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月夜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k87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作家韩少功在一篇散文中说“月夜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乍看觉得这个比喻有点突兀,可在嘴里默默一咀嚼,心里蓦然就想起母亲的那个年代久远的梳妆台抽屉里,躺着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徽章,藏着一些我爱不释手的小铜钱、小玉佩和小银饰。我童年的月夜,一下子被这个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撩拨出来了,它鲜活地跳出来,让我在這个“五一”假期的清晨,睡意全消,像一个回忆初恋的女子,任由酸酸甜甜的味道蔓延全身。
  那时候的月夜,表姐们经常带领一群小伙伴在玩游戏。我在小伙伴里是最小的,大表姐和二表姐是游戏的领袖。当时玩的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捉迷藏、跳房子、跳山羊和玩圆圈。村里祠堂前面的大空地和祠堂对面的大戏台,都是我们活动的场所。
  当时那些游戏我们都玩得津津有味,月亮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照耀着我们小小的身影,我们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进行着我们的这些游戏。捉迷藏在月夜里最好玩,而游戏的名称更好玩,叫做“救国”。一群孩子们是从“国家里逃亡”的人,而捉人的人是“叛国”的人,他站的地方代表国家,等他趴在墙壁上或者趴在祠堂门口的石狮上数数的时候,孩子们便四处逃散。小小的村庄里各个角落都是躲藏的好地方,猪圈、牛圈、鸭舍、鸡笼……但是伙伴们往往懂得躲了身子,影子却被皎洁的月光出卖了。捉人的则在月亮的帮助下,逮住了藏不住影子的小伙伴。我经常躲在自家门前鸡窝里,而被惊扰的母鸡则“咯咯”地叫,被我熟悉的声音一呵斥,它们便听话地哑了声音,于是等捉人的人报完数离开“国家”去捉人时,我往往能快速地折回目的地,快乐地喊“救国!”那高亢激动的声音划破了寂静的月夜!
  跳房子和跳山羊也可以在月夜下玩,我比较害怕玩跳山羊,因为是人当“山羊”,半蹲着,双手按住双脚,跳过了,“山羊”便一节节地升高,有时高到可以双手叉腰的半蹲姿势,我只能呆呆地看着大表姐飞速地一跃而过,自己从不敢跳过去。到了初中上体育课,我才体验到真正的“跳山羊”,一个棉垫的板凳,后面还有厚厚的棉垫,与童年时的“跳山羊”比,简直是“小儿科”,太容易跳了!
  当时比较文静的游戏便是围圆圈唱歌儿,游戏名字也很有趣,叫做“把把圈”。一群小伙伴由大表姐和二表姐领着,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边走几步,然后圆圈迅速散开,两个表姐手拉手围成一个小圆圈,把住了其中一个小伙伴的脖子,开始就歌儿里的内容提问,答对了,过去了,答错了,四只手反向继续套住圈里伙伴的脖子,继续答,直到答对了,好,下一个……当时的歌儿内容很丰富,歌儿大都是自编的,例如经常唱着:“正月里来什么花开?正月里来桃花开。二月里来什么花开?二月里来梨花开。三月里什么去去来?三月里桃李去去来。……”什么叫“去去来?”那是当时孩子们自创的词语,意思大约是去了又来,桃子和李子在三月都是舍不得孩子们的,都会去了又回来。这样的问答儿歌,如果回答的人答错了,把圈的表姐便不乐意了,有时候会套住你的脖子问很久,而且问题的答案还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要是三月桃李的答案厌倦了,那就选新鲜的答案,三月水果多着哩,比如三月“凤梨去去来!”而四月呢,若是不唱水果,就唱村里的“麦熟节”吧,“四月麦熟去去来!”“麦熟”是我们村里每个小伙伴都很熟悉的食品,类似于春卷。有时唱着唱着,嘴馋的小伙伴还会流出了口水,大家便哈哈大笑起来。当时除了自创儿歌,还经常唱闽南童谣,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天黑黑》,或者是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闽南语童谣,如“小查姆,背锣鼓,背到西山拜佛祖,佛祖没保庇,屁股刺到刺……”小伙伴们围着圈,唱着唱着,大家都能倒背如流。
  那些游戏往往是在夏夜的月夜,月光赶走了夏日的酷热,留下了一个个小伙伴快乐的身影。要是赶上农忙季节,那么伙伴们的游戏场所便改在了晒谷场,晒谷场大多在村外的空地上,我们在高高的谷堆、草垛下面玩着这些游戏。这些情景正如那歌儿所唱的:“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噢,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我当时最爱听,也最爱唱。

  月夜下听故事也很有趣。月夜下的晒台是最美妙的听故事场所。我家有两座平房,平房房顶上是空旷的晒台,夏天一到,它就是我们全家的睡床。那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这样的平房,整个炎热的夏季,全家几乎都睡在露天的晒台上。有时候恰好半夜下雨,村庄里便是此起彼伏的哈欠声,呼唤孩子起床声,收草席声……而睡得迷迷糊糊的我,居然能够在爸妈的保护下顺利地从没有护栏的光秃秃的晒台上,伸下小脚找到立在晒台下的梯子爬了下来。记得有一次在睡梦中我被头部一阵剧痛惊醒,哇地一声大哭,在月光下一只可怕的蜈蚣应声逃走。爸妈赶紧和我一起爬下晒台,妈妈捉住鸡窝里的一只老母鸡,叫我低着头,她和爸爸手忙脚乱地说要撬开母鸡的嘴巴好让它的涎水能滴到我被蜈蚣咬伤的地方。我仍然是哇哇大哭,而母鸡则是万般个不情愿地“咯咯咯咯”地抗议。后来不知怎么就不疼了,估计这一民间偏方真起了作用。当时我们嘴里头经常唱着:“蜈蚣咬,鸡母哈;蜥蜴咬,买棺材。”那时候晒台上的蜈蚣很常见,我仅仅是头部被它叮了那一次,但是那种剧痛却是永久地钉在了脑子里。尽管如此,我却不害怕在晒台上睡,因为在晒台上的夜晚有“故事”。夏夜的晒台上凉风习习,而小屋里像蒸笼一样,没有电风扇,更不用说有空调了。要是天气比较闷,晒台上没有风的话,小哥便带着纸扇子,要求我跟他轮流扇风。他会在我给他扇风的时候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讲得最多遍的是牛郎与织女,嫦娥与吴刚的故事。他最爱叫我看月亮里的吴刚,说他在不停地伐树,又经常叫我看看银河两边的牛郎与织女,他们会不会开始在为七月七的相会做准备了呢。我常常在小哥柔和的声音里与柔和的扇风中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短暂的夏季过去了,迎来了秋冬与春季的月夜同样不会寂寞的。那时候奶奶的屋子里最温暖,我和表姐们还有奶奶家的那只母猫一起窝在一张大床上,听奶奶讲古老的故事。奶奶讲故事时我总是要求点上煤油灯或是蜡烛,灯光下的奶奶就不会像故事里的巫婆那么诡异可怕,更不会担心有狐狸精突然出现。她经常讲述的故事里有一只狐狸化装成夜行人,在月光下行走,包着头巾,穿着农民的衣装,能够伪装人的声音喊前面的行人,等行人一回头,它就露出尖利的牙齿,狠狠地咬住了人的咽喉……每每听到这一时刻,我就赶紧蜷缩入温暖的被窝里。奶奶还经常讲一个故事:善良的姐姐与贪婪的妹妹一起去山上挖宝藏,结果两个人一起把宝藏带回来的路上,姐姐被妹妹的锄头敲死了,埋在一棵桃树下,后来桃树上一只小鸟是姐姐变成的,她飞到家里,唱起歌儿骂妹妹歹心恶毒,直到妹妹愧疚而死……奶奶讲故事都用诏安话,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那时候每当黄昏降临,我们都自发地聚在奶奶的屋子里,听奶奶那讲不完的故事……
  到了寒冬,我便在爸妈的大床上听爸爸讲故事。爸爸喜欢在临睡前与妈妈一起吃花生米配酒。昏暗的煤油灯下,映红了爸爸妈妈微醺的脸颊,爸爸的《武松打虎》开始了。他将武松在喝酒时看到“三碗不过冈”那种不服输的豪迈用本地话讲得活灵活现,又将他醉酒打虎的危急关头讲得是活灵活现,让人身临其境。讲到精彩处,他配合着动作,又将自己的口头禅说成武松的口头禅,他经常大腿一拍,说:“武松说老天给我宰呀——”爸爸还喜欢讲一些流行的潮剧故事,如《珍珠衫》《薛仁贵》等等。但是他还是最喜欢讲《武松打虎》,而我居然是屡听不倦。听说爸爸现在又经常给三岁的小孙子睡前讲《武松打虎》,而小侄子也和童年的我一样百听不倦。
  我心里头多么想重返旧时光,能再趴在爸爸的膝前听他讲《武松打虎》。可是没有月光宝盒,我还是不能回到童年,回到爸爸温暖的怀抱中,回到奶奶的被窝里,回到那一个个游戏的月夜,回到那个充满着各种故事的晒台。如今我家居高楼林立的县城,几次搬家,从只有防盗网紧箍的小阳台到有着二十多平方米的大露台,我的儿子从小就是在密闭的空调房间里听我讲故事,在电脑虚拟世界里玩他的游戏。他偶尔抬头看露台上的月亮,也仅仅是在中秋时节才停留得最久。
  韩少功在那篇《月夜》说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说偶尔看到的月亮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而我要说我童年的月亮,它们如一串串珍珠撒落在岁月的夜空中,比喻虽俗却能照耀着我这么一个已被时下流行称作油腻中年女,能在无情的日月穿梭中拾得遍地宝光。
其他文献
很多年前,看电视里陈道明做的利郎服装广告,记住了那句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当时心里一动,觉得这句“简约而不简单”真不简单。按我的理解,就是指服装款式看上去简洁大方,细节处却又不失精致。有个女装品牌就叫“简约”,我曾经买过好几款,衣裙的款式质量可以说名副其实。  在房子装修中,我们也常用这句“简约而不简单”来形容家居的品味。近日一老朋友乔迁新居,第一次去参观时,我想到的就是这句广告語。130多平米
期刊
入夏的闽南,骄阳似火。但那遮天蔽日的树木花卉,却流淌着绿,荡漾着花香,溢满了清新空气,犹如天然氧吧。  东山县的干部介绍,一到清明节,当地有一颇为与众不同的“先敬谷公,后拜祖宗”习俗。悼念的是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为改变东山岛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种植木麻黄,做出艰苦卓绝贡献的谷文昌。  顺着“敬谷公”思路,我踏进村庄,坐在矮凳,促膝谈心。山口村民何赛玉老大娘、“治沙小鬼”林财平、原县林业技
期刊
再读《资治通鉴》之“赤壁之战·隆中对”,反观《三国演义》的“隆中对”,又有新的收获。咱不去说诸葛亮描绘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宏伟蓝图,也不去争论鲁肃的《榻上策》与诸葛亮《隆中对》谁更高明,咱且从司马徽说起。  司马徽是个名士,道家,颇具仙风道骨,庞德公送号“水镜先生”,后人称“好好先生”。冯梦龙《古今谭概》里记载:“后汉司马徽不谈人短,与人语,美恶皆言好。有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
期刊
寇准是北宋名相,殊不知,他小时候是个问题少年,贪玩而叛逆,后被其严厉的母亲管教之后,浪子回头,发奋上进,最终成才功。那么,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北宋建隆二年(961),寇准出生于陕西渭南一个书香门第。寇准的父亲寇湘是著名的“学霸”,后晋开运二年(945)考中状元,做过三年(944—946)省政府正厅级秘书长,即魏王府(大名府)记室参军。因为生逢乱世,运气不好,寇湘一直未做大官,而且英年早逝,
期刊
二胎过后,体重飙升到我不得不锻炼的地步,我开始去晨跑,这个个体玲珑的小城市没有太多场所,我就只得绕着老街跑一圈。每个早晨总能巧到近乎预约地在宛南亭前遇到两个人,一个是值早班的清洁工,身着职业黄褂,后背十分显眼的画一只展翅的飞鸽,她低头注意扫帚边的每一片落叶,除了扫地的沙沙声外,一路尽是沉默与安静。一个是去寺庙里敬早茶的村妇,每天她都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着衣得体,一手拿着供香,一手提着红色供篮,我不
期刊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即,在这莘莘学子十年寒窗一朝冲刺的紧要关头,一年一度的高考励志标语也应运而生,并且顺理成章地挂上了墙头。  幽默机巧的说:“进清华,与主席总理称兄道弟;入北大,同大家巨匠论道谈经。”直截了当的说:“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的大楼。”文艺范十足的说:“今朝灯火阑珊处何忧无友,他年折桂古蟾宫必定有君。”贴心暖心的说:“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成长。”还
期刊
“有准摸蜊仔,无准洗浴”。多年前,准备上省城参加公务员招考面试的前夜,月华如水,繁星闪亮。我在父亲的陪伴下,缓缓地顺着港口桥河畔散步,他边走边运用这句闽南方言鼓励我轻松上阵,叮嘱我要以平常心尽力而为。  人生路上,有成功就当作摸得蛤蜊,没摸得蛤蜊就当作洗个澡游个泳,既要努力拼搏,又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成败。从那时起,我明白父亲对我们既寄以殷切希望,又随时敞开包容的胸怀,为我们筑起温馨的避风港。 
期刊
1  这些年,受各类书籍和心灵鸡汤的影响,开始懂得生活需要仪式感。可回想起母亲,她目不识丁,也不懂得什么是鸡汤,更不明白什么高雅情趣。她一生,只是用那笨拙而原始的方式,一声不吭地爱着我们。  每年端午节一大早,母亲都会不知疲倦地从天井的水井里打水,一桶一桶又一桶,直到家里所有的水桶和脸盆都装满了水。  这些装满水的盆盆桶桶都在太阳下暴晒着,端午的阳光正从柔软向强硬过渡。  吃过午饭,那些水桶和脸盆
期刊
雾锁寒江,墨染长空。新冠肺炎疫情袭击武汉,蔓延全国。中华民族面临严峻考验。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中南海迅速吹响号角,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全国,在漳州,党政组织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白衣天使無所畏惧慨然出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打响了英勇抗击、科学防控的人民战争。面对危难,全国人民共同高唱一曲曲英雄赞歌。  在这特殊时刻,漳州文艺人胸怀初心,肩担使命,积极投入抗“疫”斗争
期刊
世界上的路有好多种,比如:泥土路、沙石路、水泥路、柏油路;山路、水路、公路、高速路……每条路都有着它不同的风景、捷径与曲折。它虽平凡,默默无闻,但却是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可分割的主体。  流光岁月,漫漫旅途。我走过的路无数条,唯有我现在居住的房前的平湖路最不能让我释怀。这条平湖路位于北溪的沿岸,总长2.71公里,华安一中就在这条路的西边,而我小时候的家就在北溪的南岸,与它一水之隔。时光荏苒,充满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