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回顾分析我科患者在血小板输注过程中发生过敏性反应的情况及处理,预防及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我科2010 年7月—2011年6月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138名患者共输注单采血小板587次,5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 发生率为9.7%,其中主要的过敏性反应为皮疹。结论:血小板输注过程中易发生过敏反应,但通过治疗及护理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过敏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11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106-02
1 临床资料
2010年7月—2011年6月,我科138名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587例,发生过敏反应57例 (第2次输血9例, 3次以上输血42例),发生率为9.7%。其中男31例,女26例,平均年龄48岁(15~87岁)。
2 结果
2.1 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出现在输注血小板后≤0.15 h 6例(皮疹伴口唇水肿2例,胸闷、气促1例,广泛皮疹3例),0.15~1 h 12例 (胸闷、气促1例,不同程度皮疹11例),1~2 h 22例 (均为皮疹),血小板输注完毕后2 h内发生者17例 (均为皮疹)。
2.2 皮疹的特点:全身性皮疹31例,颜面部皮疹8例,头皮皮疹4例,颈肩及背部皮疹14例;伴搔痒50例,团块状皮疹22例,丘疹状皮疹35例。其中有24例患者同时伴有发热。
2.3 过敏反应的处理:减慢输注速度40例,立即停止输注8例。52例单纯皮疹者单用异丙嗪25~50 mg肌肉注射29例,加用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14例,加用葡萄糖酸钙1.0 g静脉注射9例;2例皮疹伴口唇水肿者加用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的同时使用异丙嗪25~50 mg肌肉注射,并予吸氧。
2.4 过敏反应缓解时间:经积极用药后,过敏反应缓解时间≤0.5 h 13例,0.5~1 h 18例,1~2 h 19例,≥2 h 7例。
3 讨论
过敏反应是输注血小板时的常见不良反应。有文献[2]从血制品方面分析了血小板输注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发现血小板衍生的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的分泌因子(RANTES)的浓度在浓缩血小板中升高,可引起输血过敏反应发生率增加。说明患者输注血小板较输其它血制品更易发生过敏反应。
从受血者方面分析,有报道[3]指出:过敏反应与输血史及输血次数密切相关,输血次数越多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越大。我科患者病程較长,常常需要反复、多次输血,导致体内产生免疫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易引起过敏反应,但是否还存在血液病自身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组57例过敏反应病例中,42例均有3次以上输血史,提示有多次输血史的患者是发生输注血小板过敏反应的高危人群,需重点观察。
4 护理
结合本组病例资料,为减少血小板输注时过敏反应的发生,需以预防为先,及时观察,及时处理等环节进行护理。
4.1 输血前评估:严格掌握血小板的输注指征,输注前详细询问有无输血及过敏史。同时做好体温的评估,高热会引起血小板无效输注[4],输注血小板前常规测定患者体温,如有高热,先作退热处理。体温降至38℃以下再到血库取血。
血小板具有半寿期短、易激活、不稳定等生物特性,不易保存。通常储存在20~24℃震荡器中[5]。血小板从血库取回后,应立即输注,不得在室温下放置过久,这对更充分发挥血小板的作用至关重要。
4.2 过敏反应的预防:由于反复输血的患者产生的抗体越来越多,有时同一患者体内可能同时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使今后的交叉配血难度增加,最好采取同型血小板输注。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应尽量输注单采、HLA-A、B 配型和交叉配型相符的血小板以及输注辐照血小板制剂,以减少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6]。
4.3 过敏反应观察:血小板的输注速度一般为60~100滴/min,尽量在1h内输完。输注过程中每隔10 min轻轻摇晃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并注意观察有无过敏症状。本组3例患者0.15 h内出现程度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其中皮疹伴口唇水肿2例,胸闷、气促1例),说0.15 h内是严重过敏反应的高危时段,输注的前0.15 h内必须缓慢滴注,严密观察。本组病例中,42例均有3次以上输血史,提示有多次输血史的患者是发生过敏反应的高危人群,需重点观察。对有输血过敏史的患者,其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和表现有很大的相似性,要特别注意相应时段和相关表现的观察。本次调查还发现有17例过敏反应发生于血小板输注完毕后,故输血完毕后应加强巡视。
4.4 过敏反应处理:出现少量散在皮疹时,可减慢血小板输注速度,严密观察;皮疹较多时,在减慢血小板输注速度的同时,按医嘱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物;皮疹一旦迅速增加、程度严重或伴有胸闷、心累、气紧、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输注,并保留静脉通路,使用抗过敏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喉头水肿危及生命时,应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出现休克症状应予以抗休克治疗。在处理过敏反应的同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及时作好护理记录,填写输血反应回馈表,并将回馈表与血袋送还血库,仔细交班。
参考文献
[1] 叶玲琴. 27例白血病输血小板致过敏反应的分析与护理. 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54-55.
[2] 蔡晓红. 输血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4): 307-309
[3] 李日华. 输血不良反应99例的回顾调查[J]. 广西医学, 2008, 30(12): 1900-1902
[4] 黄培胜. 血小板的特征及临床输注. 医学综述[J], 2009, 15(21): 3242-3243
[5] 武晓林.保证浓缩血小板质量的环节控制.职业与健康,2008, 24(14): 1454-1455.
[6] 杨珊. 血小板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及预防.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13): 1105-1106.
目的:回顾分析我科患者在血小板输注过程中发生过敏性反应的情况及处理,预防及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我科2010 年7月—2011年6月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138名患者共输注单采血小板587次,5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 发生率为9.7%,其中主要的过敏性反应为皮疹。结论:血小板输注过程中易发生过敏反应,但通过治疗及护理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关键词】血小板输注;过敏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11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106-02
1 临床资料
2010年7月—2011年6月,我科138名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587例,发生过敏反应57例 (第2次输血9例, 3次以上输血42例),发生率为9.7%。其中男31例,女26例,平均年龄48岁(15~87岁)。
2 结果
2.1 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出现在输注血小板后≤0.15 h 6例(皮疹伴口唇水肿2例,胸闷、气促1例,广泛皮疹3例),0.15~1 h 12例 (胸闷、气促1例,不同程度皮疹11例),1~2 h 22例 (均为皮疹),血小板输注完毕后2 h内发生者17例 (均为皮疹)。
2.2 皮疹的特点:全身性皮疹31例,颜面部皮疹8例,头皮皮疹4例,颈肩及背部皮疹14例;伴搔痒50例,团块状皮疹22例,丘疹状皮疹35例。其中有24例患者同时伴有发热。
2.3 过敏反应的处理:减慢输注速度40例,立即停止输注8例。52例单纯皮疹者单用异丙嗪25~50 mg肌肉注射29例,加用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14例,加用葡萄糖酸钙1.0 g静脉注射9例;2例皮疹伴口唇水肿者加用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的同时使用异丙嗪25~50 mg肌肉注射,并予吸氧。
2.4 过敏反应缓解时间:经积极用药后,过敏反应缓解时间≤0.5 h 13例,0.5~1 h 18例,1~2 h 19例,≥2 h 7例。
3 讨论
过敏反应是输注血小板时的常见不良反应。有文献[2]从血制品方面分析了血小板输注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发现血小板衍生的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的分泌因子(RANTES)的浓度在浓缩血小板中升高,可引起输血过敏反应发生率增加。说明患者输注血小板较输其它血制品更易发生过敏反应。
从受血者方面分析,有报道[3]指出:过敏反应与输血史及输血次数密切相关,输血次数越多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越大。我科患者病程較长,常常需要反复、多次输血,导致体内产生免疫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易引起过敏反应,但是否还存在血液病自身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组57例过敏反应病例中,42例均有3次以上输血史,提示有多次输血史的患者是发生输注血小板过敏反应的高危人群,需重点观察。
4 护理
结合本组病例资料,为减少血小板输注时过敏反应的发生,需以预防为先,及时观察,及时处理等环节进行护理。
4.1 输血前评估:严格掌握血小板的输注指征,输注前详细询问有无输血及过敏史。同时做好体温的评估,高热会引起血小板无效输注[4],输注血小板前常规测定患者体温,如有高热,先作退热处理。体温降至38℃以下再到血库取血。
血小板具有半寿期短、易激活、不稳定等生物特性,不易保存。通常储存在20~24℃震荡器中[5]。血小板从血库取回后,应立即输注,不得在室温下放置过久,这对更充分发挥血小板的作用至关重要。
4.2 过敏反应的预防:由于反复输血的患者产生的抗体越来越多,有时同一患者体内可能同时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使今后的交叉配血难度增加,最好采取同型血小板输注。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应尽量输注单采、HLA-A、B 配型和交叉配型相符的血小板以及输注辐照血小板制剂,以减少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6]。
4.3 过敏反应观察:血小板的输注速度一般为60~100滴/min,尽量在1h内输完。输注过程中每隔10 min轻轻摇晃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并注意观察有无过敏症状。本组3例患者0.15 h内出现程度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其中皮疹伴口唇水肿2例,胸闷、气促1例),说0.15 h内是严重过敏反应的高危时段,输注的前0.15 h内必须缓慢滴注,严密观察。本组病例中,42例均有3次以上输血史,提示有多次输血史的患者是发生过敏反应的高危人群,需重点观察。对有输血过敏史的患者,其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和表现有很大的相似性,要特别注意相应时段和相关表现的观察。本次调查还发现有17例过敏反应发生于血小板输注完毕后,故输血完毕后应加强巡视。
4.4 过敏反应处理:出现少量散在皮疹时,可减慢血小板输注速度,严密观察;皮疹较多时,在减慢血小板输注速度的同时,按医嘱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等抗过敏药物;皮疹一旦迅速增加、程度严重或伴有胸闷、心累、气紧、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输注,并保留静脉通路,使用抗过敏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喉头水肿危及生命时,应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出现休克症状应予以抗休克治疗。在处理过敏反应的同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及时作好护理记录,填写输血反应回馈表,并将回馈表与血袋送还血库,仔细交班。
参考文献
[1] 叶玲琴. 27例白血病输血小板致过敏反应的分析与护理. 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54-55.
[2] 蔡晓红. 输血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4): 307-309
[3] 李日华. 输血不良反应99例的回顾调查[J]. 广西医学, 2008, 30(12): 1900-1902
[4] 黄培胜. 血小板的特征及临床输注. 医学综述[J], 2009, 15(21): 3242-3243
[5] 武晓林.保证浓缩血小板质量的环节控制.职业与健康,2008, 24(14): 1454-1455.
[6] 杨珊. 血小板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及预防.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13): 110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