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qiang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目标,除了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渠道之外,也应在自然科学类的专业课引入思政内容,打造思政课程,塑造学生、培养学生。文章以大学“微生物学”课程为对象,探讨自然科学领域开展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建设内涵,以期达到进一步提升课堂育人的功能与实效。
  [关键词] 生物课程;课程思政;全员育人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依据。
   早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经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大学教育中的思政教育极为重视,也让教育工作者更加意识到,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学术一流,更要政治出色。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党的事业的继承人,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后继人,课程思政教育势在必行。
   一、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高度肯定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中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地位远远不能和其他专业课相比,因此思政课程所承担的育人责任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课程思政的提出则有效弥补了“全员育人”的短板。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是以各类专业课为依托,将思政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使所有高校教师都能够加入“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行列中来,可全覆盖、高效率地达到“三全育人”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行,并不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降低,或被其他课程代替,而是强调在育人过程中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作为核心课程的作用,又要发挥其他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支撑、形成合力[2]。这种转变不是生硬地将思政内容强行插入到其他专业课中,而是授课教师要在充分熟悉本专业课程内容基础上,选择适当内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能够学透专业知识,又能够通过课程感受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既提高个人素质,又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终目的。下面笔者将以大学生物专业必修课程“微生物学”为例,探讨引入思政内容的方式方法,以及生物类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
   二、如何在“微生物学”中讲好思政内容
   (一)生物课程引入思政内容的难度
   生物类课程属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类课程相比,自然科学课程一向被认为是课程思政的短板和难点。在众多论述中,关于自然科学课程中思政内容的科学内涵、逻辑结构的揭示以及开展情况的分析虽时有报道,但深度较为有限[3-7]。笔者在教授“微生物学”课程前也以“你认为本课程是否有必要添加思政内容?”与“你认为老师是否能在课程中有效加入思政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持怀疑态度。
   笔者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如何有效地将思政内容导入专业课程以及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如何,可能是大部分自然科学专业课教师遇到的共同问题。但是,自然科学课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思辨和客观理性恰恰是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应该为授课教师所用[8]。基于此,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如讲述科学家事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了解历史小故事等,在自然科学专业课中有效融入思政内容。
   (二)“微生物学”中的“四个自信”
   “微生物学”作为高校生物、食品、医药、环境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9]。它覆盖面广、难度适中,学科历史悠久、事例丰富,是一门非常适合引入思政教育内容的自然科学课程。笔者认为,专业课承担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解惑答疑专业内容,思政的引入虽然是必然的却切忌生硬,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为了让课程不因专业知识外的内容显得突兀与不连贯,笔者选择了部分知识点导入“四个自信”基本内容并做出教学设计,以做尝试。
   1.“微生物学”中的“道路自信”。笔者选择了2019年12月暴发并在几个月时间内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介绍了中国科学家与医务工作者的研究进度。从2019年12月底到2020年1月,相关实验室已检出新型冠状病毒并获得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三天后即完成病原核酸检测,这在全世界同类实验室中都是相当高的效率与速度。此后的疫苗研制进展也极为迅速,2020年1月开始启动疫苗研发,3到4月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临床试验,6月临床试验结果证明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7月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众所周知,面对病毒性传染疾病,疫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以往大家都对发达国家在该方面的工作寄予厚望,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言必称西方”的思维方式让很多人没有正视过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更不可能产生自信。新冠疫情犹如一场战争、一次大考,直观地将各个国家的应对措施与效果放在一起做出横向比较,直观地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
   2.“微生物学”中的“理论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生态文明建设和“微生物学”又有什么关系呢?笔者在微生物生态章节找到了答案。“微生物生态”部分强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在地球发展的数十亿年间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作为自然界中的“天然清道夫”在污染环境修复、资源再利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先以“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分类原则入手设计一系列问题,以提问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区分。而當知道其分类原则就是将能够进行微生物降解的厨余垃圾划分为“湿垃圾”以便进行生物技术处理之后,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迟疑全部打消。不仅如此,大家还就微生物如何才能够进行有效分解、分解后的垃圾变成了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甚至有学生提出设计“智能降解厨余垃圾的垃圾桶”的想法,从专业角度深刻体会国家方针的作用与前瞻性。    3.“微生物学”中的“制度自信”。为讲好“制度自信”,笔者通过对2019年12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介绍,同时提及2003年暴发于北京和广州的SARS,主要以2003年“七天建成一座小汤山医院”、2020年“十天建成一座火神山医院”的建造速度和全国医务工作者驰援武汉的事迹为例,对照西方一些国家对疫情的轻视和对人民生命的漠视,导致传播人数大幅上升、死亡率居高不下,使学生明白并非是病毒“挑人”,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由于新冠疫情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所以在课程讲授中产生了很好的共鸣。此外,中国抗击传染病的整个历史,更从宏观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例如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曾在1910年的中国东北大面积流行,持续6个多月,造成6万多人死亡。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70多年里,虽然这类病原微生物时有发生,却始终被有效防控,没有暴发过大规模传染性事件。能够让“黑死病”在中国成为不再“谈鼠色变”的疾病,得益于我国建立的有效的医疗卫生防疫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的体现。尽管这种体系在新冠疫情面前仍有不足之处,却恰恰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韧性和强大的调动能力,只要我们始终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作为制度核心,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能应对和克服。
   4.“微生物学”中的“文化自信”。如果说制度自信是我们的方向,那么文化自信就是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 10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曾经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11 ]。”那么要如何讲好“文化自信”呢?微生物技术环节则集中体现了这一重要内容。微生物技术就是规模化利用微生物活动进行各类代谢产物的生产过程涉及的工艺问题[ 12]。这种侧重实际应用的课程内容很容易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发达国家先进的现代工业历史,例如日本发明的味精、弗莱明利用点青霉发酵产生的青霉素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就已经兴起的基因工程技术等。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就从来没有过先进性吗?答案并非如此。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时期,公元前2500至公元前2000年的“龙山”时期,我国拥有的饮酒文化就已超前于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也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祖先已接近工业标准制备的酿造方法[ 13 ],说明在几千年前,中国先民已经做出类似于今天的微生物工程工业化生产流程,而这一部分内容也成了学生印象最深的部分。原来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仅体现在诗词歌赋与音乐美术中,也在这“看不见的世界”里,让他们深感自豪,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有效地继承并持续发扬光大。
   三、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微生物学”课程结束后,笔者利用“雨课堂”再次进行投票调查检验教学成果,结果表明:对于课堂实例的添加效果,100%的学生认为比较生动,48%的学生认为大部分实例跟思政内容有关联。学生的认可度证实了思政内容在“微生物学”课程中的引入是成功的,也是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达到了预期效果。此外,通过学生的评教结果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见下表)。学生整体认为,在教师的讲授中明显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社会对国家发展认识的不到位,是最大的收获。学生的评教结果是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源泉,也为教师在今后课程中思政内容的导入提供了良好依据和帮助。
   四、课程思政的几点误区
   为了能够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行,一定要意识到:思政教育既要体现在直接正面的思政课堂上,又要体现在春风细雨的专业课程教学中[ 14 ]。课程思政是现今大学教育的重点,是育人的一杆利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良好的知识,更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后继者与接班人。但是课程思政切忌进入误区:第一,生搬硬套,为了“思政”而“思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要将思政理念恰当地融入专业课程当中,要在专业课知识讲授基础上包涵思政,否则将适得其反;第二,本末倒置。课程思政毕竟不是思政课程,术业有专攻,专业课教师不能为了完成任务将专业知识放在末位,不但没有讲好思政,连专业课也陷入尴尬局面;第三,所有课程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引入思政。并非如此,犹如厨师做饭要根据不同肉质的纹理下刀,画家作画要根据笔和纸的材质勾勒,教师上课更要如此,一定要根据专业课内容渗透思政理念,做出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消化思政,达到最佳效果。
   五、结语
   课程思政永远在路上。现阶段,所有大学教师都要加入育人行列中来。笔者就“微生物学”的思政教育方法做了浅显介绍与探讨,希望能够继续挖掘思政教育在大学生物课程中的应用与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效整合所有育人资源,需要各部门、校内外协调推进[ 15 ]。在此基础上才能体现出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吴贵春.“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0-43.
  [3]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4]濮燕屏.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8,5(20):69-70.
  [5]王涵.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反思[J].管理观察,2017(30):138-143.
  [6]楊爱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反思[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93-96.
  [7]吕玉,屠君.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课程思政实践途径探究-以浙江农业商贸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0):91-93.
  [8]张美玲,贾彩凤,杜震宇.见微知著溶盐于汤——浅谈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9,36(4):102-104.
  [9]曹喜涛,张建平,张业顺,等.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微生物学”为例[J].轻工科技.2018,34(12):164-165.
  [10]金根竹.以四个自信为核心,全面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2019(10):11-13.
  [11]习近平.“平语”近人——习近平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R].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6-05-17.
  [12]张兴群,陈婷,曹张军,等.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1):43-45.
  [13]贾思勰.齐民要术[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4]彭自然,李娟英,邵留,等.环境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3):248-249.
  [15]高慧.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9(3):47-48.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以韩国语阅读教学为例,探讨了“翻转课堂”模式下在线资源的构建和利用问题。在资源构建方面,主要以教学实践说明了如何构建课程主体和如何发布互动任务;在资源利用方面,重点强调了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多元性和便利性,以及考核方式的客观科学性。  关键词:翻转课堂;在线资源构建;在线资源利用;韩国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
[摘 要] 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为例,分析了面向国际学生的“三全育人”工作的背景与意义,叙述了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工作实践探索:通过制度建设,构建中外学生一体化育人机制,通过文化载体,打造系列精品课程与主题活动,依托实践育人,全面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现状。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校内外各管理部门形成合力不足、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不强、中外学生交流现状与需求不对等的问题。最后提出国际学生“三全育
[摘 要] 英语分级阅读不应只是一种家庭阅读方式,而应成为被带入中学课堂的教学概念,由一线教学者搭建桥梁并贯彻。英语分级阅读方式帮助学生用其感兴趣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素养,方便教师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接受水平、心理预期和兴趣点开展分层次的英语教学。教育政策的制订者和一线教学者、教材出版者更应广泛探索分级阅读理念并将其融合入初中英语教学事业。  [关键词] 分级阅读;初中英语教学;英文阅读素养
[摘 要] 为推动以中医药理论为特色,依托工科、理科为基础,医学类、生物类、药学类及化学类为全面发展方向,且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分析当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对中医药院校的创新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最终完善对“双创”背景下中医药院校食品专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学到了实验技能,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科学态度.我们必须对实验教学管理进行科学研究,才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目前,各校通过四配套工程和学校现代化验收,实验室的装备已经达到标准,各项规章制度也已经健全,但总体来讲,实验课的教学效率低.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摘 要] 为探索研究生选修课的教学方式,该文以课程“发射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优化方法”为例,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得到了一些启发。调查结果显示,课程安排、授课方式、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均对学生的选课意向和学习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这些结果,对教学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为研究生的选修课教学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关键词] 教学;研究生;选修课;课程安排;授课方式;实践环节;考核方式  [基金项目] 南
摘要:河南方言词“中”做功能词时,一般位于答语的句首或句中单独成句,可用于表示应允、评论、让步和转接。从历时发展来看,功能词“中”应当来源于副词“宜于、适于”义,因为语言经济原则的使用,“中”在口语中发生泛化,频繁使用,但说话者为了详述事实、表达感情,往往会在“中”后面紧跟一小句进行说明,此时“中”被小句蕴含而成为功能词。  关键词:中;话语功能;功能词  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
[摘 要] 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基于BOPPPS模型,研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教学相混合的教学模式。以BOPPPS模型的六个阶段为依据,设置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导的、注重学习成果的教学计划,并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实施教学计划。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对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非常感兴趣,并认为比原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好。  [关键词] BOPPPS;学习者为中心;线
[摘 要]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复合专业,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如何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和开拓外部资源,为工科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和工程实践训练条件,是很多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湖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四导合一”的综合导师制、优化实验模块体系,实现内部资源整合增效;面向国际化教育,对接地方政府、企业,实现外部资源融会贯通,有效破解了
[摘 要] 苏州市职业大学顺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企业“走出去”倡议与战略对先进制造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职能,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加强交流合作,积极进行留学生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强化岗位胜任能力,注重传播中华文化和人文涵养,内化留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先进制造技术类国际人才培养质量,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校教育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