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无定法常常新”,在现行求新求变的压力下,我们要“审时度己”,学会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加大创新力度,尽早找到科学、高效的、独特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导学案”高效教学真正找到“回家”的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导学案 教学方式 高效
近来,导学案已在全国各地顺利铺开。在我市中学中也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我市小学阶段,导学案暂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带着对这个新生事物的好奇与困惑,我校于本学期三月底踏上了目标导学的探索之路。即在一个班一位老师以一门学科为试点,先尝试导学案的使用,为下学期在全校的推广奠定基础。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留下了汗水,留下了思索,留下了成功与喜悦,也留下了迷茫与困惑。可以说,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探索之路,烙下了我们坚实而温暖的脚印。回望这些脚印,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索,是反思。
1.我们的探索
我们编写的学生使用的导学案分为课前导读、课中导学、课后导练三大板块。
1.1 课前导读——因材施导。
“导读”则是教师科学之导,学生认真之读。要达到此目的,执教者必须在课前对教材作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导读提示。这要求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吃透教材精神,在文学上按该课的文体知识的一般性及特殊的表达过程,弄清其表达的内涵、运用的艺术表现特色、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然后由实验教师设计出最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阅读提示,使学生在导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抓住问题去读出文中知识的奥秘,从而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去涉猎知识,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受到一定的人文熏陶。
(1)抓课文主线导读,理清文章脉络。
课题往往提示内容的主线,在审题中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明确课文主线,沿线读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如《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这篇导学案中,教师抓住诗歌的主旨开篇提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地感触的。”这段话,让学生带着对“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一贯穿全诗的主题去读,就更容易理清文章脉络。
(2)抓教材分层导读,教给读书方法。
在课前导读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又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师的温馨寄语,用于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同时提出课文主线;第二层次是预习目标,让孩子在读的过程中心中有标,使得读更有指向性,更有目的性,为课上的高效学习打下基础;第三层次是我是预习小能手,教师在这个步骤中提出几个导学的问题,问题由易到难,由工具性的字词理解,到人文性的情感熏陶过渡,体现一个梯度,让学生的阅读也能循序渐进。
如《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这篇导学案中的“我是预习小能手”这一环节就是这样设计的:①我已将全诗读了_____遍。知道了“巡弋”的意思是______。我还知道“祈盼”的近义词是 。(这是对字词的理解)②我知道了这首诗共分为_____小节,这是一首呼唤_____的诗。③我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的每一小节的大意。(由词过渡到了文,了解文章主要脉络)④诗中有些句子我感触很深,我已在书中批注了自己的感受。还有些词语与句子我不能理解,也在书中做上了记号,准备课堂提出来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同时质疑问难,提出问题,以便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解疑。)像这样的设计,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符合语文《课标》精神的。
1.2 课中导学——因学疏导。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针对课堂上的导学而编排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这部分中把课堂上大致的流程在课上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相应的流程中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讨论,确实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以说,这份课中导学案相当于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指明前进的方向,又像一根拐杖,让学生能它的扶助下一步一步达到成功的彼岸。
1.3 课后导练——因势利导。
这部分导学案是这一课时上完之后,教师为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而编制的。教师根据学情,根据学生的发展态势因势利导,及时查缺补漏。在课后导练中一般分为课文导练和课外拓展两部分。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中的课后导练中的课文导练部分:一、我能照样子写词语。二、我能填写下列成语。 三、我读懂了课文内容——诗中写了人们熟悉的景物,将原有的______与_____的景象作对比,诗中_____的次反复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______,更是作者对战争的______。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世界人民对_______的渴望。这一部分设计仍然是从字词到句到文,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师导学的指导思想,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课后拓展部分就是阅读冲浪,教师给学生补充同类主旨的两首诗歌,然后要求学生把它们背下来,让它们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
2.我们的收获
2.1 看到了集体备课的实效。
虽然导学案只在一个班级施行,但是,每份导学案的产生,每个版块的编排,每个习题的设计都凝聚了全备课组的共同的智慧。四五班自3月20日接到任务时开始,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平均每周集体备课三次,现在一共集体备课15次。课堂观摩六次,基本上一个单元所有的课文都在一起相互切磋观摩。
2.2 看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为语文学科来说,很多文章以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具的章法,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驾驭“学案”的过程中要灵活多变,把“学案”教活、用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科学安排有效预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之前,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就是让学生结合“学案”,通览全文,初步感知,并利用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初识文字内容;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自行解决“学案”中“整体感知”里的所有问题;以自己的习惯、情趣朗读课文,提升对文本的领悟程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我还经常变换方式,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预习。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设立开放的问题评选机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质疑生疑,就是经常要求学生除了“学案”上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之外,你根据文本内容还能设计出几个问题,然后在上课时让学生交流讨论,看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最值得探讨,以此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思质疑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2)巧妙指导有效阅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
语文课堂要求书声琅琅,而导学案的使用又从某种程度上约束了课堂展示的方式,以至于课堂上少了几许读书声,处理和安排不当,不但让学生感觉到单调乏味,也会使得语文课堂过于程式化。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根据不同文本的特征,设计不同量和不同方式的朗读活动,朗读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导学案中加以具体地指导,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间接地体验到文章的“美”,入境入情地掌握和感悟语言的规律和意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诵读是忽视不得的。如在《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们播放了一些有关战争的视频,视频中一个衣衫褴褛满面灰尘的孩子站在一片废墟中带给孩子们巨大的震撼,孩子们激动了,“这究竟是为什么?”的质疑伴随着深情地朗读回荡在教室里。
(3)精心设计有效提问——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提问要讲究技巧,虽然“学案”上有我们所陈列的问题,但是上课时,如果原封不动照搬“学案”上的问题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索然减半。所以我们要立足文本,巧妙地变换角度,真正调动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提问要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其有所发展,体会到思考、创造的快乐。
其次,提问的角度要新颖。同样一个问题,老生常谈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教无定法常常新”,在现行求新求变的压力下,我们要“审时度己”,学会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加大创新力度,尽早找到科学、高效的、独特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导学案”高效教学真正找到“回家”的路。
2.3 看到了师生教学行为的转变。
(1)教师“主导”更有效,学生“主体”更充分。导学案课堂中,老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具体一点讲就是组织掌控课堂,点拨诠释疑难,评价激励学生,总结反馈信息四个方面的作用。老师主导着课堂的方向、进程、气氛和效果。导学案的课堂对老师大量占用时间进行讲课说“不”,规范了老师的教学行为,减少了老师的随意性。增进了课堂的民主与科学。约束了老师,解放了学生,放飞了理想,为学生创设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发展空间。
(2)建立了有效的学习小组。导学案中,许多学习重点和难点单凭学生个体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只能依靠学生集体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人人参与,积极参与。如果缺少了学习小组,缺少了小组内有效的组织、控制、引领、激励,有效的合作学习就难以达成,学习任务就无法完成。因此,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关键。
3.我们的反思
一个多月来,四五班第四单元进行目标导学实验后,单元检测成绩均分为87.4分,比同年级其他班级均分高出4分,其中优秀率高出10个百分点,期中考试中,该班语文成绩均分为88分,优秀率为60%,比同年级其他班级高出8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在操作中也发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1)目标导学案的课堂,教师如何彰显自己的个人风采,如何既能充分体现目标导学的课堂理念,又能不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缚,上出自己的特色?
(2)导学案实施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既能让学生完成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心灵交流,又能让小组的探究合作真正出实效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3)导学案的实施是否适应于每门学科每一节课?
目前,我们在目标导学的探索之路上跋涉,我们用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扫除了许多拦路虎,不断地前行,不断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但是,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惑。所幸的是,在这条路上,我们不是独行,我们和全国所有的小学语文老师一起在这条路上行进着,探索着。相信有了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会一起走得更远,更踏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导学案 教学方式 高效
近来,导学案已在全国各地顺利铺开。在我市中学中也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我市小学阶段,导学案暂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带着对这个新生事物的好奇与困惑,我校于本学期三月底踏上了目标导学的探索之路。即在一个班一位老师以一门学科为试点,先尝试导学案的使用,为下学期在全校的推广奠定基础。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留下了汗水,留下了思索,留下了成功与喜悦,也留下了迷茫与困惑。可以说,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探索之路,烙下了我们坚实而温暖的脚印。回望这些脚印,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索,是反思。
1.我们的探索
我们编写的学生使用的导学案分为课前导读、课中导学、课后导练三大板块。
1.1 课前导读——因材施导。
“导读”则是教师科学之导,学生认真之读。要达到此目的,执教者必须在课前对教材作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导读提示。这要求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吃透教材精神,在文学上按该课的文体知识的一般性及特殊的表达过程,弄清其表达的内涵、运用的艺术表现特色、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然后由实验教师设计出最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阅读提示,使学生在导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抓住问题去读出文中知识的奥秘,从而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去涉猎知识,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受到一定的人文熏陶。
(1)抓课文主线导读,理清文章脉络。
课题往往提示内容的主线,在审题中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明确课文主线,沿线读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如《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这篇导学案中,教师抓住诗歌的主旨开篇提出“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地感触的。”这段话,让学生带着对“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一贯穿全诗的主题去读,就更容易理清文章脉络。
(2)抓教材分层导读,教给读书方法。
在课前导读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又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师的温馨寄语,用于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同时提出课文主线;第二层次是预习目标,让孩子在读的过程中心中有标,使得读更有指向性,更有目的性,为课上的高效学习打下基础;第三层次是我是预习小能手,教师在这个步骤中提出几个导学的问题,问题由易到难,由工具性的字词理解,到人文性的情感熏陶过渡,体现一个梯度,让学生的阅读也能循序渐进。
如《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这篇导学案中的“我是预习小能手”这一环节就是这样设计的:①我已将全诗读了_____遍。知道了“巡弋”的意思是______。我还知道“祈盼”的近义词是 。(这是对字词的理解)②我知道了这首诗共分为_____小节,这是一首呼唤_____的诗。③我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的每一小节的大意。(由词过渡到了文,了解文章主要脉络)④诗中有些句子我感触很深,我已在书中批注了自己的感受。还有些词语与句子我不能理解,也在书中做上了记号,准备课堂提出来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同时质疑问难,提出问题,以便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解疑。)像这样的设计,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符合语文《课标》精神的。
1.2 课中导学——因学疏导。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针对课堂上的导学而编排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这部分中把课堂上大致的流程在课上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相应的流程中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讨论,确实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以说,这份课中导学案相当于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指明前进的方向,又像一根拐杖,让学生能它的扶助下一步一步达到成功的彼岸。
1.3 课后导练——因势利导。
这部分导学案是这一课时上完之后,教师为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而编制的。教师根据学情,根据学生的发展态势因势利导,及时查缺补漏。在课后导练中一般分为课文导练和课外拓展两部分。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中的课后导练中的课文导练部分:一、我能照样子写词语。二、我能填写下列成语。 三、我读懂了课文内容——诗中写了人们熟悉的景物,将原有的______与_____的景象作对比,诗中_____的次反复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不仅是作者的______,更是作者对战争的______。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世界人民对_______的渴望。这一部分设计仍然是从字词到句到文,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师导学的指导思想,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课后拓展部分就是阅读冲浪,教师给学生补充同类主旨的两首诗歌,然后要求学生把它们背下来,让它们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
2.我们的收获
2.1 看到了集体备课的实效。
虽然导学案只在一个班级施行,但是,每份导学案的产生,每个版块的编排,每个习题的设计都凝聚了全备课组的共同的智慧。四五班自3月20日接到任务时开始,至今一个多月的时间,平均每周集体备课三次,现在一共集体备课15次。课堂观摩六次,基本上一个单元所有的课文都在一起相互切磋观摩。
2.2 看到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为语文学科来说,很多文章以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具的章法,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驾驭“学案”的过程中要灵活多变,把“学案”教活、用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科学安排有效预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之前,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就是让学生结合“学案”,通览全文,初步感知,并利用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初识文字内容;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自行解决“学案”中“整体感知”里的所有问题;以自己的习惯、情趣朗读课文,提升对文本的领悟程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我还经常变换方式,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预习。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设立开放的问题评选机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质疑生疑,就是经常要求学生除了“学案”上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之外,你根据文本内容还能设计出几个问题,然后在上课时让学生交流讨论,看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最值得探讨,以此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思质疑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2)巧妙指导有效阅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
语文课堂要求书声琅琅,而导学案的使用又从某种程度上约束了课堂展示的方式,以至于课堂上少了几许读书声,处理和安排不当,不但让学生感觉到单调乏味,也会使得语文课堂过于程式化。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根据不同文本的特征,设计不同量和不同方式的朗读活动,朗读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导学案中加以具体地指导,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间接地体验到文章的“美”,入境入情地掌握和感悟语言的规律和意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作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诵读是忽视不得的。如在《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们播放了一些有关战争的视频,视频中一个衣衫褴褛满面灰尘的孩子站在一片废墟中带给孩子们巨大的震撼,孩子们激动了,“这究竟是为什么?”的质疑伴随着深情地朗读回荡在教室里。
(3)精心设计有效提问——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提问要讲究技巧,虽然“学案”上有我们所陈列的问题,但是上课时,如果原封不动照搬“学案”上的问题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索然减半。所以我们要立足文本,巧妙地变换角度,真正调动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提问要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其有所发展,体会到思考、创造的快乐。
其次,提问的角度要新颖。同样一个问题,老生常谈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教无定法常常新”,在现行求新求变的压力下,我们要“审时度己”,学会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加大创新力度,尽早找到科学、高效的、独特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导学案”高效教学真正找到“回家”的路。
2.3 看到了师生教学行为的转变。
(1)教师“主导”更有效,学生“主体”更充分。导学案课堂中,老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具体一点讲就是组织掌控课堂,点拨诠释疑难,评价激励学生,总结反馈信息四个方面的作用。老师主导着课堂的方向、进程、气氛和效果。导学案的课堂对老师大量占用时间进行讲课说“不”,规范了老师的教学行为,减少了老师的随意性。增进了课堂的民主与科学。约束了老师,解放了学生,放飞了理想,为学生创设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发展空间。
(2)建立了有效的学习小组。导学案中,许多学习重点和难点单凭学生个体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只能依靠学生集体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人人参与,积极参与。如果缺少了学习小组,缺少了小组内有效的组织、控制、引领、激励,有效的合作学习就难以达成,学习任务就无法完成。因此,建立有效的学习小组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关键。
3.我们的反思
一个多月来,四五班第四单元进行目标导学实验后,单元检测成绩均分为87.4分,比同年级其他班级均分高出4分,其中优秀率高出10个百分点,期中考试中,该班语文成绩均分为88分,优秀率为60%,比同年级其他班级高出8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在操作中也发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1)目标导学案的课堂,教师如何彰显自己的个人风采,如何既能充分体现目标导学的课堂理念,又能不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缚,上出自己的特色?
(2)导学案实施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既能让学生完成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心灵交流,又能让小组的探究合作真正出实效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3)导学案的实施是否适应于每门学科每一节课?
目前,我们在目标导学的探索之路上跋涉,我们用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扫除了许多拦路虎,不断地前行,不断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但是,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惑。所幸的是,在这条路上,我们不是独行,我们和全国所有的小学语文老师一起在这条路上行进着,探索着。相信有了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会一起走得更远,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