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只有教师个性化地教,才能引领学生个性化地学。而衡量教师能否在课堂上确立个性化阅读理念的关键就看其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是否符合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教师不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也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只有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定位,树立文本解读的学生主体观,才能突出学生个体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定好情感基调,定好教学思路,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个性化教学 主题解读 教学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多角度地深入解读文章主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而教学设计就像写文章的立意,立意的高远深浅直接影响着文章的好坏,所以教学设想的立意同样决定了教学设计的高远和深浅。因此,主题解读和教学设计是教学实践的灵魂,是贯穿教学实践的纲。
一、主题解读与设计要有新意
我们所倡导的新意并非完全否定传统的解读,而是以更加客观科学的态度重新解读文本。把这个解读放在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平台上,实事求是地观照文本,找回它固有的本位现象或本位要义。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决定了作者、读者、编者的多义理解,事实制造了文学的意义缝隙或空白,而这些缝隙或空白不免让人产生遐想而生新意。这种新意往往是人无我有,或人有我无,或推陈出新。
例如《羚羊木雕》,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矛与盾:这是一场发生在?摇?摇和?摇?摇之间的矛盾冲突。
2.得与失:随着羚羊木雕的传递“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3.进与退:面对这么惨重的损失,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避免吗?
从这三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富有个性、别具一格的解读,他把羚羊木雕送而收回这一事件,处理成三个心理或者思想冲突:矛与盾、得与失、进与退。形象的语言材料,最终成了老师理性的灵光,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与感悟。
二、主题解读与设计要独特
1.独特就是要读出作者写作的意图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同的作者所撰写的文章与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经历有关,文中往往包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包含着作者自我内心的剖析。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从作者的视角,深入地感受文本的意义,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才能定好情感基调,定好教学思路,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例如《生命,生命》一文,描写了几件平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作者杏林子试图通过它们向我们诠释: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假如我们就此阅读文本,可能也只能体会到这一层面。但是,当我们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去追寻、倾听她的内心独白时,就不难发现: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而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体现得如此强烈。她曾说:“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文中的她连一只小小的飞蛾都不忍伤害,虽然生命是脆弱的,但她却格外珍惜。当我们从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视角出发,链接“爱”的感悟,联系作者的生活体验,文本的内涵会更充蕴、更丰满、更灵动,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也更能领会生命的内涵和真谛,也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2.独特就是要读出教师自己的东西
所谓教师要读出自己的东西,就是教师要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体会,对于教材、教参、资料进行思考和选择,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做教参的传声筒,而是根据自己的解读,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
要做到读出自己的东西,我们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需要我们广博的阅读和学习。教师只有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才能教会学生个性的阅读。例如《吆喝》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吆喝——底层百姓的生活——生活中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在创造艺术。又如《春酒》也可以这样处理:春酒——春酒的形式——酒文化——民俗文化。这两种处理,其实都是教师独特的解读视角产生的结果,根据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本背景,形成一种新的鉴赏方式和解读视角,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领域。
3.独特就是要读出符合学生自己的东西
学生之间存在着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以,“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往往喜欢阅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只有自己喜欢的文章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力和理解力,要解读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体验和共鸣的个性阅读思路。
所谓设计出符合学生自己的教学思路,要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出发,使学生有兴趣阅读,喜欢读这个文本,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碰撞出富有个性的,富有创意的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学完《愚公移山》后,在总结愚公排除万险、坚韧不拔的精神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欣赏愚公吗?《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学生甲:如果我是愚公我会搬屋而不会去移山,因为从山区把房屋搬到交通便利的平原,比移山不是容易多了吗?学生乙:如果我是愚公,我会把山打个洞,这样路也就方便了,用不着“出入之迂也”了……在阅读额的体验中,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东西,每个人都不一样,都在文本的阅读中获得了熏陶、感悟。独立思考,独立体验,独立获得。
4.独特就是要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东西
我们的教材大多数是紧跟时代的步伐,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但也不排除其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情感的距离,因此,我们要在时代发展的框架下思考、架构教师自己和学生自己的解读思想和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解读和教学设计时要有时代特色,要贴近时代发展的步伐。
首先,要体现社会发展多元的文化方向。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划一、单调,而是呈现多元化的趋向。因此,表现在解读文本上就是不拘于一种诠释,不屈服于一种权威,不停留于一种评判标准,也不局限于一种思想模式。
其次,要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能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影响的,就是思想方式、学习能力、个性品质、道德情操等,而语文阅读教学是在以文本为载体的课堂上,对学生的这些方面施加影响,提升其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对《故乡》主题的开放性、多元性解读:(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解读更为合理,更适合时代的特点。
三、主题解读与设计要有深度
深度就是一种主题内涵的挖掘、拔高,或者是教学主题的重新定位与把握。既可以是纵向的,又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顺向的,又可以是逆向的;既可以是平面的,又可以是立体的……深度的视点可以是思想的角度,可以是文化的角度,可以是自然的角度,也可以是人文的角度,角度多样,但都应随文而论。我们需要标新立异,但这个“新”和“异”,这个深度不能脱离文本,离开了文本,这种深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深度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点到面,是站在某一个角度的高度审视的。
《那树》的“人应有感恩之心”“环保问题”是学生读完后的第一印象,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设计一个问题:“曾经的‘福树’为何变成‘坏树’,是它做错了什么吗?”这样一来,学生就必须再去读文本,找到作者深刻焦虑与忧思的东西。那么,思维就会往深处而去,精彩也就彰显了出来。教师的解读会影响学生知识的达成。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性的作用。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又为什么是不合理的。但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这样的解读和设计既有高度,又有一定的深度,体现教师对文本的富有个性的角度和赏析。
多角度个性化解读文本,进行个性教学设计永远是语文教师难以言尽的话题,也永远是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这三者之间,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教师的正确把握,唯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细致、广阔、深入的对话,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选出恰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文本的精髓,体悟文本之味。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个性化教学 主题解读 教学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多角度地深入解读文章主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而教学设计就像写文章的立意,立意的高远深浅直接影响着文章的好坏,所以教学设想的立意同样决定了教学设计的高远和深浅。因此,主题解读和教学设计是教学实践的灵魂,是贯穿教学实践的纲。
一、主题解读与设计要有新意
我们所倡导的新意并非完全否定传统的解读,而是以更加客观科学的态度重新解读文本。把这个解读放在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平台上,实事求是地观照文本,找回它固有的本位现象或本位要义。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决定了作者、读者、编者的多义理解,事实制造了文学的意义缝隙或空白,而这些缝隙或空白不免让人产生遐想而生新意。这种新意往往是人无我有,或人有我无,或推陈出新。
例如《羚羊木雕》,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矛与盾:这是一场发生在?摇?摇和?摇?摇之间的矛盾冲突。
2.得与失:随着羚羊木雕的传递“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3.进与退:面对这么惨重的损失,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避免吗?
从这三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富有个性、别具一格的解读,他把羚羊木雕送而收回这一事件,处理成三个心理或者思想冲突:矛与盾、得与失、进与退。形象的语言材料,最终成了老师理性的灵光,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与感悟。
二、主题解读与设计要独特
1.独特就是要读出作者写作的意图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同的作者所撰写的文章与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经历有关,文中往往包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包含着作者自我内心的剖析。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从作者的视角,深入地感受文本的意义,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才能定好情感基调,定好教学思路,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例如《生命,生命》一文,描写了几件平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作者杏林子试图通过它们向我们诠释: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假如我们就此阅读文本,可能也只能体会到这一层面。但是,当我们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去追寻、倾听她的内心独白时,就不难发现: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而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体现得如此强烈。她曾说:“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文中的她连一只小小的飞蛾都不忍伤害,虽然生命是脆弱的,但她却格外珍惜。当我们从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视角出发,链接“爱”的感悟,联系作者的生活体验,文本的内涵会更充蕴、更丰满、更灵动,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也更能领会生命的内涵和真谛,也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2.独特就是要读出教师自己的东西
所谓教师要读出自己的东西,就是教师要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体会,对于教材、教参、资料进行思考和选择,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做教参的传声筒,而是根据自己的解读,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
要做到读出自己的东西,我们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需要我们广博的阅读和学习。教师只有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才能教会学生个性的阅读。例如《吆喝》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吆喝——底层百姓的生活——生活中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在创造艺术。又如《春酒》也可以这样处理:春酒——春酒的形式——酒文化——民俗文化。这两种处理,其实都是教师独特的解读视角产生的结果,根据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本背景,形成一种新的鉴赏方式和解读视角,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领域。
3.独特就是要读出符合学生自己的东西
学生之间存在着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以,“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往往喜欢阅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只有自己喜欢的文章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力和理解力,要解读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体验和共鸣的个性阅读思路。
所谓设计出符合学生自己的教学思路,要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出发,使学生有兴趣阅读,喜欢读这个文本,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碰撞出富有个性的,富有创意的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学完《愚公移山》后,在总结愚公排除万险、坚韧不拔的精神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欣赏愚公吗?《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学生甲:如果我是愚公我会搬屋而不会去移山,因为从山区把房屋搬到交通便利的平原,比移山不是容易多了吗?学生乙:如果我是愚公,我会把山打个洞,这样路也就方便了,用不着“出入之迂也”了……在阅读额的体验中,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东西,每个人都不一样,都在文本的阅读中获得了熏陶、感悟。独立思考,独立体验,独立获得。
4.独特就是要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东西
我们的教材大多数是紧跟时代的步伐,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但也不排除其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情感的距离,因此,我们要在时代发展的框架下思考、架构教师自己和学生自己的解读思想和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解读和教学设计时要有时代特色,要贴近时代发展的步伐。
首先,要体现社会发展多元的文化方向。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划一、单调,而是呈现多元化的趋向。因此,表现在解读文本上就是不拘于一种诠释,不屈服于一种权威,不停留于一种评判标准,也不局限于一种思想模式。
其次,要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能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影响的,就是思想方式、学习能力、个性品质、道德情操等,而语文阅读教学是在以文本为载体的课堂上,对学生的这些方面施加影响,提升其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对《故乡》主题的开放性、多元性解读:(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解读更为合理,更适合时代的特点。
三、主题解读与设计要有深度
深度就是一种主题内涵的挖掘、拔高,或者是教学主题的重新定位与把握。既可以是纵向的,又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顺向的,又可以是逆向的;既可以是平面的,又可以是立体的……深度的视点可以是思想的角度,可以是文化的角度,可以是自然的角度,也可以是人文的角度,角度多样,但都应随文而论。我们需要标新立异,但这个“新”和“异”,这个深度不能脱离文本,离开了文本,这种深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深度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点到面,是站在某一个角度的高度审视的。
《那树》的“人应有感恩之心”“环保问题”是学生读完后的第一印象,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时,设计一个问题:“曾经的‘福树’为何变成‘坏树’,是它做错了什么吗?”这样一来,学生就必须再去读文本,找到作者深刻焦虑与忧思的东西。那么,思维就会往深处而去,精彩也就彰显了出来。教师的解读会影响学生知识的达成。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性的作用。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解读,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解读。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又为什么是不合理的。但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这样的解读和设计既有高度,又有一定的深度,体现教师对文本的富有个性的角度和赏析。
多角度个性化解读文本,进行个性教学设计永远是语文教师难以言尽的话题,也永远是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学生运用自我期待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这三者之间,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教师的正确把握,唯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细致、广阔、深入的对话,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选出恰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文本的精髓,体悟文本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