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这几年复兴中华文化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对于万园之园圆明园以及唐代大明宫等规模极度宏大,历史地位极高的遗址,有许多人考虑要进行重建。本文试图探讨对于这些已毁坏的历史建筑在形式上的再现,能否起到更好地保护及彰显其价值的作用。
关键词:建筑遗址 重建 保护 价值
中图分类号:B032.2
一.废墟本身的价值(以圆明园为例)
承载的荣耀与伤痛
如今的圆明园剩下的是那断壁残垣,大水法前耸立于碎石间的几根石柱,西式流纹,被几道裂痕所割裂,在夕阳下无比残破凄凉,却掩盖不住昔日的繁华,那精致的雕琢仍然时刻提醒着游人这里曾经有过的荣耀。这样一个小小的景致,便可窥见整个园林的精美,难怪有这么多人希望能够将它重建。
重建圆明园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与技术水平下并不困难,甚至可以有更现代的喷泉,更加绚丽的灯光,即使我们完全按照历史的记载进行重现,可当我们这些现代人走在园中之时,圆明园真的能够回来吗?在18世纪那个中国尚未受到工业革命波及的时代,没有重型机械,没有任何电器的情况下,这样一座梦幻般的东方奇迹,承载着的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极致想象,亦是所有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2.价值蕴藏在废墟中
现在剩下的,确实太少了,但正是这些断壁残垣,激发着我们无尽的想象,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勾画出一个美丽到极致的仙境,也触发了我们对于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无尽怀念,铭记着整个民族所经受过的苦难。这样的力量是一个重建的新圆明园所无法拥有的。是的,不能让人为的重修或复建再将圆明园“毁”一次了。圆明园是对一段历史最生动、真切的记录和诠释。可以说,任何文字性的记载,任何图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圆明园的真实景况更真实地触及人们的内心。
3.重建亦是一种破坏
在1999年的全国“两会”时,就因为是否重修圆明园有过激烈的争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之子、梁启超之孙梁从诫先生坦承:我这已经是好几次反对重修圆明园了!不能再毁圆明园了!”圆明园已经成为了历史记忆,对遗址的完整保留,不再人为地添砖加瓦,是对这个伟大建筑群的尊重,也是对它所经历的所有风雨沧桑的一种敬仰,我们当做的,便是铭记。
“一些遗址的空白处,它可引发人们无限遐思与遗憾,而这正是它的人文价值之所在。一旦重建赝品建筑,留给人们的空白就没有了,所以,复建重建可能使你获得暂时的利益,却可能使遗址文物丧失永远的价值。” ——吴祚来(中国艺术研究院)
二.每一块石头,都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在西欧,对各种历史建筑遗迹的全貌进行原样保留,早已成为一种必须遵循的规范。在《威尼斯宪章》中,对于古迹建筑的修复,有“第十二条 缺失部分的修补必须与整体保持和谐,但同时须区别于原作,以使修复不歪曲其艺术或历史见证。”
古罗马时代留给意大利大量的公共建筑遗迹,经过了两千多个春秋,许多已经完全坍塌,大部分坍塌的石块依旧保持着废墟般的形态,仅有经过修复的几段不完整的柱廊,一下便将整个建筑庞大的体量显现出来。修复中用到的混凝土亦与原石材在色泽上相区分,而在一般情况下,则尽量使用钢材与玻璃等现代材料,以达到与遗址本身材料完全区分的目的。
前一段时间,故宫就因为翻修的问题而险些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名,整旧如新,对于历史建筑而言是不可取的,一砖一瓦上留下的沧桑感,是它作为历史遗产的一个重要印记,也是它比仿古建筑更有韵味的根本所在。
三.原址保留,是一种对环境记忆的延续
当下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房地产等经济效益,随意地将古建筑进行搬迁,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直接把破旧的古建拆除了,然后另寻一处合适的地方重建成景区:济南市考古所力保8年的古建筑武岳庙最后就经历了这样的尴尬,根据某设计公司的设计,拆除了武岳庙后,工程方会重修建一个全新的武岳庙。古建筑可以拆了重建??!!遗址可以推了重新找块地方安放??
建筑是依托其环境存在的。取消了古建筑的原始环境,建筑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保护古建筑,应以原址保护为原则。即使在繁华的市区,也应该给它应有的地位,让它延续这个城市的记忆,通过功能的改善,使它获得新的生机。
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遗址本身价值而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保护,要尊重并保护好历史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还要考虑建筑体与整个场地及周边环境关系的延续,在大多数情况下,重建并不符合上述要求,因而不应该提倡。
结语: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有无数的旷世奇观,或因为战火而焚毁,或因为风雨而残破,至少还有那样一块地方保留着它们的记忆,至少还有一段残垣断壁让我们驻足缅怀,能够触碰到岁月的痕迹,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芬芳。不要因为我们的自大而隔断了所有与過去的联系,以至于最后只能迷失在自己的臆想中。
参考文献:
[1] 《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 李璐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2] 纪录片《圆明园》金铁木
关键词:建筑遗址 重建 保护 价值
中图分类号:B032.2
一.废墟本身的价值(以圆明园为例)
承载的荣耀与伤痛
如今的圆明园剩下的是那断壁残垣,大水法前耸立于碎石间的几根石柱,西式流纹,被几道裂痕所割裂,在夕阳下无比残破凄凉,却掩盖不住昔日的繁华,那精致的雕琢仍然时刻提醒着游人这里曾经有过的荣耀。这样一个小小的景致,便可窥见整个园林的精美,难怪有这么多人希望能够将它重建。
重建圆明园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与技术水平下并不困难,甚至可以有更现代的喷泉,更加绚丽的灯光,即使我们完全按照历史的记载进行重现,可当我们这些现代人走在园中之时,圆明园真的能够回来吗?在18世纪那个中国尚未受到工业革命波及的时代,没有重型机械,没有任何电器的情况下,这样一座梦幻般的东方奇迹,承载着的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极致想象,亦是所有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2.价值蕴藏在废墟中
现在剩下的,确实太少了,但正是这些断壁残垣,激发着我们无尽的想象,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勾画出一个美丽到极致的仙境,也触发了我们对于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无尽怀念,铭记着整个民族所经受过的苦难。这样的力量是一个重建的新圆明园所无法拥有的。是的,不能让人为的重修或复建再将圆明园“毁”一次了。圆明园是对一段历史最生动、真切的记录和诠释。可以说,任何文字性的记载,任何图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圆明园的真实景况更真实地触及人们的内心。
3.重建亦是一种破坏
在1999年的全国“两会”时,就因为是否重修圆明园有过激烈的争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之子、梁启超之孙梁从诫先生坦承:我这已经是好几次反对重修圆明园了!不能再毁圆明园了!”圆明园已经成为了历史记忆,对遗址的完整保留,不再人为地添砖加瓦,是对这个伟大建筑群的尊重,也是对它所经历的所有风雨沧桑的一种敬仰,我们当做的,便是铭记。
“一些遗址的空白处,它可引发人们无限遐思与遗憾,而这正是它的人文价值之所在。一旦重建赝品建筑,留给人们的空白就没有了,所以,复建重建可能使你获得暂时的利益,却可能使遗址文物丧失永远的价值。” ——吴祚来(中国艺术研究院)
二.每一块石头,都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在西欧,对各种历史建筑遗迹的全貌进行原样保留,早已成为一种必须遵循的规范。在《威尼斯宪章》中,对于古迹建筑的修复,有“第十二条 缺失部分的修补必须与整体保持和谐,但同时须区别于原作,以使修复不歪曲其艺术或历史见证。”
古罗马时代留给意大利大量的公共建筑遗迹,经过了两千多个春秋,许多已经完全坍塌,大部分坍塌的石块依旧保持着废墟般的形态,仅有经过修复的几段不完整的柱廊,一下便将整个建筑庞大的体量显现出来。修复中用到的混凝土亦与原石材在色泽上相区分,而在一般情况下,则尽量使用钢材与玻璃等现代材料,以达到与遗址本身材料完全区分的目的。
前一段时间,故宫就因为翻修的问题而险些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名,整旧如新,对于历史建筑而言是不可取的,一砖一瓦上留下的沧桑感,是它作为历史遗产的一个重要印记,也是它比仿古建筑更有韵味的根本所在。
三.原址保留,是一种对环境记忆的延续
当下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房地产等经济效益,随意地将古建筑进行搬迁,甚至有的地方政府直接把破旧的古建拆除了,然后另寻一处合适的地方重建成景区:济南市考古所力保8年的古建筑武岳庙最后就经历了这样的尴尬,根据某设计公司的设计,拆除了武岳庙后,工程方会重修建一个全新的武岳庙。古建筑可以拆了重建??!!遗址可以推了重新找块地方安放??
建筑是依托其环境存在的。取消了古建筑的原始环境,建筑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保护古建筑,应以原址保护为原则。即使在繁华的市区,也应该给它应有的地位,让它延续这个城市的记忆,通过功能的改善,使它获得新的生机。
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到遗址本身价值而不仅仅是建筑形式的保护,要尊重并保护好历史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还要考虑建筑体与整个场地及周边环境关系的延续,在大多数情况下,重建并不符合上述要求,因而不应该提倡。
结语: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有无数的旷世奇观,或因为战火而焚毁,或因为风雨而残破,至少还有那样一块地方保留着它们的记忆,至少还有一段残垣断壁让我们驻足缅怀,能够触碰到岁月的痕迹,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芬芳。不要因为我们的自大而隔断了所有与過去的联系,以至于最后只能迷失在自己的臆想中。
参考文献:
[1] 《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 李璐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
[2] 纪录片《圆明园》金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