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深入,中学语文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言文被选入教材。这些经过时间淘洗的精品,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古典文学的精粹,更是珍贵的遗产。中学生学习文言佳作,对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可是,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课上昏昏欲睡,课后死记硬背。如何架设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桥梁,让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文言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总结如下:
一、重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1. 积累文言词汇、文化常识,为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进行文言积累是在对语言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培养文言意识、语境意识,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修炼“查、找、替、换、改”的基本功,以“信、达、雅”为标准不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 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景抒情的为文之道
入选古文是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如《滕王阁序》紧扣“暮秋”这一时节特征,从远近、高低、疏密、浓淡处从容绘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跳出“悲秋”的窠臼,独树一帜。含英咀华,是提高审美与写作能力的极佳路径。
3. 从思想文化层面解读文本,汲取精神养料
孟子“性善论”与“仁政”的结合,荀子“性恶论”与“劝学”的关系,古代知识分子“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对立统一。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仔细品味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智慧,结合当下实际,获得精神的熏陶。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目标是明确、整体、层进的,既非懵懂混沌,亦非支离破碎。
二、改革课堂教学,调动学习热情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体意识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行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鸿门宴》,用楚汉相争的故事激趣;读《鸿门宴》,讨论假如项羽杀了刘邦会怎么样。其次放手让学生“抄”“查”“读”。“抄”指在课前将课文注释抄录到原文相应的字词句上。“查”指对注释未涉及而理解有困难的字词,查工具书并记录。“读”指在“抄”“查”的基础上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调动其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乐趣。
2. 构建合作平台,养成合作习惯
“合作”是指学生为实现目标互相协调、共同分享、参与决策,彼此都有贡献,在合作互助中共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多义多解、不确定的问题交给学生,如“月”“梦”的意象、曹操的功过评价……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 指导探究学习,架设学习桥梁
新课程强调“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关键句,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铺垫问题,架设通道。让每个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得到发掘。
三、引导审美活动,产生情感共鸣
1. 品味语言美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或韵或散,绚烂多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恬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俊逸。引导学生品评赏析,定有收获。
2. 了解人物美
通过对人格的审美,为人物的言行而或喜或怒,在心灵的对话中受到洗礼。蔺相如的深明大义、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引导学生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
3. 感受情感美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召公直谏厉王阐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李密写成《陈情表》诠释“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情感之美,闪烁出动人的光芒!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阅读,领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美。
4. 领悟思想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学生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文言教学的目的之一。
5. 探究哲理美
富含哲理的文言文记录了古人的心路历程——庄子的《逍遥游》解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苏轼的《赤壁赋》感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些皆是对人生的思考,体现出哲理美。
四、拓展评价途径,强化学习动机
单纯以考试作为评价方式,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尝试拓展评价的途径,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1. 课本剧表演。学习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指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2. 古诗文背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竞争的刺激、背诵的快乐,也夯实了基础。
3.选编诗集。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主题,收集资料,讨论筛选,汇编成册。让学生体验编书的快乐,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 诗文入习作。将诗文与写作联系,积累写作素材,拓展作文思路,提升文章意境。
文言文学习是跨越时空的对话——穿越时空隧道,破译先哲精神。作为语文教师,应架设起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桥梁,明确教学目标、挖掘学习趣味、引领审美活动、拓展评价路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中快乐成长。
一、重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1. 积累文言词汇、文化常识,为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进行文言积累是在对语言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培养文言意识、语境意识,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修炼“查、找、替、换、改”的基本功,以“信、达、雅”为标准不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 学习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景抒情的为文之道
入选古文是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如《滕王阁序》紧扣“暮秋”这一时节特征,从远近、高低、疏密、浓淡处从容绘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跳出“悲秋”的窠臼,独树一帜。含英咀华,是提高审美与写作能力的极佳路径。
3. 从思想文化层面解读文本,汲取精神养料
孟子“性善论”与“仁政”的结合,荀子“性恶论”与“劝学”的关系,古代知识分子“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对立统一。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仔细品味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智慧,结合当下实际,获得精神的熏陶。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目标是明确、整体、层进的,既非懵懂混沌,亦非支离破碎。
二、改革课堂教学,调动学习热情
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体意识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进行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鸿门宴》,用楚汉相争的故事激趣;读《鸿门宴》,讨论假如项羽杀了刘邦会怎么样。其次放手让学生“抄”“查”“读”。“抄”指在课前将课文注释抄录到原文相应的字词句上。“查”指对注释未涉及而理解有困难的字词,查工具书并记录。“读”指在“抄”“查”的基础上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调动其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的乐趣。
2. 构建合作平台,养成合作习惯
“合作”是指学生为实现目标互相协调、共同分享、参与决策,彼此都有贡献,在合作互助中共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把多义多解、不确定的问题交给学生,如“月”“梦”的意象、曹操的功过评价……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 指导探究学习,架设学习桥梁
新课程强调“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关键句,如《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铺垫问题,架设通道。让每个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得到发掘。
三、引导审美活动,产生情感共鸣
1. 品味语言美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又最富生命力的语言。或韵或散,绚烂多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恬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俊逸。引导学生品评赏析,定有收获。
2. 了解人物美
通过对人格的审美,为人物的言行而或喜或怒,在心灵的对话中受到洗礼。蔺相如的深明大义、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引导学生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
3. 感受情感美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召公直谏厉王阐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李密写成《陈情表》诠释“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情感之美,闪烁出动人的光芒!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阅读,领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美。
4. 领悟思想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让学生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文言教学的目的之一。
5. 探究哲理美
富含哲理的文言文记录了古人的心路历程——庄子的《逍遥游》解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苏轼的《赤壁赋》感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些皆是对人生的思考,体现出哲理美。
四、拓展评价途径,强化学习动机
单纯以考试作为评价方式,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尝试拓展评价的途径,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1. 课本剧表演。学习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指导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2. 古诗文背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竞争的刺激、背诵的快乐,也夯实了基础。
3.选编诗集。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主题,收集资料,讨论筛选,汇编成册。让学生体验编书的快乐,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 诗文入习作。将诗文与写作联系,积累写作素材,拓展作文思路,提升文章意境。
文言文学习是跨越时空的对话——穿越时空隧道,破译先哲精神。作为语文教师,应架设起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桥梁,明确教学目标、挖掘学习趣味、引领审美活动、拓展评价路径,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