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就需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想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1 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认为学生在预习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①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②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③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④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但并不去要求学生应该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评价什么有用,什么没用。
1.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目标相联系。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学习兴趣更集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兴趣与目标开始有了联系,兴趣趋于稳定。由于观察的全面和趋向深刻,对演示的理解也较深刻,他们的抽象记忆和有意记忆能力正在提高,因而有利于从演示中总结规律、推导公式、运算习题。
1.3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
2 在新课程下应如何应对
2.1 了解初中教材。要求学生能顺利的衔接上,首先教师自身必须构建清晰的初高中知识体系,在授课前能针对新课的初中知识背景,给学生归纳、概括,帮助学生回忆起初中的相关知识,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无缝接轨”。
2.2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①立足课标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在教学中,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③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④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3 加强课外辅导。正确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自学能力,养成学生分类、归纳、总结的习惯;高一之初的练习应难度小,要求严,不搞超出课本要求的内容和习题;对于格式、步骤、必要的分析语言等方面严加要求,以规范的步伐上好“引桥”;关心差生,防止过早两极分化,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数学题来看,现在考试题目越来越灵活,但基本内容仍是我们的课本内容,所谓“万变不离其鬃”。
3.1 在引入新概念时,把相关的旧概念联系起来,确立信任学生的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把某种情境用数学方法加以表征;在形成概念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鼓励学生质疑。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3.2 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方法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应当改变传统的分为“展示定理、推证定理、应用定理”简单三步的模式,而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经过一段训练后,学生便能清楚什么是数学证明,什么不是。并且知道数学证明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3.3 在解题教学时,改变传统的解题训练多而杂的做法。加强目的性。注意渗透解题策略。因为策略往往是不容易为学生掌握的。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如果解题训练有一个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如果题组没有难度,学生不可能有疑,不断重复会令人乏味。反之,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
我想要做到上述三个方面,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因为交流可令学生积极投入和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可修正思维策略,概括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在交流中,作为老师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适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就需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想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1 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认为学生在预习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①本小节主要讲了哪些基本概念,有哪些注意点?②本小节还有哪些定理、性质及公式,它们是如何得到的,你看过之后能否复述一遍?③对照课本上的例题,你能否回答课本中的练习?④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把它写在“数学摘抄本”上,但并不去要求学生应该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评价什么有用,什么没用。
1.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目标相联系。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学习兴趣更集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兴趣与目标开始有了联系,兴趣趋于稳定。由于观察的全面和趋向深刻,对演示的理解也较深刻,他们的抽象记忆和有意记忆能力正在提高,因而有利于从演示中总结规律、推导公式、运算习题。
1.3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数学教师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而应采用组织引导,设置问题和问题情境,控制以及解答疑问的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
2 在新课程下应如何应对
2.1 了解初中教材。要求学生能顺利的衔接上,首先教师自身必须构建清晰的初高中知识体系,在授课前能针对新课的初中知识背景,给学生归纳、概括,帮助学生回忆起初中的相关知识,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无缝接轨”。
2.2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①立足课标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在教学中,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③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④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3 加强课外辅导。正确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自学能力,养成学生分类、归纳、总结的习惯;高一之初的练习应难度小,要求严,不搞超出课本要求的内容和习题;对于格式、步骤、必要的分析语言等方面严加要求,以规范的步伐上好“引桥”;关心差生,防止过早两极分化,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数学题来看,现在考试题目越来越灵活,但基本内容仍是我们的课本内容,所谓“万变不离其鬃”。
3.1 在引入新概念时,把相关的旧概念联系起来,确立信任学生的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把某种情境用数学方法加以表征;在形成概念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鼓励学生质疑。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3.2 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方法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应当改变传统的分为“展示定理、推证定理、应用定理”简单三步的模式,而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经过一段训练后,学生便能清楚什么是数学证明,什么不是。并且知道数学证明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3.3 在解题教学时,改变传统的解题训练多而杂的做法。加强目的性。注意渗透解题策略。因为策略往往是不容易为学生掌握的。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如果解题训练有一个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如果题组没有难度,学生不可能有疑,不断重复会令人乏味。反之,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
我想要做到上述三个方面,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因为交流可令学生积极投入和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可修正思维策略,概括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在交流中,作为老师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适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