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著长篇小说。“喜福会”是移民美国的母亲们为打麻将而取的聚会名,有许多中国译者对其进行汉译,本文选取的是程乃珊2007年译本。本文将从回译出发,探讨《喜福会》中拼音的翻译策略。当中文与拼音有匹配的词或句子,并且译文与上下文语境衔接得当,就可以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当中文与拼音无法达成一致,或者与上下文衔接不当,会让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此时译者就需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当原文中出现拼音,且后面附有对其英文释义的时候,译者一般会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
关键词:《喜福会》,回译,拼音,翻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是将原文翻译成目的语,而回译则是将目的语再次翻译成原文语言。Shuttleworth把回译定义为 “将已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译回源语的过程”。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主要讲述20世纪50年代移民旧金山的四位中國女性的故事。至今,有众多译者对其进行回译,本文选取程乃珊、严映薇合译本(2006)。在原文本中出现了许多拼音,而对于这些拼音的回译,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二、《喜福会》回译的研究
王晨爽(2015)从接受理论角度对华裔美国小说《喜福会》的无根回译进行研究,通过译本对比,解析不同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而探讨译者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所进行的差异性关照。付博(2010)运用多元系统理论解释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小说中个别中文词语的音译策略,这些拼音词语在拼写、词性和断句方面在强势文化影响下的改变以及小说在回译拼音词语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都体现了翻译文学的次要地位。
熊赛君和周文革(2017)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对比《喜福会》原著及其三个主要译本中文化差异处理,分析原著在回译过程中的文化定位、还原和归属等问题。刘晓(2011)探讨了《喜福会》翻译过程中会出现的回译,以及程乃珊译本中出现的问题。在回译过程中,译者拥有了理解、表达方面的优势,但是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忽视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喜福会》中拼音的回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独特的词汇在翻译活动中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针对这一不可译性,覃恩美采取了更易于西方读者阅读的罗马化音标拼写的音译方法,而不是采用规范的汉语拼音。《喜福会》描写的故事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杂合,为了展现文化的多样性,作者使用了很多汉语拼音。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就能体会到两种文化。原文中作者多次使用拼音,而译者在翻译这些拼音时采用了不同的回译策略。
例1
原文:Amah rushed over and bent down to smooth my yellow jacket. “Syin yifu ! Yidafadwo!”-Your new clothes! Everything, all over the place! She cried in a show of distress. (p72)
译文:阿妈弯身替我把衣服拂了拂,怒气冲冲地责备着:“看你这身新衣服,才上身,就给弄得一塌糊涂……”(p59)
在例1中,“Yidafadwo”被译为“一塌糊涂”。原文中“Yidafadwo”,覃恩美采用的是威妥玛士拼音,与之对应的中文是“一塌糊涂”。 “一塌糊涂”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此处作者使用了拼音,在后面加以英文释义。译者在翻译此处拼音时,结合后面的释义“Your new clothes! Everything, all over the place”,可以大致猜出是阿妈在责备映映把衣服弄脏了。译者在翻译此处时,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为了避免重复与啰嗦,译者省译了后面的英文释义。这样的处理走近了作者,展现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映映弄脏了衣服的信息,而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译文通顺流畅,易于理解。
例2
原文:I abandoned my beautiful mah jong table of hong mu. (p26)
译文:我只好不顾那张贵重的麻将桌。(p12)
原文中出现了拼音“hong mu”,译者将“hong mu”译为“贵重的” ,是珍贵、很重要的意思。中文与“hong mu”对应的是“红木”。红木是中国高端、名贵家具用材。这句话出自抗日期间,精美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从桂林逃到重庆。生死攸关之际,大家都带着贵重的物品逃亡.但是路途遥远,而带的东西又多,凭借她一个人,是很难走到重庆的。一路上,大家都在慢慢减轻行李,麻将桌是属于又大又重的,其实完全不用带着它走,但麻将桌是红木制作的,非常贵重,所以精美妈妈选择带走它,但是后面她又把它丢了,在个人的生命面前,这些贵重物品并不是那么重要,这为随后她丢了双胞胎设置了铺垫,其实也为后来揭开妈妈丢下两个孩子是因为自己患病的真相设置了悬念。译者在处理此处拼音时,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红木”所代表的就是贵重物品,作者点出了红木的麻将桌是“贵重的”,简明且直接。
例3
原文:“Dajya”—All the family—she said happily. (p70)
译文:“全家。”她颇有兴致地说。(p57)
原文中出现了拼音“Dajya”,译文将“Dajya”译为“全家”。原文拼音后面加了英文释义“All the family”。“全家”是指整个家庭,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Dajya”即大家,指众人,大伙儿,为代词,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二者涵义不同,指代的也是不同的人,在原文中,作者的“大家”指代全家人。译者在翻译此处时,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选择省译此处拼音,直接将后面的英文释义译出,“大家”其实就是指全家人,这样处理意思简洁明了。 四、结论
对诸如《喜福会》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原文中有些词汇,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之一一对应的词,例如某些拼音,原作者采用的是被大多数美国读者接受的威妥玛士拼音。译者要想让拼音的回译既能保留作品原本的风格,还能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文传递的想法和观念,就需要联系语境,考虑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或者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适度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Tan, Amy. The Joy Luck Club [M]. Ivy Book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89.
[2] Venuti, Lawrence.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and Ideology. London: Routledge, 1992.
[3]Shuttleworth M.翻译研究词典. 谭载喜[Z],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9.
[4]蔡静一.英美文学作品《喜福会》中的翻译策略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2):108-109.
[5]付博.以多元系统理论看《喜福会》中拼音词语的使用和回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6):72-75+81.
[6]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异化与归化[J]. 中国翻译,1998,( 2) .
[7]刘晓.回译中的问题——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9.
[8]陆超玲,张闽南,龙利.接受理论关照下的美籍华裔文学回译研究——以《喜福会》中译本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2):114-115.
[9]秦飞.华裔文学作品汉译中的归化翻译策略——以程乃珊译本《喜福会》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2(09):113-114.
[10] 谭恩美. 喜福会[M].程乃珊,严映薇,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7.
[11]唐雅明.《喜福会》译本中的文化回译问题[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學),2015,(03):60+142.
[12]王晨爽.读者接受理论关照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以《喜福会》的无根回译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216-220.
[13]熊赛君,周文革.论《喜福会》回译过程中的文化身份距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01):156-159.
[14]张韶华.英美文学作品《喜福会》中的翻译策略[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08):179-180.
作者简介:罗祥悦(1997-),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华大学。
关键词:《喜福会》,回译,拼音,翻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是将原文翻译成目的语,而回译则是将目的语再次翻译成原文语言。Shuttleworth把回译定义为 “将已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译回源语的过程”。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主要讲述20世纪50年代移民旧金山的四位中國女性的故事。至今,有众多译者对其进行回译,本文选取程乃珊、严映薇合译本(2006)。在原文本中出现了许多拼音,而对于这些拼音的回译,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二、《喜福会》回译的研究
王晨爽(2015)从接受理论角度对华裔美国小说《喜福会》的无根回译进行研究,通过译本对比,解析不同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而探讨译者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所进行的差异性关照。付博(2010)运用多元系统理论解释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小说中个别中文词语的音译策略,这些拼音词语在拼写、词性和断句方面在强势文化影响下的改变以及小说在回译拼音词语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都体现了翻译文学的次要地位。
熊赛君和周文革(2017)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对比《喜福会》原著及其三个主要译本中文化差异处理,分析原著在回译过程中的文化定位、还原和归属等问题。刘晓(2011)探讨了《喜福会》翻译过程中会出现的回译,以及程乃珊译本中出现的问题。在回译过程中,译者拥有了理解、表达方面的优势,但是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忽视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喜福会》中拼音的回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独特的词汇在翻译活动中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译性。针对这一不可译性,覃恩美采取了更易于西方读者阅读的罗马化音标拼写的音译方法,而不是采用规范的汉语拼音。《喜福会》描写的故事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杂合,为了展现文化的多样性,作者使用了很多汉语拼音。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就能体会到两种文化。原文中作者多次使用拼音,而译者在翻译这些拼音时采用了不同的回译策略。
例1
原文:Amah rushed over and bent down to smooth my yellow jacket. “Syin yifu ! Yidafadwo!”-Your new clothes! Everything, all over the place! She cried in a show of distress. (p72)
译文:阿妈弯身替我把衣服拂了拂,怒气冲冲地责备着:“看你这身新衣服,才上身,就给弄得一塌糊涂……”(p59)
在例1中,“Yidafadwo”被译为“一塌糊涂”。原文中“Yidafadwo”,覃恩美采用的是威妥玛士拼音,与之对应的中文是“一塌糊涂”。 “一塌糊涂”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此处作者使用了拼音,在后面加以英文释义。译者在翻译此处拼音时,结合后面的释义“Your new clothes! Everything, all over the place”,可以大致猜出是阿妈在责备映映把衣服弄脏了。译者在翻译此处时,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为了避免重复与啰嗦,译者省译了后面的英文释义。这样的处理走近了作者,展现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映映弄脏了衣服的信息,而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译文通顺流畅,易于理解。
例2
原文:I abandoned my beautiful mah jong table of hong mu. (p26)
译文:我只好不顾那张贵重的麻将桌。(p12)
原文中出现了拼音“hong mu”,译者将“hong mu”译为“贵重的” ,是珍贵、很重要的意思。中文与“hong mu”对应的是“红木”。红木是中国高端、名贵家具用材。这句话出自抗日期间,精美妈妈带着双胞胎女儿,从桂林逃到重庆。生死攸关之际,大家都带着贵重的物品逃亡.但是路途遥远,而带的东西又多,凭借她一个人,是很难走到重庆的。一路上,大家都在慢慢减轻行李,麻将桌是属于又大又重的,其实完全不用带着它走,但麻将桌是红木制作的,非常贵重,所以精美妈妈选择带走它,但是后面她又把它丢了,在个人的生命面前,这些贵重物品并不是那么重要,这为随后她丢了双胞胎设置了铺垫,其实也为后来揭开妈妈丢下两个孩子是因为自己患病的真相设置了悬念。译者在处理此处拼音时,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红木”所代表的就是贵重物品,作者点出了红木的麻将桌是“贵重的”,简明且直接。
例3
原文:“Dajya”—All the family—she said happily. (p70)
译文:“全家。”她颇有兴致地说。(p57)
原文中出现了拼音“Dajya”,译文将“Dajya”译为“全家”。原文拼音后面加了英文释义“All the family”。“全家”是指整个家庭,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Dajya”即大家,指众人,大伙儿,为代词,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二者涵义不同,指代的也是不同的人,在原文中,作者的“大家”指代全家人。译者在翻译此处时,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选择省译此处拼音,直接将后面的英文释义译出,“大家”其实就是指全家人,这样处理意思简洁明了。 四、结论
对诸如《喜福会》的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原文中有些词汇,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之一一对应的词,例如某些拼音,原作者采用的是被大多数美国读者接受的威妥玛士拼音。译者要想让拼音的回译既能保留作品原本的风格,还能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原文传递的想法和观念,就需要联系语境,考虑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或者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适度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Tan, Amy. The Joy Luck Club [M]. Ivy Book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89.
[2] Venuti, Lawrence.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and Ideology. London: Routledge, 1992.
[3]Shuttleworth M.翻译研究词典. 谭载喜[Z],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9.
[4]蔡静一.英美文学作品《喜福会》中的翻译策略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02):108-109.
[5]付博.以多元系统理论看《喜福会》中拼音词语的使用和回译[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6):72-75+81.
[6]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异化与归化[J]. 中国翻译,1998,( 2) .
[7]刘晓.回译中的问题——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9.
[8]陆超玲,张闽南,龙利.接受理论关照下的美籍华裔文学回译研究——以《喜福会》中译本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2):114-115.
[9]秦飞.华裔文学作品汉译中的归化翻译策略——以程乃珊译本《喜福会》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2(09):113-114.
[10] 谭恩美. 喜福会[M].程乃珊,严映薇,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7.
[11]唐雅明.《喜福会》译本中的文化回译问题[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學),2015,(03):60+142.
[12]王晨爽.读者接受理论关照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以《喜福会》的无根回译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216-220.
[13]熊赛君,周文革.论《喜福会》回译过程中的文化身份距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01):156-159.
[14]张韶华.英美文学作品《喜福会》中的翻译策略[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08):179-180.
作者简介:罗祥悦(1997-),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