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0.11.099
多重耐药菌是一种耐多药微生物,是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主要有 耐 甲 氧 西 林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 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等。多重耐药菌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有关,是抗菌药物滥用的后果。
多重耐药菌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患有基础疾病者、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抗菌药物治疗者、侵入性操作(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泌尿道插管)、反复多次住院及长期住院患者等。多重耐药菌可通过接触、空气、飞沫等多种途径传播,其中接触(包括媒介)传播是最重要的途径,如患者的手以及接触的物品都有可能是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媒介。
多重耐药菌可引起全身各类型感染,不同部位感染症状有所不同,例如肺部感染有持续咳嗽、咳痰、胸痛等,尿路感染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术后伤口持续脓性渗出、伤口不愈合等。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其病情相对来说会更加复杂,治疗起来也会比较困难。
针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现状,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抗菌药物滥用,诊疗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院内清洁与消毒隔离工作。
1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消毒隔离措施
1.1隔离患者,明确标识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应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需要注意的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室,以免发生交叉感染。设置隔离病室时,应在门上贴上醒目标识,在进行床边隔离时,可以将隔离标识贴在床尾或床头,多重耐药菌为接触隔离,标识牌应为蓝色。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隔离至感染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如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还需连续两次(两次采样间隔大于24小时)培养阴性。
1.2隔离措施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实施分组诊疗、护理,限制、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隔离房间诊疗用品应专人专用。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好隔离衣,当执行吸痰等有产生飞沫可能的操作时,应戴好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尤其是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应避免交叉感染,降低感染发生率。若患者需要离开隔离房间外出做检查或转科,医护人员应先电话通知对方,并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检查完毕后,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及环境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1.3手卫生管理
手卫生能有效切断经手传播病原体的接触传播途径,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医务人员进出隔离房间、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分泌物或血液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应使用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洗手或手消毒时应采用六步揉搓法,搓揉时间不少于15s;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分泌物时,应戴好手套,强调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在戴手套前和脱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同时指导患者及陪护人员正确执行手卫生方法。
1.4日常清洁消毒措施
日常应加强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尤其是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遵循先清洁,再消毒原则;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与患者直接接触的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应专人专用,并在使用后及時消毒;轮椅、担架、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诊疗用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可用200-500mg/L含氯消毒液,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不耐腐蚀者可用70%-80%(体积比)乙醇擦拭物体表面两遍,作用时间3min。隔离房间使用的抹布、拖把等不与其他病室交叉使用,使用后需与其他区域的洁具分开清洗和消毒,干燥保存。
1.5医疗废物管理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应放入专用的黄色医疗废物袋中,使用过的针头、手术器械等应放入专用利器盒中,由医院医疗废物管理专职人员统一收集后交专门的处置机构集中处置。
1.6多重耐药菌感染可以治好吗
多重耐药菌感染一般是可以通过药物敏感试验找到敏感的抗菌药物,从而治好的。发生了感染,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采集相应的微生物标本进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若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复杂,且容易形成定植菌,治疗周期以及费用会有所增加,治愈也会有一定难度,可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一种或多种敏感高级抗菌药物联合、适量、规范用药,虽然治疗具有一定难度,但也是可以治好的。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更重要的是预防,通过严格规范的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大大降低患病率。
1.7接触传播
是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分为:
1.7.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与传染源(如含病原体的体液或分泌物)直接接触而致感染,不需要借助传播因素。
1.7.2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污染医护人员手或病房内物品(如床单、食具、便器等)进行传播,医院内医护人员手及病房内物品的污染率很高,常常发生的导尿管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新生儿皮肤感染等,手都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1.7.3共同媒介传播:是指医院内的共用物品(食物、水、血液及血液制品、药物及各种制剂和医疗器械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传播。其中各种侵入性诊疗器械和设备,如纤维内镜、血液透析装置、呼吸机、麻醉机、雾化吸入器以及各种导管、插管等,因结构复杂或管道细长,无法高温高压消毒,管道内的污染物(血液、黏液、痰液)不易清除,常规化学方法达不到灭菌要求,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常被各种用液污染,如冲洗器、雾化液、透析用液、器械浸泡液等,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传播。
1.8飞沫传播
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多重耐药菌是一种耐多药微生物,是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主要有 耐 甲 氧 西 林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 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等。多重耐药菌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有关,是抗菌药物滥用的后果。
多重耐药菌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患有基础疾病者、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抗菌药物治疗者、侵入性操作(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泌尿道插管)、反复多次住院及长期住院患者等。多重耐药菌可通过接触、空气、飞沫等多种途径传播,其中接触(包括媒介)传播是最重要的途径,如患者的手以及接触的物品都有可能是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媒介。
多重耐药菌可引起全身各类型感染,不同部位感染症状有所不同,例如肺部感染有持续咳嗽、咳痰、胸痛等,尿路感染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术后伤口持续脓性渗出、伤口不愈合等。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其病情相对来说会更加复杂,治疗起来也会比较困难。
针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现状,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抗菌药物滥用,诊疗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加强院内清洁与消毒隔离工作。
1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消毒隔离措施
1.1隔离患者,明确标识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应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需要注意的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室,以免发生交叉感染。设置隔离病室时,应在门上贴上醒目标识,在进行床边隔离时,可以将隔离标识贴在床尾或床头,多重耐药菌为接触隔离,标识牌应为蓝色。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隔离至感染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如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还需连续两次(两次采样间隔大于24小时)培养阴性。
1.2隔离措施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实施分组诊疗、护理,限制、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隔离房间诊疗用品应专人专用。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好隔离衣,当执行吸痰等有产生飞沫可能的操作时,应戴好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医护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尤其是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应避免交叉感染,降低感染发生率。若患者需要离开隔离房间外出做检查或转科,医护人员应先电话通知对方,并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检查完毕后,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及环境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1.3手卫生管理
手卫生能有效切断经手传播病原体的接触传播途径,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医务人员进出隔离房间、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分泌物或血液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应使用流动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洗手或手消毒时应采用六步揉搓法,搓揉时间不少于15s;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分泌物时,应戴好手套,强调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在戴手套前和脱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同时指导患者及陪护人员正确执行手卫生方法。
1.4日常清洁消毒措施
日常应加强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尤其是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遵循先清洁,再消毒原则;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与患者直接接触的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应专人专用,并在使用后及時消毒;轮椅、担架、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诊疗用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可用200-500mg/L含氯消毒液,作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不耐腐蚀者可用70%-80%(体积比)乙醇擦拭物体表面两遍,作用时间3min。隔离房间使用的抹布、拖把等不与其他病室交叉使用,使用后需与其他区域的洁具分开清洗和消毒,干燥保存。
1.5医疗废物管理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应放入专用的黄色医疗废物袋中,使用过的针头、手术器械等应放入专用利器盒中,由医院医疗废物管理专职人员统一收集后交专门的处置机构集中处置。
1.6多重耐药菌感染可以治好吗
多重耐药菌感染一般是可以通过药物敏感试验找到敏感的抗菌药物,从而治好的。发生了感染,患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采集相应的微生物标本进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若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复杂,且容易形成定植菌,治疗周期以及费用会有所增加,治愈也会有一定难度,可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一种或多种敏感高级抗菌药物联合、适量、规范用药,虽然治疗具有一定难度,但也是可以治好的。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更重要的是预防,通过严格规范的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大大降低患病率。
1.7接触传播
是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分为:
1.7.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与传染源(如含病原体的体液或分泌物)直接接触而致感染,不需要借助传播因素。
1.7.2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污染医护人员手或病房内物品(如床单、食具、便器等)进行传播,医院内医护人员手及病房内物品的污染率很高,常常发生的导尿管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新生儿皮肤感染等,手都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1.7.3共同媒介传播:是指医院内的共用物品(食物、水、血液及血液制品、药物及各种制剂和医疗器械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传播。其中各种侵入性诊疗器械和设备,如纤维内镜、血液透析装置、呼吸机、麻醉机、雾化吸入器以及各种导管、插管等,因结构复杂或管道细长,无法高温高压消毒,管道内的污染物(血液、黏液、痰液)不易清除,常规化学方法达不到灭菌要求,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常被各种用液污染,如冲洗器、雾化液、透析用液、器械浸泡液等,容易导致医院感染的传播。
1.8飞沫传播
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