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金铎 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浙江省舟山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
三十多年来,一直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成绩显著。1998年,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有六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先后在十几种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交流,并多次获奖;先后参编《数学思考的艺术》《小学数学教材处理的艺术》等书;反映“愉快教学法”和课堂教学艺术的有关文章、教案和课堂实录已编入《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和《品读名师经典课堂》等书。主持并组织实施的浙江省教学研究系统规划课题《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策略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并获浙江省教研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11月,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教育文摘周报》在第一版全版介绍了钱金铎的先进教学事迹。近几年来,主要在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数学新课程改革方面作专题研究,成效显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儿童的学情、学法和学力的研究,通过结合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我认为在众多影响孩子学习质量的因素中,首要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它是学生们学好数学的前提。为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来努力上好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兴趣活动课”的具体做法和体会叙述如下。
一、让学生尽心地玩,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心理学指出,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读书、计算、操作、判断和推理等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不可能由眼、耳、口、手、脑某一感官独立完成,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使学习卓有成效。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说和算,忽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操作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操作活动的优势在于使学生容易进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良好状态,从而达到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数学兴趣活动课就是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去画画、拼拼、剪剪、贴贴、数数、算算、比比,让他们多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用数学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建立更广泛的记忆联系,一起发挥它们的作用。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玩”的要求,又能达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玩是儿童的天性,学是儿童的天职,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能够科学地运用教学原理,顺应儿童心理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以发现知识的姿态来学习新知识,使学习的外向动机转移,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身思维的矛盾转化增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我在数学兴趣活动中经常让学生通过“玩”来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如在“20以内进位加减法练习”的活动中,每个学生备有三个(A、B、C)棱长为3厘米左右的正方体,在这三个正方体的各面分别写上(A:4,5,6,7,8,9);(B:3,4,5,6,7,8);(C:11,12,13,14,15,16)。上课时任选其中两个自抛自做,或同桌协助甲抛乙做,或同桌每人抛一个两人争做,等等。在20以内的全部进位加法中,如果选择A和B两个做加法,只有2 9、9 2和9 9不会出现,其他进位加法的出现率约占91.7%;如果选择A和C或B和C两个做减法,也能进行大量的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练习活动;如果我们要求学生选择A和B做乘法,那么绝大部分的表内乘法口算题都能进行充分的练习。这样的活动学生“玩”得很起劲,学得很有趣,练得很灵活,练习的正确率和速度明显提高,口算兴趣和口算能力也将显著提高。
二、让学生有效地说,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只不过有的人过于内向而羞于表达。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数学兴趣活动课的最大特点是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的一般模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动眼、动脑、动口,在生动活泼的数学兴趣活动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求学生会说,而且说得有序说得好;不但要求学生对老师说,而且要求能在学生之间进行辩说;不但要学生会说为什么是这样想的,而且要求会说为什么不是这样做的。通过愉快而有思考性的说的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有序性的良好品质。例如,我在进行“10以内加法练习兴趣活动课”时,是这样安排说的训练的。
(1)这里有几道题?(6道)
(2)第6道题是什么?(5 4或7 3)
(3)从上往下数前3道是什么题目?(7 3,3 7,6 4)
第二层提问
(4)哪道题的结果不是10?(5 4)
(5)你是做了几道题后才知道的?
生1:我是做了6道题后才知道的。因为第6题是5 4=9,不是10。
生2:我是做了5道题后就知道了。因为前5道题结果都是10,第6道肯定不是10(老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说法)。
生3:我是做了4道题后就知道的。因为做了7 3=10,我就没做3 7;做了6 4=10,就没做4 6……老师以前说过,两个数相加,位置调换一下,加出来的结果一样…… 生4:我是做了一道题后就知道了。因为我是从下往上做,第一道5 4=9,就不是10(注:思考方向不同)。
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不但活跃了数学兴趣活动课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确实很有趣,而且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促进了思维品质的提高。
要求在这个长方形中画一条线段,将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完成上述任务后,教师在这个长方形中画出一条对角线,继续追问:如果这条线段(对角线)绕着这个长方形的中心慢慢地转动,又能转出哪些不同的图形?转成两个梯形的方法有多少种?在数学兴趣活动课中,一个设计良好的主问题,一下子就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兴趣,学生自主合作也到了水到渠成的状态。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但能通过“静态想象”得到:长方形与长方形、长方形与正方形、梯形与梯形、三角形与三角形、三角形与梯形、三角形与五边形等多种结果,有效地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而且通过“动态想象”,使出现两个梯形的结果,由有限种方法扩大到无限种方法,真正有效地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数与代数”的“数概念复习”时,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逐步思考的过程来培养他们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的能力。如,先出示如下10个数:1,2,4,5,9,11,15,30,51,71,要求学生认真想一想,按一定的标准将这10个数分成两类或三类。由于每周一节数学兴趣活动课的坚持训练,学生已经形成了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良好习惯,所以就会很快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思维的火花也会经常出现在探究活动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由同一个条件出发,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去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的能力。结果就有了四种不同的分类方法:①奇数与偶数;②一位数和两位数;③质数、合数和1;④3的倍数与不是3的倍数。这样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了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思维品质也能得到有效培养。
四、让学生主动地做,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主动地、独创性地发现数学新规律,提出数学新见解,解决数学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具体表现在学生解答某个数学问题时,运用别人尚未发现且不同于常规的思考方法和途径,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所创新,在未知领域中有所突破。这样的情况往往出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兴趣活动课上。当然,学习材料的选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条件。只有当数学活动的学习材料能真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时,在教师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数学活动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当数学第一册学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左边摆6个三角形,右边摆4个三角形(如下图)。
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要使左右两边的三角形个数一样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劲头十足,边思考边动手边讲,不但能说出两种常见的方法:左边拿去2个或右边添上2个,而且还想出了类似于“左边拿去1个同时右边添上1个;左边拿去3个同时右边拿去1个;左边拿去5个同时右边拿去3个;左边添上1个同时右边添上3个”等高质量的答案。让刚入学的学生在数学兴趣活动课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中,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启发。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也能做到将数学活动与数学概念的学习巩固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机结合。例如:在练习巩固“2、3、5的倍数的特征”时,可以采用数学兴趣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条件是每个学生手中持有6张数字卡片,分别是0,1,2,3,4,5。活动时按要求摆数:①摆成三个两位数,要求都是2的倍数;②摆成两个三位数,要求都是3的倍数;③摆成两个三位数,要求都是5的倍数。摆数后师生再及时归纳总结它们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不同的学生摆出的数不完全相同,但都符合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作进一步拓展训练:①摆成三个两位数,要求都是2和3的倍数;②摆成两个三位数,要求都是2和5的倍数;③摆出一个最小或最大的六位数,要求是2,3,5的倍数,等等。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出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有效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如果你能证明某种教学方式、方法等是适应自然的,那么这就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反之,凡不得不承认是违反儿童天性和违背自然的东西,那绝对是不适应自然的,只有为它们服务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在数学兴趣活动课的延伸阶段——家庭作业的要求中,我们让学生们愿意做、喜欢做、创造性地做,不但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如在四年级学完“线、角和图形的认识”后,布置的数学作业是这样的:
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说过:“自然界以数学的语言讲话,这语言的字母是:圆、三角形以及其他各种数学形体。”圆、三角形是大自然的基本形体,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老师今天给你们出一道题:条件是两条线段(长短不限)、一个圆和一个三角形(大小都行),请你们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品。示意 ,这是小花,多美!学生情绪高,兴趣浓,回家后全班学生竟然制作出了几百种非常逼真的物品图样。如:
这样的作业活动,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图形的美感,能非常有效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美,也能更加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创造数学美的过程,是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相结合的过程,除了能使学生感到愉悦外,还会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是一种情感教育。把情感教育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积极的情感,在心灵上得到满足和振奋,使数学生动活泼,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效果与学习愉悦情绪成正相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一个个带有诱导性问题的情境来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健康的学习情绪,鼓励他们创造更多的数学知识的内在美。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我们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应该利用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好胜心、好动心、崇拜心、逆反心等年龄特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用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用包含矛盾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不应以真理的化身自居,简单地向学生奉送和灌输真理,而应把学生看成追求真理的主人,以真诚的态度期待和欢迎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使课堂呈现出参与、趣味、和谐与协作的良好气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真正体现和实施“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先进教育理念。
数学兴趣活动课是一种新颖的课型,它是学科性的活动课,目的是促进数学学科中形式与结构的改革,是为了改革数学学科课的弊端使数学教学更能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课中,它可以创设数学情境,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它也可以发现数学规律,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它更可以应用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创造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它要求我们老师,把趣味性与知识性、接受性与探索性、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课内与课外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获,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成功的无穷乐趣。
三十多年来,一直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成绩显著。1998年,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有六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先后在十几种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交流,并多次获奖;先后参编《数学思考的艺术》《小学数学教材处理的艺术》等书;反映“愉快教学法”和课堂教学艺术的有关文章、教案和课堂实录已编入《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和《品读名师经典课堂》等书。主持并组织实施的浙江省教学研究系统规划课题《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策略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并获浙江省教研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11月,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教育文摘周报》在第一版全版介绍了钱金铎的先进教学事迹。近几年来,主要在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数学新课程改革方面作专题研究,成效显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儿童的学情、学法和学力的研究,通过结合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我认为在众多影响孩子学习质量的因素中,首要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它是学生们学好数学的前提。为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来努力上好深受学生喜爱的“数学兴趣活动课”的具体做法和体会叙述如下。
一、让学生尽心地玩,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心理学指出,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读书、计算、操作、判断和推理等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不可能由眼、耳、口、手、脑某一感官独立完成,必须密切配合,才能使学习卓有成效。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说和算,忽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操作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操作活动的优势在于使学生容易进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良好状态,从而达到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数学兴趣活动课就是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眼去画画、拼拼、剪剪、贴贴、数数、算算、比比,让他们多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用数学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建立更广泛的记忆联系,一起发挥它们的作用。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玩”的要求,又能达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玩是儿童的天性,学是儿童的天职,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能够科学地运用教学原理,顺应儿童心理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以发现知识的姿态来学习新知识,使学习的外向动机转移,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身思维的矛盾转化增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我在数学兴趣活动中经常让学生通过“玩”来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如在“20以内进位加减法练习”的活动中,每个学生备有三个(A、B、C)棱长为3厘米左右的正方体,在这三个正方体的各面分别写上(A:4,5,6,7,8,9);(B:3,4,5,6,7,8);(C:11,12,13,14,15,16)。上课时任选其中两个自抛自做,或同桌协助甲抛乙做,或同桌每人抛一个两人争做,等等。在20以内的全部进位加法中,如果选择A和B两个做加法,只有2 9、9 2和9 9不会出现,其他进位加法的出现率约占91.7%;如果选择A和C或B和C两个做减法,也能进行大量的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练习活动;如果我们要求学生选择A和B做乘法,那么绝大部分的表内乘法口算题都能进行充分的练习。这样的活动学生“玩”得很起劲,学得很有趣,练得很灵活,练习的正确率和速度明显提高,口算兴趣和口算能力也将显著提高。
二、让学生有效地说,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只不过有的人过于内向而羞于表达。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数学兴趣活动课的最大特点是摆脱课堂教学中惯用的“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的一般模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动眼、动脑、动口,在生动活泼的数学兴趣活动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求学生会说,而且说得有序说得好;不但要求学生对老师说,而且要求能在学生之间进行辩说;不但要学生会说为什么是这样想的,而且要求会说为什么不是这样做的。通过愉快而有思考性的说的训练,来培养学生思维有序性的良好品质。例如,我在进行“10以内加法练习兴趣活动课”时,是这样安排说的训练的。
(1)这里有几道题?(6道)
(2)第6道题是什么?(5 4或7 3)
(3)从上往下数前3道是什么题目?(7 3,3 7,6 4)
第二层提问
(4)哪道题的结果不是10?(5 4)
(5)你是做了几道题后才知道的?
生1:我是做了6道题后才知道的。因为第6题是5 4=9,不是10。
生2:我是做了5道题后就知道了。因为前5道题结果都是10,第6道肯定不是10(老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不正确说法)。
生3:我是做了4道题后就知道的。因为做了7 3=10,我就没做3 7;做了6 4=10,就没做4 6……老师以前说过,两个数相加,位置调换一下,加出来的结果一样…… 生4:我是做了一道题后就知道了。因为我是从下往上做,第一道5 4=9,就不是10(注:思考方向不同)。
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不但活跃了数学兴趣活动课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确实很有趣,而且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促进了思维品质的提高。
要求在这个长方形中画一条线段,将这个长方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完成上述任务后,教师在这个长方形中画出一条对角线,继续追问:如果这条线段(对角线)绕着这个长方形的中心慢慢地转动,又能转出哪些不同的图形?转成两个梯形的方法有多少种?在数学兴趣活动课中,一个设计良好的主问题,一下子就能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兴趣,学生自主合作也到了水到渠成的状态。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但能通过“静态想象”得到:长方形与长方形、长方形与正方形、梯形与梯形、三角形与三角形、三角形与梯形、三角形与五边形等多种结果,有效地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而且通过“动态想象”,使出现两个梯形的结果,由有限种方法扩大到无限种方法,真正有效地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数与代数”的“数概念复习”时,我们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逐步思考的过程来培养他们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的能力。如,先出示如下10个数:1,2,4,5,9,11,15,30,51,71,要求学生认真想一想,按一定的标准将这10个数分成两类或三类。由于每周一节数学兴趣活动课的坚持训练,学生已经形成了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良好习惯,所以就会很快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思维的火花也会经常出现在探究活动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由同一个条件出发,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式去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的能力。结果就有了四种不同的分类方法:①奇数与偶数;②一位数和两位数;③质数、合数和1;④3的倍数与不是3的倍数。这样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了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思维品质也能得到有效培养。
四、让学生主动地做,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主动地、独创性地发现数学新规律,提出数学新见解,解决数学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具体表现在学生解答某个数学问题时,运用别人尚未发现且不同于常规的思考方法和途径,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所创新,在未知领域中有所突破。这样的情况往往出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兴趣活动课上。当然,学习材料的选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条件。只有当数学活动的学习材料能真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时,在教师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数学活动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当数学第一册学完10以内的加减法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左边摆6个三角形,右边摆4个三角形(如下图)。
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要使左右两边的三角形个数一样多,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劲头十足,边思考边动手边讲,不但能说出两种常见的方法:左边拿去2个或右边添上2个,而且还想出了类似于“左边拿去1个同时右边添上1个;左边拿去3个同时右边拿去1个;左边拿去5个同时右边拿去3个;左边添上1个同时右边添上3个”等高质量的答案。让刚入学的学生在数学兴趣活动课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中,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启发。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也能做到将数学活动与数学概念的学习巩固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机结合。例如:在练习巩固“2、3、5的倍数的特征”时,可以采用数学兴趣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条件是每个学生手中持有6张数字卡片,分别是0,1,2,3,4,5。活动时按要求摆数:①摆成三个两位数,要求都是2的倍数;②摆成两个三位数,要求都是3的倍数;③摆成两个三位数,要求都是5的倍数。摆数后师生再及时归纳总结它们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不同的学生摆出的数不完全相同,但都符合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作进一步拓展训练:①摆成三个两位数,要求都是2和3的倍数;②摆成两个三位数,要求都是2和5的倍数;③摆出一个最小或最大的六位数,要求是2,3,5的倍数,等等。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出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有效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首要的、最高的规律。如果你能证明某种教学方式、方法等是适应自然的,那么这就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反之,凡不得不承认是违反儿童天性和违背自然的东西,那绝对是不适应自然的,只有为它们服务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在数学兴趣活动课的延伸阶段——家庭作业的要求中,我们让学生们愿意做、喜欢做、创造性地做,不但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如在四年级学完“线、角和图形的认识”后,布置的数学作业是这样的:
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说过:“自然界以数学的语言讲话,这语言的字母是:圆、三角形以及其他各种数学形体。”圆、三角形是大自然的基本形体,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老师今天给你们出一道题:条件是两条线段(长短不限)、一个圆和一个三角形(大小都行),请你们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品。示意 ,这是小花,多美!学生情绪高,兴趣浓,回家后全班学生竟然制作出了几百种非常逼真的物品图样。如:
这样的作业活动,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图形的美感,能非常有效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美,也能更加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创造数学美的过程,是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相结合的过程,除了能使学生感到愉悦外,还会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是一种情感教育。把情感教育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积极的情感,在心灵上得到满足和振奋,使数学生动活泼,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效果与学习愉悦情绪成正相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一个个带有诱导性问题的情境来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健康的学习情绪,鼓励他们创造更多的数学知识的内在美。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话来说:“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我们教师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应该利用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好胜心、好动心、崇拜心、逆反心等年龄特征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用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用包含矛盾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不应以真理的化身自居,简单地向学生奉送和灌输真理,而应把学生看成追求真理的主人,以真诚的态度期待和欢迎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使课堂呈现出参与、趣味、和谐与协作的良好气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真正体现和实施“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先进教育理念。
数学兴趣活动课是一种新颖的课型,它是学科性的活动课,目的是促进数学学科中形式与结构的改革,是为了改革数学学科课的弊端使数学教学更能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课中,它可以创设数学情境,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它也可以发现数学规律,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它更可以应用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创造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它要求我们老师,把趣味性与知识性、接受性与探索性、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课内与课外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得、思有所获,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成功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