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触及到了课改实施中的深层次与制度性问题。自2008年起,山东省规范办学行为,强化政府职能,回归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深入推动课程改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课程改革必须要重视教研工作,笔者认为教研工作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从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深化教学研究,以应对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而这需要创新教研工作模式,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改进教学管理和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
一、更新观念,创新教研工作模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三级课程的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开设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教研工作的目标、任务及研究领域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是从观念转变人手,突出以能力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的教研目标。教研工作应调整定位,主动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这主要包括将传统的工作导向转变到课程与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轨道上;将教研的重点由以教材分析、教法研究为主转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三级课程实施全方位开展研究;将研究内容由原来的统一性、指令性和知识性转变为多元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等。
二是从改进工作机制为突破口,提高教研质量。通过教学调研,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生活,与学校领导及教师一起探讨教学问题,帮助学校、教师总结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反思不足,推动学校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青岛市自2003年提出了“3 2”教研工作模式:即三天在基层学校,二天在岗位。教研工作立足教学实际,将教学现场变为研究现场,规范并细化下校调研流程。
三是从关注教学需求出发,增强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的实效性。如针对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综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课改发展需要的状况,教研工作应该加大对普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研究、指导与服务力度。通过听课,深入学科组参与教研活动,共同探索基于普通学校生源的教学方法和农村教育资源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研要以课例为载体,加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城乡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定期组织优秀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同备一节课。通过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减轻农村学校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难度,提高其实施新课程的信心和专业化水平。
四是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研方式,发挥教研的专业引领作用。课程改革十年的实践探索,增强了教研员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也总结出了许多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研方式。如针对课改中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探索出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方式;针对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青岛市探索出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研方式等。
教研职能的转变为教研工作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拓展了新领域,使教学研究的开展更加贴近教学,贴近教师需求,成为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内涵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不断成长的加油站。
二、研究教学,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简单地从外部对他们实施知识灌输,而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增长点,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建构包括个人建构与社会建构。前者侧重个人经验生成新的意义;后者侧重于他人、环境和社会等互动交往中形成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学中就需要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真正的对话关系,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恰当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为此,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及时提出一个教学改革的主题,有助于引导学校在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基础上,更着重研究学生如何学,从而改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构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2009年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开展了高中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教学行为”的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研究人员深入课堂,进行教学现场观察,总结梳理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低效、无效的六大类32种现象,并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为高中学校反思与改进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调研的基础上,教研室还积极探索以先进典型作为模范,拓展教研工作。如山东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研室了解这个情况后,认为它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与探究性,激发了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有较强的操作性、实效性和推广价值,于是多次到学校听课、座谈,帮助学校教师分析教学流程,研究教学细节,改进小组学习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取得成果后,教研室在全市初中课程与教学会上进行总结推广,并在全省校长论坛上通过现场会的形式加以推介,扩大影响。目前,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教学法已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教学法。
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深化,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增强了教师把本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的意识,优化了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创设了条件。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努力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把“教师的教”用在解决影响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不断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
三、改进教学管理,推动教学工作不断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不仅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人在管理活动中具有双重性,使管理成为一种既需要外在的规范制度,又需要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过程。因此在强化常规管理的同时,需要逐步建立以共同的价值趋向为核心的自我管理机制,形成相互认同和遵循的制度文化。为此,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十分必要。以《山东省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和《山东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青岛市建立了《青岛市高初小及学前教育各学段教学工作指导意见》《各学段教师教学常规》和《学生学习常规》等,让管理者、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相应学段的教学目标、任务、原则与要求,以制度影响教育工作者的行为习惯,夯实教与学的基本规范。青岛市的常规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山东省规范办学的要求,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与管理之中,而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课程实施、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系列的促进制度。如建立了中小学课程实施评估制度,每年对部分学校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反馈报告;建立了先行课制度,由教研员或学科组教师围绕某一话题进行研讨,确定实施方案,然后由一位教师进行上课,其余参与听课观摩,通过听课评课,进一步总结、反思、改进与完善,最终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方案提供给广大教师借鉴使用;建立了学案导学制度,改变传统教案中注重“教的设计”的思路,教师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及经验,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知识建构而编制出学习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等。通过教学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有力地保障了青岛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教研工作的研究力和指导力。
四、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提高课程研究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校本教研成为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广大教师对教研员有较高的心理期待,因此教研员要胜任工作,必须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进一步更新专业知识,增强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与指导能力,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的引领作用。教研员要想尽快完成由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的转变,需要在三个方面提高个人的能力。
一是注重教研员的理论学习和素质提高。首先,结合工作要求,定期组织学习交流,让读书学习成为教研员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定期邀请全国有影响的教育专家、教授及知名校长来青岛举办专题报告,介绍课程改革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先进经验。教研员通过聆听专题报告,与高校专家就教学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研讨等,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其次,教研员要立足岗位要求,开展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如规定教研员要定期阅读一本教学专著,自主选择一个研究课题,举办一次专题报告等。
二是定期展示、考核教研员的专业成果。围绕课改发展的进程与教研员研究发展的思路,交流研究成果,每月举行一次教研论坛。建立教研工作学术指导委员会,从专业的角度评价教研工作,认定教研员的学术研究成果;完善教研员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围绕教研职能,把个人职业操守、教研工作业绩、课程研究力和基层教师的认可度等纳入考核内容。
三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研手段和方式。教研员应该加强信息网络技术学习,提高掌握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的能力。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教研网络平台建设,促进教研活动手段数字化、方式网络化、主体多元化。
实践证明,教研工作在推动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研队伍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支持力量。教研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发展的水平,教研员的素质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素质。因此,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实现教研职能的转型,既是教育改革发展对教研工作的要求,也是教研工作自身适应发展,研究、指导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内在需求。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责任编辑 黄蜀红)
一、更新观念,创新教研工作模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三级课程的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开设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教研工作的目标、任务及研究领域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是从观念转变人手,突出以能力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的教研目标。教研工作应调整定位,主动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这主要包括将传统的工作导向转变到课程与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轨道上;将教研的重点由以教材分析、教法研究为主转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三级课程实施全方位开展研究;将研究内容由原来的统一性、指令性和知识性转变为多元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等。
二是从改进工作机制为突破口,提高教研质量。通过教学调研,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生活,与学校领导及教师一起探讨教学问题,帮助学校、教师总结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长处,反思不足,推动学校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青岛市自2003年提出了“3 2”教研工作模式:即三天在基层学校,二天在岗位。教研工作立足教学实际,将教学现场变为研究现场,规范并细化下校调研流程。
三是从关注教学需求出发,增强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的实效性。如针对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师综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课改发展需要的状况,教研工作应该加大对普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研究、指导与服务力度。通过听课,深入学科组参与教研活动,共同探索基于普通学校生源的教学方法和农村教育资源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研要以课例为载体,加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城乡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定期组织优秀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同备一节课。通过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减轻农村学校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难度,提高其实施新课程的信心和专业化水平。
四是探索适应新课程的教研方式,发挥教研的专业引领作用。课程改革十年的实践探索,增强了教研员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也总结出了许多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研方式。如针对课改中倡导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探索出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方式;针对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青岛市探索出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研方式等。
教研职能的转变为教研工作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拓展了新领域,使教学研究的开展更加贴近教学,贴近教师需求,成为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内涵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不断成长的加油站。
二、研究教学,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简单地从外部对他们实施知识灌输,而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增长点,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建构包括个人建构与社会建构。前者侧重个人经验生成新的意义;后者侧重于他人、环境和社会等互动交往中形成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学中就需要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真正的对话关系,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恰当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为此,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及时提出一个教学改革的主题,有助于引导学校在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基础上,更着重研究学生如何学,从而改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构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2009年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开展了高中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教学行为”的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研究人员深入课堂,进行教学现场观察,总结梳理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低效、无效的六大类32种现象,并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为高中学校反思与改进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调研的基础上,教研室还积极探索以先进典型作为模范,拓展教研工作。如山东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研室了解这个情况后,认为它体现了新课改倡导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与探究性,激发了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有较强的操作性、实效性和推广价值,于是多次到学校听课、座谈,帮助学校教师分析教学流程,研究教学细节,改进小组学习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取得成果后,教研室在全市初中课程与教学会上进行总结推广,并在全省校长论坛上通过现场会的形式加以推介,扩大影响。目前,即墨二十八中的“和谐互助”教学法已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教学法。
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深化,一方面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增强了教师把本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的意识,优化了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创设了条件。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努力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把“教师的教”用在解决影响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不断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
三、改进教学管理,推动教学工作不断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不仅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人在管理活动中具有双重性,使管理成为一种既需要外在的规范制度,又需要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过程。因此在强化常规管理的同时,需要逐步建立以共同的价值趋向为核心的自我管理机制,形成相互认同和遵循的制度文化。为此,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十分必要。以《山东省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和《山东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青岛市建立了《青岛市高初小及学前教育各学段教学工作指导意见》《各学段教师教学常规》和《学生学习常规》等,让管理者、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相应学段的教学目标、任务、原则与要求,以制度影响教育工作者的行为习惯,夯实教与学的基本规范。青岛市的常规教学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山东省规范办学的要求,将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与管理之中,而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了课程实施、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系列的促进制度。如建立了中小学课程实施评估制度,每年对部分学校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反馈报告;建立了先行课制度,由教研员或学科组教师围绕某一话题进行研讨,确定实施方案,然后由一位教师进行上课,其余参与听课观摩,通过听课评课,进一步总结、反思、改进与完善,最终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方案提供给广大教师借鉴使用;建立了学案导学制度,改变传统教案中注重“教的设计”的思路,教师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及经验,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知识建构而编制出学习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等。通过教学制度的建立与落实,有力地保障了青岛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教研工作的研究力和指导力。
四、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提高课程研究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校本教研成为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广大教师对教研员有较高的心理期待,因此教研员要胜任工作,必须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进一步更新专业知识,增强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研究与指导能力,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的引领作用。教研员要想尽快完成由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的转变,需要在三个方面提高个人的能力。
一是注重教研员的理论学习和素质提高。首先,结合工作要求,定期组织学习交流,让读书学习成为教研员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定期邀请全国有影响的教育专家、教授及知名校长来青岛举办专题报告,介绍课程改革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先进经验。教研员通过聆听专题报告,与高校专家就教学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研讨等,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其次,教研员要立足岗位要求,开展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如规定教研员要定期阅读一本教学专著,自主选择一个研究课题,举办一次专题报告等。
二是定期展示、考核教研员的专业成果。围绕课改发展的进程与教研员研究发展的思路,交流研究成果,每月举行一次教研论坛。建立教研工作学术指导委员会,从专业的角度评价教研工作,认定教研员的学术研究成果;完善教研员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围绕教研职能,把个人职业操守、教研工作业绩、课程研究力和基层教师的认可度等纳入考核内容。
三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研手段和方式。教研员应该加强信息网络技术学习,提高掌握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的能力。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教研网络平台建设,促进教研活动手段数字化、方式网络化、主体多元化。
实践证明,教研工作在推动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研队伍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支持力量。教研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发展的水平,教研员的素质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素质。因此,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实现教研职能的转型,既是教育改革发展对教研工作的要求,也是教研工作自身适应发展,研究、指导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内在需求。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责任编辑 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