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锦16块开发目前已处于双高期,解决开发矛盾,有效控制区块递减,提高最终采收率,对该区块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并依据其剩余油分布结果,开展了多元化注水开发技术和油井挖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建立了特色的射孔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潜剩余油。同时加大了动态监测资料的录取力度,为挖潜平面及纵向剩余油提供了依据,形成了一套适合锦16块双高期深度挖潜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潜力层”注水;优化射孔;动态监测资料
锦16块位于西部凹陷西斜坡的西南部,欢喜岭油田中部,开发目的层兴隆台油层,是一个层状边底水砂岩油藏。区块1979年投入开发,同年4月实施注水,以大于1.6%的采油速度稳产18年,锦16块自1998年进入特高含水期以来,剩余油平面上和纵向上均分布零散,2011年含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94.6%,给开发带来较大的难题。
为解决开发矛盾,有效控制区块递减,提高最终采收率,对该区块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并依据其剩余油分布结果,开展了多元化注水开发技术和油井挖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建立了特色的射孔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潜剩余油。同时加大了动态监测资料的录取力度,为挖潜平面及纵向剩余油提供了依据,形成了一套适合锦16块双高期深度挖潜的技术方法。
1.剩余油研究技术
利用钻井取心、测井、动态监测、数值模拟及油井生产动态资料,从宏观到微观、从大规模到小规模对剩余油进行了细致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
本次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主要应用岩心分析法、C/O测试法、油藏工程法、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法等多种方法,最终对从定性到定量、从小层平面到纵向剩余油分布及剩余可采储量有了深入的認识。
(1)C/O比动态监测法:应用最新的C/O比测试资料,6-A145和6-A316等井,确定油层平均含油饱和度36.1%。
(2)数值模拟法:通过数值模拟法计算出平均含油饱和度37.3%。
(3)油藏工程概算法:一是注水存水率估算法,含水饱和度计算公式:Soc=1-Sw,经计算含水饱和度为64.3%,剩余油饱和度为35.7%;二是物质平衡法,计算公式,经计算目前剩余油饱和度为38.4%;三是开采动态法,计算公式为,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为37.5%。
通过注水存水率估算法、物质平衡法、开发动态法,计算平均含油饱和度为36.3%。
2.多元化注水开发技术
依据剩余油分布状况,开展了精细注水调整、潜力层注水、长胶筒层内细分等挖潜方法,由全面注水向优化部位注水转变,由多层注水向有效层段注水转变。
(1)完善注采系统:根据剩余油分布状况,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近年来年共转注6口,复注5口,提高了注水利用率。
其中锦22块储层物性差出砂严重、井况差、注采井网不合理,断块基本停产。我们开展了重建井网研究,优化部署新井14口(水井5口、油井9口)。目前已完钻新井7口(水井1口、油井6口)。
(2)精细注水调整:针对上述剩余油研究成果,提高纵向上储量动用程度。目前锦16块共实施水井细分、重组等调整措施61井次,通过注水调整,区块共有71个井组的74口油井明显见效,产量上升,共年增油21851t。
(3)实施“潜力层”注水:目前通过细分、重组等措施手段继续强化“潜力层”注水模式,通过强磁增注、调换水嘴等措施保证潜力层注水合格率。共实施“潜力层”注水464层,增油3.8×104t。潜力层注水合格率保持在85%以上。
3.油井挖潜综合配套技术
利用剩余油研究成果,针对纵向上潜力层和平面上潜力区进行剩余油挖潜工作,建立锦16块特色射孔图版,依据图版指导新老井措施挖潜。
(1)优化“二三结合”调整,取得了较好挖潜效果:在二元驱试验成功的基础上,2014年对二元驱井网进行扩大,在一二三层系共部署了新井98口,同时为了提高二元驱整体经济效益,把产能建设与二元驱扩大相结合,实施二三结合采油,最大限度挖掘剩余油潜力。目前为止共计完钻新井62口。
(2)利用老井侧钻,提高储量动用程度:近几年在扩大开发二元驱实验规模过程中,为了完善二元驱实验井网,通过油藏精细地质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构造高点及断层附近剩余油较富集的区域,共实施侧钻10口。
(3)优化射孔方式,最大限度挖潜剩余油:随着开发的深入,纵向剩余油高度分散,以往厚度较大的射孔方式已经不符合现阶段开发的需要,为此开展了射孔方式研究,优化射孔方式,以最大限度挖掘剩余油潜力。
一是细化研究单元,以层内韵律层段为研究单位,依据电性曲线的回返特征,建立夹层的识别标准;二是利用电阻、时差微小变化识别水淹状况,结合剩余油分布结果,建立识别标准,实施顶部挖潜模式。针对各类不同的曲线形态、厚度、隔夹层分布,建立锦16块特色射孔图版,依据图版指导新老井措施挖潜。
4.动态监测资料的运用
利用动态监测资料和临井生产资料,对纵向上动用差和未动用层进行挖潜。近几年利用C/O、固井质量、油井多参数动态分层测试等动态监测结果,对高含水油井出水原因进行对比分析,认清油井出水层位及剩余油分布层位,对油井实施有效的补层、堵水措施。截止目前共实施补层措施25井次、堵水措施14井次,见效26井次,累积增油8975t。
5.结论
(1)应用岩心分析法、C/O测试法、油藏工程法、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法等多种方法,最终对从定性到定量计算平均含油饱和度为36.3%。
(2)依据剩余油分布状况,开展了精细注水调整、潜力层注水、长胶筒层内细分等挖潜方法,由全面注水向优化部位注水转变,由多层注水向有效层段注水转变。
(3)利用剩余油研究成果,针对纵向上潜力层和平面上潜力区进行剩余油挖潜工作,建立锦16块特色射孔图版,依据图版指导新老井措施挖潜。
(4)利用动态监测资料和临井生产资料,对纵向上动用差和未动用层进行挖潜。
作者简介:
张虎虎(1986-),男,工程师,201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从事油气集输生产管理工作。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潜力层”注水;优化射孔;动态监测资料
锦16块位于西部凹陷西斜坡的西南部,欢喜岭油田中部,开发目的层兴隆台油层,是一个层状边底水砂岩油藏。区块1979年投入开发,同年4月实施注水,以大于1.6%的采油速度稳产18年,锦16块自1998年进入特高含水期以来,剩余油平面上和纵向上均分布零散,2011年含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94.6%,给开发带来较大的难题。
为解决开发矛盾,有效控制区块递减,提高最终采收率,对该区块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并依据其剩余油分布结果,开展了多元化注水开发技术和油井挖潜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建立了特色的射孔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潜剩余油。同时加大了动态监测资料的录取力度,为挖潜平面及纵向剩余油提供了依据,形成了一套适合锦16块双高期深度挖潜的技术方法。
1.剩余油研究技术
利用钻井取心、测井、动态监测、数值模拟及油井生产动态资料,从宏观到微观、从大规模到小规模对剩余油进行了细致研究,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
本次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主要应用岩心分析法、C/O测试法、油藏工程法、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法等多种方法,最终对从定性到定量、从小层平面到纵向剩余油分布及剩余可采储量有了深入的認识。
(1)C/O比动态监测法:应用最新的C/O比测试资料,6-A145和6-A316等井,确定油层平均含油饱和度36.1%。
(2)数值模拟法:通过数值模拟法计算出平均含油饱和度37.3%。
(3)油藏工程概算法:一是注水存水率估算法,含水饱和度计算公式:Soc=1-Sw,经计算含水饱和度为64.3%,剩余油饱和度为35.7%;二是物质平衡法,计算公式,经计算目前剩余油饱和度为38.4%;三是开采动态法,计算公式为,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为37.5%。
通过注水存水率估算法、物质平衡法、开发动态法,计算平均含油饱和度为36.3%。
2.多元化注水开发技术
依据剩余油分布状况,开展了精细注水调整、潜力层注水、长胶筒层内细分等挖潜方法,由全面注水向优化部位注水转变,由多层注水向有效层段注水转变。
(1)完善注采系统:根据剩余油分布状况,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近年来年共转注6口,复注5口,提高了注水利用率。
其中锦22块储层物性差出砂严重、井况差、注采井网不合理,断块基本停产。我们开展了重建井网研究,优化部署新井14口(水井5口、油井9口)。目前已完钻新井7口(水井1口、油井6口)。
(2)精细注水调整:针对上述剩余油研究成果,提高纵向上储量动用程度。目前锦16块共实施水井细分、重组等调整措施61井次,通过注水调整,区块共有71个井组的74口油井明显见效,产量上升,共年增油21851t。
(3)实施“潜力层”注水:目前通过细分、重组等措施手段继续强化“潜力层”注水模式,通过强磁增注、调换水嘴等措施保证潜力层注水合格率。共实施“潜力层”注水464层,增油3.8×104t。潜力层注水合格率保持在85%以上。
3.油井挖潜综合配套技术
利用剩余油研究成果,针对纵向上潜力层和平面上潜力区进行剩余油挖潜工作,建立锦16块特色射孔图版,依据图版指导新老井措施挖潜。
(1)优化“二三结合”调整,取得了较好挖潜效果:在二元驱试验成功的基础上,2014年对二元驱井网进行扩大,在一二三层系共部署了新井98口,同时为了提高二元驱整体经济效益,把产能建设与二元驱扩大相结合,实施二三结合采油,最大限度挖掘剩余油潜力。目前为止共计完钻新井62口。
(2)利用老井侧钻,提高储量动用程度:近几年在扩大开发二元驱实验规模过程中,为了完善二元驱实验井网,通过油藏精细地质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构造高点及断层附近剩余油较富集的区域,共实施侧钻10口。
(3)优化射孔方式,最大限度挖潜剩余油:随着开发的深入,纵向剩余油高度分散,以往厚度较大的射孔方式已经不符合现阶段开发的需要,为此开展了射孔方式研究,优化射孔方式,以最大限度挖掘剩余油潜力。
一是细化研究单元,以层内韵律层段为研究单位,依据电性曲线的回返特征,建立夹层的识别标准;二是利用电阻、时差微小变化识别水淹状况,结合剩余油分布结果,建立识别标准,实施顶部挖潜模式。针对各类不同的曲线形态、厚度、隔夹层分布,建立锦16块特色射孔图版,依据图版指导新老井措施挖潜。
4.动态监测资料的运用
利用动态监测资料和临井生产资料,对纵向上动用差和未动用层进行挖潜。近几年利用C/O、固井质量、油井多参数动态分层测试等动态监测结果,对高含水油井出水原因进行对比分析,认清油井出水层位及剩余油分布层位,对油井实施有效的补层、堵水措施。截止目前共实施补层措施25井次、堵水措施14井次,见效26井次,累积增油8975t。
5.结论
(1)应用岩心分析法、C/O测试法、油藏工程法、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法等多种方法,最终对从定性到定量计算平均含油饱和度为36.3%。
(2)依据剩余油分布状况,开展了精细注水调整、潜力层注水、长胶筒层内细分等挖潜方法,由全面注水向优化部位注水转变,由多层注水向有效层段注水转变。
(3)利用剩余油研究成果,针对纵向上潜力层和平面上潜力区进行剩余油挖潜工作,建立锦16块特色射孔图版,依据图版指导新老井措施挖潜。
(4)利用动态监测资料和临井生产资料,对纵向上动用差和未动用层进行挖潜。
作者简介:
张虎虎(1986-),男,工程师,201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从事油气集输生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