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安德鲁·马维尔是继邓恩之后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名作《致他羞涩的情人》一方面继承了始于古罗马时期的“及时行乐”思想,另一方面又大胆创新,整篇诗作结构严谨,气势恢弘,比喻奇特,构思巧妙,成为表达“及时行乐”这一主题的佳作。
关键词:安德鲁·马维尔;及时行乐主题;诗歌技巧创新
以约翰·邓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比喻新颖,充满机智,开创了诗歌创作的一条新路,使17世纪英国诗坛更为丰富有生气。邓恩之后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vrell,1621-1678)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他继承了伊丽莎白时代爱情诗中的浪漫主义传统,同时开启了18世纪古典主义的“理性时代”,成为一位承先启后的诗人[1]。他的诗歌风格幽默,语调轻松,想象奇特,充满了机智和新奇的比喻,在继承文学思想传统的同时在诗歌形式和表象上大胆创新,把玄学派诗风和古典主义相结合,布鲁克认为《致他羞涩的情人》是马维尔“最伟大的诗,他把机智提高到了约翰·邓恩从未超过的光辉高度,他赋予赫里克所谓‘折花需及时’的主题以神秘而宏伟的气氛”。[2]
一、对“及时行乐”主题的继承
“及时行乐”该词语源自拉丁语 “Carpe Diem”,字面意思为 “seize the day”,“只争朝夕”,出自古罗马人诗人贺拉斯(公元前65-8)的《短歌》(Odae)。在这首诗中,他感叹人生短暂,主张享乐为人生第一要义。随后这一主题不断发展和演变,与欧洲以及整个世界各个时期的思想思潮密不可分。这一主题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以及 17 世纪的玄学派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坛流行的“及时行乐 ”主题具有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体现了人们对中世纪教会禁欲主义的抵制和反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反禁欲主义的进步意义,表现手法也新颖奇特。表面看来这一主题过分强调和渲染感官享乐,玩世不恭和对生活的悲观态度。从本质上说,它用看似离经叛道的方式理性地展示着对生死哲学议题的困惑,在歌颂提倡世俗欢娱的背后,体现的的是诗人用身心超越生命时空的绝决努力。在诗的第二节:
“但是自我的背后我总听到
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逼近了;
……
你那古怪的荣誉将化作尘埃,
而我的情欲也将变成一堆灰!”(杨周翰译)
安德鲁·马维尔对时间的摧毁力量的深刻认识,导致他产生了战胜时间的渴望:
“与其受时间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
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
这样,我们虽不能使我们的太阳
停止不动,却能让它奔跑。”(杨周翰译)
这种战胜时间的渴望激励着人们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力争获得光辉的成就,不断地追求在短暂的时间里获得永恒。虽然这是一首献给女友的诗,但是马维尔在诗中对生命意义的反省沉思,对生命本身的留恋,是诗人对他处于时间支配下的生命的感受,使它在抒情诗歌诸门类中独树一帜。
二、诗歌技巧创新
安德鲁·马维尔在表达“及时行乐”主题时进行新的创造,他使用奇特的时空意象,夸张的手法,隐喻,对照结合三段论的结构,另辟蹊径,创造出这一首表达“及时行乐”主题的佳作。周珏良先生曾详细分析了该诗的意象、奇想以及全诗的结构,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把“及时行乐”这个主题赋予新的生命力,是因为“他把炽热的激情运用刚强的理智在轻快隽雅的抒情格调下表现出来”。[3]
《致他羞涩的情人》用演绎推理的结构方式,一层一层地向情人揭示把握青春,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这首诗的主题是“及时享乐”但是马维尔在诗歌开始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在第一节里围绕着时间和空间两种意象展开,这对意象贯穿始终,随着主题的发展层层展开,不断深入。
诗人先用夸张的想象描绘出了一个纯美的理想境地,在这里时空是无限的,时间是永恒的。如果“天地和时间”能够允许,那么我们就可以花上成千上万个日子来对你的美进行赞美和膜拜,一起“消磨这漫长的恋爱时光!”在这一节,不仅展示了诗人瑰丽夸张的想象还表达出他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信念。
第二诗节,诗人笔锋一转,“but”一词彻底击碎了“我”的美梦。诗中的意象与第一节的乐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不得不从不切实际的想象中清醒,理智地面对现实。首先在“我”的背后总是能听到“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无论是荣誉还是情欲,都将“化为尘埃”,把时间比作“插翅飞奔的战车”的隐喻可谓独特而让人胆战心惊。第一节中的永恒世界和第二节中时不我待,人生短暂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呈现在“我”的面前的是一片寥廓的沙漠。“我们”的爱情也要成为死亡的祭品。第二节中的时间已经完全失去了永恒无限的理想主义色彩。坟墓等死亡意象成为人类不可逃避的死亡规律支配下的最终归宿。
于是,在第三诗节中得出应当“及时行乐 ”的结论就顺理成章,合情合理了。在结论部分,诗人用了大量激烈的动词,“喷吐热情”“ 像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嬉狭”这种如烈火般的爱情与扭扭捏捏的矜持和墓穴里成灰的情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安德鲁·马维尔的这篇《致他羞涩的情人》继承了“及时行乐”的主题思想又大胆创新,使用奇特的时空意象,夸张的手法,隐喻,对照和层递结合三段论的结构,堪称“及时行乐”主题与玄学派诗歌技巧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冀宏.英语常用修辞入门[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2]罗益民.《致他羞涩的情人》的艺术魅力[J].外国文学评论,2000(03)
[3]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C].北京:商务印刷馆,1999
作者简介:员珍珍(1982-),女,河南郑州,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戏剧。
关键词:安德鲁·马维尔;及时行乐主题;诗歌技巧创新
以约翰·邓恩为代表的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比喻新颖,充满机智,开创了诗歌创作的一条新路,使17世纪英国诗坛更为丰富有生气。邓恩之后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vrell,1621-1678)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他继承了伊丽莎白时代爱情诗中的浪漫主义传统,同时开启了18世纪古典主义的“理性时代”,成为一位承先启后的诗人[1]。他的诗歌风格幽默,语调轻松,想象奇特,充满了机智和新奇的比喻,在继承文学思想传统的同时在诗歌形式和表象上大胆创新,把玄学派诗风和古典主义相结合,布鲁克认为《致他羞涩的情人》是马维尔“最伟大的诗,他把机智提高到了约翰·邓恩从未超过的光辉高度,他赋予赫里克所谓‘折花需及时’的主题以神秘而宏伟的气氛”。[2]
一、对“及时行乐”主题的继承
“及时行乐”该词语源自拉丁语 “Carpe Diem”,字面意思为 “seize the day”,“只争朝夕”,出自古罗马人诗人贺拉斯(公元前65-8)的《短歌》(Odae)。在这首诗中,他感叹人生短暂,主张享乐为人生第一要义。随后这一主题不断发展和演变,与欧洲以及整个世界各个时期的思想思潮密不可分。这一主题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以及 17 世纪的玄学派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坛流行的“及时行乐 ”主题具有了人文主义的内涵,体现了人们对中世纪教会禁欲主义的抵制和反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反禁欲主义的进步意义,表现手法也新颖奇特。表面看来这一主题过分强调和渲染感官享乐,玩世不恭和对生活的悲观态度。从本质上说,它用看似离经叛道的方式理性地展示着对生死哲学议题的困惑,在歌颂提倡世俗欢娱的背后,体现的的是诗人用身心超越生命时空的绝决努力。在诗的第二节:
“但是自我的背后我总听到
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逼近了;
……
你那古怪的荣誉将化作尘埃,
而我的情欲也将变成一堆灰!”(杨周翰译)
安德鲁·马维尔对时间的摧毁力量的深刻认识,导致他产生了战胜时间的渴望:
“与其受时间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
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
这样,我们虽不能使我们的太阳
停止不动,却能让它奔跑。”(杨周翰译)
这种战胜时间的渴望激励着人们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力争获得光辉的成就,不断地追求在短暂的时间里获得永恒。虽然这是一首献给女友的诗,但是马维尔在诗中对生命意义的反省沉思,对生命本身的留恋,是诗人对他处于时间支配下的生命的感受,使它在抒情诗歌诸门类中独树一帜。
二、诗歌技巧创新
安德鲁·马维尔在表达“及时行乐”主题时进行新的创造,他使用奇特的时空意象,夸张的手法,隐喻,对照结合三段论的结构,另辟蹊径,创造出这一首表达“及时行乐”主题的佳作。周珏良先生曾详细分析了该诗的意象、奇想以及全诗的结构,认为诗人之所以能够把“及时行乐”这个主题赋予新的生命力,是因为“他把炽热的激情运用刚强的理智在轻快隽雅的抒情格调下表现出来”。[3]
《致他羞涩的情人》用演绎推理的结构方式,一层一层地向情人揭示把握青春,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这首诗的主题是“及时享乐”但是马维尔在诗歌开始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在第一节里围绕着时间和空间两种意象展开,这对意象贯穿始终,随着主题的发展层层展开,不断深入。
诗人先用夸张的想象描绘出了一个纯美的理想境地,在这里时空是无限的,时间是永恒的。如果“天地和时间”能够允许,那么我们就可以花上成千上万个日子来对你的美进行赞美和膜拜,一起“消磨这漫长的恋爱时光!”在这一节,不仅展示了诗人瑰丽夸张的想象还表达出他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信念。
第二诗节,诗人笔锋一转,“but”一词彻底击碎了“我”的美梦。诗中的意象与第一节的乐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不得不从不切实际的想象中清醒,理智地面对现实。首先在“我”的背后总是能听到“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无论是荣誉还是情欲,都将“化为尘埃”,把时间比作“插翅飞奔的战车”的隐喻可谓独特而让人胆战心惊。第一节中的永恒世界和第二节中时不我待,人生短暂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呈现在“我”的面前的是一片寥廓的沙漠。“我们”的爱情也要成为死亡的祭品。第二节中的时间已经完全失去了永恒无限的理想主义色彩。坟墓等死亡意象成为人类不可逃避的死亡规律支配下的最终归宿。
于是,在第三诗节中得出应当“及时行乐 ”的结论就顺理成章,合情合理了。在结论部分,诗人用了大量激烈的动词,“喷吐热情”“ 像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嬉狭”这种如烈火般的爱情与扭扭捏捏的矜持和墓穴里成灰的情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安德鲁·马维尔的这篇《致他羞涩的情人》继承了“及时行乐”的主题思想又大胆创新,使用奇特的时空意象,夸张的手法,隐喻,对照和层递结合三段论的结构,堪称“及时行乐”主题与玄学派诗歌技巧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冀宏.英语常用修辞入门[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2]罗益民.《致他羞涩的情人》的艺术魅力[J].外国文学评论,2000(03)
[3]王佐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C].北京:商务印刷馆,1999
作者简介:员珍珍(1982-),女,河南郑州,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