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参加了由江西省文联组织的江西谷雨诗会,我才懵懵懂懂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我算是一个诗歌创作者了(不敢妄自称为诗人)。既然是谷雨诗会,那么举办的时间应该是4月份左右,我还记得我是在上午刚下最后一节课时接到的电话,对方说,我是江西省文联的工作者,请问您能来参加在三清山举行的江西谷雨诗会吗?
恰逢下课,外面喧嚣一片,电话里的内容犹如惊雷在我脑海里炸响,边听边怀疑是骗子,但是嘴上仍旧说:去!去!去!那个时候我读大一,是一个刚写诗几个月的新人,尚未明白文学会影响我将来的生活方式,而今,一晃六年过去了,我因文字踏上了自诩更好的未来之路。
我算是一个幸运儿,进行诗歌创作的时间不长,却有作品发表在很多刊物上,有些人写作十几年都未必能發表,在他人眼里我算是比较具有天赋的写作者。我想这所谓的天赋,应该得益于我孜孜不倦的阅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写作亦是如此。只有你源源不断地输入,总有一天可以输出,从一个阅读者成为一个写作者。就像很多从事写作的人经常提到的,阅读大师的作品,慢慢总结写作的经验。张爱玲十岁左右开始读四大名著,有考证《金锁记》的故事原型就来自《红楼梦》,还有诸如史铁生、王安忆等实力派作家,年轻一点的七堇年、笛安,他们之所以迈入写作这个行业,都源于倾诉的欲望和阅读到一定的量而产生质变,包括现在很多名校开设了创意写作专业,都在指明,写作其实是可以学习和积累的。
阅读,不只可以提高语文成绩,甚至为将来的工作、生活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在阅读书籍的种类里,诗歌更是起到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可以说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我们的生活,也在帮助或修正我们的生活,甚至拓展了我们关于生活的理解和想象。
文学是七大艺术之一,这个文学在早期更多的是指诗歌。文学的源头是诗歌,《诗经》就是很好的例证,单就这一点也说明诗歌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我接触诗歌的时间不长,大学无所事事的某一天走进图书馆四楼,那里有全国各省各市的重要刊物,随手翻开一本《人民文学》,看到了诗歌的部分,阅读下来,真的有被雷劈中的战栗感。原来诗歌的意象那么广阔和富有余味,我一直回味着,那些句子里传达的诗意太美妙了。
诗歌传达的意境和韵味是别的文学体裁不能比拟的。而中国的朦胧诗派在现代诗歌领域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像北岛、顾城、舒婷、海子等,谁的作品不是朗朗上口,既富有哲理,又让人回味无穷?比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比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可能大部分的人更熟悉的是海子和顾城,我年少时特别喜欢海子的那句“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那时觉得这些诗特别有意思,恨不得全部摘抄下来,因为这种好奇和喜欢,我一连几年都在坚持读经典的诗歌作品。我想,是那时候汲取的营养,为我的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后来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我明白了诗歌的创作关键在于,一个人如何有效地将个人经验转换为语言经验和诗歌经验。文学创作并非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复杂就一定会写出同样复杂的诗歌文本,因为考量诗歌的重要尺度是——看其是否充满了效力和活力。评论家霍俊明说:“这一效力和活力既是感受、经验和情感上的,又是语言、修辞和想象力层面的。”
写作是一种欲望的倾诉方式。我记得我最开始是写空间日志,在电脑上敲敲打打,我不知道别的创作者是如何迈向写作之路的,反正对于我来说,就是想表达内心的想法,想表达那种憋屈、煎熬、痛苦而不能对身边人说的话。当然对于太过感性的人来说,这是影响写作的,毕竟写作是一种理性思考,是把生活经历高度总结出来的一种精华。
霍俊明说,很多人在诗歌起步期往往会成为精神自我化的滥情主义者,往往只是“从说到说”的宣泄,这样的诗往往是浮泛和失控的。一首好的诗歌必须具有自足性和自证的能力。也就是说,一首诗的构成除了“情感”和“诉说”之外,更重要的是意象、场景和空间。诗人必须借助这些日常的具体之物来完成情感、智性和想象力的再造。
写诗的早期就是多读,我很推荐席慕蓉的诗,她的诗是为数不多适合所有人读的诗。狄金森、艾略特、顾城等人的诗太晦涩,或者说太深奥,没有一定阅历的人读,很难去领略他们所呈现的文学魅力。还有日本的谷川俊太郎,诗歌短小精悍,给人以超越感。像中国现在活跃在诗坛的诗人,我比较喜欢上饶的林莉和云南的雷平阳。好像高中生绕不过去的还有一个诗人,就是汪国真,他的诗很激扬,特别适合高中生读,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曾激励了很多人。
人生艰难,写诗的过程是一种安慰。如果说诗歌给了我什么,我想那是一种知己般的陪伴。不断地写,不断地行走,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写作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找对了方向,坚持下去就好。
想起还在校园时,听过一个评论家的讲座,他说在校学生写诗歌最重要的考量就是文字优美,说年纪轻轻根本不可能写出什么大道理。这话不能说全对,但也有一定道理,毕竟你的经历是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写作很强调经历,毕竟你所谓的虚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真实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去亲自体会,游记就是典型的作家体验的产物。
如果谈写诗对我的影响,大概就是让我更加通透,更加上进,因为创作本身就是一种高要求的工作,需要自律,需要不断地补充知识。持有一颗诗意之心生活,远离细碎混乱的人世疲倦,是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
作者简介
宁永顾,原名袁敏,1994年出生,江西上饶人,作品散见于《青年作家》《江南诗》《中国诗歌》《作品》《中国校园文学》《草原》等刊物,曾参加江西省谷雨诗会、2016年江西青年作家改稿会。现居南昌。
恰逢下课,外面喧嚣一片,电话里的内容犹如惊雷在我脑海里炸响,边听边怀疑是骗子,但是嘴上仍旧说:去!去!去!那个时候我读大一,是一个刚写诗几个月的新人,尚未明白文学会影响我将来的生活方式,而今,一晃六年过去了,我因文字踏上了自诩更好的未来之路。
我算是一个幸运儿,进行诗歌创作的时间不长,却有作品发表在很多刊物上,有些人写作十几年都未必能發表,在他人眼里我算是比较具有天赋的写作者。我想这所谓的天赋,应该得益于我孜孜不倦的阅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写作亦是如此。只有你源源不断地输入,总有一天可以输出,从一个阅读者成为一个写作者。就像很多从事写作的人经常提到的,阅读大师的作品,慢慢总结写作的经验。张爱玲十岁左右开始读四大名著,有考证《金锁记》的故事原型就来自《红楼梦》,还有诸如史铁生、王安忆等实力派作家,年轻一点的七堇年、笛安,他们之所以迈入写作这个行业,都源于倾诉的欲望和阅读到一定的量而产生质变,包括现在很多名校开设了创意写作专业,都在指明,写作其实是可以学习和积累的。
阅读,不只可以提高语文成绩,甚至为将来的工作、生活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在阅读书籍的种类里,诗歌更是起到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可以说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我们的生活,也在帮助或修正我们的生活,甚至拓展了我们关于生活的理解和想象。
文学是七大艺术之一,这个文学在早期更多的是指诗歌。文学的源头是诗歌,《诗经》就是很好的例证,单就这一点也说明诗歌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我接触诗歌的时间不长,大学无所事事的某一天走进图书馆四楼,那里有全国各省各市的重要刊物,随手翻开一本《人民文学》,看到了诗歌的部分,阅读下来,真的有被雷劈中的战栗感。原来诗歌的意象那么广阔和富有余味,我一直回味着,那些句子里传达的诗意太美妙了。
诗歌传达的意境和韵味是别的文学体裁不能比拟的。而中国的朦胧诗派在现代诗歌领域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像北岛、顾城、舒婷、海子等,谁的作品不是朗朗上口,既富有哲理,又让人回味无穷?比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比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可能大部分的人更熟悉的是海子和顾城,我年少时特别喜欢海子的那句“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
那时觉得这些诗特别有意思,恨不得全部摘抄下来,因为这种好奇和喜欢,我一连几年都在坚持读经典的诗歌作品。我想,是那时候汲取的营养,为我的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后来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我明白了诗歌的创作关键在于,一个人如何有效地将个人经验转换为语言经验和诗歌经验。文学创作并非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复杂就一定会写出同样复杂的诗歌文本,因为考量诗歌的重要尺度是——看其是否充满了效力和活力。评论家霍俊明说:“这一效力和活力既是感受、经验和情感上的,又是语言、修辞和想象力层面的。”
写作是一种欲望的倾诉方式。我记得我最开始是写空间日志,在电脑上敲敲打打,我不知道别的创作者是如何迈向写作之路的,反正对于我来说,就是想表达内心的想法,想表达那种憋屈、煎熬、痛苦而不能对身边人说的话。当然对于太过感性的人来说,这是影响写作的,毕竟写作是一种理性思考,是把生活经历高度总结出来的一种精华。
霍俊明说,很多人在诗歌起步期往往会成为精神自我化的滥情主义者,往往只是“从说到说”的宣泄,这样的诗往往是浮泛和失控的。一首好的诗歌必须具有自足性和自证的能力。也就是说,一首诗的构成除了“情感”和“诉说”之外,更重要的是意象、场景和空间。诗人必须借助这些日常的具体之物来完成情感、智性和想象力的再造。
写诗的早期就是多读,我很推荐席慕蓉的诗,她的诗是为数不多适合所有人读的诗。狄金森、艾略特、顾城等人的诗太晦涩,或者说太深奥,没有一定阅历的人读,很难去领略他们所呈现的文学魅力。还有日本的谷川俊太郎,诗歌短小精悍,给人以超越感。像中国现在活跃在诗坛的诗人,我比较喜欢上饶的林莉和云南的雷平阳。好像高中生绕不过去的还有一个诗人,就是汪国真,他的诗很激扬,特别适合高中生读,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曾激励了很多人。
人生艰难,写诗的过程是一种安慰。如果说诗歌给了我什么,我想那是一种知己般的陪伴。不断地写,不断地行走,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写作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找对了方向,坚持下去就好。
想起还在校园时,听过一个评论家的讲座,他说在校学生写诗歌最重要的考量就是文字优美,说年纪轻轻根本不可能写出什么大道理。这话不能说全对,但也有一定道理,毕竟你的经历是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写作很强调经历,毕竟你所谓的虚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真实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去亲自体会,游记就是典型的作家体验的产物。
如果谈写诗对我的影响,大概就是让我更加通透,更加上进,因为创作本身就是一种高要求的工作,需要自律,需要不断地补充知识。持有一颗诗意之心生活,远离细碎混乱的人世疲倦,是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
作者简介
宁永顾,原名袁敏,1994年出生,江西上饶人,作品散见于《青年作家》《江南诗》《中国诗歌》《作品》《中国校园文学》《草原》等刊物,曾参加江西省谷雨诗会、2016年江西青年作家改稿会。现居南昌。