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我最大的影响,是给我自由选择的权利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OQIANG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的种子


  我的童年是在内蒙古包头度过的,那里的教育水准相对落后。我父母都是中学毕业,但他们很有意识地培养我和弟弟,使我们都上了很好的大学。
  我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一直爱看书,也爱买书。所以,我从小在家里能找到的最多的东西就是书,尤其是俄国文学。我读书的种子就是那时种下的。当时家里没有电视,也没录音机,我闲着没事就看书。我在书里得到的乐趣,比做其他事情得到的多很多。
  父母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给我自由选择的权利。父母从来不干涉我该学什么、该做什么,他们只是照顾我的生活,我要买书,他们就给我钱。
  有一件事应该感谢我父亲。上初中时,父亲给我选了一所他认为不错的学校———那时还没有考大学的事儿。父亲之所以给我选这所学校,只因为他听说这所学校有很多从外地来的老师。父亲一直主张孩子不仅要读书,还要有见识。他认为外地来的老师能给他儿子课本以外更多的东西,所以就把我送到这所学校来读书了。正如我父亲期待的那样,在这所学校里,我遇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都是大学生,各有所长,只是由于“政治问题”被下放到包头。
  例如教我语文的高老师,他曾是《工人日报》的主笔,非常有名,工资是其他老师的几倍。他是20世纪30年代北京大学法律专业的学生,因为家里成分不好,“文革”中被下放到我们学校。在高老师的作文课上,我第一次知道可以不必写命题作文。有一次我拿到题目,写了一下午,一句话都没写出来。我就去找高老师:“老师,你出的这个题目我实在写不出来。”高老师说:“那就写你能写出来的。”后来我写了一篇《我家窗前的一棵树》,有点鲁迅文章的感觉。这篇文章从一棵树写起,写这棵树见证的时代变迁,我与这棵树一起成长,它见证了我与朋友、同学的友情等等。没想到这篇没有按照老师命题写的作文居然获得了全班最高分,还被其他班老师拿到全校当范文宣讲,分析文章为什么写得好。这给了我特别大的成就感,而且悄悄点燃了我想读北大中文系的梦想。
  我的数学老师更“神”。他是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他讲几何的时候,从来不带教具,上课只带五支粉笔就来了。画圆的时候,只目测标定一下圆心,然后一笔画成。这个圆你看不出它的接头在哪儿。画三角形,说画一个34度角,抬手就画一个34度角。有的学生不信,下课拿着量角尺到黑板上去量,果真是34度,连不爱学数学的同学对他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教我们生理卫生课的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生理卫生专业毕业的。当时我上初三,听生理卫生课能听得入神,不是说我对各种器官感觉好奇,而是觉得人体竟如此神奇!因为老师讲生理卫生已经不是在光讲解剖了,他讲的是人体结构与生命整体及运动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
  这些老师不仅课讲得好,还都很有个性。他们做事追求极致,却没有一个评上过“优秀老师”。因为当时学校要求老师要坐班、要写教案,而这些老师的知识全在脑子里,根本不用写教案,给我们讲课只带一本教材,课本上也根本没标注什么字儿。
  讲历史的陆老师是南京大学历史专业出身,他天天把课本掖在腰带里。进教室后,他从腰带里取出课本,往讲桌上一放就开讲,从来不看一眼课本,牛得很!这后来影响了我的教学方法———要讲的知识应完全烂熟于胸。
  英语老师最令我难忘。他是学俄语的,不是英语科班出身。他看我很有学英语的潜质,就在一次下课后把我留了下来。他说:“我教其他同学可以,但我看你是个好苗子,你不要跟我学了,你要学正宗的英文。”我说:“我不知道上哪儿去学正宗的英文啊!”
  过了一星期,他让我课后去他办公室。见了我,他从怀里小心拿出一个用破报纸包着的东西。打开一看是烂了一个角的大唱片,黑色的胶盘,可以用手摇留声机播放的那种。他说:“王强,我是半路出家。你要想学真正的英文,我给你找到了一个好教材。这是国外的。”他告诉我那叫“灵格风”。上初三的时候,在内蒙古那个偏僻的地方,我第一次知道了英国BBC经典的“灵格风”教材。唱片是破的,可能是从收破烂的人那儿找到的。
  老师的苦心讓我特别感动。每天放学后,他就把我带到学校广播站,广播站有一个手摇唱机。老师把团旗往窗户上一挂,谁也看不见;再把门从里面一锁,谁敲门也不开。然后他就一边摇着唱机,一边让我跟着唱机读。
  我考到北大以后发现,英语专业50个人中只有我说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因为我是按照BBC学习的,一点都不含糊。
  老师们的谦逊真诚,以及他们全情投入地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生态度,简直让我叹为观止,这直接塑造了我的人生态度和做事风格。

自由与自立


  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高考前报志愿。
  我报志愿时非常“凶猛”,甚至有些不可理喻。当时我一心想进北京,想进中国最优秀的学府,所以只报了五所全国重点大学。第一、第二志愿报的全是北京大学。这种报法是自杀式的,因为如果第一志愿不录取我,第二志愿肯定也不可能录取我。学校领导一看,急了,说:“这简直是瞎报!”
  当年北大英语系在内蒙古只有两个名额(其中一个名额给民族班)。学校领导说我是孤注一掷,被录取的概率太小。如果前两个志愿考不上,我连内蒙古大学也没报,肯定是上不了大学的。当年高考的升学率对学校很重要。学校的党委书记亲自找我父亲谈话,让他劝我改志愿。父亲知道我不愿意放弃———因为上北大是我的梦想,就没答应。党委书记给我父亲做思想工作,讲了一个小时的大道理,结果把我父亲的倔脾气给激出来了:“他考不上大学是我养,又不是你们学校来养。不改!”
  党委书记一听气坏了。他觉得我们做事不靠谱,爱出风头,这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属于思想不端正的人。当时他就把我这个文科班唯一一名“三好学生”的荣誉给撤了,八块钱的“三好学生”奖学金也收回了。
  这么一来,我非常紧张,压力大得不得了。父亲见我情绪低落,就对我说:“怕什么,你又没错。如果连北大都不敢考,你将来还敢做什么?考不上我养你,明年接着考!”
  父亲的话让我感到很温暖。我有了强大的后盾。接下来的时间我拼命复习,因为担心考不好对不起父母,对不起点燃我梦想的那些老师。
  结果,高考成绩一公布,我是内蒙古文科总成绩第二名,外语成绩第一名。我顺利地以第一志愿进入了北京大学。
  我感谢我的父亲。生活中他的话不多,但关键时刻总是看得很远,看似不经意的话,其实都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他让我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依照自己的意愿追逐梦想。这使我变得独立而自信。自由给了我自立,自由加上自立给了我今天的人生。
其他文献
快乐的,快乐的,不再回来的童年时代啊!怎能不让我珍视对你的回忆呢?这些回忆让我精神亢奋、心灵愉悦,是我无限乐趣的源泉。  有时,我会回忆起流逝的岁月。那时跑不动了,我就在茶桌旁那把高背安乐椅上安逸地坐下来;夜深了,我就喝光所有的牛奶,迷迷糊糊地合上眼睛,静坐在那儿聆听着妈妈在同什么人说话,她的声音是那么婉转优美!那声音不停地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漾,让我想起那段美妙的时光。我用迷糊的睡眼渴望地看着妈妈的
期刊
回归祖国:“科技报国是我们那代人的激情与梦想”  2001年1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徐芑南接到来自中国无锡的越洋电话。电话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所长吴有生打来的,他兴奋地告诉徐芑南:“老徐,7000米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了,我们想来想去,决定请你回来,这个总师非你莫属!”  放下电话,徐芑南心潮起伏。  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毕业的徐芑南幸运地成
期刊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行者与友人、孩子的真实信笺。  这是一首人与人之间互赠性情的心灵之歌。  这是一本让人回归纯真、回归童真的疗愈之书。  书中收录多多书信40余篇,有对友人的坦诚,有对孩子的开解,有自己的心情流露,也有人生的感悟,在旅行的途中,一切人与人的交流都是真实可贵的。人山人海,相见离开  姜静:  我来到菩提迦耶已经快两个月,和往年相比,今年大概是在此地逗留得最长的一次了。你以前总是问
期刊
电影《妖猫传》中,白居易因写作《长恨歌》而卷入了宫廷秘闻之中。历史上,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几度宦海沉浮。①  我觉得起初白居易是幸运的。  在他16岁那年,带着诗稿来到了长安,直接去找大唐朝管宣传工作的大领导顾况,当时顾况原本不大想见他,但听说他是个地方基层干部的孩子,大老远跑来长安,于是皱着眉把他叫进了办公室。  顾况坐在办公桌前,问他:“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  “白居易。”  顾况
期刊
镇上的姑娘,没想过要离开。  曾经,家,学校,新华书店,十字路口的百货商店,上学路上的石头桥,石头桥下卖卤豆干和油墩子的小摊,构成全部的世界。  八个按键的铅笔盒,是最先进的科技成就;三十五块一件的班尼路,是顶高级的时装。封面精美的小本子,用来抄写心爱的诗词和句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温热的脸颊流下一滴冰凉的泪,此生最爱的人是谁。”  第一次和同学去镇上新开的KT
期刊
NBA(美國男子职业篮球联赛)中有这样一群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成为NBA球员的天赋,但凭着对篮球的热爱,他们把看似单调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他们就是装备经理。  装备经理的工作包括在一场比赛开始前,为球员带上干净的球衣和球鞋,准备好所有可能用上的东西;比赛结束后,清点所有装备,并将需要清洗的球衣、毛巾和护具等清洗干净并晾干。  这些工作听上去并不复杂,但要为15个身价百万甚至千万美元的职业球员做好
期刊
任何时期都有巨富,可是钱如过眼烟云,今天在你的口袋里,明天可能就会到别人的口袋里,所以很少有富豪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或另类,在意大利曾经有一个富豪不但把名字留在了史册上,而且是永远令人尊敬地留在了史册上,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巨富美第奇。  美第奇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这个家族从14世纪到17世纪,与佛罗伦萨这座城市纠缠了差不多3个世纪。在复杂的政治与宗教势力的角逐中
期刊
1894年,因为想得到更好的试验环境,玛丽认识了当时的巴黎理化学校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居里。一年之后,两人在巴黎结婚,玛丽从此成为“玛丽·居里”。  1896年8月,玛丽通过了巴黎理化学校的职称考试,在校物理实验室谋得了一份职位,从此开始与自己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工作。  1898年,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镭”。这个宣布发布后,在科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你说你发现了这个东西,但这个东西在哪里?你指
期刊
一个人的自我欺骗叫作矫情,一群人的自我欺骗叫作刻奇。  我们从小到大都处于刻奇之中:小时候写作文“看着胸前的红领巾我骄傲地笑了”,军训结束之后抱着教官哭得稀里哗啦,在人山人海的地方求婚,引来千人围观如同商场促销。  这些时刻的共同点是:当事人带着激动和赞美看着自己的灵魂,感慨自己的崇高。  网络时代,刻奇变得越来越专制:灾难之后,微博上满屏插遍红蜡烛,拒绝加入感伤洪流的人被视为冷酷或居心叵测;微信
期刊
我不主张国内家长送小学生、中学生去国外读书。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家庭的关系、和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密切相关,与家庭分离对他一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我见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教之初,曾有一位中国外交官的儿子在那里读书,他在比较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美国去,举目无亲,不能排除孤独对他的影响。他后来生了病,不是学业问题,回国探亲时自杀了。要考虑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一生很重要。家长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