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传播
“传播”的英文表达为“communication”,其含义为:传递、交流、通信、传达、交往、沟通、传染等。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关于“传播”的定义,但是传播者、信息与符号、传播媒介、受众、传播环境是传播的不变要素。
单向传播模式的典型代表是H. Lasswell(拉斯韦尔),他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1984)中提出了“五W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
双向传播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施拉姆,他在《传播是如何进行的》(1954)中提出传播的循环模式,如图所示:
单向传播模式的教学模式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双向传播模式对高效教学更有指导意义。
二、课堂教学的传播现象
教师是职业的传播者而不是个人层面的传播者。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担负着传播知识和育人的责任。教师具有让学生相信、听从的威望和特性。所以教师在学生中越有威望,其传播知识的影响力就越大,学生就越容易信服,他们学得就越认真越有动力,学习效果就越显著。所以教师要有丰富且扎实的专业知识;要尽职尽责,不偏不倚,对待学生要有耐心,从情感上感化学生,让学生对教师亲近;要“师仪课堂”,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还要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渴望,好奇心、好胜心、自尊心强。他们对物质、精神都有需求。施拉姆(1994)曾设计过一个公式来表明受众是如何选择信息的: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这就是说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越大,费力程度越低,选择传播讯息的或然率就越高。在现实教学中,这个公式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听讲时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会产生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这种特征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接收知识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如:作业质量、测验结果甚至听课时的表情。学生中一些有影响力、号召力,成绩又相对较好的代表性人物可以称为意见领袖,他们可以为教师讲授的知识起到加工和解释、扩散传播、引导和协调作用。
传播的环境是开放的,而课堂教学空间相对封闭,但师生的精神空间是无限的。英语教师对教学环境的设置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前对教授的每一节课进行精心设计,为学生创造各种英语表达的环境,让他们每一节课都有表述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愿意开口说英语,这样他们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我们知道,在一段时期内反复传播的信息会比只传播一次的信息传播的效果更好,在传播中积累性、普遍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结合比各自为阵的传播效果要强有力得多。教师对知识的处理在短期内要进行复习巩固,以便提高知识被学生掌握的概率。另外,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还可让学生结成互助小组等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
传播的信息就是教师传播的内容,受传者收到的讯息,就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以真实的、完整的、形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教师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直观的板书或者课件等给学生直观的影像,让学生听得懂、理得清、记得住、学得好。
传播规律要求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译码,将知识从抽象难懂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符号,再通过创造适当的教学环境、语言环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自然地学、快乐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各种反馈情况入手检查教学成果,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二次补充传授,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上“高效”的课,教“高效”的学生成为时代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尝试、多总结,使英语课堂变得“高效”,同时,应减轻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的英语学习变得轻松。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学生所处的社会氛围是一个汉语为母语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处于英语交际的学习氛围之中。为此,教师就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处在英语交际的氛围中,在交流中接受英语的熏陶。
“传播”的英文表达为“communication”,其含义为:传递、交流、通信、传达、交往、沟通、传染等。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关于“传播”的定义,但是传播者、信息与符号、传播媒介、受众、传播环境是传播的不变要素。
单向传播模式的典型代表是H. Lasswell(拉斯韦尔),他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1984)中提出了“五W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
双向传播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施拉姆,他在《传播是如何进行的》(1954)中提出传播的循环模式,如图所示:
单向传播模式的教学模式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双向传播模式对高效教学更有指导意义。
二、课堂教学的传播现象
教师是职业的传播者而不是个人层面的传播者。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担负着传播知识和育人的责任。教师具有让学生相信、听从的威望和特性。所以教师在学生中越有威望,其传播知识的影响力就越大,学生就越容易信服,他们学得就越认真越有动力,学习效果就越显著。所以教师要有丰富且扎实的专业知识;要尽职尽责,不偏不倚,对待学生要有耐心,从情感上感化学生,让学生对教师亲近;要“师仪课堂”,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还要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群体。他们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渴望,好奇心、好胜心、自尊心强。他们对物质、精神都有需求。施拉姆(1994)曾设计过一个公式来表明受众是如何选择信息的: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这就是说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越大,费力程度越低,选择传播讯息的或然率就越高。在现实教学中,这个公式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听讲时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会产生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这种特征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接收知识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如:作业质量、测验结果甚至听课时的表情。学生中一些有影响力、号召力,成绩又相对较好的代表性人物可以称为意见领袖,他们可以为教师讲授的知识起到加工和解释、扩散传播、引导和协调作用。
传播的环境是开放的,而课堂教学空间相对封闭,但师生的精神空间是无限的。英语教师对教学环境的设置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在课前对教授的每一节课进行精心设计,为学生创造各种英语表达的环境,让他们每一节课都有表述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愿意开口说英语,这样他们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我们知道,在一段时期内反复传播的信息会比只传播一次的信息传播的效果更好,在传播中积累性、普遍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结合比各自为阵的传播效果要强有力得多。教师对知识的处理在短期内要进行复习巩固,以便提高知识被学生掌握的概率。另外,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还可让学生结成互助小组等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
传播的信息就是教师传播的内容,受传者收到的讯息,就是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以真实的、完整的、形象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教师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直观的板书或者课件等给学生直观的影像,让学生听得懂、理得清、记得住、学得好。
传播规律要求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译码,将知识从抽象难懂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语言符号,再通过创造适当的教学环境、语言环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自然地学、快乐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各种反馈情况入手检查教学成果,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二次补充传授,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上“高效”的课,教“高效”的学生成为时代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多思考、多尝试、多总结,使英语课堂变得“高效”,同时,应减轻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的英语学习变得轻松。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学生所处的社会氛围是一个汉语为母语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处于英语交际的学习氛围之中。为此,教师就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处在英语交际的氛围中,在交流中接受英语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