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文本解读研究

来源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诗歌的文本解读,出现了“肢解式”“断章取义式”的解读现状,这与文本解读能力有很大关系,针对这些情况,笔者提出了文本解读的一些策略,以期改善现代诗歌的文本解读现状。
  关键字:高中语文;现代诗歌;解读策略;
  近些年来,“文本解读”成为了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这与21世纪后的语文课程改革有很大关系。新课程改革针对语文中存在的“泛人文化”“去语文”“非语文”“重人本,轻文本”的教学现状进行反驳。语文新课标倡导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本解读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获得思维的提升、审美的建构、文化的积累和创新。
  现代诗歌,主要通过对语言、韵律及意象的处理,打破读者惯有的规范性思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诗歌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
  现代诗歌的文本解读不容乐观,它没有古典诗歌完整的、系统的解读策略。加上现代诗歌文本的独特性,教师难以把握现代诗歌的内容,对现代诗歌的解读流于表面。所以,导致现代诗歌教学不理想,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相较于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来说,整体不高。现代诗歌的解读存在以下问题:
  (一)肢解式的鉴赏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即是串讲,肢解的鉴赏方式。将现代诗歌解剖为作者这篇课文写的内容是什么、作者如何谋篇布局、我们从这篇课文中领悟作者思想,这三个部分,片面地强调知识的讲解和理性的分析,忽视了现代诗歌的意境,让学生难以和作者产生共鸣,难以进入诗歌情境。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理解,而没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学生难以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无法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这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格格不入。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在我看来,这篇诗歌突出、宝贵的特点就是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语言诚恳,情深意切。诗人直接表达他对大堰河浓浓的深情,通过这首诗歌,歌颂他的“母亲”——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所以我们需要带领学生去感知文本,解读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感悟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抒发的浓厚真挚的感情,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要让学生把握这样的写作手法,这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去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思想,而不是去肢解这些教学内容,因为这些意象、情感是水乳交融的,不需要刻意分開,在我们分析大堰河这个形象时,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诗中真挚的情感,通过言语形式的品味,回到言语内容。再从言语内容,回到言语形式。
  (二)断章取义的解读方式
  断章取义的解读方式,是忽视了文本的整体、写作背景、作者创作意图,单单从文本的一个部分的解读,从而获得片面的理解。以片面的理解代替整体,过度解读,违背了文本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学生公然质疑老师,认为“愚公”是一个很愚蠢的人,“愚公”是“年且九十”的高龄,妄想搬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学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搬家和搬山,愚公却选择了搬山,明明搬家才是上策,这是愚蠢的表现。而且愚公公然破坏生态环境,毫无环保意识。随后愚公还把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强加于后人子孙身上,愚公身上有着浓厚的封建家长专制思想,由此得出,愚公是一个愚蠢的人。这就是一个断章取义,过度解读的表现。我们都知道,解读一篇课文,需要从文体、作者写作意图、写作背景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不应该脱离语文教育的德育目标,一味站在现代背景下片面解读作品,只会与文本的意义、作者的意义背道而驰。
  二、现代诗歌文本解读的策略
  (一)“因声求气”,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反复涵咏和玩味
  我们想通过留存的诗歌文本回溯作者当时的内心状态,出声的朗诵和玩味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解读策略。在解读文本时,我们通过朗读、品读、默读,感受语言风格,从言语形式探究言语内容。在闻一多的《红烛》中,我们通过朗读文本,对文本有了一个大概的感知,对诗人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感触,我们能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音乐美。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通过对语言的赏析、品味出来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细读、玩味。在《红烛》一文中,诗歌的开始就突出红烛这一个意象,红色的,象征着热情和赤诚。接下来,闻一多反问这些诗人,你们把心吐出来,看看有没有红烛一般红。诗人这样的反问方式,是为了突出红烛的红,这样的红是纯粹的、赤诚的。颜色背后折射出来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善于抓住关键字词,对字词进行品析,从而领悟诗人蕴含在意象当中的深切感情。
  (二)知人论世:避免断章取义式的解读
  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了解文本和作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只有知道作者的写作心理历程,才能更合理地论其事,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如果,我们解读文本,仅仅从自身的角度去解读,会导致解读出现出现断章取义的解读,偏离了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对文本的解读一定是有依据的,只要是在不违背文本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解读,都具有合理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读者只能被动解读文本,而没有自己的创造性解读。读者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融入到文本理解的过程中去,同时考虑到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社会文化背景,这样的解读是贴近实际和作者写作本意的。在解读《红烛》这篇诗歌时,我们需要对闻一多的生平和写作这篇诗歌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从而得知闻一多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样一首充满幻想和情绪感染的作品。一部作品的产生,总是有一定的背景,所以我们在解读《红烛》时,必须要知道闻一多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首诗歌。在查阅资料后,我们了解到1922年,闻一多出国留学,在留学的过程中,因为国人的身份他受到了国外学子的歧视,他对于这些异样的歧视,难以排遣,因此,他通过自身的文化,动笔写下了心中排山倒海般的爱国情怀。 1926年闻一多从国外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心中所想象的场景与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他看到了自己的祖国被人破坏,国人过着非人的生活。这些黑暗的画面,让他心头为之一痛,北洋军阀的统治下百姓的难以生存、政治腐败、经济凋零,诗人感到一种失望。正是这种情绪之下,被现实所冷却的爱国情怀和期待,成就了这首诗歌,打下了创造的根基。   (三)意象品味
  在解读现代诗歌时,需要对诗歌的意象进行品读,因为意象中凝练着诗人深刻的感情。在对意象进行玩味、探究的时候,能深入了解诗歌的情思脉络,从一个整体上贯通对诗歌的感悟。在《红烛》一文,通过品读诗人和红烛的对话中,我们更深入地进入到了红烛的世界。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在闻一多的笔下绽放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一节,表现了诗人的困惑,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烧腊成灰,才能绽放自己的光。光的出现,意味着生命的逝去。但这样的困惑没有持续多久,诗人在思考中找到了方向,不再沉浸于迷茫当中。接下来诗人被红烛的精神深深感染,他看到了红烛的责任和困顿。被红烛这持之以恒的毅力击中,红烛使沉浸在幻想中的人们清醒,使丧失朝气人们血液重新沸腾,使丧失灵魂的人,也捣破人们的救出自我的魂魄等。在这个过程之初,红烛受到了风的阻碍,它开始流泪,但即使如此,红烛依然绽放出它微弱的光芒,努力照亮世界。它无私地奉献它的身躯,努力 “培育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诗人在与红烛的对话中,找到了方向,坚定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后说:“莫问归期,但问耕耘。”“红烛”这一意象,贯通在诗歌的全文,在品味意象的过程中,读者能渗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领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深刻思想。
  (四)比较鉴赏
  在鉴赏某一首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某方面的特点,运用类比鉴赏的方法,可以是意境特征、艺术手法相反或者相近的两首作品比较鉴赏,通过这种比较鉴赏的方法,可以丰富自己在诗歌文本解读中的审美体验,从而深化对文本精微处的感悟。在解读《红烛》时,我们可以根据“红烛”这个意象,和李商隐的《无题》中的“蜡炬”这一个意象进行对比鉴赏。在《无题》这首诗歌中,“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的意象“蜡炬”,是象征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这个痛苦是无法排遣,是无穷无尽的,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灰方始流尽一样。以“蜡烛”做比喻,进一步以“成灰泪始干”折射痛苦之情难以排遣,且将继续下去。在《红烛》这一现代诗歌中,红烛它象征着热情、赤子之心、无私的奉献、对理想坚毅的追求。二者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闻一多赋予了红烛这一意象新的内容,在对比中,我们也能更深入地理解红烛身上诗人寄托的情感。
  三、结语
  文本解读对现代诗歌的教學,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该提升自我的文本解读能力,促进现代诗歌教学的发展。在解读的过程中,探索解读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使用多种阅读策略,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意味和精髓,读懂文本,把握文本的丰富内涵,从而提升自我的审美品味、思维品质。
  参考书籍:
  [1]荣维东.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3]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教学形势下,许多教师把成绩摆在第一位,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就不断“压榨”学生的课外时间,致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大大地缩短,却忽略了教学原本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所了解到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促使他们思想意识的发展,而想要达到这一目的,仅仅依靠教学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学课本虽然是教学的典型和范本,但是其内容是有限
期刊
摘要:初中数学是奠定中学生数理逻辑思维的基础,对于中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教学初中数学时,需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建立一定的知识基础,构建相应的知识框架。为此,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思维;培养策略  初中数学对于中学阶段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人文主义课程观为理论基础,在简略分析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创造性培养现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创造性培养的几点策略: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想象力的培养的重要性;美术教育和游戏进行有机结合,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积极评价幼儿美术作品,保护孩子的创作信心。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创造性培养  21世纪是一个创新教育的时代。育人成才应该从幼儿时期抓起,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培育未来创新人
期刊
“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请赞美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每个能来到这个世界的生命,都值得善待。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孩子,我们“以爱为师 , 循循善诱”,我们肩负着沉重的责任,所以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于教育事业,忠实地
期刊
三年前,生本理念的提出者——荆志强,到我校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幸福地做老师”,使我眼前一亮。当老师能幸福?如何在有升学压力的高中开展?学生会配合吗?家长同意?带着诸多疑问,我们全校教师在那个平凡的周末学习着这个非凡的教学理念。荆志强老师从自己的人生经历萌生出这套教学理念,并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引来全国各地老师们的课堂观摩,甚至被深圳市教育局聘请至特区去散播该理念的种子,使其在特区生根发
期刊
案例:  5月22日,筆者聆听了叙永县向林镇中心小学校的张洪彪老师执教的《导体与绝缘体》一课。这一课中,学生分组探究活动时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各种材料的导电性,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其中有两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片段1:  有一个小组汇报验证结果是硬纸板、橡皮圈、塑料三种材料容易导电。这一结果真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在我们的预设中,这一“意外”真的是让人疑惑。毫无疑问,根据其他小组的检测结果来看,这就是
期刊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下,小学基础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教给每个学生基础数学知识,更需要培养每个学生的基础数学综合素质。小学教师需要真正让一个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深入思考和探索,让一个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逐步发展数学能力。本文着重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阶段;思维能力
期刊
摘要:汉语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力量的源泉。古人有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读者想要在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魅力、领悟语文的神韵、渗透文字的含义,唯有博览群书。对此,本篇文章针对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然后基于课程改革视角,剖析了在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该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悦读”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石”。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改革  伴随着语文教学变革的深
期刊
摘要:数学区角是幼儿在数学领域得以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发展的有力平台,而数学区角材料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基本资讯和载体。所以,数学区角活动成为了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本文针对开展适合3-6岁幼儿年龄特点的数学区角活动、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常见问题探析、凸显游戏意味,让数学区角“玩有所乐”三个问题展开谈论,立足幼儿学习兴趣激发、数学寓教于乐的既定思路策略,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区
期刊
摘要:自我监控能力是一种以监控主体以及监控对象为统一客观事物的监控,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在有没有教师或父母的监督下,学生都是一个学习态度,一种学习状态,不会因为没有教师和父母的监督就有所松懈,有一个好的自我监控能力,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健康成长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关键词:监控能力;学习者;课堂教学  随着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