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莫道无供给 明月清风不用钱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眼间,母校平和二中迎来百年华诞,各届校友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心意和祝福,有的还撰写文章,回忆往昔趣事,感念师恩。20年前,我和同事回去采访80周年校庆,那种欢欣鼓舞、盛况空前的场面仿佛就在昨天,只能感慨时光的匆匆流逝。回想激情燃烧的岁月,总是与文学紧密相连的。在初中时期,由于我十分痴迷文学,不经意间创办了无名草文学社,得到了上至县领导、校长,下至老师同学乃至社会各界的支持,至今回想起来,心头还是暖洋洋的。
  1990年夏天,刚要踏入社会的我,一天突发奇想,校园里爱好文学的同学们这么多,何不办一个文学社,出一张小报纸?就叫无名草文学社,把大家团结起来,文学创作交流就有了阵地和平台。我首先想到的是离我家不遠的杨榕城同学,他自小就爱画画,笔下的花鸟虫鱼十分逼真,画什么像什么。一见面,他也兴趣高昂,答应为小报画插图。我们九峰镇还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画家,叫朱玛西,我兴冲冲来到他位于车站边的厝,向他表明来意,恳请他帮忙为小报画插图,和蔼的他对小字辈很看重,鼓励我要把文学社办好,把报纸办好。趁热打铁,我跑去找朱敬发校长,向他汇报了准备立足二中办文学社出报纸的事情。他历来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一腔真情鼓励后学,满口答应担任名誉社长。那时干劲真足啊,我又马不停蹄跑去找曾长川、曾姝丽、朱大良、林金锋等老师,请他们担任文学社指导老师,大家无不表示支持,都说课余时间会帮忙修改文学社会员的文章。
  当时我也刚开始接触新闻报道,是个初学者,曾慕名到县城拜访过平和县委报道组组长吴维汉。我专程去找他,请他担任顾问,一切出乎意料的顺利,真是令人惊喜的一件事。
  框架搭起来了,有名誉社长和顾问,有两位美术编辑,有10名指导老师,当然,这指导老师就是报纸的文字编辑了,我自命不凡,当起主编来。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从懂事时,我家里就订了很多报纸和杂志,这都缘于我有一个热爱文学的父亲。我摸准他会支持我走文学之路,所以在做了不少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向他伸手,那时他在开店做生意,日子过得比较滋润,一开口,他就答应了,拿了一些钱给我。当时是多少开办经费,现在回忆不起来,反正是几乎每个月都向他伸手,他也来者不拒。我也不忘回报他,给他挂了个文学社指导老师的名。
  开始面向全校师生征稿了。我交代镇里的铁匠打了一个铁皮做的投稿信箱,挂在学校传达室的墙上,方便大家投稿。同时,请一名有书法功底的老师用毛笔字写了几份大大的《喜讯》,内容是宣告无名草文学社即日起成立,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其实也相当于征稿启事。再请玛西画家在文字边角添上几株小草,图文并茂。我和几位同学利用晚上时间,把这几份喜讯贴到校园大门口和电影院边的墙壁上,吸引了不少目光。当时还去九峰电影院,请放映师傅帮忙制作幻灯片,在放电影前放映,宣传文学社。我还买了10多张电影票,请指导老师和部分文友看电影。
  效果立竿见影。几天功夫,投稿箱里就有二三十封来稿,我把它们转交给指导老师修改后,就准备出第一期小报啦。
  到街头商店买来刻板、刻笔(也叫铁笔)、蜡纸和油墨,我开始伏案进行排版,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写,一笔一划小心谨慎,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密有致,这样印出来的字迹才会美观大方。首先刻好报头,然后头版头条是发刊词,接下来是指导老师修改后的同学们的文章,题材多样,有随笔、散文、诗歌、散文诗,小小说。刻好四个版面后,就轮到榕城同学刻图案,根据文章内容,搭配上山水,花草,校园风光等等,版面看上去尽管显得简单,但也不失清秀。晚上,四五位同学齐聚我家,轮番拿着一把滚筒在简易的油印机上进行油印,印完一面,放在旁边晾干,待会儿再印另一面。不知不觉间,两三百份飘着油墨香的《无名草》小报就这样在一个清辉满地的夜晚诞生了。
  隔天一大早来到学校,几位同学兴冲冲分头去发报纸了,几乎每个班级都有送,当然,校长和各位老师也不会漏掉。当年的我们,还有很强的对外交流联络意识。我请当时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白金坤题写“无名草”三个字,找到平和县印刷厂,印制了几千个信封,每期的报纸一出炉,除了在九峰镇分发给镇政府、商家、文学爱好者以及学校师生外,我就往外邮寄,当时寄一封信邮资是八分钱。艰辛伴随喜悦,付出总有回报。随着小报寄到不少报刊杂志社编辑记者的手中,无名草的知名度也随之而起,声誉日隆,大家开始晓得,在地处闽粤交界的山沟沟里,有一个无名草文学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随着每周一期《无名草》的印刷赠送,文学社慢慢有了积淀,一些同学和文友的写作能力得以锻炼提升,大家尝试往外投稿,居然在省内外正式刊物也发表一些“豆腐块”,尽管略显青涩,但也随心率性,充满乡土气息和少年情怀。几乎每个夜晚,我的家里就是一处“文学沙龙”,总聚集着一大帮文学青年,有时还有指导老师,男男女女意气风发,谈天说地神采飞扬,有时泡茶有时喝酒,就着饼干、花生和瓜子,往往聊到深夜,好不惬意,很多文学观点、读书心得和写作体验在碰撞中形成,此情此景,真是应了古人一句话“暖风春座酒,细雨夜窗棋”。几年间,大家还应县委宣传部、县文联之邀,参加了好几次采风,并且与平和一中文学社建立紧密的关系,双方频繁交换刊物,时常一二十人串门互访。
  时间过了不到一年,学校购买了打字机。我知道后,跑去找打字员杨振声商量,他刚从部队转业回来,干劲十足,人又热心,两个人一拍即合。从此,无名草“鸟枪换大炮”,不再用蜡纸刻制印刷,而是改成了铅字印刷。排版时,每按下一个键子,就会跳起一个铅字打在蜡纸上面,印出来的报纸版面干净美观,版式舒朗大气,无疑上了一个新档次。
  报纸办了一段后,因为是免费赠阅,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觉得老是向父母亲伸手也不太好。几个文友碰头时建议,不如面向外地发展一批会员,每人每年收费3元,用于会员证、报纸印刷费和邮寄费。于是,在1991年出的小报上开始刊发广告“广而告之”,提出口号——只要一证在手,天涯处处有会友,欢迎各地文学爱好者投稿入社。不久,各地就有文友陆陆续续寄来个人一寸照片和稿子,数量有百人之多。此举无形中解决了部分经费问题,文学社发展也渐入佳境,顺风顺水。   从量变到质变,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大家的关注支持下,文学社逐渐成长,从小草慢慢长成一棵小树。1991年8月,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和忙碌,我们把各地42位作者的文章统一结集,印刷发行了文学社的第一本小册子《无名集》,48页,杂志一般大小。我的父亲还写了一段寄语,题赠《无名集》出版,几句话是这样的:“只要有点泥土,你的生命便有了生机。你虽渺小,但却为大地献上一点绿。你从不嫉妒大树的挺拔、鲜花的艳丽,追求的只是无愧于生命的意境。你吸吮大自然的琼汁,成熟于阳关雨露中。”1993年10月18日,创办招生已经一年的九峰初级中学,其雍睦楼与西门大桥、邮电程控电话,作为改革开放年代共展古镇新姿的三大工程,一并举行隆重的竣工庆典。我提前与校长游麟霞沟通讨论,在学校开了几次征文会议,发动师生积极投稿,准备结集出一本小册子,以示纪念。大家热情高涨,短短时间就筛选出32篇文笔清新、优美抒情的文章,分成九峰速写、青春小语、学海金桥、散文天地、论坛、中学生讲故事等13个栏目,当年10月编印成《无名草》九峰初级中学专辑,巧合的是,这本册子也是48页,一共印刷200本,由白金坤部长再次題写“无名草”三字作为封面题字,向该校创办一周年献礼。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1992年,我到九峰镇政府工作,专门从事新闻报道,这中间,报纸仍然坚持编印,对外交流,只是期数少了些。1995年7月5日,我有幸到平和有线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成为一名电视记者,扛了四年摄像机。自然而然,文学社就停办了,掐指算来,从1990年到1995年,这张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无名草》小报大约编排印发100来期,拥有会员三四百名。过了好几年,听说母校又重新办起文学社,涌现一批新星,心里着实激动和欣慰。长江后浪推前浪,九峰是平和老县城,明朝王阳明创建县治之地,重教兴学,文风鼎盛;母校又是百年老校,积淀深厚,文脉不断,包容开放,人才辈出,作为其中一份子,深感荣幸骄傲。回首文学社的创办历程,除了赶上好时代之外,更离不开各位师长的厚爱关怀,尤其是他们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不计得失不断前行。期间的磨练,冥冥中似乎是一种预演,一个伏笔,注定我此生结缘新闻和文学,从小报到如今供职的大报,这一特殊时期的经历为我的新闻生涯打下基础,写下注脚。
  难忘无名草,感谢众师友。祝福母校百年华诞,薪火相传,永远生机勃发。
其他文献
二胎过后,体重飙升到我不得不锻炼的地步,我开始去晨跑,这个个体玲珑的小城市没有太多场所,我就只得绕着老街跑一圈。每个早晨总能巧到近乎预约地在宛南亭前遇到两个人,一个是值早班的清洁工,身着职业黄褂,后背十分显眼的画一只展翅的飞鸽,她低头注意扫帚边的每一片落叶,除了扫地的沙沙声外,一路尽是沉默与安静。一个是去寺庙里敬早茶的村妇,每天她都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着衣得体,一手拿着供香,一手提着红色供篮,我不
期刊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即,在这莘莘学子十年寒窗一朝冲刺的紧要关头,一年一度的高考励志标语也应运而生,并且顺理成章地挂上了墙头。  幽默机巧的说:“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直截了当的说:“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的大楼。”文艺范十足的说:“今朝灯火阑珊处何忧无友,他年折桂古蟾宫必定有君。”贴心暖心的说:“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成长。”还
期刊
“有准摸蜊仔,无准洗浴”。多年前,准备上省城参加公务员招考面试的前夜,月华如水,繁星闪亮。我在父亲的陪伴下,缓缓地顺着港口桥河畔散步,他边走边运用这句闽南方言鼓励我轻松上阵,叮嘱我要以平常心尽力而为。  人生路上,有成功就当作摸得蛤蜊,没摸得蛤蜊就当作洗个澡游个泳,既要努力拼搏,又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成败。从那时起,我明白父亲对我们既寄以殷切希望,又随时敞开包容的胸怀,为我们筑起温馨的避风港。 
期刊
1  这些年,受各类书籍和心灵鸡汤的影响,开始懂得生活需要仪式感。可回想起母亲,她目不识丁,也不懂得什么是鸡汤,更不明白什么高雅情趣。她一生,只是用那笨拙而原始的方式,一声不吭地爱着我们。  每年端午节一大早,母亲都会不知疲倦地从天井的水井里打水,一桶一桶又一桶,直到家里所有的水桶和脸盆都装满了水。  这些装满水的盆盆桶桶都在太阳下暴晒着,端午的阳光正从柔软向强硬过渡。  吃过午饭,那些水桶和脸盆
期刊
雾锁寒江,墨染长空。新冠肺炎疫情袭击武汉,蔓延全国。中华民族面临严峻考验。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中南海迅速吹响号角,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全国,在漳州,党政组织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白衣天使無所畏惧慨然出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打响了英勇抗击、科学防控的人民战争。面对危难,全国人民共同高唱一曲曲英雄赞歌。  在这特殊时刻,漳州文艺人胸怀初心,肩担使命,积极投入抗“疫”斗争
期刊
世界上的路有好多种,比如:泥土路、沙石路、水泥路、柏油路;山路、水路、公路、高速路……每条路都有着它不同的风景、捷径与曲折。它虽平凡,默默无闻,但却是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可分割的主体。  流光岁月,漫漫旅途。我走过的路无数条,唯有我现在居住的房前的平湖路最不能让我释怀。这条平湖路位于北溪的沿岸,总长2.71公里,华安一中就在这条路的西边,而我小时候的家就在北溪的南岸,与它一水之隔。时光荏苒,充满记
期刊
著名作家韩少功在一篇散文中说“月夜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乍看觉得这个比喻有点突兀,可在嘴里默默一咀嚼,心里蓦然就想起母亲的那个年代久远的梳妆台抽屉里,躺着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徽章,藏着一些我爱不释手的小铜钱、小玉佩和小银饰。我童年的月夜,一下子被这个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撩拨出来了,它鲜活地跳出来,让我在這个“五一”假期的清晨,睡意全消,像一个回忆初恋的女子,任由酸酸甜甜的味道蔓延全身。  那时候的月夜
期刊
我居住的地方属老商业区,道路四通八达。因为新冠病毒的防控需要,已传出小区要封行,限制居民的外出和访者的进入。心想,要如何封路呢,大小的路口有七八个。没想到,有天下午看到最近的路口开始打框架,一夜之间,所有的路口都封死了,封墙上还有“不准破坏,上有探头”的标语。仅留下数百米远的一处大路口,有一个可关的活动门,有人员守着,任何人进入都得测体温。居民们开始领取通行证,每家每天只能允许一人外出买菜等生活必
期刊
不是春天的邀约  不是上苍的馈送  这是飞舞的雪  这是狂乱的风  当那个惊悚的疫瘴被一再提起  当那个揪心的城市被一再重视  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  浓重的阴霾布满共和国的上空  生命重于泰山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中南海的号角吹响  党旗飘扬,无比鲜红  抗击,抗击  中华民族面临艰难险重  防控,防控  中国人民都是铮铮英雄  来了,白衣天使来了  危难面前,他们选择冲锋  来了
期刊
年初二趕回县城,推门,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一家人心神一振,扔下行装就奔向客厅的那两盆水仙花。  除夕回乡下时,它刚竖起一支花茎,挺着三朵刚开瓣的小花,怯生生地打量这个世界。赶紧搬回客厅给它多加些水,还小心地套上一对中国结,红绿交辉,客厅顿时生机盎然起来。  武汉城一封,疫情防控一天比一天吃紧,这个年过得心事重重。生怕各地封村堵路,万一陷在乡下,夫妻俩无法值班不说,今年高考的儿子就更被动了,他题库都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