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中村作为一种独特的社区形态,聚集了较多的问题。在城中村社区既有的人力、物力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若想达到有效治理,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现社会组织共同參与社区建设是可以补充正规治理力量不足的良策。然而,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项目并将之转化为社会服务时遇到了诸多问题,如居民参与意识薄弱、社会组织经验缺乏、政府作用缺位等。本文以X社区为例,探索城中村社区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城中村社区;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组织;X社区
一、研究背景
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城中村。城中村是城市扩张与进化的产物,作为一种独特的社区形态,它聚焦了大量社会矛盾和管理体制问题,其改造和治理已成为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城中村改造是杭州建设世界名城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必须彻底解决城中村的难题。如何解决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力量便是社会组织,由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情况最为普遍。
近年来,为了妥善衔接回迁安置与村民城市融入工作,Y街道与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了广泛合作,其中就包括政府出资购买大量公共服务通过开展各类社区活动促使城中村居民更好的融入城市。2019年4月,X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Y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承办了Y街道公益创投项目——“手拉手分类你我他”社区垃圾分类意识提升项目。基于以上背景,本项目以杭州市X社区为研究对象,探究城中村社区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所展现出来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有效对策。
二、城中村社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问题
完善城中村社区治理体系仍任重道远,城中村问题的解决尚需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从本文出发,尤其需要提升政府精准购买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强社会组织需求评估和资源链接的能力,提高城中村社区居民社会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1.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并未从当地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当地政府举行公益项目创投时,更多的从项目落地后的困难、意义出发进行考量和评估,而对项目需求评估阶段的重视度显然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组织较少,缺乏有力的市场竞争体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政府运用社会组织治理城中村的体系仍较为不成熟。
2.当地社会组织缺乏足够的提供社会服务的经验。不只是X社区,许多城中村社区内的社会组织脱胎于当地社区,由当地社区负责运营与管理,这往往导致社会组织专业性不足,在承接购买的社会服务时不具备相应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为了克服这一不足,X社区社会组织在前期的项目筹划过程中便联络了上城区的Z机构,由其负责协助策划与组织。
3.城中村社区居民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活动参与率不高。城中村社区居民社会活动参与意识是较为薄弱的,虽然对社会组织解决社区问题充满些许期待,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尚未建立对社会组织的高度信赖感与认同感。因此,如何激发城中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动力,如何培育社区中居民领袖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居民自我治理,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动员社区力量
一方面,需要整合城中村社区现有资源,动员社区内积极分子,如党员群体、物业公司人员、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等,组建各种志愿者团体,如垃圾分类监督小组、环境保护小组、等,开展一系列贴合社区民众和生活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培育和打造城中村社区内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和团体,通过第三方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社区内进行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培育,并推动其在孵化成功后能实现长效的自主运营与管理。
2.发展社会组织,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在城中村社区中,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成效并不如预期与社会组织力量相对弱小、能力较为不足密切相关,而这间接导致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缺乏坚实有力的基础。因此,政府应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扩大社会组织的规模,鼓励与支持社会组织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如何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其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发挥政府监督作用。政府不仅仅通过“台账”的方式验收服务成果,在前期更需对社会组织在资金使用、运作透明度、服务真实等方面进行规范,以此增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通过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推动城中村内社会组织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以此使居民从中获益,真正实现服务目标。
其二,扩大社会组织的范围,扩展可选择对象。城中村居民面对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完全由一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满足居民需求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当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鼓励各种性质的社会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同台竞技,既能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又能保证服务提供的高质量,真正精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提供上的独特作用。我国很多地方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大多采取直接委托的方式,安排相关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并对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进行直接管理。这一方式打击了社会组织创新和发展服务的能力,束缚了社会组织向前提升自身能力的脚步,影响了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优势的发挥。
其三,设立专项基金,增强能力建设。除了划出特定的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公共服务之外,还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和发展成长中的社会组织。一方面秉持“适度原则”邀请有经验的专业社会组织负责人对当地社会组织进行必要的培训,内容涵盖需求评估、服务方案制定与策划、活动宣传等。另一方面也邀请其他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各类社会组织入驻城中村社区,与当地社会组织协同合作,打破简单的条块分割,提升“城中村”社区治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协同性。
3.完善“社工-社会组织-社区”三社联动机制,综合提升城中村社区治理能力。
“三社联动”的内涵是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嵌入城中村社区治理,推动承接服务的主体——社会组织依靠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资源动员与自组织培力,构建社区社会服务网络和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在此过程中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不断沟通与了解,真实展现“利益契合”的关系,推动政府、社区与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努力。此外,专业技术是社会组织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基础,也是获得社会认同融入社区居民的关键依靠。城中村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社区的认同感、信赖感较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无疑为社会服务惠及居民、居民增强对社会组织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提到了一个较高的角度,促使社会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克服技术“悬浮化”困境,真正依靠专业治理技术将公共服务精准落实有需要的居民群体。但是目前我国这个机制仍较为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深化。关于如何深化,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岗位吸纳社会组织人员、专业技术从业者。
参考文献
[1]李运兰. 城市“村改居”社区中的社会工作发展研究[D].广州大学,2018.
[2]任园,黄洪基.城市化进程中共青团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嵌入机制研究——以上海某“城中村”青年和青年工作为个案[J].中国青年研究,2013(02):47-52.
[3]王海侠,孟庆国.社会组织参与城中村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以北京皮村“工友之家”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1):114-119.
作者简介:
方淑敏(1998—),女,汉族,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杨思思(1999—),女,汉族,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林雨欣(1999—),女,汉族,杭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本科生;
孙姝玮(1999—),女,汉族,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城中村社区;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组织;X社区
一、研究背景
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城中村。城中村是城市扩张与进化的产物,作为一种独特的社区形态,它聚焦了大量社会矛盾和管理体制问题,其改造和治理已成为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城中村改造是杭州建设世界名城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必须彻底解决城中村的难题。如何解决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力量便是社会组织,由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情况最为普遍。
近年来,为了妥善衔接回迁安置与村民城市融入工作,Y街道与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了广泛合作,其中就包括政府出资购买大量公共服务通过开展各类社区活动促使城中村居民更好的融入城市。2019年4月,X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Y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承办了Y街道公益创投项目——“手拉手分类你我他”社区垃圾分类意识提升项目。基于以上背景,本项目以杭州市X社区为研究对象,探究城中村社区中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所展现出来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有效对策。
二、城中村社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问题
完善城中村社区治理体系仍任重道远,城中村问题的解决尚需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从本文出发,尤其需要提升政府精准购买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强社会组织需求评估和资源链接的能力,提高城中村社区居民社会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1.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并未从当地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当地政府举行公益项目创投时,更多的从项目落地后的困难、意义出发进行考量和评估,而对项目需求评估阶段的重视度显然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组织较少,缺乏有力的市场竞争体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政府运用社会组织治理城中村的体系仍较为不成熟。
2.当地社会组织缺乏足够的提供社会服务的经验。不只是X社区,许多城中村社区内的社会组织脱胎于当地社区,由当地社区负责运营与管理,这往往导致社会组织专业性不足,在承接购买的社会服务时不具备相应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为了克服这一不足,X社区社会组织在前期的项目筹划过程中便联络了上城区的Z机构,由其负责协助策划与组织。
3.城中村社区居民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活动参与率不高。城中村社区居民社会活动参与意识是较为薄弱的,虽然对社会组织解决社区问题充满些许期待,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尚未建立对社会组织的高度信赖感与认同感。因此,如何激发城中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动力,如何培育社区中居民领袖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居民自我治理,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动员社区力量
一方面,需要整合城中村社区现有资源,动员社区内积极分子,如党员群体、物业公司人员、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等,组建各种志愿者团体,如垃圾分类监督小组、环境保护小组、等,开展一系列贴合社区民众和生活的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培育和打造城中村社区内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和团体,通过第三方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在社区内进行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培育,并推动其在孵化成功后能实现长效的自主运营与管理。
2.发展社会组织,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在城中村社区中,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成效并不如预期与社会组织力量相对弱小、能力较为不足密切相关,而这间接导致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缺乏坚实有力的基础。因此,政府应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扩大社会组织的规模,鼓励与支持社会组织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
如何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其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发挥政府监督作用。政府不仅仅通过“台账”的方式验收服务成果,在前期更需对社会组织在资金使用、运作透明度、服务真实等方面进行规范,以此增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通过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推动城中村内社会组织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以此使居民从中获益,真正实现服务目标。
其二,扩大社会组织的范围,扩展可选择对象。城中村居民面对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完全由一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满足居民需求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当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鼓励各种性质的社会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同台竞技,既能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又能保证服务提供的高质量,真正精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提供上的独特作用。我国很多地方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大多采取直接委托的方式,安排相关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并对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进行直接管理。这一方式打击了社会组织创新和发展服务的能力,束缚了社会组织向前提升自身能力的脚步,影响了政府采购公共服务优势的发挥。
其三,设立专项基金,增强能力建设。除了划出特定的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公共服务之外,还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和发展成长中的社会组织。一方面秉持“适度原则”邀请有经验的专业社会组织负责人对当地社会组织进行必要的培训,内容涵盖需求评估、服务方案制定与策划、活动宣传等。另一方面也邀请其他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各类社会组织入驻城中村社区,与当地社会组织协同合作,打破简单的条块分割,提升“城中村”社区治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协同性。
3.完善“社工-社会组织-社区”三社联动机制,综合提升城中村社区治理能力。
“三社联动”的内涵是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嵌入城中村社区治理,推动承接服务的主体——社会组织依靠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资源动员与自组织培力,构建社区社会服务网络和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在此过程中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不断沟通与了解,真实展现“利益契合”的关系,推动政府、社区与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努力。此外,专业技术是社会组织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基础,也是获得社会认同融入社区居民的关键依靠。城中村社区居民对社会组织、社区的认同感、信赖感较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无疑为社会服务惠及居民、居民增强对社会组织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提到了一个较高的角度,促使社会组织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克服技术“悬浮化”困境,真正依靠专业治理技术将公共服务精准落实有需要的居民群体。但是目前我国这个机制仍较为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深化。关于如何深化,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岗位吸纳社会组织人员、专业技术从业者。
参考文献
[1]李运兰. 城市“村改居”社区中的社会工作发展研究[D].广州大学,2018.
[2]任园,黄洪基.城市化进程中共青团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嵌入机制研究——以上海某“城中村”青年和青年工作为个案[J].中国青年研究,2013(02):47-52.
[3]王海侠,孟庆国.社会组织参与城中村社区治理的过程与机制研究——以北京皮村“工友之家”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1):114-119.
作者简介:
方淑敏(1998—),女,汉族,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杨思思(1999—),女,汉族,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林雨欣(1999—),女,汉族,杭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本科生;
孙姝玮(1999—),女,汉族,杭州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