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现今的课堂丰富多彩,但实效性却不足。我们提倡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无痕”意识的探索。无痕教学把自己的教育意图潜藏起来,“不露痕迹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注重课堂设计的流畅、注重课堂中的契机和和谐师生关系的处理,养成课堂教学中的无痕意识。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无痕 意识 培养
记得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课堂一师生如话家常,如览胜景,一切都应在自然中曲径通幽。
一、跳出传统的框子,设计流畅的课堂流程
课堂的预设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规律,整个过程不要让学生有突兀之感。要跳出传统语文教学流程设计的框子,不要无论什么文章一概从头到尾,细细给学生梳理,每次都是先读课文再分段讲解。要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一堂课可以分为感受美、品味美、释放美三个部分。
(一)感受美。在课堂上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可用音乐导入、配乐朗诵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美。文章美在语言、美在结构、美在感人的材料、美在人物的一言一行。要让学生快速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
(二)品味美。所谓品味美,就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比如品味语言之美,教学时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启发学生揣摩,捕捉文本中美的细节,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究竟有那些妙处。
(三)释放美。学生在体会了文章的感情,占有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已转化成了内部语言,此时,适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去感悟生活,这种内部语言就会喷涌而出,这就是释放美。如,我在教学.《散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生活,模仿本文的写作特点,说出一个一家人互相关爱的细节。有说“妈妈帮我晒被子”,有说“妈妈送我上车时,总要跟在车后面跑几步”,有说“我帮妈妈梳头发”等等。这样,学生在释放他内心美同时,不仅训练了说的能力,还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二、抓住课堂中的契机,做到过渡不落痕迹
教师在如今的开放性的问题下很难驾驭课堂,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能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契机,将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如我在教学《都市精灵》时,先是让学生找出表现作者对动物喜爱之情的句子,在引导学生品析句子的时,抓住句子中的一些细微的词语如“竟”“居然”“可怜”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作者的委婉批判的感情,从而引出作者写北京是为了表明对北京环境现状的忧虑这一教学环节。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在如话家常中渐入佳境
每每听教学大师们上课,总感觉一种别样的亲切,恰当的手势,优雅的姿态,亲切的神情,流露出一种自然之美,让人心旷神怡,自觉地投入到他(她)的课堂当中。哪怕是借班上课,那些名师们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师生间的情感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师生关系的和谐可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一个好的教师,一定是善于把情感因素引入学习之中,不断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西德一位心理学教授在纽伦堡大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来研究情绪与成绩的函变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情绪高涨,轻松愉快的比情绪低落、忧郁愤懑的积分要高20%左右。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学生才会自尊、自重,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微笑着走进课堂,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此外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可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无痕教学虽然“无痕”,却有声有色;虽然“无痕”,却有滋有味;虽然“无痕”,却如诗如乐。“无痕”之雪,无声中却有歌,无形中却有画,这就是哲理人生。“无痕”无巅,追求有径。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提倡的“无痕教育”,可谓异曲同工。苏霍姆斯基认为,学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变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依赖的变量”。他们不只受教于人,而是自己有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旷这种把自己的教育意图潜藏起来,“不露痕迹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无痕 意识 培养
记得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课堂一师生如话家常,如览胜景,一切都应在自然中曲径通幽。
一、跳出传统的框子,设计流畅的课堂流程
课堂的预设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规律,整个过程不要让学生有突兀之感。要跳出传统语文教学流程设计的框子,不要无论什么文章一概从头到尾,细细给学生梳理,每次都是先读课文再分段讲解。要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一堂课可以分为感受美、品味美、释放美三个部分。
(一)感受美。在课堂上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可用音乐导入、配乐朗诵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美。文章美在语言、美在结构、美在感人的材料、美在人物的一言一行。要让学生快速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跟教材的距离缩短。
(二)品味美。所谓品味美,就是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比如品味语言之美,教学时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启发学生揣摩,捕捉文本中美的细节,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究竟有那些妙处。
(三)释放美。学生在体会了文章的感情,占有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已转化成了内部语言,此时,适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去感悟生活,这种内部语言就会喷涌而出,这就是释放美。如,我在教学.《散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生活,模仿本文的写作特点,说出一个一家人互相关爱的细节。有说“妈妈帮我晒被子”,有说“妈妈送我上车时,总要跟在车后面跑几步”,有说“我帮妈妈梳头发”等等。这样,学生在释放他内心美同时,不仅训练了说的能力,还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二、抓住课堂中的契机,做到过渡不落痕迹
教师在如今的开放性的问题下很难驾驭课堂,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能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契机,将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如我在教学《都市精灵》时,先是让学生找出表现作者对动物喜爱之情的句子,在引导学生品析句子的时,抓住句子中的一些细微的词语如“竟”“居然”“可怜”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作者的委婉批判的感情,从而引出作者写北京是为了表明对北京环境现状的忧虑这一教学环节。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在如话家常中渐入佳境
每每听教学大师们上课,总感觉一种别样的亲切,恰当的手势,优雅的姿态,亲切的神情,流露出一种自然之美,让人心旷神怡,自觉地投入到他(她)的课堂当中。哪怕是借班上课,那些名师们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师生间的情感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师生关系的和谐可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一个好的教师,一定是善于把情感因素引入学习之中,不断激发、维持、强化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西德一位心理学教授在纽伦堡大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来研究情绪与成绩的函变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情绪高涨,轻松愉快的比情绪低落、忧郁愤懑的积分要高20%左右。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学生才会自尊、自重,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微笑着走进课堂,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此外运用表扬、激励、肯定、鼓动等手段可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和愉快的,心情,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无痕教学虽然“无痕”,却有声有色;虽然“无痕”,却有滋有味;虽然“无痕”,却如诗如乐。“无痕”之雪,无声中却有歌,无形中却有画,这就是哲理人生。“无痕”无巅,追求有径。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提倡的“无痕教育”,可谓异曲同工。苏霍姆斯基认为,学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变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依赖的变量”。他们不只受教于人,而是自己有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真正的知识也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旷这种把自己的教育意图潜藏起来,“不露痕迹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