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不断完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严峻的研究生就业形势。在社会大背景、研究生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研究生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找出研究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成为当代教育讨论的焦点。
关键词: 研究生;就业压力;对策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形势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广泛存在于研究生就业过程之中。这一现象集中体现在就业率的下降。目前,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早已超过百万。如此庞大群体的就业状况无疑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研究生就业率统计显示, 研究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产生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教育机构以及研究生个人来共同解决。
一、研究生就业现状
1.研究生就业难度增加。多年前,研究生的数量相对较小,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研究生毕业时会有很多就业机会,其中“学历优势”起了很大作用。时过境迁,随着研究生毕业生的增多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加,“学历”已经失去其原有“优势”,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此时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供”过于“求”。另外从就业地域上讲,研究生毕业后多会选择位于东南沿海各省及京津塘三角区等大中城市,较少考虑投身欠发达地区和小城市。除此之外,部分用人单位对研究生文凭的应聘者持怀疑和谨慎的眼光,宁愿雇佣能给自己带来实际效益的本科或专科毕业生。致使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了学历与就业率相悖的现象。研究表明,在一些知识水平要求不高、技術含量不高的行业,研究生的可替代性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可以集中表现在就业后的收入水平、心理压力等方面。在一些竞争较激烈的专业,研究生的月薪甚至已经跌破了1500元,甚至已经露出研究生与本科生、专科生“抢饭碗”的端倪。这样的“恶性竞争”对绝大多数苦读3年的研究生生来说,在心理上总是难以承受的。在工作量与薪金不相称的时候,该部分人最有可能选择更换工作,从头开始。这不仅使毕业生错过了许多机会,更给社会增加了就业的不稳定性。
二、研究生就业压力大的成因分析
针对目前研究生就业率不断降低的趋势,社会,教育机构以及研究生自身都应该对此有清醒多的认识。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是单方面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总体就业形式严峻。从社会总体情况来看,就业形势紧张。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于社会有效需求。在一些大中城市待业人口增长过快,但是新增就业岗位有限,矛盾尤为突出。以国家劳动保障部门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当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约为1 700多万,而全国新增就业岗位仅有900万左右(其中500万岗位国家要确保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年度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 500万人左右。这种就业的大环境,对于研究生就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 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理性化。用人单位往往从切身效益和眼前利益出发,使得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一方面,部分单位认为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大多已经确定,虽然所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但不太适应环境多变的市场化要求。此外在单位里,部分研究生自视过高,在实际工作中又缺乏干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稀缺状况正逐步得到缓解。值此之时,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比如很多单位对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情有独钟,这对应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来讲,又是一个不利因素。总之,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
3. 行业差别和名校效应。行业差别是影响研究生就业最显著的因素之一。对于有竞争力或是待遇优厚的行业,研究生往往趋之若鹜,造成该行业的人员拥挤。从高校方面分析,“名校效应”也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很多用人单位都有“名校情结”。如果学校“含金量高”或是所设专业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研究生就业较为容易。这对于部分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4. 性别、年龄、婚否成为应聘的瓶颈。不可否认,性别歧视在研究生就业中是存在的。很多用人单位常常以工作压力大、危险性高等缘由对应聘者的性别提出了要求。研究生群体年龄差别最大,从青年学生到中年学生均有分布。其中中年研究生多为定向培养,就业压力较轻。但年轻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部分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把婚否及有无子女等看做应聘的条件之一。
5. 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需求的市场化和计划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也就是说计划型的培养模式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市场意识不足,其教育目标就很容易被淡化,在专业设置和培养体系方面也极易出现问题。此外,部分机构对研究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投入不足,是导致其就业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6. 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生逐年扩招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升学深造成为部分本科生的选择。这些本科生读研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把文凭看做就业的筹码,总认为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在学习期间也就不能专心研究,没有形成应有的研究生专业素质,在就业竞争中被淘汰。另外,研究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如自负、功利等)也成为其就业的障碍。
三、针对研究生就业现状采取的对策
综合当前研究生就业所出现的诸多问题,采取以下3点对策,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研究生的就业压力。
1.以市场为导向,改革研究生专业设置。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些冷门与热门的行业对研究生的需求量也是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并联系自身学科特点,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做到实事求是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研究生教育是有周期性的,且常常滞后于市场的变化。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在未来几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有一定的预见性。对当前社会上一些热门的专业要冷静分析,对一些无人问津的专业要充分考虑其预期“价值”。只有这样,研究生才能学有所用,就业时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对于地方院校来说,研究生培养不能一味模仿重点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走一条具有本校特点的道路。
2.复合型人才的诞生。目前,用人单位人才消费理念很现实,对研究生的要求也较高。要求他们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知道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和交叉领域;不但看重研究生文凭,还看重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机构必须转变以往的育人理念,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办学的方向之一。在要求研究生导师不放松现有研究内容的同时,积极扩展对相关领域的探索,努力开拓,刻意求新,并时时引导研究生投身其中。研究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广泛地涉猎专业以外的知识,有意识地把所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最终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3. 加大对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力度。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不仅要积极构建研究生就业信息平台,更要关注研究生的就业心理。构建信息平台,要求通过深入调研,时刻把握市场动向,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并适时组织招聘会,增加研究生就业机会;同时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辟就业信息的新渠道。
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必须从客观的、有形的帮助上升到主观的、无行的教育,即对研究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辅导。要想使研究生毕业时有良好的就业心理,就要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要研究生明确学习目的,改变“唯文凭论”的错误观点,从一点一滴做起,打好专业基础,使研究生拥有真才实学。此外应该让研究生充分地了解自己,合理地定位自己的价值。要努力将部分研究生择业的着眼点从个人收入转向个人创造的社会价值上来。最后提升研究生自身素质是就业的必由之路。这里的素质既包含业务能力、学习能力,又包含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的工作精神。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研究生是基础,用好研究生才是关键。研究生充分就业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事,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等各个方面都重视起来,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机构,围绕做好指导和服务,帮助研究生实现就业理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让广大的研究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理想就业、科学就业、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沈延兵,费毓芳,陶德坤.我国研究生就业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0):46-50.
[2]崔庆五.研究生眼中的“就业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48-51.
[3]徐巧珍.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上海研究生教育,2004,(3):39-42.
编辑/张铁辉
关键词: 研究生;就业压力;对策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形势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广泛存在于研究生就业过程之中。这一现象集中体现在就业率的下降。目前,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早已超过百万。如此庞大群体的就业状况无疑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研究生就业率统计显示, 研究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产生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社会、教育机构以及研究生个人来共同解决。
一、研究生就业现状
1.研究生就业难度增加。多年前,研究生的数量相对较小,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研究生毕业时会有很多就业机会,其中“学历优势”起了很大作用。时过境迁,随着研究生毕业生的增多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加,“学历”已经失去其原有“优势”,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此时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供”过于“求”。另外从就业地域上讲,研究生毕业后多会选择位于东南沿海各省及京津塘三角区等大中城市,较少考虑投身欠发达地区和小城市。除此之外,部分用人单位对研究生文凭的应聘者持怀疑和谨慎的眼光,宁愿雇佣能给自己带来实际效益的本科或专科毕业生。致使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了学历与就业率相悖的现象。研究表明,在一些知识水平要求不高、技術含量不高的行业,研究生的可替代性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可以集中表现在就业后的收入水平、心理压力等方面。在一些竞争较激烈的专业,研究生的月薪甚至已经跌破了1500元,甚至已经露出研究生与本科生、专科生“抢饭碗”的端倪。这样的“恶性竞争”对绝大多数苦读3年的研究生生来说,在心理上总是难以承受的。在工作量与薪金不相称的时候,该部分人最有可能选择更换工作,从头开始。这不仅使毕业生错过了许多机会,更给社会增加了就业的不稳定性。
二、研究生就业压力大的成因分析
针对目前研究生就业率不断降低的趋势,社会,教育机构以及研究生自身都应该对此有清醒多的认识。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是单方面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总体就业形式严峻。从社会总体情况来看,就业形势紧张。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于社会有效需求。在一些大中城市待业人口增长过快,但是新增就业岗位有限,矛盾尤为突出。以国家劳动保障部门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当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约为1 700多万,而全国新增就业岗位仅有900万左右(其中500万岗位国家要确保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年度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 500万人左右。这种就业的大环境,对于研究生就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 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理性化。用人单位往往从切身效益和眼前利益出发,使得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一方面,部分单位认为研究生的专业方向大多已经确定,虽然所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但不太适应环境多变的市场化要求。此外在单位里,部分研究生自视过高,在实际工作中又缺乏干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稀缺状况正逐步得到缓解。值此之时,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比如很多单位对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情有独钟,这对应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来讲,又是一个不利因素。总之,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
3. 行业差别和名校效应。行业差别是影响研究生就业最显著的因素之一。对于有竞争力或是待遇优厚的行业,研究生往往趋之若鹜,造成该行业的人员拥挤。从高校方面分析,“名校效应”也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很多用人单位都有“名校情结”。如果学校“含金量高”或是所设专业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研究生就业较为容易。这对于部分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4. 性别、年龄、婚否成为应聘的瓶颈。不可否认,性别歧视在研究生就业中是存在的。很多用人单位常常以工作压力大、危险性高等缘由对应聘者的性别提出了要求。研究生群体年龄差别最大,从青年学生到中年学生均有分布。其中中年研究生多为定向培养,就业压力较轻。但年轻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部分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把婚否及有无子女等看做应聘的条件之一。
5. 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健全。人才需求的市场化和计划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也就是说计划型的培养模式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市场意识不足,其教育目标就很容易被淡化,在专业设置和培养体系方面也极易出现问题。此外,部分机构对研究生在就业指导方面的投入不足,是导致其就业率不高的直接原因。
6. 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生逐年扩招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升学深造成为部分本科生的选择。这些本科生读研只是为了一纸文凭,把文凭看做就业的筹码,总认为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在学习期间也就不能专心研究,没有形成应有的研究生专业素质,在就业竞争中被淘汰。另外,研究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如自负、功利等)也成为其就业的障碍。
三、针对研究生就业现状采取的对策
综合当前研究生就业所出现的诸多问题,采取以下3点对策,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研究生的就业压力。
1.以市场为导向,改革研究生专业设置。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这些冷门与热门的行业对研究生的需求量也是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并联系自身学科特点,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做到实事求是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研究生教育是有周期性的,且常常滞后于市场的变化。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在未来几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有一定的预见性。对当前社会上一些热门的专业要冷静分析,对一些无人问津的专业要充分考虑其预期“价值”。只有这样,研究生才能学有所用,就业时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对于地方院校来说,研究生培养不能一味模仿重点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走一条具有本校特点的道路。
2.复合型人才的诞生。目前,用人单位人才消费理念很现实,对研究生的要求也较高。要求他们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知道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和交叉领域;不但看重研究生文凭,还看重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机构必须转变以往的育人理念,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办学的方向之一。在要求研究生导师不放松现有研究内容的同时,积极扩展对相关领域的探索,努力开拓,刻意求新,并时时引导研究生投身其中。研究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广泛地涉猎专业以外的知识,有意识地把所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最终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3. 加大对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力度。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不仅要积极构建研究生就业信息平台,更要关注研究生的就业心理。构建信息平台,要求通过深入调研,时刻把握市场动向,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并适时组织招聘会,增加研究生就业机会;同时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辟就业信息的新渠道。
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必须从客观的、有形的帮助上升到主观的、无行的教育,即对研究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辅导。要想使研究生毕业时有良好的就业心理,就要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要研究生明确学习目的,改变“唯文凭论”的错误观点,从一点一滴做起,打好专业基础,使研究生拥有真才实学。此外应该让研究生充分地了解自己,合理地定位自己的价值。要努力将部分研究生择业的着眼点从个人收入转向个人创造的社会价值上来。最后提升研究生自身素质是就业的必由之路。这里的素质既包含业务能力、学习能力,又包含吃苦耐劳、敢于担当的工作精神。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研究生是基础,用好研究生才是关键。研究生充分就业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事,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等各个方面都重视起来,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机构,围绕做好指导和服务,帮助研究生实现就业理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让广大的研究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理想就业、科学就业、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沈延兵,费毓芳,陶德坤.我国研究生就业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0):46-50.
[2]崔庆五.研究生眼中的“就业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48-51.
[3]徐巧珍.研究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析[J].上海研究生教育,2004,(3):39-42.
编辑/张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