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超越世俗有限的世界,而建立逍遥无限的世界。这个逍遥无限的理想世界主要从万物齐一的生存理想、生死如一的生命理想和与天为一的人格理想这三个方面来建构。诚然,庄子的人生理想充满着虚幻与神秘,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个美好的乌托邦,但在它那种超越、虚幻与神秘的外衣下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想;平等;超越;逍遥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027-03
虽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对庄子的生平身世,文章风格,思想性格有明确的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夫》《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①,然而后世对庄子的生平、思想、文章等分歧颇多,各依其据,众说不一,但他那瑰奇万状的哲学思想影响之深广却是毋庸置疑的。
唐代“诗仙”李白就曾感叹庄子“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大鹏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逍遥自在的神“游”于他自己建造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乍看似虚无缥缈,充满幻化色彩,然而仔细思考却不难发现这个理想世界也有着可以触及的现实意义。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超脱相对有限的世界,而达到逍遥无限的世界。这个逍遥无限的理想世界主要由万物齐一的生存理想、生死如一生命理想和与天为一的人格理想这三方面构成。
一、万物齐一的生存理想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渔夫》)。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可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③“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论》)④……这些都说明“道”是宇宙的本源。在《庄子》一书中这种思想的体现比比皆是,正是在万物的本源是道这一基础上,庄子心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生存理想,高唱着逍遥的赞歌,乘云气、御飞龙、骑日月畅游于宇宙万物之间。在庄子的这个世界里万物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⑤“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无成与毀,复通為一。” (《齐物论》)⑥还有很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到底是庄周还是蝴蝶都已经没有了差别,“物化”了的万物是平等无差别的。在这个没有高下、大小、贵贱、美丑之分的理想的生存状态下庄子逍遥自在的遨游于世界各地,畅游在大江南北。这样的生存状态固然令人神往,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生存状态呢?庄子在《齐物论》中借南郭子綦之口说道:“今者吾丧我。”陈鼓应先生释其为:“摒弃我见。‘丧我’中的‘我’是指偏执的我,‘吾’指真我,由‘丧我’而到忘我,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齐物论》)⑦简单地说,要达到这种万物齐一的生存状态就要摒弃尘世中的自我,无欲无求。
诚然,庄子这样的生存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具有一定的虚幻性,但在这种虚幻的外衣下,他的这个“吾丧我”的境界对于现实生活中那些急功近利,身心疲惫的人们来说,不失为一剂苦口良药。他们如能稍稍静一下,看看庄子的逍遥,想想庄子的“吾丧我”,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许会大有改观。
二、 生死如一的生命理想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是齐一的,人是自然万物的形式之一,自然与世间万物一样没有高下、贵贱、大小之分,所以人的生死也无疑是一样,齐一没有差别的。
庄子说道:“生死,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宗师》)⑧生死是自然规律,就如白天和黑夜一样平常。在《知北游》中也说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为死。若生死为徒,吾又何患! ”“通天下一气也”。(《知北游》)⑨人的生死就是天下的一种气,没有差别。庄子最欣赏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在《大宗师》中他就说:“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为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大宗师》)⑩在《齐物论》中又借瞿鹊子之口说出“忘年忘义,振与无竟,故寓诸无竟”。(《齐物论》)B11陈鼓应注释说:忘年忘义就是忘掉生死忘掉是非,然后遨游于无穷的境地,这样就能寄寓于无穷的境域。正是这种生死如一的生命理想,使得庄子的生活是超越世俗、逍遥自在的,所以他的好友老聃逝世了,他去吊念“三号而出”。他说人的生死是:“循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循天之刑。适来,夫子时,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养生主》)B12所以子桑户死,未葬,而他的好友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也是敲着锅碗瓢盆而歌之。
庄子这种生死如一的生命理想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生与死作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些追求长生不老的古代帝王,希望青春永驻的达官显贵,最终也将湮没在生死大海之中。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生与死,人生才会过得有意义。
三、与天为一的人格理想
与天为一是庄子理想人格的追求。“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B13“天”在古代中国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总体来说这里的“天”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自然之天,如“天池、天之苍苍、天之所为……”;二是指自然状态。庄子认为,天与人的关系是“形而精复,与天为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说自然的本性与人的行为不是对立相反,而应是和谐统一的,天与人是没有差别的,人只是天的一种形式、面貌而已。刻意的人为只会违背自然地规律,所以要去人为,复性归真,才是理想人格的境界追求。
《庄子》中的理想人格名号有很多,如“真人”“圣人”“神人”“至人”“大人”“全人”“德人”……但是他们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却是相同的——与天为一。《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B14东方美先生说:“一个人要真正的获得精神的自由,就必须‘无待’那么怎么样可以无待呢?就是从事这个生活的人自己要有一个使命,要在自己的生命宇宙里面,自己做精神的主宰”,而“庄子同一般的世俗英雄不同,他所谓的‘真人’‘至人’‘神人’并没有这种精神的优越感,也没有这种‘小我’的观点;就是说他没有划一道鸿沟,把自己和宇宙隔开来,把自己和一般人隔开来,这就是所谓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B15至人、神人、圣人并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与天为一。徐复观先生在《中国人性论史》中也说过:“去己,是让自己的精神从形骸中出来,而上升到自己与物相通之地。”《齐物论》中有“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齐物论》)B16圣人不走是非对错的路子,而是以天行事。王治心先生也说:“照之于天,即鉴之于自然而不为世人之是非所混。”B17《大宗师》中对“真人”的描述更为完整细致,“问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寐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气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B18这几段描述说明作为理想人格的“真人”既有生死如一的生命理想,也有顺应时命,顺天而游的生活态度,更有无欲无求的生存状态。这无疑就是庄子所追求的理想的人格。当然《庄子》中还有 “德人”“大人”“天人”“全人”等他们也与“真人”“神人”“至人”们一样具有相同的内在超越性的理想人格。
庄子“与天为一”的理想人格,对现实生活也同样有指导意义。“与天为一”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于我们提倡的建立生态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庄子的人生理想虽然具有不可避免的虚幻色彩,但是他的社会现实意义更不容忽视,从这一角度来看,庄子的人生理想是非常独特的。
注释:
①(汉)司马迁,韩兆琦评注.史记(评注本)[M]. 长沙:岳麓书社,2004.950.
②③④⑤⑥⑨⑩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9.824;181;61-62;59;61-62;559;188-189;
⑦⑧B11B12B14B15B16B17B1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7.33-35;209;106;124;20;24;67;69;199.
B13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9.
参考文献:
[1]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修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3]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6.
[4]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5]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关键词:理想;平等;超越;逍遥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1-027-03
虽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对庄子的生平身世,文章风格,思想性格有明确的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夫》《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①,然而后世对庄子的生平、思想、文章等分歧颇多,各依其据,众说不一,但他那瑰奇万状的哲学思想影响之深广却是毋庸置疑的。
唐代“诗仙”李白就曾感叹庄子“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大鹏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逍遥自在的神“游”于他自己建造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乍看似虚无缥缈,充满幻化色彩,然而仔细思考却不难发现这个理想世界也有着可以触及的现实意义。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超脱相对有限的世界,而达到逍遥无限的世界。这个逍遥无限的理想世界主要由万物齐一的生存理想、生死如一生命理想和与天为一的人格理想这三方面构成。
一、万物齐一的生存理想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渔夫》)。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可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③“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论》)④……这些都说明“道”是宇宙的本源。在《庄子》一书中这种思想的体现比比皆是,正是在万物的本源是道这一基础上,庄子心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生存理想,高唱着逍遥的赞歌,乘云气、御飞龙、骑日月畅游于宇宙万物之间。在庄子的这个世界里万物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⑤“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无成与毀,复通為一。” (《齐物论》)⑥还有很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到底是庄周还是蝴蝶都已经没有了差别,“物化”了的万物是平等无差别的。在这个没有高下、大小、贵贱、美丑之分的理想的生存状态下庄子逍遥自在的遨游于世界各地,畅游在大江南北。这样的生存状态固然令人神往,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生存状态呢?庄子在《齐物论》中借南郭子綦之口说道:“今者吾丧我。”陈鼓应先生释其为:“摒弃我见。‘丧我’中的‘我’是指偏执的我,‘吾’指真我,由‘丧我’而到忘我,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齐物论》)⑦简单地说,要达到这种万物齐一的生存状态就要摒弃尘世中的自我,无欲无求。
诚然,庄子这样的生存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具有一定的虚幻性,但在这种虚幻的外衣下,他的这个“吾丧我”的境界对于现实生活中那些急功近利,身心疲惫的人们来说,不失为一剂苦口良药。他们如能稍稍静一下,看看庄子的逍遥,想想庄子的“吾丧我”,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许会大有改观。
二、 生死如一的生命理想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是齐一的,人是自然万物的形式之一,自然与世间万物一样没有高下、贵贱、大小之分,所以人的生死也无疑是一样,齐一没有差别的。
庄子说道:“生死,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宗师》)⑧生死是自然规律,就如白天和黑夜一样平常。在《知北游》中也说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为死。若生死为徒,吾又何患! ”“通天下一气也”。(《知北游》)⑨人的生死就是天下的一种气,没有差别。庄子最欣赏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在《大宗师》中他就说:“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为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大宗师》)⑩在《齐物论》中又借瞿鹊子之口说出“忘年忘义,振与无竟,故寓诸无竟”。(《齐物论》)B11陈鼓应注释说:忘年忘义就是忘掉生死忘掉是非,然后遨游于无穷的境地,这样就能寄寓于无穷的境域。正是这种生死如一的生命理想,使得庄子的生活是超越世俗、逍遥自在的,所以他的好友老聃逝世了,他去吊念“三号而出”。他说人的生死是:“循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循天之刑。适来,夫子时,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养生主》)B12所以子桑户死,未葬,而他的好友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也是敲着锅碗瓢盆而歌之。
庄子这种生死如一的生命理想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生与死作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些追求长生不老的古代帝王,希望青春永驻的达官显贵,最终也将湮没在生死大海之中。只有正确认识和对待生与死,人生才会过得有意义。
三、与天为一的人格理想
与天为一是庄子理想人格的追求。“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B13“天”在古代中国人的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总体来说这里的“天”主要有两种意义:一是自然之天,如“天池、天之苍苍、天之所为……”;二是指自然状态。庄子认为,天与人的关系是“形而精复,与天为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说自然的本性与人的行为不是对立相反,而应是和谐统一的,天与人是没有差别的,人只是天的一种形式、面貌而已。刻意的人为只会违背自然地规律,所以要去人为,复性归真,才是理想人格的境界追求。
《庄子》中的理想人格名号有很多,如“真人”“圣人”“神人”“至人”“大人”“全人”“德人”……但是他们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却是相同的——与天为一。《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B14东方美先生说:“一个人要真正的获得精神的自由,就必须‘无待’那么怎么样可以无待呢?就是从事这个生活的人自己要有一个使命,要在自己的生命宇宙里面,自己做精神的主宰”,而“庄子同一般的世俗英雄不同,他所谓的‘真人’‘至人’‘神人’并没有这种精神的优越感,也没有这种‘小我’的观点;就是说他没有划一道鸿沟,把自己和宇宙隔开来,把自己和一般人隔开来,这就是所谓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B15至人、神人、圣人并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与天为一。徐复观先生在《中国人性论史》中也说过:“去己,是让自己的精神从形骸中出来,而上升到自己与物相通之地。”《齐物论》中有“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齐物论》)B16圣人不走是非对错的路子,而是以天行事。王治心先生也说:“照之于天,即鉴之于自然而不为世人之是非所混。”B17《大宗师》中对“真人”的描述更为完整细致,“问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寐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气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B18这几段描述说明作为理想人格的“真人”既有生死如一的生命理想,也有顺应时命,顺天而游的生活态度,更有无欲无求的生存状态。这无疑就是庄子所追求的理想的人格。当然《庄子》中还有 “德人”“大人”“天人”“全人”等他们也与“真人”“神人”“至人”们一样具有相同的内在超越性的理想人格。
庄子“与天为一”的理想人格,对现实生活也同样有指导意义。“与天为一”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于我们提倡的建立生态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庄子的人生理想虽然具有不可避免的虚幻色彩,但是他的社会现实意义更不容忽视,从这一角度来看,庄子的人生理想是非常独特的。
注释:
①(汉)司马迁,韩兆琦评注.史记(评注本)[M]. 长沙:岳麓书社,2004.950.
②③④⑤⑥⑨⑩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99.824;181;61-62;59;61-62;559;188-189;
⑦⑧B11B12B14B15B16B17B1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7.33-35;209;106;124;20;24;67;69;199.
B13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9.
参考文献:
[1]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修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3]杨国荣.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6.
[4]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5]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