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运城市地处黄河中游,位居黄土高原南部的汾渭盆地。上古属冀州,春秋隶晋,战国归魏,此后治河东郡地。汉唐盛世,为畿辅重地、股肱之郡。运城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积淀厚重,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资源丰富。考古发现证明,早在180万年之前,先祖们就创造了中原最古老的西侯度文化。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典籍记载中的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故事,均发生于此地。这里远古时曾为尧舜禹故都,古老“中国”之腹心;上古时是夏都晋甸魏壤,古国古城林立;中古时为名门望族河东裴氏、柳氏、薜氏之故土,文武俊秀、名流显宦、才子贤人,史册彪炳。至于商代贤相傅说、史学二司马、蜀汉名将关羽、河汾三王、安邑诸卫、金代二段等将相名人,更是不胜枚举,光耀千古。
运城也是青铜器的重要出土地之一。有许多重要的遗址遗存。1990年初,在运城平陆县坡底乡前庄村发现了商代二里岗时期古文化遗址,总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出土青铜器有饕餮纹方鼎1件、饕餮纹圆鼎2件、饕餮纹1件、饕餮纹爵2件、1件。运城夏县东下冯遗址,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00-1500年左右,遗址面积达25万平方米,出土青铜箭头、凿、石范,表明当时已进入青铜时代。1984年发现,1985年发掘的运城垣曲县商城遗址,出土青铜器有鼎、、爵等等。此外还有垣曲北峪铜矿遗址和闻喜县石门篦子沟矿冶炼铜遗址等。
运城全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共6729处,在各级国有博物馆中,收藏着大量的文物珍品。据初步统计,在全市14个国有博物馆中,共收藏各类文物达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926件(套),有一级文物161件,二级文物833件,三级文物2932件。特别是馆藏的青铜器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历史人文、科技价值。现谨选取其中部分精品作以介绍。
【 饕餮纹圆鼎 】
商代,平陆县前庄村出土。通高73厘米,口径47.5厘米。此鼎造型壮硕古朴,纹饰简洁,是山西所见时代最早的大型商代青铜器。从鼎底部残留的烟炱痕和黄河北岸出土地点分析,当为“祭河”之物。
【 乳钉纹方鼎 】
商代,通高82厘米,口径50厘米,鼎足高23.5厘米。鼎腹面四周饰带状乳钉纹,上部夹杂带状饕餮纹。
【 人守囿车 】
西周,闻喜县出土。上顶长11.25厘米,宽7.75厘米,下底长10.9厘米,宽7.15厘米。车身为长方形箱式,上口为方折沿,车厢顶部有两扇可对开的方盖,盖的四角各有一兽首口衔盖轴,后盖上镶嵌一只蹲伏状的小猴;盖上四角有四只小鸟;两扇顶盖的平面还有8只鸟和2只带角卷唇兽王;车厢的四角各附一兽;一扇门上嵌有受过“”刑的裸体小人,“人”头戴小圆帽,左手持拐杖,左腿弯曲向后,没有脚。器身诸多部位可以活动。
【 叔向父簋 】
西周,芮城县出土,通高20.6厘米,口径16.8厘米。簋圈足,圈足下有三小柱。器身饰瓦纹,两侧有铺首衔环,腹内壁铭文:“叔向父为备,宝簋两,宝鼎二,宿孙子宝。”
【 孟姬旅盘 】
西周,河津市公安局移交。通高15.5厘米,口径38.8厘米,耳宽8.7厘米,耳高9厘米,耳厚1.7厘米。
圈足,附耳,颈饰窃曲纹,圈足饰垂鳞纹,贴附有三兽足。内底部有四行铭文:“中大师作孟姬旅盘用 召即示寿妥福宜孝以祀。”
【 三蹄足圜底立耳平口蟠螭纹鼎 】
春秋,临猗县程村墓地出土。鼎圆形,附两立耳,圜底,三蹄足。鼎身纹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层为蝉翼纹,中层为蟠螭纹,下层为蝉翼纹。下部烟炱痕明显。
【 蟠蛇纹镂空鼎 】
春秋,1965年新绛县柳泉村出土。通高24厘米,口径26.2厘米。此器为最早的失蜡法铸造例证,是研究失蜡法铸造的重要物证,有很高的技艺价值。腹饰镂空蟠蛇纹两周,间以素纹分隔。别具风格,属晋器中稀有佳作。
【 三足环耳虎头 】
春秋,临猗县程村出土,通高10厘米,通长24.5厘米,通宽13.5厘米。流部饰虎头,环尾,三蹄足,素面。
【 蟠虺纹编钟 】
春秋,临猗县程村出土。共九件,通高17.5~30.5厘米,口径12.5~20厘米。
【 错金鸟书“王子于戈” 】
春秋。戈援长6厘米,胡长9.5厘米,内长8厘米。戈上共有错金鸟书铭文七字,六字释读为“王子于之用戈”。
【 “彘一升半两”釜 】
战国,解州冶炼厂拣选。通高9.2厘米,口径7厘米。釜敞口,束颈,鼓腹,圜底,素面。颈部有一单环耳,倒刻纤细铭文:“彘一升半升”阴文五字。器口内侧约一厘米处有二字不易辨识。为研究我国量器的重要实物。
【 “保子宜孙”双鱼洗 】
汉代,芮城县出土。高8.1厘米,口径35.3厘米。洗侈口,平底,折腹,内底饰双鱼,有铭文“保子宜孙”四字。
【 青铜龟鹤博山炉 】
汉代,1989年采集于河津市城关镇东窑头村。通高23.4厘米,口径7.9厘米,盖高6.4厘米,重842克。龟鹤柄,盖为博山状。
(责编:雨岚)
运城也是青铜器的重要出土地之一。有许多重要的遗址遗存。1990年初,在运城平陆县坡底乡前庄村发现了商代二里岗时期古文化遗址,总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出土青铜器有饕餮纹方鼎1件、饕餮纹圆鼎2件、饕餮纹1件、饕餮纹爵2件、1件。运城夏县东下冯遗址,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00-1500年左右,遗址面积达25万平方米,出土青铜箭头、凿、石范,表明当时已进入青铜时代。1984年发现,1985年发掘的运城垣曲县商城遗址,出土青铜器有鼎、、爵等等。此外还有垣曲北峪铜矿遗址和闻喜县石门篦子沟矿冶炼铜遗址等。
运城全市现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共6729处,在各级国有博物馆中,收藏着大量的文物珍品。据初步统计,在全市14个国有博物馆中,共收藏各类文物达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926件(套),有一级文物161件,二级文物833件,三级文物2932件。特别是馆藏的青铜器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历史人文、科技价值。现谨选取其中部分精品作以介绍。
【 饕餮纹圆鼎 】
商代,平陆县前庄村出土。通高73厘米,口径47.5厘米。此鼎造型壮硕古朴,纹饰简洁,是山西所见时代最早的大型商代青铜器。从鼎底部残留的烟炱痕和黄河北岸出土地点分析,当为“祭河”之物。
【 乳钉纹方鼎 】
商代,通高82厘米,口径50厘米,鼎足高23.5厘米。鼎腹面四周饰带状乳钉纹,上部夹杂带状饕餮纹。
【 人守囿车 】
西周,闻喜县出土。上顶长11.25厘米,宽7.75厘米,下底长10.9厘米,宽7.15厘米。车身为长方形箱式,上口为方折沿,车厢顶部有两扇可对开的方盖,盖的四角各有一兽首口衔盖轴,后盖上镶嵌一只蹲伏状的小猴;盖上四角有四只小鸟;两扇顶盖的平面还有8只鸟和2只带角卷唇兽王;车厢的四角各附一兽;一扇门上嵌有受过“”刑的裸体小人,“人”头戴小圆帽,左手持拐杖,左腿弯曲向后,没有脚。器身诸多部位可以活动。
【 叔向父簋 】
西周,芮城县出土,通高20.6厘米,口径16.8厘米。簋圈足,圈足下有三小柱。器身饰瓦纹,两侧有铺首衔环,腹内壁铭文:“叔向父为备,宝簋两,宝鼎二,宿孙子宝。”
【 孟姬旅盘 】
西周,河津市公安局移交。通高15.5厘米,口径38.8厘米,耳宽8.7厘米,耳高9厘米,耳厚1.7厘米。
圈足,附耳,颈饰窃曲纹,圈足饰垂鳞纹,贴附有三兽足。内底部有四行铭文:“中大师作孟姬旅盘用 召即示寿妥福宜孝以祀。”
【 三蹄足圜底立耳平口蟠螭纹鼎 】
春秋,临猗县程村墓地出土。鼎圆形,附两立耳,圜底,三蹄足。鼎身纹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层为蝉翼纹,中层为蟠螭纹,下层为蝉翼纹。下部烟炱痕明显。
【 蟠蛇纹镂空鼎 】
春秋,1965年新绛县柳泉村出土。通高24厘米,口径26.2厘米。此器为最早的失蜡法铸造例证,是研究失蜡法铸造的重要物证,有很高的技艺价值。腹饰镂空蟠蛇纹两周,间以素纹分隔。别具风格,属晋器中稀有佳作。
【 三足环耳虎头 】
春秋,临猗县程村出土,通高10厘米,通长24.5厘米,通宽13.5厘米。流部饰虎头,环尾,三蹄足,素面。
【 蟠虺纹编钟 】
春秋,临猗县程村出土。共九件,通高17.5~30.5厘米,口径12.5~20厘米。
【 错金鸟书“王子于戈” 】
春秋。戈援长6厘米,胡长9.5厘米,内长8厘米。戈上共有错金鸟书铭文七字,六字释读为“王子于之用戈”。
【 “彘一升半两”釜 】
战国,解州冶炼厂拣选。通高9.2厘米,口径7厘米。釜敞口,束颈,鼓腹,圜底,素面。颈部有一单环耳,倒刻纤细铭文:“彘一升半升”阴文五字。器口内侧约一厘米处有二字不易辨识。为研究我国量器的重要实物。
【 “保子宜孙”双鱼洗 】
汉代,芮城县出土。高8.1厘米,口径35.3厘米。洗侈口,平底,折腹,内底饰双鱼,有铭文“保子宜孙”四字。
【 青铜龟鹤博山炉 】
汉代,1989年采集于河津市城关镇东窑头村。通高23.4厘米,口径7.9厘米,盖高6.4厘米,重842克。龟鹤柄,盖为博山状。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