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多克再进一步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g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琼斯公司董事会接手谈判,潜在竞争者GE-Pearson退场
  
  对班克罗夫特(Bancroft)家族与新闻集团(News Corp.)之间在收购谈判上的缓慢进展深感失望的道琼斯公司(Dow Jones)董事会日前透露,将接手这一事关公司未来命运的谈判。这一势态变化,使得《华尔街日报》发行商道琼斯公司最终被默多克(Rupert Murdoch)收归旗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董事会接手谈判
  
  成员遍布各地的班氏家族控股道琼斯公司已有几代人的时间了,但目前他们并不直接参与道琼斯的业务。
  对于新闻集团的收购提议,这些家族成员从一开始反应就很矛盾,相互间也意见不一。当新闻集团以50亿美元收购道琼斯集团的提议于5月1日被公开披露后,持有道琼斯大部分投票权的班氏家族表示反对出售,对默多克的提议未做回应。
  但是,家族内部成员间存在着分歧,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认为,应该考虑一下默多克的建议。一些人担心,道琼斯只靠自己不可能实现更进一步地发展。
  5月31日,班氏家族突然发表声明,称道琼斯或许需要寻找一位合作伙伴,他们或许会在这方面考虑一些方案。这表明,道琼斯已进入待价而沽的状态。不久,家族成员与默多克举行了会面,看上去,双方大有很快就达成交易的苗头。
  不过,在那之后,家族成员们似乎又恢复了之前的谨慎,他们对有关保护道琼斯新闻业务独立性的方案进行了反复修改。而在家族成员及他们的顾问在方案细节上争执不下的时候,董事会部分成员则越来越担心,如此进展缓慢可能会贻误时机。
  6月20日,班氏家族在道琼斯公司董事会的四位代表终于完成了对方案的修改工作,不过他们决定在将方案交给新闻集团之前让道琼斯董事会审查。之前,班氏家族一直坚持自己单独与默多克谈判有关保护道琼斯新闻独立性的问题。如果班氏家族与董事会能达成共识,那么它将授权董事会开始进行有关出售交易的谈判。
  不过,一些独立董事对这一做法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将新闻业务独立性问题单独拿出来谈判,会让董事会在谈判交易价格时失掉讨价还价的砝码。现在,这些问题都交由董事会定夺了。
  虽然班氏家族此次决定不直接参与谈判,不过,他们仍拥有相当高的投票权,足以否决任何一桩交易。
  班氏家族发言人表示,家族方案中提出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以贯彻实施他们希望新闻集团能遵守的新闻业务原则。方案还包括保护高层编辑人员,并制定了具体实施细节。这些内容在班氏家族之前的方案中都有涉及,不过,眼下还不清楚交给道琼斯董事会过目的方案是否做过改动。
  班氏家族仍持有道琼斯64%的投票权,但是,将有关保证新闻业务独立性的谈判权交给董事会,意味着道琼斯的未来命运已基本交到董事会手中。从目前情况看,达成交易的可能性比以前大了,因为有多位独立董事已表示支持默多克提出的每股60美元的收购价。
  
  竞争者
  
  6月中旬,曾经出现可能有第三方出价竞购的情况。不过,从某些方面来讲,这种可能反而衬托出了默多克出价的某些优势。
  有消息说,通用电气(GE)与英国的培生集团(Pearson PLC)讨论联合收购道琼斯、并将其与通用旗下的CNBC电视频道和培生旗下的《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一起组建新公司的计划。届时,他们将在新公司中给班氏家族成员或某个第三方保留少量股份。
  道琼斯部分管理人士和董事会成员指出,通用电气一向以热衷削减成本而闻名,因此,他们更看好默多克的出价;而且,被通用电气-培生收购可能会造成部分业务重合,这也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一些人担心,被通用电气-培生收购后,如果培生获得较大的控制权,那么《金融时报》可能会比《华尔街日报》享有更多的优先权。
  而且,成立新公司的费用及支付给道琼斯股东的款项并不是小数,削减成本势必是应有之举,这也是让班氏家族担心的事。在这方面,新闻集团就不同了。尽管默多克喜欢插手旗下媒体业务的作风让班氏家族很是担心,但毕竟默多克承诺会向道琼斯的新闻业务注入投资。
  不过,虽然势态的进展似乎在向默多克一方倾斜,但新闻集团如想收购道琼斯也还存在诸多障碍。班氏家族在董事会的代表目前表示,仍对向默多克出售道琼斯持保留态度,而且,至少有一位代表质疑是否有必要把道琼斯卖掉。此外,在知名股东中,至少已有詹姆斯奥特维(James H. Ottaway)表示,相比新闻集团,他宁愿道琼斯被通用-培生收购。
  道琼斯公司6月20日在纽约股市收盘后发表声明称,董事会“将牵头解决有关保护新闻业务独立性方案和其他战略性选择方案(包括仍保持目前的独立状态)等所有方面的问题”。声明还表示,家族将继续坚持某些意在确保“新闻报导独立性和公正性的”条款。
  
  在班氏家族与公司董事会之间
  
  道琼斯董事会下设的一个解决与新闻集团收购提议有关问题的五人委员会6月19日举行会议,了解了班氏家族方面的最新进展。班氏家族牵头信托人麦克尔埃尔芬特(Michael P. Elefante)向委员会通报了家族在确定新闻业务独立性保护方案方面所作的努力。据知情人士称,埃尔芬特还表示,班氏家族即将向默多克提交一些文件。
  但这位人士还透露,独立董事们对班氏家族在向默多克提交方案方面的拖沓节奏感到失望。据一位知情人士说,在道琼斯非执行董事长彼得麦克伯森(M. Peter McPherson)6月20日向全体董事传达了委员会报告内容后,有七位董事提出了如果默多克撤回出价公司会怎么样的问题。其中一位问道:如果默多克甩手不干了,那会怎么样?这对董事们所担负的义务意味着什么?这关系到我们的名誉和责任。
  这个委员会中,有麦克伯森、道琼斯首席执行长理查德赞尼诺(Richard F. Zannino)、金宝汤(Campbell Soup Co.)董事长哈维格鲁伯(Harvey Golub)、Textron Inc.首席执行长刘易斯坎贝尔(Lewis Campbell)以及埃尔芬特。
  身为董事的家族成员莱斯丽希尔(Leslie Hill)之前一直在不遗余力地维护编务独立。但据一位了解她想法的人士透露,在跟默多克做交易这个问题上,她的忧虑一日强似一日。
  此次董事会接手谈判,可以加快进程。一位了解董事会决策过程的人士称,董事会的总体态度是“不做则已,做则全力以赴”。
  
  班氏家族内部分歧
  
  谈判之事一拖再拖主要源于班氏家族内部的意见分歧,牵涉到该家族及相关方面对《华尔街日报》能否维持编务独立的忧虑,以及家族顾问的角色及动机等问题的羁绊。
  一些家族成员认为,其在5月31日发布的声明中所表明的、愿意考虑出售道琼斯的态度会引来其他的竞购者,没想到这份声明所激起的一连串反应,反倒把家族和道琼斯逼上了一条尽快与新闻集团达成交易的快车道。
  此后,班氏家族与默多克及家族交易律师马丁立普顿(Martin Lipton)进行了闪电式的会面,并开始着手起草一份议案,提议成立一个编务委员会,以解决人们关于默多克可能干涉《华尔街日报》编务、损害其新闻独立性的顾虑。
  事情如此神速地进展,让一些家族成员产生了忧虑。他们原指望有更多的时间来深思熟虑,同时也希望有其他买家出现。于是,班氏家族近几周来开始放慢了脚步。首先,他们提出他们觉得那份确保编务独立的提议还不够强硬;接着,鉴于家族成员无法就提议内容达成一致意见,立普顿终于致电新闻集团,说家族成员需要更多些时间来敲定这份提议。
  在班氏家族放慢步伐的过程中,三位家族成员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相对被动的希尔、克里斯托弗班克罗夫特(Christopher Bancroft)和伊丽莎白斯蒂尔(Elizabeth Steele)也不甘再在决定公司未来前途的问题上扮演小角色。
  特别是希尔,更是在其中发挥领导作用,其态度也从对新闻集团收购持开放态度转到了冷眼看待这一问题上。
  班氏家族发表5月31日声明的本意是要激发出其他竞购者,但这一声明也使得道琼斯董事会自己发布声明称,将会考虑其他战略选择方案。这实际上就是向华尔街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公司已经被摆上了拍卖台,如果没有其他竞购者出现,公司将会很快落入新闻集团囊中。
  如此的解读对于部分班氏家族成员和代表可谓始料未及。55岁的班氏信托人克里斯托弗班克罗夫特说,他没有料到这样的声明可能会迅速将道琼斯推入默多克的怀抱。克里斯托弗班克罗夫特已经公开反对将道琼斯出售给默多克,理由就是担心《华尔街日报》的编辑独立性受到损害。道琼斯非执行董事长麦克伯森在声明发布后致电克里斯托弗班克罗夫特,向他保证班氏家族依然掌控着收购进程。
  然而四天之后,立普顿和埃尔芬特同意了班氏家族和默多克举行会面。形势看上去好像已经是班氏家族出售道琼斯在即。但那次会面以后,一些身为董事的家族成员开始放慢了脚步,为首的就是希尔。希尔是一名退役飞行员,于1997年加入道琼斯董事会。
  据一位了解希尔想法的人士称,希尔一直对立普顿的某些做法颇有微词,而立普顿的这些做法在班氏家族的一些成员看来,就是急切地推动交易尽快达成。这位人士称,希尔一直试图重新取得对谈判局面的控制。
  与此同时,一些家族成员私下表示了他们对立普顿与其他顾问之间面临潜在利益冲突的担忧。立普顿的律师事务所在2004年曾经受雇于新闻集团的独立董事,参与了这家媒体巨头耗资500亿美元的总部迁址(从澳大利亚到美国)计划。
  同年,这家律师事务所被新闻集团一个由非执行董事组成的专门负责收购事务的特别委员会冠以了“驻美外部法律顾问”的名衔。
  近几周来,道琼斯董事会的一些成员开始越来越担心班氏家族会延误谈判进程。一位董事致电希尔,要她敦促班氏家族尽快将修改后的提议送交默多克,以避免谈判陷入停顿。据一位了解希尔想法的人士透露,希尔拒绝了这位董事的要求,同时表示强力支持道琼斯选择通用电气和培生。
  但是,通用电气最终于6月21日宣布,它目前不打算与培生公司联合竞购道琼斯。
  
  Susan Warren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由《亚洲华尔街日报》提供,未经书面许可不得部分或全文翻印、转载
其他文献
海外上市公司回归重拾势头:H股公司先行,红筹公司跟进,跨国公司在望——改革发行制度最佳时机已经到来    6月2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857,下称中国石油)发布公告,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40亿股A股,以筹措资金进行境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大型炼化和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及海外油气资源收购。这是继中国建设银行6月15日公告发行A股计划之后,第二家宣布回归的大型H股公司。 
期刊
全流通对于国有大股东而言,提供了结构调整、适时退出的市场化渠道。然而显然志在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国资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反收购上    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国有股减持,已经被证券市场渐渐消化甚至淡化。  与2006年只有一家“大非”减持不同,2007年是中国证券市场国有股减持进入高峰的第一年。所谓“大非”,指的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占总股本5%以上的限售流通股,在股改两年以后方可流通;“小非”,则指的
期刊
惟有借山西“奴工事件”痛定思痛,标本兼治,毫不迟疑地深化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理顺制度结构,我们才能期待“奴工事件”在风暴过后不再重演,人权保障的法治环境渐然有成    山西“奴工事件”曝光,震惊中国。连日来,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读到不同媒体发表的一篇篇评论,直指此事件绝非偶然、绝非局部、绝非始于今日,分析此事件昭显的司法不彰、道德沦丧、政府失灵,可谓鞭辟入里、痛快淋漓。而此一事件中所显
期刊
——2007年二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景气中心于2007年6月底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07年二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73(取值范围在1-9之间,分值越高说明信心越足),比2007年一季度高0.1点,为2005年一季度以来最高值,且已连续四个季度在相对高位保持平稳,表明经济学家信心处于比较乐观且持续向好的状态(图1)。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当前世
期刊
证监会主导的公司债虽然给债券市场发展带来突破性进展,但债市监管依然处于犬牙交错、错综复杂的割裂状态    公司债发行的制度框架终于现身。6月12日,中国证监会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同期发布的《征求意见通知》,更明确了公司债试点将先期从上市公司着手。  在证监会主导下的公司债终于有所进展之时,问题也接踵而至。  试点成功后非上市公司发债将由谁
期刊
如果展讯成功上市,更多3G相关企业将引起风投关注;而其上市成功与否,也成为检测市场对TD-SCDMA信心的一个温度计    在中国3G(第三代移动通信)政策渐趋明朗之际,打着3G概念的展讯通信有限公司(下称展讯)正在进入上市的最后冲刺。  《财经》获悉,展讯已向美国证券交易监管委员会(下称SEC)递交了上市申请,目前正在全球路演。据悉,展讯将于美国时间6月27日股市收盘后确定最后定价,随后于6月2
期刊
只有依靠建立在信息公开和程序透明基础上的公众参与,把形式上的环境评价转变为“阳光下的环评”,这一制度设计才真正具备现实意义    6月中旬的连日阵雨,暂时缓解了福建省厦门市的酷暑天气。通往厦门市政府的交通主干道厦禾路,一如既往地车水马龙,看上去秩序井然。  但就在不久之前,6月1日,上万厦门市民曾自发在这里聚集,以游行的方式来表达对一个厦门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化工项目的抗议。  “现在市民情绪基本稳定
期刊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在推进的乡镇企业节能减排试点,为这个庞大群体的突围带来了一线曙光,虽然制度性的约束仍在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白鹿原的西安刘村空心砖厂,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镇企业:几十个人,年产5000万块标准砖,数百万元的销售额。  这样一家并不起眼的企业,在经过四年的技术改造之后,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每年可节约1298吨标准煤,仅此一项,每年就为砖厂节省逾50万元。 
期刊
娱乐业特别是电影业,正在成为PE们竞相追逐的一个新领域    6月中旬的这个周末,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几乎成了上海电影节上除了主席任仲伦的最忙的人——他会见一批又一批娱乐公司老板,每个人都希望从他这里拿到投资。  自去年以来,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下称PE)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业投资中一股新兴力量,它们的迅速崛起受到业界广泛关注,熊晓鸽们的加入,也在悄然改变着这个
期刊
在证券监管最有效的美国,对于内幕交易的认定与惩治,奠定于1977年、1987年、1997年的三个经典案例    自从有证券市场开始,内幕交易就相伴而生,但采取何种方式认定,却经历了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最初,在自由契约原则下,“买者自行当心”,拥有内幕信息交易似乎并无不妥,甚至有人认为是对管理者的补偿。   上世纪初,美国一家公司的总经理知道公司签订了一个大单,在此信息公开之前,通过经纪人间接地购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