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我校建筑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善了课程实践手段,丰富了课程教学网络资源,突出了课程教学特色,初步达到课程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建筑材料;教学改革;总结;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6-0117-03
Abstract: Through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uilding materials in our schoo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means of teaching improves the practice of courses, enriches the teaching network resources,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rse teaching and initially reaches the goal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words: build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form; summary; experience
一、概述
《建筑材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群中是学生较早学习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学习了物理、化学、力学和数学基础知识之后的第一门专业课。学习完该课程之后,后续要学习《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水运工程》、《桥梁工程》、《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通过学习《建筑材料》使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体系。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具备进行水泥及水泥混凝土材料分析、沥青材料性能分析、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无机结合料性能分析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现实[1],本课程人才培养重点面向全国设计、施工等工程应用行业。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性很强,且与现行规范、规程等有关的专业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在讲述建筑材料设计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优化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6]。广州航海学院航务工程学院建筑材料实验室在《建筑材料》教学法和实践条件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试验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就建筑材料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心得和体会。
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方式,营造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手段上,以“预习引导、重点突破,充分利用多媒體网络资源”,提倡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的专长,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创造性地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使用“课件+黑板”模式
《建筑材料》的授课课时相对较少,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利用黑板教学,书写速度较慢,主要知识点全部在黑板书写,需要占用较多时间,使得授课时间越发紧张,为此制作了《建筑材料》ppt教学课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及其他课程老师的反应,意识到单纯只使用课件教学,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如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较差,难点讲授明显不如黑板教学等。为避免出现这类问题,在教学上有选择性地使用课件与黑板:对于基本概念利用课件教学,特别是涉及到的图片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既清楚又省时,加大了课堂信息输出量,提高了授课效率;理论部分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均较强,因此还是以讲授法为主,要系统地、全面地讲授,要讲练结合,不能就理论而理论,要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把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阐述清楚,把理论的要点叙述清楚,把理论的应用及有关计算牢固掌握,内容教学要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和难于理解的知识,利用黑板教学,加强教学互动,效果比较好。课堂教学使用“课件+黑板”模式的优点是既能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优势,又能保留黑板板书的亲和力强,逻辑严密,交互性好等优点。
(二)批改作业使用“展台+批改”模式
批改作业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做的对与错,有经验的教师可从中获取大量的反馈信息,对每个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都了如指掌,从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作业潦草,互相抄袭的现象难以消除,老师多次强调,也难以改观这样的现状。即使作业全批全改,对作业较多的课程,工作量很大,效果也不是太理想。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利用展台,随机抽取学生作业,让学生上讲台讲评自己的作业,老师进行点评,效果不错。学生抽到的概率相同,哪个学生也不愿意把自己做得不好的作业展示给同学,学生作业质量明显提高,自己讲评自己的作业,促使学生搞懂作业内容,杜绝了抄袭现象,此次作业学生利用老师的点评,自己批改,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也减轻了老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由于课时受限,一个学期点评次数不宜过多,2-3次的点评为宜。其他作业仍采取批改方式,此方法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效果良好。
(三)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闭卷考试相结合模式
学生的成绩要求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情况,为此,该课程采取平时成绩占15%、实验成绩占15%,闭卷考试占70%的综合评定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参照作业成绩、课堂测验、到课情况等确定,能够反映平时学生学习状况。
实验成绩依据学生的试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进行评定,能够反映学生实验课程的学习状况。
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建筑材料的材料设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分析计算方法的掌握状况,重点考核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总体学习状况。
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状况。
(四)“考教分离”的闭卷考试模式
建立的建筑材料试题库可以比较彻底地解决考教分离问题,从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不但能够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状况,也能够反映老师的授课效果,有效的促进老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
(五)实验教学采用“实物演示+学生操作”模式
先由实验老师对试验步骤讲解并模拟演示,学生再进行实际操作。且在试验之前,学生需要提交试验预习报告,以助于学生了解实际的操作,试验分组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本课程最主要的实践环节就是建筑材料的试验。试验不仅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产实践中的一种手段。通过沥青和沥青混合料试验,才能正确评价和摸清沥青混合料的工程性质,为沥青路面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数。根据我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及试验学时安排的具体情况,结合我院建筑材料实验室的条件,交通工程专业建筑材料试验开设的内容为沥青物理性质指标试验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试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完成实验的操作、数据采集、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报告的书写,完成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基本沥青性能试验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让学生掌握沥青的基本评价指标、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过程,效果良好。为更好地满足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课程面向学生开设了开放性试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研究课题,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实践条件
近年来水运工程专业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通过在职培养和引进等途径使得师资力量得到很大加强,教学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建筑材料任课教师(含承担本专业课程的教师)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2017年9月广东省科技厅发布了《关于认定2017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通知》(粤科函产学研字〔2017〕1649号),我院“广东省港口海岸高性能结构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立项,实现了我校省部级科学研究平台零的突破,标志着我校科学创新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在该项目研究支持下,购买了水泥、沥青材料的新设备和软件,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四、课程教学资源
(一)课件及网络建设及使用
本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课程网站畅通,能够很好地发挥辅教辅学功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网站提供45分钟的说课录像,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比例达到40%以上,并计划其余教学录像2年内全部上网。选用国家精品教材、省级优秀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等优秀教材,实验教材配套齐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二)教材的选用与建设
本课程一直使用高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包括“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为配合课程教学,教研室正在组织编写《水运工程建筑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等教材,以形成涵盖研究生、本科教学系列优秀教材。
(三)课件及网络建设及使用
开发编制了《建筑材料》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资源,课件经过多轮次的使用和不断调整,已经趋于完善,现已建立了《建筑材料》课程网站,网上有课程概况、主讲教师介绍、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简介、电子教案、教学文件(例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练习题和模拟试题等。将来学生可以在网上观看教学录像,在网上进行学习及与教师交流,参与答疑讨论等。
另外,还开设了“在线答疑”,学生可以把问题直接放到网上去,教师轮流在线答疑,使教学条件进一步丰满,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充,教与学互动,课内外相连,师生相得益彰,立体化教学条件交相辉映。
課程网站有45分钟的说课录像,课堂教学录像已达40%,其余录像2年内全部上网。
(四)相关素材库建设及使用
通过多年的不断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素材库。主要包括三大内容:一是有关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等;二是有关的参考教材、国家现行规范等;三是有关工程实践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对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五)试题库的建设与使用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完成了《建筑材料试题库》的建设,经过几年的使用,又做了适当的修改。试题库的使用,使考教分离,能够客观的评价教与学的实际效果。
五、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一)教学方法的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学团队创新性地使用了以下模式:课堂教学使用“课件+黑板”模式、批改作业使用“展台+批改”模式,实验教学采用“实物演示+学生操作”模式,解决疑难问题的“预习引导、重点突破”模式,“考教分离”的考核模式,构建了网络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二)先进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教学手段
依托我校的土木工程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设备齐全,性能先进,有先进的实验教学条件,编制了道路材料实验的flash动画,对实际操作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优秀的教学团队
配备了优秀的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共7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讲师2人;2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硕士学位,大部分有在全国重点大学的学习经历,是一支具有学历高、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实验队伍。本课程主讲教师大都是从国内道路、交通土建、材料专业985或211高校获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对同类课程的授课都比较了解,因此讲课时扬长避短,同时结合自身情况,因材施教。特别是几位主讲教授,多年来一直站在本科教学一线,教学经验丰富,多人次获学校教学质量奖,讲课效果受到普遍赞誉,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处于省内领先。
六、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均能达到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强化教学改革和教学法研究。近三年内,争取一项校级、一项省部级以上的教改项目立项,争取将《建筑材料》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初步采取如下步骤:
1. 广泛吸取国内外同类课程的特点和建设经验,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继续探索和改革,形成教学成果。
2. 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与手段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各种多媒体教学和辅助教学手段,例如电子教程、远程网上作业等,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3.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凝聚一支不断进取的教师梯队。
七、结束语
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尚应进一步加强和开放,课程的课堂多媒体材料库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另外,双语教学尚未开展,为进一步加强和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将尝试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采用双语教学。由于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面对的专业多(水运工程、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方向等),对与本课程相关的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相关内容应进一步探讨研究,使其能够有机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刘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问题与改革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0):31-32.
[2]刘数华.网络资源在《建筑材料》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77-178.
[3]范伟丽,武桂芝.《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教学改革浅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4):59-61.
[4]李晨洋,刘东,赵晶.基于MIT模式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J]. 山西建筑,2010,36(22):220-221.
[5]刘尧.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的教学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5-47.
[6]艾红梅,王宝民,曹明莉,等.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278-282.
[7]史国庆.情景教学背景下《建筑材料》的教学模式改革[J].高教学刊,2016(03):68-69.
关键词:建筑材料;教学改革;总结;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6-0117-03
Abstract: Through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uilding materials in our schoo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means of teaching improves the practice of courses, enriches the teaching network resources,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rse teaching and initially reaches the goal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words: build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form; summary; experience
一、概述
《建筑材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群中是学生较早学习的一门课程,也是学生学习了物理、化学、力学和数学基础知识之后的第一门专业课。学习完该课程之后,后续要学习《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水运工程》、《桥梁工程》、《道路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通过学习《建筑材料》使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体系。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具备进行水泥及水泥混凝土材料分析、沥青材料性能分析、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无机结合料性能分析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现实[1],本课程人才培养重点面向全国设计、施工等工程应用行业。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性很强,且与现行规范、规程等有关的专业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在讲述建筑材料设计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优化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6]。广州航海学院航务工程学院建筑材料实验室在《建筑材料》教学法和实践条件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试验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就建筑材料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心得和体会。
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方式,营造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手段上,以“预习引导、重点突破,充分利用多媒體网络资源”,提倡个性化教学,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的专长,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创造性地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使用“课件+黑板”模式
《建筑材料》的授课课时相对较少,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利用黑板教学,书写速度较慢,主要知识点全部在黑板书写,需要占用较多时间,使得授课时间越发紧张,为此制作了《建筑材料》ppt教学课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及其他课程老师的反应,意识到单纯只使用课件教学,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如与学生的教学互动较差,难点讲授明显不如黑板教学等。为避免出现这类问题,在教学上有选择性地使用课件与黑板:对于基本概念利用课件教学,特别是涉及到的图片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既清楚又省时,加大了课堂信息输出量,提高了授课效率;理论部分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均较强,因此还是以讲授法为主,要系统地、全面地讲授,要讲练结合,不能就理论而理论,要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把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阐述清楚,把理论的要点叙述清楚,把理论的应用及有关计算牢固掌握,内容教学要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和难于理解的知识,利用黑板教学,加强教学互动,效果比较好。课堂教学使用“课件+黑板”模式的优点是既能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优势,又能保留黑板板书的亲和力强,逻辑严密,交互性好等优点。
(二)批改作业使用“展台+批改”模式
批改作业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做的对与错,有经验的教师可从中获取大量的反馈信息,对每个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都了如指掌,从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作业潦草,互相抄袭的现象难以消除,老师多次强调,也难以改观这样的现状。即使作业全批全改,对作业较多的课程,工作量很大,效果也不是太理想。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利用展台,随机抽取学生作业,让学生上讲台讲评自己的作业,老师进行点评,效果不错。学生抽到的概率相同,哪个学生也不愿意把自己做得不好的作业展示给同学,学生作业质量明显提高,自己讲评自己的作业,促使学生搞懂作业内容,杜绝了抄袭现象,此次作业学生利用老师的点评,自己批改,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也减轻了老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由于课时受限,一个学期点评次数不宜过多,2-3次的点评为宜。其他作业仍采取批改方式,此方法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效果良好。
(三)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闭卷考试相结合模式
学生的成绩要求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情况,为此,该课程采取平时成绩占15%、实验成绩占15%,闭卷考试占70%的综合评定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参照作业成绩、课堂测验、到课情况等确定,能够反映平时学生学习状况。
实验成绩依据学生的试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进行评定,能够反映学生实验课程的学习状况。
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建筑材料的材料设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分析计算方法的掌握状况,重点考核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总体学习状况。
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状况。
(四)“考教分离”的闭卷考试模式
建立的建筑材料试题库可以比较彻底地解决考教分离问题,从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不但能够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状况,也能够反映老师的授课效果,有效的促进老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
(五)实验教学采用“实物演示+学生操作”模式
先由实验老师对试验步骤讲解并模拟演示,学生再进行实际操作。且在试验之前,学生需要提交试验预习报告,以助于学生了解实际的操作,试验分组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本课程最主要的实践环节就是建筑材料的试验。试验不仅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产实践中的一种手段。通过沥青和沥青混合料试验,才能正确评价和摸清沥青混合料的工程性质,为沥青路面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数。根据我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以及试验学时安排的具体情况,结合我院建筑材料实验室的条件,交通工程专业建筑材料试验开设的内容为沥青物理性质指标试验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试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完成实验的操作、数据采集、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报告的书写,完成提交实验报告。通过基本沥青性能试验和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让学生掌握沥青的基本评价指标、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过程,效果良好。为更好地满足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课程面向学生开设了开放性试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研究课题,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实践条件
近年来水运工程专业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通过在职培养和引进等途径使得师资力量得到很大加强,教学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建筑材料任课教师(含承担本专业课程的教师) 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2017年9月广东省科技厅发布了《关于认定2017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通知》(粤科函产学研字〔2017〕1649号),我院“广东省港口海岸高性能结构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立项,实现了我校省部级科学研究平台零的突破,标志着我校科学创新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在该项目研究支持下,购买了水泥、沥青材料的新设备和软件,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四、课程教学资源
(一)课件及网络建设及使用
本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课程网站畅通,能够很好地发挥辅教辅学功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网站提供45分钟的说课录像,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比例达到40%以上,并计划其余教学录像2年内全部上网。选用国家精品教材、省级优秀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等优秀教材,实验教材配套齐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二)教材的选用与建设
本课程一直使用高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包括“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为配合课程教学,教研室正在组织编写《水运工程建筑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等教材,以形成涵盖研究生、本科教学系列优秀教材。
(三)课件及网络建设及使用
开发编制了《建筑材料》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资源,课件经过多轮次的使用和不断调整,已经趋于完善,现已建立了《建筑材料》课程网站,网上有课程概况、主讲教师介绍、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简介、电子教案、教学文件(例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练习题和模拟试题等。将来学生可以在网上观看教学录像,在网上进行学习及与教师交流,参与答疑讨论等。
另外,还开设了“在线答疑”,学生可以把问题直接放到网上去,教师轮流在线答疑,使教学条件进一步丰满,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充,教与学互动,课内外相连,师生相得益彰,立体化教学条件交相辉映。
課程网站有45分钟的说课录像,课堂教学录像已达40%,其余录像2年内全部上网。
(四)相关素材库建设及使用
通过多年的不断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素材库。主要包括三大内容:一是有关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等;二是有关的参考教材、国家现行规范等;三是有关工程实践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对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五)试题库的建设与使用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完成了《建筑材料试题库》的建设,经过几年的使用,又做了适当的修改。试题库的使用,使考教分离,能够客观的评价教与学的实际效果。
五、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一)教学方法的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学团队创新性地使用了以下模式:课堂教学使用“课件+黑板”模式、批改作业使用“展台+批改”模式,实验教学采用“实物演示+学生操作”模式,解决疑难问题的“预习引导、重点突破”模式,“考教分离”的考核模式,构建了网络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二)先进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教学手段
依托我校的土木工程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设备齐全,性能先进,有先进的实验教学条件,编制了道路材料实验的flash动画,对实际操作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优秀的教学团队
配备了优秀的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共7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讲师2人;2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硕士学位,大部分有在全国重点大学的学习经历,是一支具有学历高、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实验队伍。本课程主讲教师大都是从国内道路、交通土建、材料专业985或211高校获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对同类课程的授课都比较了解,因此讲课时扬长避短,同时结合自身情况,因材施教。特别是几位主讲教授,多年来一直站在本科教学一线,教学经验丰富,多人次获学校教学质量奖,讲课效果受到普遍赞誉,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处于省内领先。
六、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均能达到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强化教学改革和教学法研究。近三年内,争取一项校级、一项省部级以上的教改项目立项,争取将《建筑材料》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初步采取如下步骤:
1. 广泛吸取国内外同类课程的特点和建设经验,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继续探索和改革,形成教学成果。
2. 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与手段引入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各种多媒体教学和辅助教学手段,例如电子教程、远程网上作业等,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3. 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凝聚一支不断进取的教师梯队。
七、结束语
建筑材料实验教学尚应进一步加强和开放,课程的课堂多媒体材料库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另外,双语教学尚未开展,为进一步加强和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将尝试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采用双语教学。由于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面对的专业多(水运工程、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方向等),对与本课程相关的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相关内容应进一步探讨研究,使其能够有机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刘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问题与改革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0):31-32.
[2]刘数华.网络资源在《建筑材料》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177-178.
[3]范伟丽,武桂芝.《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教学改革浅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4):59-61.
[4]李晨洋,刘东,赵晶.基于MIT模式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J]. 山西建筑,2010,36(22):220-221.
[5]刘尧.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的教学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5-47.
[6]艾红梅,王宝民,曹明莉,等.建筑材料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278-282.
[7]史国庆.情景教学背景下《建筑材料》的教学模式改革[J].高教学刊,2016(0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