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剧编剧》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该类课程存在重理论弱实践的现象,于民办高校而言,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影视剧编剧》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关键词】影视剧;编剧;教学;课程改革
《影视剧编剧》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门实用课程,因诸多因素,其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把关,学生创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需引入较为适宜的教学内容以及较为创新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
1. 《影视剧编剧》课程教学现状
《影视剧编剧》课程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就目前的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于民办高校来说,并不乐观。首先,该门课程在进行教学时,大多数老师会注重理论的教授,且教学内容较为传统,聚焦于“情節、矛盾、冲突”等大量的案例分析中,看似较为全面,但只停留在“案例分析”并没有较为明显的重难点之分。再者,该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但前提是学生已具备相关的文学、文艺知识以及基本的创作的能力。但众所周知,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而言,该专业学生在入学时,其文化基础相对而言较弱一些,基于此,学生在学习时会潜意识的规避一些艺术性较强、或者难度较大的创作。长此以往,很多作品只会停留在表层的展现。最后,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还是“我教你学”的状态,除了大量理论的教授,极度缺乏专题创作,剧场课堂方面的实践训练,就当前的教学形式而言,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创新与创意能力,更加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2.《影视剧编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所需求的影视剧编剧人才,不仅在创作能力方面具有较高要求,而且也需要较为精准的市场头脑。但就现在的《影视剧编剧》课程内容来说,已不足以支撑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该课程内容浅谈一些改革建议。
2.1 引入经典,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对于该课程的讲授,具备相关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怎么讲,如何讲,这至关重要。《影视剧编剧》这门课程,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他们的观念中,这门课程就是“写剧本”。在他们潜意识中,就已经存在以偏概全的想法。换句话说,学生对于“写”,本身会有一些抗拒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因心理的驱动,大量的案例分析只会造成学习内容的负担感。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至关重要。进一步来讲,可以将研读定量的经典剧作为重点,将授课内容精准化、“平民化”。以经典剧本(中外)10到20部为基准,从不同维度引领学生进行研读与欣赏,同时外加较为时鲜的剧本为辅,让学生能在经典以及流行、小众剧本中,领略不同时期的风格,既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水平,也可提高其文化素养,为学生之后的创作打下夯实基础。如《雷雨》《众神的朋友圈》《天下第一楼》《暗恋桃花源》《恋爱的犀牛》《众神的朋友圈》等。
2.2 打破“模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影视剧编剧》这门课程,最后最大的收获不应该只停留在创作技巧方面,而是在于吸收了多少精华内容方面,以内容上升到技巧,这也是我们教授这门课程的重要目标。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技巧”,习惯积累一些模板。常规模板不外乎,设置好悬念、制造矛盾冲突、情节点的分布等等。但该“模板”并完全适用于当下的影视剧的发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找到“自我”风格,观摩学习大量的剧作,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2.3 关注市场需求,激发学生创作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座谈会上谈到,作为文艺工作者须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作为影视行业的储备力量,在学校期间,也须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关注市场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作品。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当下较为热点的影视剧作品,并作详细探讨,并提倡学生参与到二次创作中来,将优秀剧作,提炼成一部部短剧作以呈现。如《正阳门下的小女人》《大江大河》《庆余年》《中国机长》等。
3. 《影视剧编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目前,各类专业课程,都在倡导教学模式改革。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填鸭式”的教学已不适应当下的教育发展。而《影视剧编剧》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更需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为影视行业输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3.1 结合线上资源,实现双重智能教学
当下,建立“互联网+教学”以及“智能+教学”在教育领域,是一种新的潮流,也可以说是未来的常态。2020年初,因疫情的原因,“停学不停课”在全国各地倡导起来。对于教师而言,我们不仅看到了智能教学的未来,线上资源的庞大,还欣喜于这场教学革命的到来。可以说,结合线上资源,综合利用智能教学客户端,能较好地促进课程改革。因此,《影视剧编剧》课程,也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整合线上资源,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丰富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利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慕课等,进行资源共享、课前导入、自主学习等。
3.2 打造“日常剧场”,让课堂回归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除了在教学内容方面兼具各种类型的剧作之外,还需让课堂回归生活。首先,课堂可打造“日常剧场”,利用“课堂十分钟”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绎。毕竟,《影视剧编剧》这门课程除了理论学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该课堂演绎的剧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创作。演员也可由学生自身担任。在这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原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演绎,因为角色的分析以及深入,也利于学生在后期剧本创作过程中,对于人物情绪以及如何设定的把握。这样一来,既可以激励学生发现生活之美,也可以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其次,课外也可打造“日常剧场”,该剧作主要依靠于学生的自拍、自演、自导、自己制作以影片的形式进行课堂展现。这类作品学生可根据家乡特色以及当地特色进行创作,这样既可以增强其荣誉感和归属感,也可提高学生创作能力。最后,定期进行剧作比拼、大放送。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创作能力之外,还需不断地进行自我突破。不管是在素材的选择,还是在剧作的演绎方面,都需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危机感。利用定期举办的“日常剧场”比赛,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提升,以及思想火花的碰撞,以此来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也可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3.3 提倡“主题式”创作,将社会热点融入课堂
笔者在前面提到,在《影视剧编剧》课程内容改革中,我们需关注市场需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把握市场内容需求,以及风向标。在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也需在内容的改革中加以拓展。提倡“主题式”创作,将课堂融于社会。于教师而言,让课堂“变活”,变得更接地气,也是在教改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影视剧编剧》本身而言,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但因一些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往往会止步于浅层的案例分析,以及“我讲你听”的层面,不利于群体性教学的开展。于学生而言,仅仅是校园小事、周边小事的素材积累,在创作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基础上进行拔高。例如,结合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主题式”创作,并将此类创作内容与社会演出平台进行对接。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所提到的每项内容,又可以通过“主题式”创作,进行一定的实践创作。
结语:总之,《影视剧编剧》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应将从传统教学推向应用型教改之路,以更好地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发展定位。因此,要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丰富并创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在教学模式上使其更加地灵活,将学生真正的变成课堂主体,优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线上资源,实现智能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这个时代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兰青.高职院校影视剧本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西部广播电视.2014(22)
[2]丁鹂.新媒体语境下影视剧编创产业化问题[J].电影文学.2012(20)
[3]谢燕南,何爽,江山.《影视剧本创作》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2(06)
[4]刘小波.国产电影的卖点制造与产业逻辑——以《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为例[J].四川戏剧.2017(02).
[5]張立娜.话语、空间与“中间态”的伦理叙事——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电影改编[J].当代电影.2017(03).
[6]宋辰.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剧编剧教学方式进化之我见[J].戏剧之家,299(35):210.
[7]邹荣学.版块互动式高校编剧课程教学创新探索[J].戏剧之家,2016(8).
作者简介:高淑静,现为商丘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
【关键词】影视剧;编剧;教学;课程改革
《影视剧编剧》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门实用课程,因诸多因素,其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把关,学生创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需引入较为适宜的教学内容以及较为创新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
1. 《影视剧编剧》课程教学现状
《影视剧编剧》课程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就目前的课程教学现状来看,于民办高校来说,并不乐观。首先,该门课程在进行教学时,大多数老师会注重理论的教授,且教学内容较为传统,聚焦于“情節、矛盾、冲突”等大量的案例分析中,看似较为全面,但只停留在“案例分析”并没有较为明显的重难点之分。再者,该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但前提是学生已具备相关的文学、文艺知识以及基本的创作的能力。但众所周知,对于大多数民办高校而言,该专业学生在入学时,其文化基础相对而言较弱一些,基于此,学生在学习时会潜意识的规避一些艺术性较强、或者难度较大的创作。长此以往,很多作品只会停留在表层的展现。最后,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还是“我教你学”的状态,除了大量理论的教授,极度缺乏专题创作,剧场课堂方面的实践训练,就当前的教学形式而言,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创新与创意能力,更加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2.《影视剧编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所需求的影视剧编剧人才,不仅在创作能力方面具有较高要求,而且也需要较为精准的市场头脑。但就现在的《影视剧编剧》课程内容来说,已不足以支撑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就该课程内容浅谈一些改革建议。
2.1 引入经典,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对于该课程的讲授,具备相关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怎么讲,如何讲,这至关重要。《影视剧编剧》这门课程,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他们的观念中,这门课程就是“写剧本”。在他们潜意识中,就已经存在以偏概全的想法。换句话说,学生对于“写”,本身会有一些抗拒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因心理的驱动,大量的案例分析只会造成学习内容的负担感。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至关重要。进一步来讲,可以将研读定量的经典剧作为重点,将授课内容精准化、“平民化”。以经典剧本(中外)10到20部为基准,从不同维度引领学生进行研读与欣赏,同时外加较为时鲜的剧本为辅,让学生能在经典以及流行、小众剧本中,领略不同时期的风格,既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水平,也可提高其文化素养,为学生之后的创作打下夯实基础。如《雷雨》《众神的朋友圈》《天下第一楼》《暗恋桃花源》《恋爱的犀牛》《众神的朋友圈》等。
2.2 打破“模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影视剧编剧》这门课程,最后最大的收获不应该只停留在创作技巧方面,而是在于吸收了多少精华内容方面,以内容上升到技巧,这也是我们教授这门课程的重要目标。但不得不承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技巧”,习惯积累一些模板。常规模板不外乎,设置好悬念、制造矛盾冲突、情节点的分布等等。但该“模板”并完全适用于当下的影视剧的发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找到“自我”风格,观摩学习大量的剧作,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
2.3 关注市场需求,激发学生创作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座谈会上谈到,作为文艺工作者须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作为影视行业的储备力量,在学校期间,也须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关注市场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作品。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当下较为热点的影视剧作品,并作详细探讨,并提倡学生参与到二次创作中来,将优秀剧作,提炼成一部部短剧作以呈现。如《正阳门下的小女人》《大江大河》《庆余年》《中国机长》等。
3. 《影视剧编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目前,各类专业课程,都在倡导教学模式改革。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填鸭式”的教学已不适应当下的教育发展。而《影视剧编剧》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课程,更需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为影视行业输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3.1 结合线上资源,实现双重智能教学
当下,建立“互联网+教学”以及“智能+教学”在教育领域,是一种新的潮流,也可以说是未来的常态。2020年初,因疫情的原因,“停学不停课”在全国各地倡导起来。对于教师而言,我们不仅看到了智能教学的未来,线上资源的庞大,还欣喜于这场教学革命的到来。可以说,结合线上资源,综合利用智能教学客户端,能较好地促进课程改革。因此,《影视剧编剧》课程,也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整合线上资源,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丰富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利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慕课等,进行资源共享、课前导入、自主学习等。
3.2 打造“日常剧场”,让课堂回归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除了在教学内容方面兼具各种类型的剧作之外,还需让课堂回归生活。首先,课堂可打造“日常剧场”,利用“课堂十分钟”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绎。毕竟,《影视剧编剧》这门课程除了理论学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该课堂演绎的剧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行创作。演员也可由学生自身担任。在这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原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演绎,因为角色的分析以及深入,也利于学生在后期剧本创作过程中,对于人物情绪以及如何设定的把握。这样一来,既可以激励学生发现生活之美,也可以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其次,课外也可打造“日常剧场”,该剧作主要依靠于学生的自拍、自演、自导、自己制作以影片的形式进行课堂展现。这类作品学生可根据家乡特色以及当地特色进行创作,这样既可以增强其荣誉感和归属感,也可提高学生创作能力。最后,定期进行剧作比拼、大放送。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创作能力之外,还需不断地进行自我突破。不管是在素材的选择,还是在剧作的演绎方面,都需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危机感。利用定期举办的“日常剧场”比赛,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提升,以及思想火花的碰撞,以此来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也可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3.3 提倡“主题式”创作,将社会热点融入课堂
笔者在前面提到,在《影视剧编剧》课程内容改革中,我们需关注市场需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把握市场内容需求,以及风向标。在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也需在内容的改革中加以拓展。提倡“主题式”创作,将课堂融于社会。于教师而言,让课堂“变活”,变得更接地气,也是在教改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影视剧编剧》本身而言,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但因一些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往往会止步于浅层的案例分析,以及“我讲你听”的层面,不利于群体性教学的开展。于学生而言,仅仅是校园小事、周边小事的素材积累,在创作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基础上进行拔高。例如,结合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主题式”创作,并将此类创作内容与社会演出平台进行对接。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深入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所提到的每项内容,又可以通过“主题式”创作,进行一定的实践创作。
结语:总之,《影视剧编剧》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应将从传统教学推向应用型教改之路,以更好地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发展定位。因此,要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丰富并创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在教学模式上使其更加地灵活,将学生真正的变成课堂主体,优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线上资源,实现智能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这个时代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兰青.高职院校影视剧本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西部广播电视.2014(22)
[2]丁鹂.新媒体语境下影视剧编创产业化问题[J].电影文学.2012(20)
[3]谢燕南,何爽,江山.《影视剧本创作》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交际.2012(06)
[4]刘小波.国产电影的卖点制造与产业逻辑——以《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为例[J].四川戏剧.2017(02).
[5]張立娜.话语、空间与“中间态”的伦理叙事——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电影改编[J].当代电影.2017(03).
[6]宋辰.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剧编剧教学方式进化之我见[J].戏剧之家,299(35):210.
[7]邹荣学.版块互动式高校编剧课程教学创新探索[J].戏剧之家,2016(8).
作者简介:高淑静,现为商丘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