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纪,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一般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培养思维的创新能力,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为了使学生能在数学中用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作为教师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开创教育未来。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 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营造创新气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新能力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体现自身的创新精神,对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形成人人讲创新的气氛。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主要体现在:
1.1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节课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还可激活思维。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可先组织学生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再拿出圆形纸片、水杯等来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圆的周长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计算出圆的周长呢?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它的规律呢?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就会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急切去寻求探究新知识。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1.2 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参与探究全过程。课堂结构的改革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始终注意唤起思维及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获得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设计和组织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
第一层次,让学生获得表面积的概念。先让学生观察多种形体的模型。默计每个图形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状?有的学生看了正四凌锥的模型后说:它有五个面。四个面的形状都是三角形,一个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看了正方体的模型后说:它有六个面,全都是正方形。
第二个层次,用表面积的概念探讨表面积的思路。当学生说出观察结果后,我就问:“如果要计算其中一个模型的表面积,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学生通过议论,归纳出思考步骤。它有几个面?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怎样一个一个的计算面积?最后把这些面的面积加起来。
第三个层次,用求表面积的思路探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当学生理清求表面积的思路后,我又问:“计算他的表面积,看看想想,该测量它的什么?谁能上讲台来试一试?”要求学生一边看模型,一边列式计算表面积,又让学生口算两个图形的表面积。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去讲解知识,而是提供思维材料,创设思维情境,引导思维的方向和目标,让学做到眼到、耳到、脑到、口到、手到。使学生的多种器官都能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只要教师在此活动加以因势利导,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显示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优点。
2 精心设计练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以发展思维为基础的。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转化、变异等,是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修改习题和变异习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例如:练习乘法表时提出()×()=12;()÷()=18;24÷()=();()×()=36。又如填空()40()学生可填:(39)40(41)也可以填(35)40(45);还可以填(30)40(50)等。这种题,既没有现成的算法、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学生可以充分联想、勇于创新、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创造性思维。
3 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设计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如:25×14等于几?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来观察并进行计算。这题可用25×2×7;也可以用 25×2+25×7或25×10+25×4;还可以用25×20-25×6等。通过讨论25×14的计算方法,可以归纳出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步骤。先把乘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被除数相乘。然后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道题不是重视结论是几,而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和过程,在解题中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自己要有创新精神,还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创新,培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得好。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得到了提高。
1 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营造创新气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新能力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体现自身的创新精神,对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形成人人讲创新的气氛。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主要体现在:
1.1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一节课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还可激活思维。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可先组织学生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再拿出圆形纸片、水杯等来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圆的周长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计算出圆的周长呢?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它的规律呢?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就会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急切去寻求探究新知识。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1.2 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其参与探究全过程。课堂结构的改革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始终注意唤起思维及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获得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设计和组织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
第一层次,让学生获得表面积的概念。先让学生观察多种形体的模型。默计每个图形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状?有的学生看了正四凌锥的模型后说:它有五个面。四个面的形状都是三角形,一个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看了正方体的模型后说:它有六个面,全都是正方形。
第二个层次,用表面积的概念探讨表面积的思路。当学生说出观察结果后,我就问:“如果要计算其中一个模型的表面积,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学生通过议论,归纳出思考步骤。它有几个面?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怎样一个一个的计算面积?最后把这些面的面积加起来。
第三个层次,用求表面积的思路探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当学生理清求表面积的思路后,我又问:“计算他的表面积,看看想想,该测量它的什么?谁能上讲台来试一试?”要求学生一边看模型,一边列式计算表面积,又让学生口算两个图形的表面积。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去讲解知识,而是提供思维材料,创设思维情境,引导思维的方向和目标,让学做到眼到、耳到、脑到、口到、手到。使学生的多种器官都能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只要教师在此活动加以因势利导,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显示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优点。
2 精心设计练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以发展思维为基础的。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转化、变异等,是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修改习题和变异习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例如:练习乘法表时提出()×()=12;()÷()=18;24÷()=();()×()=36。又如填空()40()学生可填:(39)40(41)也可以填(35)40(45);还可以填(30)40(50)等。这种题,既没有现成的算法、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学生可以充分联想、勇于创新、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创造性思维。
3 多角度进行思维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设计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如:25×14等于几?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来观察并进行计算。这题可用25×2×7;也可以用 25×2+25×7或25×10+25×4;还可以用25×20-25×6等。通过讨论25×14的计算方法,可以归纳出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步骤。先把乘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被除数相乘。然后把所得的积加起来。这道题不是重视结论是几,而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和过程,在解题中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自己要有创新精神,还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创新,培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得好。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