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纪录片唤醒中华“海魂”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894年,在世界的东方,一支飘扬着龙旗的近代化铁甲舰队,浩浩荡荡地游弋在太平洋的海面之上。然而,等待着这支舰队的不是一帆风顺的环球航行,而是一次改变了世界近代历史走向的惨败!
  在历史走过了整整120年之后,曾经打造了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的陈红,再次以一部《北洋海军兴亡史》,从国家海洋战略的高度,警示着中华民族这个大陆国家,时刻牢记海洋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时刻牢记海权意识对华夏大地的深远意义。
  公元2014年7月25日,一个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日子。但是在当代中国海军人看来,这是一个必须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是甲午海战第一战——丰岛海战正式打响的纪念日。于是,在120年后的这一天,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的看片会正式举行。四天后,这部凝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海军政治部宣传部、海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等多家机构心血的纪录片力作,也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首播。
  军歌失落百余年 今朝重现世间
  宝祚延庥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
  这是一曲已经失落在历史的云烟中长达120年的军歌,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首“国际范儿”的军歌。
  遥望公元1881年,当这首曲风融贯中西、旋律激扬的北洋海军军歌开始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一线的上空响起的时候,恐怕不会有人想到,在短短10多年后,这支号称“亚洲第一”的强大舰队,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层峦叠嶂之中。而随着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的播出,坊间对这首歌曲的溢美之词也在逐步升温。
  网友“你自己就是一道光”在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写下了自己的心情:“今晚CCTV-9播完了《北洋海军兴亡史》的最后一集。北洋海军军歌的旋律还在我脑海里不断回放。不是我要刻意想起的,它就在那儿了。”
  昵称为“加拿大老华侨”的网友在博客中写道。“北洋海军曾经有一首挺洋气的军歌。”
  网友“大仲马1991”说:“北洋海军军歌,被今人重新唱响,其大气,威仪,豪迈,展现官兵风貌,彰显中华气概!”
  网友“吾妻琉璃”则在微博中这样写到:“其实北洋海军的军歌和军舰进行曲比起来也还是差不了多远的。歌词上也能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是个不错的曲子。”
  网友“王平_18101”更是为这首军歌赋《惊闻北洋海军军歌现世》诗一首:“风云甲午史中漂,北海烟消战未消。今日犹闻海波曲,钓鱼岛外浪滔滔。”
  这首军歌中尽管还存在着对封建帝王的赞颂,无法从中找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海军的踪影,但是它的出现,以及当时北洋海军配备的军乐队,都展现出了昔日这支中国王牌海军的精神风貌。
  颇为遗憾的是,这首承载了太多沉重历史的军歌,一如它所代表的那支舰队,因为甲午一役的战败,从此消失在了历史的故纸堆中。然而,历史却总会在不经意间留下一些让我们惊奇的地方。两年前的2012年,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意外地发现了这首已经被世人遗忘的军歌。而正是这一次的意外发现,才让我们今天有幸重温一段悲壮历史中的豪迈记忆。
  浓缩两甲子记忆 唤醒全民族海洋意识
  按照最初的创作脚本,《北洋海军兴亡史》需要在八集的篇幅中将北洋海军的发展历程和失败原因,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然而,在历经多次专家和领导的审看之后,该片最终被压缩到了六集。从原本的八集,到最终的六集,创作团队只用了六天的时间,就将最终的剪辑版本拿了出来。这样的速度,在中国当下相对而言更加四平八稳的纪录片创作中,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最终完成的作品,尽管只有六集,但是却为观众全面地展现了北洋海军从萌芽到正式创建,从诞生初创到蓬勃发展,从走向巅峰、位列亚洲第一到最终覆亡的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在六集的篇幅中,史实讲述的背后,全片还深刻揭示了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最终溃败的根本原因以及经验教训——“海洋意识”及“海权意识”的淡薄,造成了中国在近代史的发展进程中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中屡次对外战争的失败。
  “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触及中华民族的灵魂,由此呼唤我们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北洋海军兴亡史》总编导、总制片人陈红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反复地表达着自己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唤起民族“海魂”的渴望。“我想让观众知道,中国有数千年的文明,但是对海洋却一直没有充分的认识。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未来世界各国的海洋战略将会更加重要。中国急需发展海洋战略。”
  从创作纪录片《走向海洋》、《北洋海军兴亡史》,到接受媒体采访,曾经以温情打动国人心灵的陈红,却在当下的每一个时刻,都在展现着中国海军人对大海的热爱,对海洋的眷恋,对唤醒全民族海洋意识的热切期盼和不懈努力。
  通过创作《走向海洋》和《北洋海军兴亡史》的拍摄创作,陈红更加深切地意识到,作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这个令我们百感交集的岛国,在对海洋的理解上要比中国有着超越性的认识。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人就以“镇远舰来了”,吓唬哭闹不睡觉的小孩子。从这样的一个民间故事中,陈红体味到了日本这个民族对海洋的深刻认知和理解。而在创作《北洋海军兴亡史》一片的过程中,陈红更是不断地发现,甲午战争开始前,日本就已经开始了全民皆重视海军的进程。因此,才会出现日本国内每个普通民众都愿意为其海军增添军费。反观中国,自古至今无论是在国际社会上,还是在自我的意识中,我们都将自己视为“陆地国家”,而真正重视海洋,重视对海洋的发展,则是从近些年才开始的。
  触摸历史 打捞尘封记忆
  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一开始,观众就会看到潜水员在海面之下触摸沉船的镜头。这组镜头,是陈红带着拍摄人员,亲自到黄海大东沟进行拍摄的。那里,曾经是120年前,甲午大海战最后一战,也是最惨烈的一战的所在地。当我人民解放军的“蛙人”下潜到当年沉船的海域之下,触摸着那锈迹斑驳的沉船残体时,历史仿佛在一瞬间就重新再次把观众拉回到了120年前。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北洋海军的官兵们,带着对这个世界的眷恋,带着对战败的诸多遗憾,带着对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的不舍,或长眠于这波涛大海中,或忍辱偷生于这世上,只为有朝一日能够为国雪耻、为民请命。对于陈红来说,这不仅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拍摄:“12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观看了解这段历史,最好还能设身处地去触摸它。”
  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的创作,得到了来自国内外多家机构的大力支持。而这其中,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更是功不可没。作为当前中国海军军事理论、军事历史研究领域最权威的机构,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为本片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其中更有不少首次披露的资料。而另一方面,包括张炜、赵丹涯、雪野、陈悦、苏小东、老黑等专家、学者在内的强大撰稿团队,以及包括尹卓等在内的30多位海内外军事和历史学者在镜头前的讲解,也为该片增加了更多丰富的历史资料。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刊登中国军事科学院刘庆如研究员对纪录片《北洋海军兴亡史》的评价:“这部纪录片是我所了解到的,包括之前所有甲午战争片子当中,资料最丰富,最充分,拍摄范围最广的,涉及到日本、朝鲜、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真的令人感到震惊。”
  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历史照片、众多专家学者的讲述、诸多历史遗迹的全新拍摄、大量三维动画和真实再现,再加上时隔100余年后首度曝光的《北洋海军军歌》和陈红亲自演唱的《龙旗舰队》,让这部《北洋海军兴亡史》在视觉和听觉上,都令今天的观众对于120年前那一次血染的史诗,有了更多全新的认知和理解。
  一张张刚毅坚强的面庞,隐藏着多少令人唏嘘的故事?一艘艘钢铁巨舰之后,掩盖了多少悲凉与无奈?从丰岛到黄海,东大东沟到威海卫,北洋海军的官兵们,虽然终究还是败了,但是他们却用一腔热血,换来了中国近代海洋意识的觉醒。自强不息、忠勇仁义,或许是千百年来中国所有英雄的一贯标准。这些词汇,用在为国捐躯的北洋海军的英魂们的身上,注定也是那样的恰如其分。
  120年,对于人类历史而言也只是一瞬之息。但是,120年前的那场战争,对当今的中国人却依旧有着不可代替的警示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败了,更是因为当年我们虽有铁甲利舰,却依旧败了。而且,败得竟是这般惨烈!回望历史,我们应该警醒——望海而兴,背海而亡!
  甲午120年,历史事件的发生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值得我们不断研究与传承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更应该是与世界同步前进的先进思维理念。在当今这样一个纷繁的世界上,倘使我们依旧怀揣着犹如“天朝上邦”一般的迷蒙,不能正确认知“海洋意识”,深刻理解“海权意识”,那么,我们或许还会再次失去追赶世界前进步伐的机会。
其他文献
剧情 2013年,由卡梅隆执导、以下潜事件为核心元素的电影《深海挑战》制作完成。这部探险巨制不仅会首度呈现“荒漠一般的”海洋最深处奇观,还将揭秘世界之王卡梅隆历时七年,穿越生死完成此次创纪录挑战的全程经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是全球首部采取水下实景3D技术拍摄的电影,这也是卡梅隆继特效大片、3D影片后在全球电影界开启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据了解,《深海挑战》已于2014年在中国上映,面对全世界观众
期刊
本次拍摄与去年一样依旧采用的是训练营模式,拍摄准备工作实际上还是十分仓促的。当摄制小组组建完毕之际,准备进度基本上便处于“钱不够、演员未定、剧本暂无”的尴尬境地。吸取了去年的经验,在小组第一次讨论会上,我就提出用先塑造典型人物再给人物量身定做剧情的构建方式来创作剧本,这也是源自于现代较为流行的商业剧本创作模式。  从效果上来看学生们对这种新型的剧本构建模式表现出了较大的关注度,头脑风暴的发言非常踊
期刊
选择该题的出发点  这次的选题大家确定为故事片,根据拍摄地点宏村,我们先讨论了人物的设定:故事的主角确定为一个本地的男生与外来的女生,男生性格比较内敛、木讷,女生比较活泼,有点东北女人的霸气,大姐姐的感觉,在人物有了大体的规划设定后,我们开始讨论两人的相遇,问题很简单,既然是本地的男生与外来的女生之间的故事,那应该是外来的女生来找本地的男生,所以两人才会相遇,后面会有一系列的情节。我们讨论了两人相
期刊
1996年科恩兄弟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奖的《冰血暴》(Fargo),以700万美元的低成本获得了数倍的票房收入,并且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电影品位。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人物都直接傻愣愣地杵在镜头前,虽然显得呆傻,但是相比于这个疯狂的世界,他们却总能获得傻人傻福的成功,不过这种成功的表现形式是黑色的暴力而已。  2014年,米高梅电影公司联合了FX Network重拍了这部电影的电视剧版,名字没变,一
期刊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艺术方式,它是以现实生活的内容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灵感源泉,在适当运用影视艺术表达手法的基础上展现生活的本质,并最终达到引发观众思考、沟通情感等目的。  《六又三分之一》这部作品是我们小组第一次拍摄微电影的成果,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应该是我们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影片全体剧组人员对于剧情激烈的探讨和斟酌。当拍摄小组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在人员分工、记录的拍摄方
期刊
自从去年看了同舍王京参与拍摄的微电影《潘玉良》之后,就一直向往去宏村看一看。今年,这次夏令营的机会,在他的邀请之下,我作为演员和编剧进组,一起前往宏村去拍摄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这对我是一次难得体验。  我们组的指导老师是来自台湾的陈斌全老师,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纪录片专家。因此同组的大家一开始都想过拍摄一部纪录片,但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题材。这时候我提出了想拍剧情片的想法,然后很快地提出了故事大纲
期刊
为期20多天的第五届“港宁”大学生微电影训练营结束了,作为“凤梨酥”微电影小组的一员,在我和同伴们怀着忐忑心情将最后的作品交给评委会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作品即将得到专业的评审和来自于观众的检验,也意味着我们即将面临分别和怀念。我们要和来自香港的同学和来自台湾的老师分别,我们要和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同学告别。我们要怀念为了我们的作品不断奋斗努力的过程,我们要怀念这一起度过的20多天的日子。  红衣女子
期刊
数字摄影器材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轻便型的摄影器材纷纷上市,乃至于具备影像拍摄功能的手持移动设备,都成为微电影短片的创作工具。年轻世代的影音创作者,对于影像创作,在数字摄影器材成为一种主流工具的前提下,更是透过想象力的具体实践,发展出无穷的创意。  法国电影导演亚斯楚克(Alexandre Astruc )提出“摄影机钢笔论”(Camera-stylo))的说法,以文字书写的概念,来说明影像叙事结构
期刊
7月13日。在随南大微电影营乘车前往宏村的路上,我对这次去拍什么、表达什么,还是混沌不清的,只有一个大略的方向:关于徽州文化的纪实片。领队韩丛耀教授对我说,不要炒冷饭,不要重复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一定要有新的思考、新的发现。12点20分抵宏村,住在将近20年前带学生住过的浔阳饭店。中雨不断,下午在村里转了转。  7月14日。 5点起床,已经迟了。预报中的大雨在现实中变为晴日。最好的云雾错过了。《
期刊
从完全不了解微电影创作,到拿起器材自己拍摄,最快要几天?这次的微电影训练营就是这样的挑战。就从这次来说,活动的第一天,被聚在一起的同学们谁都不认识谁,谁也不了解谁,更不用说确定分工或是团队协作。但是经过了五天的课程和讨论,各个团队已经初步形成,对于接下来每个人要做什么也非常清楚。之后的工作自然是开展的得心应手。  从团队方面来说,虽然中间也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但是我们的团队凝聚力一直非常好。每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