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15晚会开播24年来,揭穿了无数的骗局、陷阱和黑幕,然而,与高调打假一同呈现的却是,造假问题层出不穷,并且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造假的是人,只打假不育人,治标不治本。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仍有很多学校奉行智育为先,重知识、轻育人。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带着孩子往返于各种培训机构,似乎学习成绩好了就可以出人头地,成绩不好就名声扫地。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其背后暗含的狼性文化、功利主义、等级观念三种思想意识,也造成中等教育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尖子生”走进高中、大学,尽管其中不乏学业和人格素养兼备的优秀苗子,如公交车上夺刀救人的江西宜春高三学生柳艳兵,但“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在少数;另一部分则被无情淘汰,带着“失败者”的标签走进职业院校、走进社会。作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要给学生心灵世界种下一颗什么样的精神种子,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职业教育的校园里,我们要让学生在成人的前提下成器,掌握一技之长,这应该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旨归。面对有些职业院校“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只剩下“授业”的尴尬,我们要想打造诚信生态,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底线思维,让大家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
底线,本意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作为一个伦理学术语,是指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处于困境中,存在多种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都应该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不能伤及无辜。
从满足人类安全和幸福的角度分析,人们要坚守的“底线”主要有“道德底线”“法律底线”“信仰底线”三种。“道德底线”是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大家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底线,它是人们获得安全感及幸福感的第一道底线。在人人拥有道德底线的社会,大家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举止文明,人性之美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和谐发展。“法律底线”是通过立法程序明文规定下来的,它是人们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最坚硬、最刚性的一道底线。当我们受到无理的伤害时,如果道德的大环境不能起作用,那么法律一定要站出来讲话。“信仰底线”是心理健康最原始的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当法律尚不健全,道德、舆论偏离轨道时,人们仍要坚守信仰,信仰改变命运,信仰塑造品格、信仰铸就忠诚。确保这三道底线健全,则国家进步、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对道德楷模的引导示范作用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底线教育”。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底线意识。马加爵、林森浩这些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就是因为缺乏底线思维,不仅毁掉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也让自己和他人的家庭陷入痛苦的深渊。
底线就是道德的生命线。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讲,各行各业都有必须坚守的“底线”。商家不卖假货,会计不做假账,医生不开假药,官员不贪赃枉法。即使是普通百姓,做人做事也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然而,现在各行各业的“底线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假论文、假优质课、假就业等,就是教育行业冲破底线之举。校园造假现象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连学校都有造假现象,国民素质如何提高?道德力量如何彰显?
作为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职业教育,更要坚守道德底线。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都要秉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操守,时刻提醒自己,不做有损师德之事。育人过程中,无论是政策建构,还是教育管理手段,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和底线。
心理学家杨眉指出,“最基本的底线伦理——不以任何理由伤害人,不以正确的理由做错事。”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至少做到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就是“底线”。
愿所有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都能培养底线思维,坚守职教诚信,还国人一个风清气正的“中国梦”。
(作者系郑州市卫生学校教师、德育高级讲师)
(责编 张红延)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仍有很多学校奉行智育为先,重知识、轻育人。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带着孩子往返于各种培训机构,似乎学习成绩好了就可以出人头地,成绩不好就名声扫地。这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其背后暗含的狼性文化、功利主义、等级观念三种思想意识,也造成中等教育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尖子生”走进高中、大学,尽管其中不乏学业和人格素养兼备的优秀苗子,如公交车上夺刀救人的江西宜春高三学生柳艳兵,但“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在少数;另一部分则被无情淘汰,带着“失败者”的标签走进职业院校、走进社会。作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要给学生心灵世界种下一颗什么样的精神种子,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职业教育的校园里,我们要让学生在成人的前提下成器,掌握一技之长,这应该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旨归。面对有些职业院校“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只剩下“授业”的尴尬,我们要想打造诚信生态,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底线思维,让大家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
底线,本意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作为一个伦理学术语,是指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处于困境中,存在多种选择。但无论怎样选择,都应该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不能伤及无辜。
从满足人类安全和幸福的角度分析,人们要坚守的“底线”主要有“道德底线”“法律底线”“信仰底线”三种。“道德底线”是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大家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底线,它是人们获得安全感及幸福感的第一道底线。在人人拥有道德底线的社会,大家彼此信任,互相尊重,举止文明,人性之美得到充分发挥,社会和谐发展。“法律底线”是通过立法程序明文规定下来的,它是人们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最坚硬、最刚性的一道底线。当我们受到无理的伤害时,如果道德的大环境不能起作用,那么法律一定要站出来讲话。“信仰底线”是心理健康最原始的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当法律尚不健全,道德、舆论偏离轨道时,人们仍要坚守信仰,信仰改变命运,信仰塑造品格、信仰铸就忠诚。确保这三道底线健全,则国家进步、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对道德楷模的引导示范作用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底线教育”。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底线意识。马加爵、林森浩这些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就是因为缺乏底线思维,不仅毁掉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也让自己和他人的家庭陷入痛苦的深渊。
底线就是道德的生命线。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讲,各行各业都有必须坚守的“底线”。商家不卖假货,会计不做假账,医生不开假药,官员不贪赃枉法。即使是普通百姓,做人做事也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然而,现在各行各业的“底线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假论文、假优质课、假就业等,就是教育行业冲破底线之举。校园造假现象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连学校都有造假现象,国民素质如何提高?道德力量如何彰显?
作为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职业教育,更要坚守道德底线。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都要秉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操守,时刻提醒自己,不做有损师德之事。育人过程中,无论是政策建构,还是教育管理手段,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和底线。
心理学家杨眉指出,“最基本的底线伦理——不以任何理由伤害人,不以正确的理由做错事。”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至少做到不妨碍别人的生存,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就是“底线”。
愿所有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都能培养底线思维,坚守职教诚信,还国人一个风清气正的“中国梦”。
(作者系郑州市卫生学校教师、德育高级讲师)
(责编 张红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