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武汉昙华林一片保存有比较典型的老武昌城风貌和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痕迹,这些都是原汁原味、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昙华林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它可以看作是武汉近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因为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武汉开埠以来的文化历程。是探索武汉城市文脉和传承地方特色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活的历史博物馆,是我们这座城市的记忆。
关键词 昙华林 城市记忆 城市文化 街区改造
一、城市的记忆与文化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是城市文化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的交融区。其作为传统文化形态存在着,却有着强烈的现代功能需求。武汉昙华林历史遗存丰富,百年来的建筑文化,既有民居,又有官邸,既有传统建筑、近代教育卫生史,又有革命历史,是武汉少见的一个历史遗存集中之地。人们到这里来寻找老武汉的旧风貌和近现代历史,其珍藏着老武汉的城市记忆。
武汉昙华林一片保存有比较典型的老武昌城风貌和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痕迹,这些都是原汁原味、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昙华林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它可以看作是武汉近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因为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武汉开埠以来的文化历程。著名作家方方曾说这条老街,记忆着太多东西,如果它能够一条街完整地保存下来,那可真是一件幸事。把那些尚存的老房子变成活教材,让它们继续留在昙华林的街上,那么这条老街就会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二、昙华林历史街区概况
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位于老武昌城北城墙下,螃蟹岬和花园山两山之间,其历史风貌较为完整,保存有大量历史性建筑。昙华林街区被依法确立为武汉市历史风貌街区,2004年政府部门颁布了《昙华林历史风貌街区项目保护规划》,确立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范围,要求对昙华林进行保护性改造。昙华林历史街区包括了东至中山路、南至粮道街、西至得胜桥和凤凰山、北至中山路的围合区域,总面积约为104.1公顷。该区域内有历史性建筑30处,共48栋。其中有文物保护单位l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一级保护建筑2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二级保护建筑20处。“一条古街,集中了众多的学校、完整的近代早期医院,这在全国都很罕见。”谈到昙华林对武昌、乃至武汉的影响,刘谦定赞叹说,它就是一部武汉近现代教育卫生史。
三、昙华林街区、建筑形式分析
昙花林街区内有凤凰山、螃蟹岬、花园山、胭脂山、蛇山等自然资源。县华林街区主要由街区内四通八达的街巷体系形成。这些街巷主要呈南北走向,由西向东依次有江家巷、崇福山巷、高家巷、郎家巷、黄家巷、宜孝巷、马家巷、鼓架坡和云架桥。相互平行的巷道恰好形成了从核心景观区向南扩散的区域,成为这一区域内的主要交通骨架,并与昙华林主街相通,构成了昙华林蜿蜒复杂而又结构清晰的街巷网络。街巷作为街区的空间系统与结构形态的重要组织结构,是历史变迁所形成的有机脉络,是街区的基本骨架。虽然这种体现街区发展脉络的历史骨架呈现出衰败的趋势,但是它的基本结构是真实而完好的,反映了历史形成的土地划分结构。街巷组织结构将街区内的教区、学校、民宅等单元有机的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昙华林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目前昙花林山体植被恢复、街巷院落空间已重塑,以昙华林街为主街。在其上衍生出戈甲营、太平试馆等街巷,打开区域内优秀历史建筑周边的空间,形成公共空间,构建围合式的院落空间,通过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营造传统的街区景观。
1、街区内历史建筑及传统民居
街区内聚集了花园山教堂、瑞典教区旧址、仁济医院、县华林老街、夏斗寅徐源泉公馆、县华林32号等数十处近代历史优秀建筑。其文化内容涵盖了武汉近代众多历史事件。昙华林街区传统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大部分为典型的木构建筑,七架梁,抬梁加穿斗构架。面阔三问.进深七间,次间深八间,墙肩以上全木.以下为砖。原为小青瓦屋面。另外一部分民居风格为穿斗加正问大门全无,龛壁搭建阁楼,北面明间隔成房。
2、文化资源
昙华林街区文化资源丰富,具体包括西方宗教文化、胭脂路布衣文化、街巷文化、古城文化等许多文化资源。昙华林街区周边大专院校云集。其中湖北美术学院是集美术教育、美术创作、艺术设计、美术理论研究和艺术产业开发于一体的高等美术学府,是武汉市现代艺术文化的窗口。此外武汉音乐学院与与之毗邻。昙华林街区依托区位优势,发展艺术创意产业,引入创意文化,创意源泉,引入艺术设计公司、美术研发机构等,打造艺术创意产业研发基地。创造一种休闲自在的文化氛围。
四、昙华林街区的后续研究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城市延续力、发展力和影响力的根本所在。昙华林历史街区作为武汉市武昌的一条老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是武昌老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探索武汉城市文脉和传承地方特色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活的历史博物馆,是我们这座城市的记忆。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李涛.昙华林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J].建筑·建材·装饰,2012(3).
[2]汤和平,段瑜.以文化为导向的历史街区复兴规划—以武汉市昙华林-胭脂路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z1).
[3]张渺.武昌昙华林街区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4(5).
[4]汉网.武汉:城市改造与老建筑保护http://www.cnhan.com//.
关键词 昙华林 城市记忆 城市文化 街区改造
一、城市的记忆与文化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是城市文化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的交融区。其作为传统文化形态存在着,却有着强烈的现代功能需求。武汉昙华林历史遗存丰富,百年来的建筑文化,既有民居,又有官邸,既有传统建筑、近代教育卫生史,又有革命历史,是武汉少见的一个历史遗存集中之地。人们到这里来寻找老武汉的旧风貌和近现代历史,其珍藏着老武汉的城市记忆。
武汉昙华林一片保存有比较典型的老武昌城风貌和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痕迹,这些都是原汁原味、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昙华林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它可以看作是武汉近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因为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武汉开埠以来的文化历程。著名作家方方曾说这条老街,记忆着太多东西,如果它能够一条街完整地保存下来,那可真是一件幸事。把那些尚存的老房子变成活教材,让它们继续留在昙华林的街上,那么这条老街就会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二、昙华林历史街区概况
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位于老武昌城北城墙下,螃蟹岬和花园山两山之间,其历史风貌较为完整,保存有大量历史性建筑。昙华林街区被依法确立为武汉市历史风貌街区,2004年政府部门颁布了《昙华林历史风貌街区项目保护规划》,确立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范围,要求对昙华林进行保护性改造。昙华林历史街区包括了东至中山路、南至粮道街、西至得胜桥和凤凰山、北至中山路的围合区域,总面积约为104.1公顷。该区域内有历史性建筑30处,共48栋。其中有文物保护单位l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一级保护建筑2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二级保护建筑20处。“一条古街,集中了众多的学校、完整的近代早期医院,这在全国都很罕见。”谈到昙华林对武昌、乃至武汉的影响,刘谦定赞叹说,它就是一部武汉近现代教育卫生史。
三、昙华林街区、建筑形式分析
昙花林街区内有凤凰山、螃蟹岬、花园山、胭脂山、蛇山等自然资源。县华林街区主要由街区内四通八达的街巷体系形成。这些街巷主要呈南北走向,由西向东依次有江家巷、崇福山巷、高家巷、郎家巷、黄家巷、宜孝巷、马家巷、鼓架坡和云架桥。相互平行的巷道恰好形成了从核心景观区向南扩散的区域,成为这一区域内的主要交通骨架,并与昙华林主街相通,构成了昙华林蜿蜒复杂而又结构清晰的街巷网络。街巷作为街区的空间系统与结构形态的重要组织结构,是历史变迁所形成的有机脉络,是街区的基本骨架。虽然这种体现街区发展脉络的历史骨架呈现出衰败的趋势,但是它的基本结构是真实而完好的,反映了历史形成的土地划分结构。街巷组织结构将街区内的教区、学校、民宅等单元有机的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昙华林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目前昙花林山体植被恢复、街巷院落空间已重塑,以昙华林街为主街。在其上衍生出戈甲营、太平试馆等街巷,打开区域内优秀历史建筑周边的空间,形成公共空间,构建围合式的院落空间,通过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营造传统的街区景观。
1、街区内历史建筑及传统民居
街区内聚集了花园山教堂、瑞典教区旧址、仁济医院、县华林老街、夏斗寅徐源泉公馆、县华林32号等数十处近代历史优秀建筑。其文化内容涵盖了武汉近代众多历史事件。昙华林街区传统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大部分为典型的木构建筑,七架梁,抬梁加穿斗构架。面阔三问.进深七间,次间深八间,墙肩以上全木.以下为砖。原为小青瓦屋面。另外一部分民居风格为穿斗加正问大门全无,龛壁搭建阁楼,北面明间隔成房。
2、文化资源
昙华林街区文化资源丰富,具体包括西方宗教文化、胭脂路布衣文化、街巷文化、古城文化等许多文化资源。昙华林街区周边大专院校云集。其中湖北美术学院是集美术教育、美术创作、艺术设计、美术理论研究和艺术产业开发于一体的高等美术学府,是武汉市现代艺术文化的窗口。此外武汉音乐学院与与之毗邻。昙华林街区依托区位优势,发展艺术创意产业,引入创意文化,创意源泉,引入艺术设计公司、美术研发机构等,打造艺术创意产业研发基地。创造一种休闲自在的文化氛围。
四、昙华林街区的后续研究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城市延续力、发展力和影响力的根本所在。昙华林历史街区作为武汉市武昌的一条老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是武昌老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探索武汉城市文脉和传承地方特色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活的历史博物馆,是我们这座城市的记忆。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李涛.昙华林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J].建筑·建材·装饰,2012(3).
[2]汤和平,段瑜.以文化为导向的历史街区复兴规划—以武汉市昙华林-胭脂路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z1).
[3]张渺.武昌昙华林街区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4(5).
[4]汉网.武汉:城市改造与老建筑保护http://www.cn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