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说】
营销是左脑、右脑叠加的艺术,内容营销的“内容”与“传播”缺一不可。而在其背后,大数据能够为理性判断所做的已经悄然超乎我们想象。
在内容营销大趋势的背后,有几个要点:第一,所有广告都将数字化——这里的数字化指的不是广告形式,而是指每个投放广告都将产生大量数据,从线上的点击和拜访,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送达至客户,每个环节数据的细微的差别都影响着投放效率;第二,服务的过程也变成了营销——无论是58同城的美甲业务,还是线下实体服装店的试衣服务为线上电商服装的购买带来机会,服务本身即是一种营销;第三,营销从原来的几个大脑拍板确定一切,到需要全员参与,例如内容营销需要的不仅是高层营销决策者,还需要中层、社会化营销经理各种层级的大脑参与。
在这三个要点背后,一个趋势正在显现:数据驱动将成为“新营销”和“旧营销”的分水岭。也就是说,必须善于依托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技术营销,提升创意的可判度,最终实现营销效率的提升。
曾经有一位硅谷的著名创业者说过:“移动互联网对一个产业的改造,其结果往往是让用户付出的成本去掉一个零甚至是两个零(成本降为原来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而整个市场的基数却会增加一个零到两个零(用户数十倍百倍地扩大)。”这句话对于营销也同样适用。
在增强内容的精准转化层面,技术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问题一:如何产生真正具有引爆力的内容?
真正有引爆力的内容创造并不总是天才的灵感,而是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可循。在我们做技术的人来看,内容的产出有一个很基础的工作:前期测试。当你不知道什么样的内容能够打动用户时,可以先做小规模测试——在动用核武器之前先打两颗子弹、进行小规模投放看看其相关转化率如何。
这些数据的积累对内容创造是有指导作用的,而技术可以解决甄选方案的难题。“确定一个好的内容、好的时间点、平台”有多重维度要考量:是哪个标题?图片主打哪个?选择哪个区域——要素越多,定位越精准,但产生的组合数量会成几何数增长。企图用人脑解决是不现实的,最后只能沦为拍脑袋的决定。
而在初期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采集标本并完成结论分析、用直观化的视觉图表呈现。这个结论是可以在以后的投放中被不断优化的,最终达到:“文案的优化并不是依赖于某一个天才的运营,而是依赖于很多人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甚至可能看似平庸的idea。把这些要素不断排列组合,进行小范围测试,最终会知道我的用户到底要什么。”
同时,我们最近还在给一些大客户做关于深入了解用户的方案。如果广告主有大量的微博粉丝、微信粉丝,同时粉丝们通过电商点击、购买行为留下大量行为轨迹的话,我们可以利用所有跨平台终端的数据为广告主标注用户们的兴趣点(基本属性),每个用户可以标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标签,这个标签将为广告主未来的内容营销服务。
问题二:如何完成内容营销的全员参与、贡献智慧?
有效的、正确的内容产出与决策,基于对顾客和用户的深刻洞察。除了经验的累积,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和用户行为也是重要的指标。而在过往这个过程特别难,别说下面的营销创意人员,连老板都不能实时掌握市场、用户的变化,原因就是数据的收集有时效性,分析和理解这些数据更是需要时间及专业知识。
而海致BDP的一大特点是:数据消费者化,让使用数据从艰深技术变成日常业务。通过灵活方便的数据权限控制,完成对不同级别、不同角色数据使用者的权限分配。同时,在PC端和移动端都有数据丰富的可视化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不懂数据的文案创意人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去看相关、系统跨平台收集的用户实时数据,作为自己内容创意思考的参考。
在这个方面,举一个销售层面的例子:海致BDP平台将雀巢电商的上下游所有数据来源的IT系统完全打通,把过去需要“EXCEL表哥表姐”人工抽取和汇总的数据、全部变成了BDP后台的自动抓取和计算,通过简单的拖拽方式,产品线负责人、销售经理以及库存经理等人都很快确立了自己需要对比和监控的指标,随时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观察这些指标的动向。更重要的是,针对销售目标达成、安全库存等关键监控指标,他们在BDP后台设置了预警值,一旦相关数据触及预警值,预警信息就会立即被推送到每一个相关责任人的手机上,催促大家立即展开行动,只有采取行动使得销售或者库存回到预警值之上,预警推送才会消失。这虽然是销售层面的例子,但是在广告数据投放、试点与分析上,大体类似。
同时,各个层级的用户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一定权限的比对参数,方便的“消费数据”。这方面还是拿销售端举例子:一到春节,企业都会迎来一年最关键的销售战。很多企业的销售部门其实有一个数据分析需求,那就是要对比今年春节和往年春节的销量、铺市、促销费用等等,可是一般的厂商提供的数据分析系统,往往只能按照公历进行同比和环比,而春节在每一年的公历上的月份和日期上又是不同的。在传统IT系统下解决这个问题,要么靠销售人员自己手动下载数据逐日对比,要么需要工程师进行后台开发,但是我们海致已经解决这个问题:销售人员只要在后台报表上把农历日历拖拽到坐标轴上,就自动形成了以农历为日期轴的对比曲线。
问题三:被浪费的80%广告费,真的能够破解吗?
内容营销是营销的一部分,也会有“80%广告费不知道浪费到哪里”的潜在危险。而在营销投放上,从“投放平台的点击-转化(公众号、电商、APP)-达成销售预期”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营销漏斗”,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营销费用就被“漏掉了”。
在传统过程中,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平台。广告主可以监测到多少钱带来一个新用户注册或者激活,但是这些激活中有多少个能够成为真正的购买者或者使用者——这个是很难搞清楚的。市场营销人员只能向上级汇报最表面的数据,例如点击量、新用户增长量等。而现在,海致BDP所代表的新一代数据分析理念,终于实现了全链条的监测,我们称之为“三转化”——从曝光量到点击量、到打开量、到购买量(线上购买,及门户到店)的整体监测。这就意味着,每个内容营销的大项目,都能观察到对应的最终销量。对于营销的操盘手来说,以后营销项目要如何做、哪个渠道应该多投,哪些渠道应该少投,甚至我在不同的时段应该怎么去投放……这些将都有章可循。而大老板们,也会收到更为清晰的商业汇报。
而BDP追求“大数据消费者化”的最终目的,是让用户像使用微信一样做报表、看报表,让数据直接驱动企业里每一个人的行动。
(本刊记者康迪根据采访整理)
营销是左脑、右脑叠加的艺术,内容营销的“内容”与“传播”缺一不可。而在其背后,大数据能够为理性判断所做的已经悄然超乎我们想象。
在内容营销大趋势的背后,有几个要点:第一,所有广告都将数字化——这里的数字化指的不是广告形式,而是指每个投放广告都将产生大量数据,从线上的点击和拜访,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送达至客户,每个环节数据的细微的差别都影响着投放效率;第二,服务的过程也变成了营销——无论是58同城的美甲业务,还是线下实体服装店的试衣服务为线上电商服装的购买带来机会,服务本身即是一种营销;第三,营销从原来的几个大脑拍板确定一切,到需要全员参与,例如内容营销需要的不仅是高层营销决策者,还需要中层、社会化营销经理各种层级的大脑参与。
在这三个要点背后,一个趋势正在显现:数据驱动将成为“新营销”和“旧营销”的分水岭。也就是说,必须善于依托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技术营销,提升创意的可判度,最终实现营销效率的提升。
曾经有一位硅谷的著名创业者说过:“移动互联网对一个产业的改造,其结果往往是让用户付出的成本去掉一个零甚至是两个零(成本降为原来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而整个市场的基数却会增加一个零到两个零(用户数十倍百倍地扩大)。”这句话对于营销也同样适用。
在增强内容的精准转化层面,技术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问题一:如何产生真正具有引爆力的内容?
真正有引爆力的内容创造并不总是天才的灵感,而是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可循。在我们做技术的人来看,内容的产出有一个很基础的工作:前期测试。当你不知道什么样的内容能够打动用户时,可以先做小规模测试——在动用核武器之前先打两颗子弹、进行小规模投放看看其相关转化率如何。
这些数据的积累对内容创造是有指导作用的,而技术可以解决甄选方案的难题。“确定一个好的内容、好的时间点、平台”有多重维度要考量:是哪个标题?图片主打哪个?选择哪个区域——要素越多,定位越精准,但产生的组合数量会成几何数增长。企图用人脑解决是不现实的,最后只能沦为拍脑袋的决定。
而在初期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采集标本并完成结论分析、用直观化的视觉图表呈现。这个结论是可以在以后的投放中被不断优化的,最终达到:“文案的优化并不是依赖于某一个天才的运营,而是依赖于很多人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甚至可能看似平庸的idea。把这些要素不断排列组合,进行小范围测试,最终会知道我的用户到底要什么。”
同时,我们最近还在给一些大客户做关于深入了解用户的方案。如果广告主有大量的微博粉丝、微信粉丝,同时粉丝们通过电商点击、购买行为留下大量行为轨迹的话,我们可以利用所有跨平台终端的数据为广告主标注用户们的兴趣点(基本属性),每个用户可以标注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标签,这个标签将为广告主未来的内容营销服务。
问题二:如何完成内容营销的全员参与、贡献智慧?
有效的、正确的内容产出与决策,基于对顾客和用户的深刻洞察。除了经验的累积,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和用户行为也是重要的指标。而在过往这个过程特别难,别说下面的营销创意人员,连老板都不能实时掌握市场、用户的变化,原因就是数据的收集有时效性,分析和理解这些数据更是需要时间及专业知识。
而海致BDP的一大特点是:数据消费者化,让使用数据从艰深技术变成日常业务。通过灵活方便的数据权限控制,完成对不同级别、不同角色数据使用者的权限分配。同时,在PC端和移动端都有数据丰富的可视化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不懂数据的文案创意人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去看相关、系统跨平台收集的用户实时数据,作为自己内容创意思考的参考。
在这个方面,举一个销售层面的例子:海致BDP平台将雀巢电商的上下游所有数据来源的IT系统完全打通,把过去需要“EXCEL表哥表姐”人工抽取和汇总的数据、全部变成了BDP后台的自动抓取和计算,通过简单的拖拽方式,产品线负责人、销售经理以及库存经理等人都很快确立了自己需要对比和监控的指标,随时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观察这些指标的动向。更重要的是,针对销售目标达成、安全库存等关键监控指标,他们在BDP后台设置了预警值,一旦相关数据触及预警值,预警信息就会立即被推送到每一个相关责任人的手机上,催促大家立即展开行动,只有采取行动使得销售或者库存回到预警值之上,预警推送才会消失。这虽然是销售层面的例子,但是在广告数据投放、试点与分析上,大体类似。
同时,各个层级的用户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一定权限的比对参数,方便的“消费数据”。这方面还是拿销售端举例子:一到春节,企业都会迎来一年最关键的销售战。很多企业的销售部门其实有一个数据分析需求,那就是要对比今年春节和往年春节的销量、铺市、促销费用等等,可是一般的厂商提供的数据分析系统,往往只能按照公历进行同比和环比,而春节在每一年的公历上的月份和日期上又是不同的。在传统IT系统下解决这个问题,要么靠销售人员自己手动下载数据逐日对比,要么需要工程师进行后台开发,但是我们海致已经解决这个问题:销售人员只要在后台报表上把农历日历拖拽到坐标轴上,就自动形成了以农历为日期轴的对比曲线。
问题三:被浪费的80%广告费,真的能够破解吗?
内容营销是营销的一部分,也会有“80%广告费不知道浪费到哪里”的潜在危险。而在营销投放上,从“投放平台的点击-转化(公众号、电商、APP)-达成销售预期”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营销漏斗”,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营销费用就被“漏掉了”。
在传统过程中,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平台。广告主可以监测到多少钱带来一个新用户注册或者激活,但是这些激活中有多少个能够成为真正的购买者或者使用者——这个是很难搞清楚的。市场营销人员只能向上级汇报最表面的数据,例如点击量、新用户增长量等。而现在,海致BDP所代表的新一代数据分析理念,终于实现了全链条的监测,我们称之为“三转化”——从曝光量到点击量、到打开量、到购买量(线上购买,及门户到店)的整体监测。这就意味着,每个内容营销的大项目,都能观察到对应的最终销量。对于营销的操盘手来说,以后营销项目要如何做、哪个渠道应该多投,哪些渠道应该少投,甚至我在不同的时段应该怎么去投放……这些将都有章可循。而大老板们,也会收到更为清晰的商业汇报。
而BDP追求“大数据消费者化”的最终目的,是让用户像使用微信一样做报表、看报表,让数据直接驱动企业里每一个人的行动。
(本刊记者康迪根据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