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据统计法对高校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跳远运动员最常见的损伤部位为踝关节、腰、腘绳肌,膝关节、胫和脚;损伤大部分是由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过度疲劳和技术动作引起的。
【关键词】跳远 运动员 损伤
1前言
跳远是一项高速度、高展度的极限运动。其运动特点决定了运动员从事跳远运动有受到损伤的潜在危险。但是只要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在运动实践中的各个层面积极预防,不断改进训练条件,科学安排训练内容和方法,运动损伤是可以避免发生的。为此本文将对跳远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调查和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四所高校35名跳远专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运动员20名,女运动员15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查阅有关跳远运动损伤的文献资料,包括近几年的学术论文,对高校跳远运动员损伤的原因、部位、场合等进行研。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损伤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损伤部位、性质、时间和原因等,发放问卷35份,共回收33份,回收率94.29%,剔除无效问卷3份,实际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85.71%。
2.2.3数据分析法
运用体育统计知识,对咨询、调查、访问等收集的有效数据,在电脑上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校跳远运动员各年龄阶段受伤情况
在所调查运动员中,高校跳远运动员的受伤人群主要集中在18-25岁的运动员之间,由于这期间运动员身体还处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素质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加之心理活动不稳定,技术动作还不成熟等等,所以导致这个时间段的运动员受伤的几率较高。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运动年限的增加,心理会逐渐达到稳定,身体素质得到提高,逐步稳定技术动作,从而减少对损伤的发生。
3.2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
3.2.1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位分析
调查可知,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位分别为踝、腰、膝、胫和脚最为明显。其中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损伤人数最多,损伤率都为25.71%,脚的损伤人数为7人,损伤率为20%,位居其次,腰和胫部为4人,损伤率为11.42%。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因采取合理的预防手段,减少损伤的几率,尤其是避免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
3.2.2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程度分析
运动损伤按损伤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伤后仍能按照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列为“轻度损伤”:伤后一周内不能按照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需要停止或减少局部活动的列为“中度损伤”:伤后一周以上完全不能运动的列为“重度损伤”。
调查可知,在4所高校的35名跳远运动员的调查中发现轻度损伤有23人,占65.57%,位居第一:中度损伤9人,占25.71%,位居第二:重度损伤3人,占8.57%,位居第三,所以高校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以轻度损伤最为普遍。
3.3 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时段情况
通过调查可知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时段主要是在专项技术训练阶段,占所调查运动员的77.14%,其次是素质练习中,占17.17%,还有一少部分在准备活动中受伤,占5.71%,在放松活动中没人受伤。由此可知,在专项技术训练阶段,在运动员运动负荷、运动量的安排中,因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3.4高校跳远员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表1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统计表
序号 原因 人数 百分比(%)
1 错误的技术动作 15 42.86%
2 准备活动不充分 7 20%
3 身体素质差 4 11.43%
4 注意力不集中 3 8.57%
5 思想上不重视 2 5.71%
6 过度疲劳 2 5.71%
7 场地原因 1 2.86%
8 意外受伤 1 2.86%
由表1可知,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错误的技术动作,占调查人数的42.86%,是损伤人数最多的,其次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占20%,占损伤原因的次席,身体素质差,占11.43%,注意力不集中、思想上的不重视、疲劳、场地等原因也是造成损伤的一些原因。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技术动作对预防运动损伤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加强对正确技术动作的教学,纠正错误动作,减少受伤率。
4结论
4.1跳远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分别为踝关节、腰、腘绳肌,膝关节、胫和脚。
4.2跳远运动损伤大部分都是由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过度疲劳技术动作错误引起的。
4.3通过加强预防损伤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跳远运动员损伤的发生率。
4.4正确地认识和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对于预防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2002,2。
[2]曲绵域.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的运动创伤适应[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1):84-85。
[3]于文谦.运动损伤的恢复对策[J].体育科学,1999,19(5):49。
[4]赵斌.运动损伤与预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7。
【关键词】跳远 运动员 损伤
1前言
跳远是一项高速度、高展度的极限运动。其运动特点决定了运动员从事跳远运动有受到损伤的潜在危险。但是只要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在运动实践中的各个层面积极预防,不断改进训练条件,科学安排训练内容和方法,运动损伤是可以避免发生的。为此本文将对跳远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进行调查和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四所高校35名跳远专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运动员20名,女运动员15名。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查阅有关跳远运动损伤的文献资料,包括近几年的学术论文,对高校跳远运动员损伤的原因、部位、场合等进行研。
2.2.2问卷调查法
设计损伤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损伤部位、性质、时间和原因等,发放问卷35份,共回收33份,回收率94.29%,剔除无效问卷3份,实际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85.71%。
2.2.3数据分析法
运用体育统计知识,对咨询、调查、访问等收集的有效数据,在电脑上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校跳远运动员各年龄阶段受伤情况
在所调查运动员中,高校跳远运动员的受伤人群主要集中在18-25岁的运动员之间,由于这期间运动员身体还处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素质还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加之心理活动不稳定,技术动作还不成熟等等,所以导致这个时间段的运动员受伤的几率较高。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运动年限的增加,心理会逐渐达到稳定,身体素质得到提高,逐步稳定技术动作,从而减少对损伤的发生。
3.2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
3.2.1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位分析
调查可知,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位分别为踝、腰、膝、胫和脚最为明显。其中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损伤人数最多,损伤率都为25.71%,脚的损伤人数为7人,损伤率为20%,位居其次,腰和胫部为4人,损伤率为11.42%。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因采取合理的预防手段,减少损伤的几率,尤其是避免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
3.2.2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程度分析
运动损伤按损伤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伤后仍能按照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列为“轻度损伤”:伤后一周内不能按照教学训练计划进行体育锻炼,需要停止或减少局部活动的列为“中度损伤”:伤后一周以上完全不能运动的列为“重度损伤”。
调查可知,在4所高校的35名跳远运动员的调查中发现轻度损伤有23人,占65.57%,位居第一:中度损伤9人,占25.71%,位居第二:重度损伤3人,占8.57%,位居第三,所以高校跳远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以轻度损伤最为普遍。
3.3 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时段情况
通过调查可知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时段主要是在专项技术训练阶段,占所调查运动员的77.14%,其次是素质练习中,占17.17%,还有一少部分在准备活动中受伤,占5.71%,在放松活动中没人受伤。由此可知,在专项技术训练阶段,在运动员运动负荷、运动量的安排中,因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3.4高校跳远员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表1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统计表
序号 原因 人数 百分比(%)
1 错误的技术动作 15 42.86%
2 准备活动不充分 7 20%
3 身体素质差 4 11.43%
4 注意力不集中 3 8.57%
5 思想上不重视 2 5.71%
6 过度疲劳 2 5.71%
7 场地原因 1 2.86%
8 意外受伤 1 2.86%
由表1可知,高校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错误的技术动作,占调查人数的42.86%,是损伤人数最多的,其次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占20%,占损伤原因的次席,身体素质差,占11.43%,注意力不集中、思想上的不重视、疲劳、场地等原因也是造成损伤的一些原因。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技术动作对预防运动损伤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加强对正确技术动作的教学,纠正错误动作,减少受伤率。
4结论
4.1跳远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分别为踝关节、腰、腘绳肌,膝关节、胫和脚。
4.2跳远运动损伤大部分都是由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过度疲劳技术动作错误引起的。
4.3通过加强预防损伤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跳远运动员损伤的发生率。
4.4正确地认识和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对于预防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2002,2。
[2]曲绵域.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的运动创伤适应[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1):84-85。
[3]于文谦.运动损伤的恢复对策[J].体育科学,1999,19(5):49。
[4]赵斌.运动损伤与预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