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与新媒介的冲突与融合:以媒介传播史为线索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fenr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影院的大银幕到移动端的小屏幕,新媒体的崛起更加深刻地动摇了电影传统的传播形态与观看方式;面对后疫情隔离时代对实体影院的"封锁",电影面临着新的危机.从媒介传播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自诞生以来就不断面临着与新兴媒介相互博弈的问题,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新媒介对旧媒介的影响与冲击,看到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媒体几乎重构了整个媒介生态时,却忽视了电影在对于新媒介的深层形塑上发挥的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日益尖锐的冲突表象背后,电影与新媒介的相互融合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建党百周年之际,深入学习百年党史、传承和传播红色文化,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内容.然而,如何满足“玩家一代”(gamer generation)青年群体情感化、个性化、互动感强的需求,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是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对“青春,为祖国歌唱”这一成功案例的解析,提出红色文化“游戏化”传播思维,借用游戏化的元素,依托受众心理机制,构建了红色文化“游戏化”传播机制创新模型.“驱动路径、体验模式、奖励制度、情感赋予”一系列“游戏化”传播机制的设定,让参与者在红色文化体
波及全球的疫情逼迫人们离开驾轻就熟的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使线上与线下、虚拟与实体、创新与传统的交融汇合形成一种常态,并渐渐向前者倾斜,慢慢以一种固化的形式生存下来.新媒体与相应的传播方式在疫情期间非但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借疫情人员不能流动与聚集的特殊际遇,发挥了它们的最大边际效应.未来新媒体和新传播将会俘获更多的受众,并逐渐蚕食和挤占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的生存空间,一步一步确立自己的主流地位.微信和抖音等在短短的时间内风靡全球,成为世界各地区的人们不可离开的社交方式,我们的文化产品应该从中受到启示,改进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目标,为了实现全球共同发展,性别数字鸿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津巴布韦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性别数字鸿沟带来的媒介使用性别差异,源自当地不发达的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及教育和知识状况,更是性别不平等的缩影.中国国际传播可以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经验的媒介传递以及媒介和教育的合作三个方面,帮助当地解决性别数字鸿沟问题,促进中津两国之间的"民心相通",从而为全球共同发展提供助力.
大数据和算法之下,信息内容的分发(精准推送)与信息内容的采编一样,成为传播权力的核心要素.算法从技术工具进化为人工智能自动决策系统,嵌入社会权力关系并发挥作用.平台的媒体责任在技术"切近性"到来与面对"信息茧房"时显得更为迫切与必要.从媒介权力的角度,对平台在算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传播偏向进行研究;探讨作为媒体的平台,在意识形态传播和重塑中扮演的角色、作用;追寻法律该如何规制平台在算法中应承担的媒体责任,以应对平台对公民个人信息权利和国家传播权力的解构与重塑.
2011年9月2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开播之后的第二次大改版,至今已走过十年历程.十年间,该栏目在切入和报尾、播报和配音、报道和现场、包装和视觉、内容和编排等方面作出了相当程度的创新.在十年改版的基础之上,融媒时代下以该栏目为代表的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在传播、内容和理念上还有相当的创新空间.从传播艺术角度说,需要注重"接受而非寻找"时代下苛刻于传播策划是实现内容影响的基本前提,注重激发观众的"自分享"欲并动态更新大数据算法的传播理念与策略.从内容艺术角度说,需要注重在内容叙事中唤起青年网生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