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女孩》迁徙与习居《打工女孩》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123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
  作者:【美】张彤禾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3月
  “我知道自己想写具有典型流动人口背景的年轻女性。”作者张彤禾曾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谈及自己写作《打工女孩》的初衷。
  但通过五年的跟踪调查(包括探家、讨薪、相亲)写出来的这本书,很快就背离了她的初衷。她并未能真正深入打工妹的工作中,只是记录了三个能够和她密切接触者(吕清敏、伍春明、刘以霞)的生活。她强调,这些打工女孩的身上,具有中国农民工普遍拥有的特质:有雄心和百折不挠的劲头,有付出就有所获。这个毫无必要的强调使本书产生了一些争议。
  书里的三个人只是某一类型的打工妹:有野心、很幸运。这类人在打工妹中的比例并不高。残酷的竞争和资源匮乏,最终会使大多数打工者败下阵来,变成甘受命运摆布的人。而且他们奋斗的时间越久,就越发现自己回不了家。甚至觉得在城市生活潦倒也比滞留在单调乏味的家乡更好。吕清敏、伍春明和刘以霞有野心也很幸运,作者说她们全靠自己“有雄心和百折不挠”获得其成功,这句话内含双义。
  吕清敏是2000年之后出来的新型打工妹“中专生”(其他还有一些技校生和公司的定向培训生),她并不安于工作,更不想为家乡作奉献(比如上世纪90年代电视剧《外来妹》的主角小云),而是不断跳槽,最后才进入办公室做了文员(现在已是大学生毕业的就职领地),她的成功曲折,可疑,难以模仿。与其说她好学上进,还不如说她太懂适应环境了。
  90年代来到东莞的伍春明也是一个类型化人物。她是那种善于抓住机会、眼疾手快、喜欢捷径的人。她一直想学英语,又一直下不了笨功夫。她抵御不了机会的诱惑,这也表现在频繁地换工作和男朋友方面。她喜欢过度激励自己,所有个人计划都相当短。
  与她相对照的英语教师刘以霞则很有韧劲,但她也同样精明得让人害怕。她们之所以被原谅,甚至赞美,皆因她们处于社会的底层。公众对她们的态度永远是复杂的,有人褒必有人贬。
  实际上,打工妹的生活也是现阶段中国底层生活的缩影。与其相平行的是四处求学的大学生。张彤禾几乎是凭直觉探知到了这一点,本书大部分篇幅都是描写这三个打工妹的学习和进修,她们与实习或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恰成对映。但作者没有将此切到社会全景,作深入的比较研究。
  大学毕业生“各种漂”和农民工的区别只是浮动在不同的职业层。有些人可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有些人永远不能。
  张彤禾也想从自己的观察点拉出一个全景,她用了三章写自己家族的迁徙史来作对照,但有点牵强。译本将那三章整合成一篇短小的自序,这部分内容对中国读者只需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
  本书的价值在于对东莞这座城市作出了扎实细致、层次分明的剖析。环境造就人,这一点早在卡波特写非虚构文学开山之作《冷血》的时候就意识到了。非虚构文学的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对故事背景作仪表、透镜式考察和梳理。
  对中国社会巨变进行描述和分析的著作可以说汗牛充栋,这本书既不是最细致的,也不是最全面的,它更像一个轻盈灵巧的侧写。作品采用了克制、尽量不露个人态度的语言,大量可资文化比较的例子都如实地写出来而未作批判,既表明对记录的忠诚,并表明对现实的尊敬,因而营造出一丝庄重、恬静的诗意。
其他文献
『心如大海,可以平静深邃,亦可以汹涌澎湃』。汪潮涌理想的状态,是倡导汲取中西文化养分的品质生活,同时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企业家』。  2013年中国绿公司年会在昆明召开,汪潮涌出现在焦点论坛“资本全球化”现场。  台下,汪潮涌走入记者的镜头,恭敬有礼,但略显疲态:“连夜坐飞机从美国赶来,正在倒时差”。此时此刻,包裹在一袭黑衣里的他说话轻声细语,身材还有那么一点儿“单薄”,你很难在第一时刻,将他和他
期刊
如果说,《迁徙的鸟》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那么,这些或追逐、或等待的观鸟迷则是一群守候承诺、见证承诺的『鸟痴』。      一对英国夫妇。一天他们卖掉了房产,放下手中一切,开始满世界“追鸟”。在一年时间里,他们找到了4265种,并且,打破了之前一位美国人创下的3662种的吉尼斯纪录。俩中国小伙子。一个趴墙上弄断了手指,医生告知可能一辈子都无法伸直。可是,他却不后悔,因为他终于更近距离看到了一只自己
期刊
玉墨的光辉    现在社会不公平感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个方面集中在权力和非权力的不公对待,有权人房子很多,什么好处都有,没权的人什么都没有,任人宰割。另一方面集中在有钱人和没钱人之间的差异矛盾,其实多数情况下不是仇富,而是钱权勾结这件事,大家不同意。比如我就支个锅炸油饼,老百姓不仇富,但是我说这个油锅,别人都不能弄,我爹是城管,只有我能弄,那老百姓就有意见了。所以本质上是仇权力的集中和使用不当。所
期刊
苏屋村是香港这座灯红酒绿的城市的最基层,那里集中着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是,这里却是一个世界级环保工程师心中的绿色灵感,从社会基层到全球著名工程顾问公司董事,邱万鸿一直都在找寻童年记忆中那缕自然的风。  九龙塘又一城是香港的一个繁华商业中心,聚集着众多世界各地的奢侈品店,每天都是人潮涌动。然而就是在这闹世之上的五楼坐落着全球知名的工程咨询公司奥雅纳。  奥雅纳的名字就如楼下的卡地亚、香奈儿一样成了一
期刊
『我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学生,也是喜剧的学生。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笑话。面对生活的这个大笑话,最好的方法是幽默。有什么笑话,能够比一个草根的梦想成为现实,更让人开怀大笑呢?幽默,是我的存在感。』  黄西终于go home(回家)了。  在美国,他第一个一炮而红的单口相声中,黄西调侃自己初到美国时的窘迫有这样一个段子,他买了部贴有英文字条的二手车,开了一年后,才发现上面写的是:“如果你不会说英语,滚
期刊
《青蛇》这部戏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大概二十年前,香港导演徐克就曾将这个故事搬上电影银幕。而这次的话剧版则由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知名女导演田沁鑫执导,主演队伍集结了秦海璐、袁泉、辛柏青等国话最知名的演员。  从演员的肢体表现和舞美呈现上来看,《青蛇》非常出彩。许多段落若去掉台词,舞台上所展现的便是一出精致唯美、经得起推敲的现代舞剧。虽然名为《青蛇》,但这部戏的重头戏并不仅仅落在青蛇身上,而是着重描写
期刊
“我只是你生命中一个很渺小的过客,而你却是我生命中最可爱,也永远不会忘记的小精灵。”这是“爱佑·一汽-大众奥迪上海宝贝之家”(简称“爱佑-奥迪上海宝贝之家”)志愿者孟冬青网络日志中的一句话。从事IT服务业的孟冬青担任“爱佑-奥迪上海宝贝之家”志愿者已有一年半时间,但她与儿童公益事业结缘却已有十多年光景。  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  “爱佑·一汽-大众奥迪上海宝贝之家”位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大院内,一
期刊
读书在中国是个功利的符号。而聪明的书商们,则顺水推舟地搅动着功利的出版市场。他们在资本壮胆下,蚕食着可争夺的任何一种攻城略地的资源。我们描述中国图书“战场”变动最为巨大的“前线”,他们的“战况”基本决定着目前中国图书市场的名利图谱。这是一个永恒的战场。墨,破纸而出;攻,刻不容缓。    决战畅销榜  书,这号称改造灵魂的工具,居然成为划破信息爆炸时代的利器,成了最后获利者的奖品。硝烟背后,有人在厮
期刊
1940年出生的荒木经惟,无疑是目前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日本摄影家。留着一对鬓角,个子不高,爱笑。他的作品往往被贴上“情色”的标签,名噪一时。但此次来到中国参展的作品,却并不是荒木知名的“情色摄影”,而是侧重呈现他的另外一面:他与爱人阳子的情感,以及对她的怀念(阳子在1990年去世)。展览分为四个系列:《感伤之旅》、《冬之旅》、《春之旅》、《堕乐园》,共136张作品,涵盖了荒木经惟41年来的创作。 
期刊
进入书房,刘同便找回了一种安全感。随手可得的阅读,让他觉得踏实,感受到自己每一分每一秒的成长。而书房里的写作,则是一种释放,一种倾诉。  刘同 光线传媒资讯事业部副总裁、作家、主持人,曾担任《娱乐现场》、《最佳现场》、《娱乐任我行》等多档内地王牌娱乐节目总监。出版作品包括《这么说你就被灭了》、《职场急诊室—谁没一点病》、《谁的青春不迷茫》等书。  刘同住在北京东四环外,一个叫沿海赛洛城的小区。从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