显著,共增加80余万户。至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全国户口数已达961万余户,臻于极盛。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农业社会国家的兴衰与户口多寡息息相关。户口由虚返实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弱变强的过程。然而,即使极力检括,人口仍有隐匿。汉代在西汉平帝时约有户1223万,口5959万,是超过1000万户的。据吕思勉先生所言,这是由于两汉户赋轻,所交的人口税较少的缘故。而唐代杜佑在《通典》中也说道,“国家可以比崇汉室,而人户才比于隋氏。盖有司不以经国驭远为意,法令不行,所在隐漏之甚。”可见,即使在隋唐盛世的巅峰,政府极力检括时,户口隐匿仍比两汉要重,政府很难统计到真实的人口数。只有到后世,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层层推进,户籍政策与赋税制度渐行渐远,不再需要交纳人口税,人口不需隐匿,古代人口统计数才更加接近真实。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如果不是父親的那点爱好,我家和“诗书”应该不会扯上什么关系。 我家世代务农,祖父幼时念过两年私塾,算是一个识字的农民,但终生都在河南西平的老家种地。“三年自然灾害”时,祖父母逃荒来到江南,在我家寄食四个月,那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两位老人。我记得祖父曾夸我们兄妹几人“目清眉秀”,言谈显得有点文化,其余的言行好像都与“诗书”无关。父亲倒是读过两年初中,但还没毕业,日寇打到河南,他就投笔从
1927年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曾打出一面红旗,“八七会议”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后,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设计了工农革命军的军旗。 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不再打统一军旗,而由各根据地和各部队自行制作军旗。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统一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并未设置统一的军旗。 1948年,中共中央军委和解放军总部领导人在西柏坡讨论军队正规化时,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于1901年,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2013年由我发掘修复,经由合作出版社呈于公众,初心仅为令其重见天日,未料竟掀起一阵“字课图说热”,且历久不衰。各社竞相出版,家长皆以家藏一套“字课图说”为荣。 此间,我婉拒了多家出版社聘我策划新版本的意图。委实来说,良莠不齐的出版质量、功利夹杂的出版心态、随波逐流的出版环境,让我只想作壁上观,因此并未心动。 然而,对于“字
在新近翻译出版的畅销科普著作《人体简史》中,比尔·布莱森指出,大自然创造人类的一个特性就是让他很不容易死,但奇葩的是人类又往往“自寻死路”。人类会因为狂妄自大败在小小的病毒手下,会因为意见不合大打出手,会为了争权夺势发动战争自相残杀。 人类当然有着种种缺点,这些缺点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譬如直立行走的代价是让我们腰酸背疼,食道和气管离得太近让我们成了最容易噎死的生物之一。心理上的缺点更加致命,我们既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分享梁启超家书中的十句话,与所有父母亲共勉。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
您只看老舍先生的《駱驼祥子》和《茶馆》,不一定能想得到,这位老北京范儿的先生,其实是留过洋的。有些先生,可能一辈子都在中国,但举手投足、遣词造句,很有西式风格。老舍先生是正经去过英国的,但地道的北京话一世不忘。其笔下吃食,也是。“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地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像《骆驼祥子》里,祥子是
以前,十分喜欢日本斋藤昌三编纂的内田鲁庵随笔集《纸鱼繁昌记》,这本日本的书话集很好地契合了读书人对于书的痴迷。如书中所言,淘书、爱书、藏书,像一条书鱼一样自由自在,乃平生一大乐事。如今提笔回忆过往岁月中有关书的记忆,从自印本、油印本到重装本,竟引出以下几种淘书的往事来。 自印本 我平素喜欢逛冷摊和乱淘。之前在上海南市的文庙附近是有不少旧书摊的,中华路向北穿过复兴路,至梦花街上热闹非凡。特别是从
谈及魏晋“名士”,人们往往第一印象就是“竹林七贤”,再往后则是琅琊、太原王氏,陈郡谢氏,但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王子猷雪夜探望戴安道”故事中的配角戴安道,才是魏晋风度的集大成者。 戴安道,名戴逵,“安道”是他的字。提起他,很多人可能没太深的印象,但《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探望戴安道”的故事,大家想必都耳熟能詳。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王子猷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只见雪地白茫茫一片,皎洁明亮。他一边喝
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1938年,徐悲鸿应泰戈尔的邀请到印度交流访问、举办画展,并于1941年结束印度之旅。在民族命运相似的背景之下,中国画家与印度文豪擦出艺术的火花,并结为忘年交,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留下了不少艺术佳作。 相识:以画会友 1924年,印度诗翁泰戈尔访华时,徐悲鸿远在法国留学,二人无缘相见。1938年秋,徐悲鸿应泰戈尔的邀请,带上一批作品自重庆赴中国香港,并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吉隆坡、槟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