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本文就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变化,分析原因、查找对策,希望帮助他们顺利过渡,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心理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本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人保部门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30万,创历史新高,比2009年多了约20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何有效破解就业难题,是一个現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以往每年从11月下旬开始,全国各大高校都会举办热闹非凡的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但是由于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今年的校园招聘会在启动期便显得寒意阵阵。金融业所涉及的银行、保险、证券以及其他从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大多数属于现代性质的产业,这些产业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一些大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缩减开支实施裁员,不断提升招聘门槛,使得大学毕业生这个“卖方市场”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1.就业首要目标的变化。
面对金融危机引起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们选择岗位更趋于理性,就业目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和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想进入外企工作的大学生由 42.4%降低到18%,想去国企的由 19.2%增加到 20.3%,想去政府部门工作的人数由13.4%增加到 20.8%,而自主创业的则由 6.3%增加到 21.6%。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倾向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希望自主创业的人数显著增加,想当公务员的人也增加了,而想去外企的人数则明显减少。
2.降低薪资待遇的期望值。
以往不少大学生习惯将自己就读的学校、专业等与薪资待遇挂上钩,在这种片面的理解下,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不少就业机会。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更为理性和现实,普遍降低了薪资水平。据调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薪水期望值比去年降低了500~1 000元。智联招聘对6月到11月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9月后毕业生的薪酬期望指数持续下降,与企业实际给付酬薪差距也不断缩小。
二、大学生的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焦虑心理。
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还未踏出校门的大学生们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惑和焦虑。尤其是迅速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这种“雪上加霜” 的客观形势,他们便产生一种过度或持久的恐慌和焦虑,并逐渐形成就业焦虑心理。具体表现为:有的面对金融危机整日忧心忡忡、心神不宁;有的试图努力提升自己却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有的为择业常常东奔西跑,心急如焚;有的则在焦虑的情绪中,无奈地等待着毕业的临近,等等。这种焦虑 ,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等,感到焦虑、心慌意乱。《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
2.自卑心理。
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但面对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一旦应聘受到挫折后,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求职过程中,不能适时展示其优势和长处,他们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走进就业市场就感到紧张。参加招聘面试,缺乏自信,心里忐忑不安,怕自己承担不了应聘的工作 ,即使是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不敢大胆地说“行”,犹犹豫豫。在求职的时候一味地选择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一旦求职失败,他们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又以为找到了证明 “我不行”的根据,对因自己“无能” 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这更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不平衡感。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处于金融危机的关头,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和当前诸多问题的存在,就失去了学习和生活的方向。大学生应该自觉运用积极心理防御机制,克服矛盾心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正常心态。
1.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是一个容易幻想的青年群体,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毕业时,对自己的能力估价过高,定位的就业期望值就过高,脱离了实际,超越了现实的就业条件,所以容易产生或加重挫折感。大学生之所以有时应对效率不佳,与他们建立的就业期望值不合理有着必然的关系。毕业大学生,应当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2.学会减轻压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压力。
如果常常出现焦虑不安、不满、自卑、自我否定的心态,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学生要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或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人是不可能完全摆脱压力的,适度的压力对于发挥人在工作、学习中的潜能是有帮助的。采取积极主动的压力应对模式,就是要自觉地调整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面对面试失败时,有的学生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有的怨天尤人,这些都是对压力的不适当应对。面对巨大心理压力时,应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比如父母、朋友以及心理咨询师等,这样可以释放心理压力,使自己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未来。
3.学校要建设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高等院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制订定向培养计划,聘请企业工程师来作为学生校外指导老师,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向毕业生宣讲就业形势和企业的人才观,让企业参与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实践知识,体会企业管理模式。把合作企业和招聘单位请进校园,请进课堂,给毕业生开设专门的招聘说明会,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可以给没有经验的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4.注重提高人际关系的培养。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犹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一样重要。据美国交际专家说,美国中学常年开设交际课程,大学本科与研究生中也设有交际专业。目前,中国的大中学校已经陆续开设此类的课程。但是仍不够系统和全面,尤其缺少职场中的人际交往指导和训练。所以建议各高校都要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现状,为即将就业的毕业生开设系统的人际交往课程,让他们明白人与人相处之道,这样才可以让他们在将来的道路上少一些坎坷,多一份成功。
5.充分准备 ,厚积薄发。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要进行心理、物质、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合理客观地对职业作出选择。一项对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能力”(26%);其次是反映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面试的第一印象”(19%);再次是“社会实践经历”(14%)。这个调查说明,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是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只有做好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并充分收集就业信息,才能增加就业的成功率。
结束语
总之,金融危机是一把 “双刃剑 ”,既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为国家作出贡献, 最终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通讯作者:王立军
基金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043130309);浙江海洋学院专项科研项目(21045031209)。
参考文献:
[1]张小玲.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04).
[2]何燕.金融危机影响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J].韶关学院学报,2009,(04).
[3]徐凌云.谈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编辑/刘文捷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心理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本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人保部门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30万,创历史新高,比2009年多了约20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何有效破解就业难题,是一个現实而紧迫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以往每年从11月下旬开始,全国各大高校都会举办热闹非凡的毕业生校园招聘会。但是由于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今年的校园招聘会在启动期便显得寒意阵阵。金融业所涉及的银行、保险、证券以及其他从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大多数属于现代性质的产业,这些产业与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一些大公司为了节约成本,缩减开支实施裁员,不断提升招聘门槛,使得大学毕业生这个“卖方市场”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1.就业首要目标的变化。
面对金融危机引起的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学生们选择岗位更趋于理性,就业目标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和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想进入外企工作的大学生由 42.4%降低到18%,想去国企的由 19.2%增加到 20.3%,想去政府部门工作的人数由13.4%增加到 20.8%,而自主创业的则由 6.3%增加到 21.6%。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倾向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希望自主创业的人数显著增加,想当公务员的人也增加了,而想去外企的人数则明显减少。
2.降低薪资待遇的期望值。
以往不少大学生习惯将自己就读的学校、专业等与薪资待遇挂上钩,在这种片面的理解下,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不少就业机会。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更为理性和现实,普遍降低了薪资水平。据调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薪水期望值比去年降低了500~1 000元。智联招聘对6月到11月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9月后毕业生的薪酬期望指数持续下降,与企业实际给付酬薪差距也不断缩小。
二、大学生的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焦虑心理。
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还未踏出校门的大学生们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惑和焦虑。尤其是迅速蔓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大学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这种“雪上加霜” 的客观形势,他们便产生一种过度或持久的恐慌和焦虑,并逐渐形成就业焦虑心理。具体表现为:有的面对金融危机整日忧心忡忡、心神不宁;有的试图努力提升自己却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有的为择业常常东奔西跑,心急如焚;有的则在焦虑的情绪中,无奈地等待着毕业的临近,等等。这种焦虑 ,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等,感到焦虑、心慌意乱。《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
2.自卑心理。
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但面对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一旦应聘受到挫折后,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求职过程中,不能适时展示其优势和长处,他们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走进就业市场就感到紧张。参加招聘面试,缺乏自信,心里忐忑不安,怕自己承担不了应聘的工作 ,即使是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不敢大胆地说“行”,犹犹豫豫。在求职的时候一味地选择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一旦求职失败,他们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又以为找到了证明 “我不行”的根据,对因自己“无能” 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这更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不平衡感。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处于金融危机的关头,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和当前诸多问题的存在,就失去了学习和生活的方向。大学生应该自觉运用积极心理防御机制,克服矛盾心理,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正常心态。
1.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是一个容易幻想的青年群体,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毕业时,对自己的能力估价过高,定位的就业期望值就过高,脱离了实际,超越了现实的就业条件,所以容易产生或加重挫折感。大学生之所以有时应对效率不佳,与他们建立的就业期望值不合理有着必然的关系。毕业大学生,应当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2.学会减轻压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来应对压力。
如果常常出现焦虑不安、不满、自卑、自我否定的心态,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学生要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或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人是不可能完全摆脱压力的,适度的压力对于发挥人在工作、学习中的潜能是有帮助的。采取积极主动的压力应对模式,就是要自觉地调整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面对面试失败时,有的学生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有的怨天尤人,这些都是对压力的不适当应对。面对巨大心理压力时,应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比如父母、朋友以及心理咨询师等,这样可以释放心理压力,使自己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未来。
3.学校要建设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高等院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制订定向培养计划,聘请企业工程师来作为学生校外指导老师,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向毕业生宣讲就业形势和企业的人才观,让企业参与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实践知识,体会企业管理模式。把合作企业和招聘单位请进校园,请进课堂,给毕业生开设专门的招聘说明会,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可以给没有经验的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平台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4.注重提高人际关系的培养。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犹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一样重要。据美国交际专家说,美国中学常年开设交际课程,大学本科与研究生中也设有交际专业。目前,中国的大中学校已经陆续开设此类的课程。但是仍不够系统和全面,尤其缺少职场中的人际交往指导和训练。所以建议各高校都要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现状,为即将就业的毕业生开设系统的人际交往课程,让他们明白人与人相处之道,这样才可以让他们在将来的道路上少一些坎坷,多一份成功。
5.充分准备 ,厚积薄发。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要进行心理、物质、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合理客观地对职业作出选择。一项对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能力”(26%);其次是反映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面试的第一印象”(19%);再次是“社会实践经历”(14%)。这个调查说明,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是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只有做好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并充分收集就业信息,才能增加就业的成功率。
结束语
总之,金融危机是一把 “双刃剑 ”,既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代大学生要正视现实社会的严峻性和挑战性,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树立起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并为之努力奋斗,为国家作出贡献, 最终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通讯作者:王立军
基金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043130309);浙江海洋学院专项科研项目(21045031209)。
参考文献:
[1]张小玲.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04).
[2]何燕.金融危机影响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策略[J].韶关学院学报,2009,(04).
[3]徐凌云.谈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强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04).
编辑/刘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