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使小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沐浴生活的阳光,以生活作为学习语文第依托,使小学生在生活的乐园中快乐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 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64-01
语文——我们的母语,它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语文一一一门基础课程,它以语文知识为中介,主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当然,语文的内涵与外延并非凝固、一成不变的。它也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当今,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大语文教育观的主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认同。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未来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人,这是对传统教育知识本位观念的否定,它着眼于以人的发展为本,要让孩子做生活的主人。因此,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必须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使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生活。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沐浴到生活的阳光呢?我做饿了如下一些尝试:
1.躬亲实践,体验生活
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富、深刻。例如:在教学Ⅸ三个伙伴》一文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因为课文富有童趣,主要讲述了小野猪、小象、小袋鼠发挥各自特长,共同栽树的故事。在质疑、解疑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孩子不理解施肥、培土是怎么回事,当我请几位同学口头解释并配上动作表演后,还有部分孩子似懂非懂。正值春季,我灵机一动,第二天早上带领同学们一起去学校操场边种了几棵小树,在具体的劳动中,孩子们不仅直接参与了施肥和培土,了解到栽树的整个过程,而且也懂得了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它。同时,在这节语文实践课中,我还有一个额外的小收获,就是发现面对自己亲手种植的小树,孩子们懂得自觉地保护树木、爱护环境了。这比平时一次次空洞的、乏味的说教更有力、更深刻。因此,努力构建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模式,注意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使学生参与、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学真正地向学生开放,向生活开放,向未来开放。
2.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善于捕捉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契机,使语文教学活起来。结合教材,教师可以营造一些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生动地再现生活场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主动地入境、动情地学习。在上口语交际课《学会道歉》时,我本着贴近儿童生活的原则,创设了几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面,如:不小心破坏了同学的文具、不小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等,在场景中孩子们大方、自如地交流着,就连平时胆小、不爱发言的一些孩子在这样模拟生活的情境中也动起来了,而且也会说了。我想,使这些孩子消除胆小、紧张的心理负担,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的原因所在,正是这种宽松、不拘束的生活情境取代了封闭、严谨的课堂氛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熟知的、习惯的说话场景。
3.拓宽视野,观察生活
语文中的每一篇教材选取的是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典型的形象,其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有的教材内容虽存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可是往往由于学生没有直接感知而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意引导学生留心去观察生活,通过课内或课外的实际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以汲取生活中的营养来辅助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的能力。去年冬天,在教学《冰花》一文时,我先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课前调查:“同学们见过冰花吗?”调查的结果是见过冰花的同学寥寥无几。的确,现在的城市中的孩子往往在暖暖的楼房里,不容易见到玻璃窗上美丽的冰花,学生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记忆中的表象,那么上这节课就会因为失去生活的依托而显得很苍白。于是下午放学前,我关了教室的暖气,增加了一些空气中的湿度。这二天清晨,同学们就围在玻璃窗前细心地观察着那晶莹透亮、形状各异的冰花,同学们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被吸引住了,渴求知识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高涨的情绪使学生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这样,学习课文时就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在这节课上同学们不仅更透彻地了解了课文,了解了冰花的色泽、形状,而且还学会了跨学科的联系知识,弄明白了冰花是怎样形成的。是啊!教科书并不是学生全部的生活,但生活却是学生的教科书。
4.明白道理,品味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文章所要揭示的道理并不仅仅是指文章中的“人或物”,而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或物”。所以,要引导学生思维、情感的迁移,即: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意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把故事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人类社会中去的过程。通过学习《落花生》一课,我让同学们把石榴的意象转向“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人。把落花生的意象转向“其貌不扬,默默奉献”的人。将两类人做以类比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喜欢后者,并愿意做后者。将学习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很轻松地悟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增长见识,健全人格。学习与生活相得益彰,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的生活内容比其他教材更宽、更广、更丰富。书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学生感受生活的最重要的依托。因此,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汇的语文教学体系,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每一位孩子都具有求知的能力,做事的能力,生活的能力,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获得学习与生活的“双赢”。
语文与生活同在!
[关键词]语文 生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64-01
语文——我们的母语,它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语文一一一门基础课程,它以语文知识为中介,主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当然,语文的内涵与外延并非凝固、一成不变的。它也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当今,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大语文教育观的主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认同。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未来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人,这是对传统教育知识本位观念的否定,它着眼于以人的发展为本,要让孩子做生活的主人。因此,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必须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使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生活。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中沐浴到生活的阳光呢?我做饿了如下一些尝试:
1.躬亲实践,体验生活
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富、深刻。例如:在教学Ⅸ三个伙伴》一文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因为课文富有童趣,主要讲述了小野猪、小象、小袋鼠发挥各自特长,共同栽树的故事。在质疑、解疑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孩子不理解施肥、培土是怎么回事,当我请几位同学口头解释并配上动作表演后,还有部分孩子似懂非懂。正值春季,我灵机一动,第二天早上带领同学们一起去学校操场边种了几棵小树,在具体的劳动中,孩子们不仅直接参与了施肥和培土,了解到栽树的整个过程,而且也懂得了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去解决它。同时,在这节语文实践课中,我还有一个额外的小收获,就是发现面对自己亲手种植的小树,孩子们懂得自觉地保护树木、爱护环境了。这比平时一次次空洞的、乏味的说教更有力、更深刻。因此,努力构建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模式,注意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使学生参与、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学真正地向学生开放,向生活开放,向未来开放。
2.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善于捕捉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契机,使语文教学活起来。结合教材,教师可以营造一些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生动地再现生活场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主动地入境、动情地学习。在上口语交际课《学会道歉》时,我本着贴近儿童生活的原则,创设了几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面,如:不小心破坏了同学的文具、不小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等,在场景中孩子们大方、自如地交流着,就连平时胆小、不爱发言的一些孩子在这样模拟生活的情境中也动起来了,而且也会说了。我想,使这些孩子消除胆小、紧张的心理负担,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的原因所在,正是这种宽松、不拘束的生活情境取代了封闭、严谨的课堂氛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熟知的、习惯的说话场景。
3.拓宽视野,观察生活
语文中的每一篇教材选取的是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典型的形象,其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有的教材内容虽存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可是往往由于学生没有直接感知而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意引导学生留心去观察生活,通过课内或课外的实际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以汲取生活中的营养来辅助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的能力。去年冬天,在教学《冰花》一文时,我先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课前调查:“同学们见过冰花吗?”调查的结果是见过冰花的同学寥寥无几。的确,现在的城市中的孩子往往在暖暖的楼房里,不容易见到玻璃窗上美丽的冰花,学生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记忆中的表象,那么上这节课就会因为失去生活的依托而显得很苍白。于是下午放学前,我关了教室的暖气,增加了一些空气中的湿度。这二天清晨,同学们就围在玻璃窗前细心地观察着那晶莹透亮、形状各异的冰花,同学们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被吸引住了,渴求知识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高涨的情绪使学生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这样,学习课文时就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在这节课上同学们不仅更透彻地了解了课文,了解了冰花的色泽、形状,而且还学会了跨学科的联系知识,弄明白了冰花是怎样形成的。是啊!教科书并不是学生全部的生活,但生活却是学生的教科书。
4.明白道理,品味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文章所要揭示的道理并不仅仅是指文章中的“人或物”,而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或物”。所以,要引导学生思维、情感的迁移,即: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意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把故事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人类社会中去的过程。通过学习《落花生》一课,我让同学们把石榴的意象转向“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人。把落花生的意象转向“其貌不扬,默默奉献”的人。将两类人做以类比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喜欢后者,并愿意做后者。将学习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很轻松地悟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增长见识,健全人格。学习与生活相得益彰,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的生活内容比其他教材更宽、更广、更丰富。书中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学生感受生活的最重要的依托。因此,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汇的语文教学体系,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每一位孩子都具有求知的能力,做事的能力,生活的能力,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获得学习与生活的“双赢”。
语文与生活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